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发展关颖,刘春芬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家庭因素是影响社会化程度的首要因素。而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诸因素中,占...

  • 标签: 父母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 儿童社会性发展 宽容型 儿童发展 儿童行为
  • 简介:儿童社会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中国3-9岁儿童的社会发展》课题总报告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国3-9岁儿童的社会发展》系由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主持和组织、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国内六省市十三个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参加、于19...

  • 标签: 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气质 弱智儿童 影响因素 心理发展 攻击性行为
  • 简介:<正>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即获得保证其在社会中成功地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社会发展涉及到儿童学习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分享、助人和合作等社会技能,学会自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愿望和行为。掌握这些社会技能需要儿童具有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一、社会对游戏的影响

  • 标签: 儿童游戏 成人 角色游戏 儿童学 同伴 社会性行为
  • 简介:本文利用图画辅助程序和posthoc方法研究了社会愿望对焦虑强度评定的影响。结果发现:(1)负荷形容词影响焦虑强度评定;(2)这种影响与焦虑内容、年龄有关,与性别无关;(3)分离焦虑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死亡焦虑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 标签: 社会性愿望 焦虑评定 分离焦虑 死亡焦虑 图画辅助实验程序
  • 简介:婴儿的社会参照能力是个体早期发展中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是个体经验习得的重要方式。目前关于婴儿社会参照能力的界定有两类:即强调母婴之间以情绪信号为社会信息进行参照和强调通过情绪、动作等外界信号进行信息参照。自八十年代以来,研究者开始对婴儿社会参照能力的发展与表现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婴儿参照行为中对情绪信号的感知、辩识和理解及其情绪交往中的行为特点,并初步探讨了婴儿社会参照的可能机制与过程。婴儿社会参照能力的研究主要有视崖、陌生人情境和新异玩具三种范式。由于在理论和方法上尚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婴儿社会参照能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 标签: 社会性参照能力 婴儿 参照信号
  • 简介:<正>在苏联心理学界,有许多研究者象Ш.Н.契哈尔奇斯维里那样主张把人的需要分成三类,即生物性需要、精神性需要和社会需要,并认为社会需要在个人的动机结构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们认为社会需要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是摆在心理学家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标签: 社会性 动机结构 少年期 生物性 精神性 主导地位
  • 简介:旨在考察父亲养育、儿童气质与其社会发展的关系。让355名2岁儿童的父亲报告自身养育方式、儿童气质及儿童的社会发展状况。结果发现:(1)父亲越严厉,儿童的内隐问题行为越多;父亲越鼓励成就与独立,儿童的问题行为越少,社会能力越好;(2)儿童抑制控制能力越高,其社会能力越好;儿童越害羞,其内隐问题行为越多;(3)父亲严厉与儿童外显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随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的不同而不同;父亲鼓励社交与保护与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会能力之间的关系随儿童交际的不同而不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父亲养育对儿童的社会发展影响随着儿童气质的不同而不同。

  • 标签: 父亲 养育方式 气质 社会性发展
  • 简介:婴儿的社会情绪及其对早期德育的启示左其沛,战秀琴,金星,吕微微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师院幼儿园,大连市水产学校一、婴儿社会情绪的表现和特征1.人类婴儿既有反应生理需要的情绪,也有与成人接触交往时表现出来的情绪。这后一类情绪,已有不少学者称之为社会情...

  • 标签: 社会性 早期德育 婴儿 成人 主体性 社会性情感
  • 简介:3-9岁儿童的自我意识与社会发展冉乃彦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一、前言国外对自我意识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尤其是50年代以后,皮亚杰、科尔伯格对自我意识做了有价值的探索;前苏联心理学家除对自我意识的本质、结构进行研究外,对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 标签: 自我意识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自我认识 去自我中心化 自我情感 社会化过程
  • 简介:采用《大学生社会发展水平评定量表》对60名被试进行研究,区分出社会发展良好、中等和迟滞的被试。接着采用行为实验的方式考察社会发展水平对被试交往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只对被试与女性互动对象互动的面部表情上产生影响,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水平对被试与不同性质个体互动的某些行为上产生影响。第二,社会发展的总体类型对被试面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反应上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有限,仅在面部表情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而社会认知发展类型和情感发展类型对不同互动对象的同一行为表现出有限的影响。第三,社会发展迟滞的大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实验任务冷漠或过度热情的现象。

  • 标签: 社会性发展迟滞 大学生 人际互动 行为实验
  • 简介:目的:研究职高学生母亲教养方式、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应用母亲教养方式问卷、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职高学生进行调查,在SPSS16.0中进行分析。结果:职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且无性别差异;自尊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母亲教养方式中母亲拒绝维度、母亲过度保护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母亲情感温暖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且母亲拒绝维度可以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

  • 标签: 职高学生 母亲教养方式 自尊 主观幸福感
  • 简介:以696名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的关系,以及积极教养方式和开放人格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积极教养方式、开放人格与智慧四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积极教养方式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开放人格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智慧之间不起中介作用,开放人格在积极教养方式与智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教养方式、开放人格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智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 标签: 智慧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积极教养方式 开放性人格 青少年
  • 简介:采用实验室观察和问卷法考察3~5岁儿童气质活动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3~5岁儿童气质活动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不同活动儿童的父母在溺爱和放任性上有显著差异。(2)父母对3.5岁不同活动儿童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3-5岁不同活动的男孩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没有差异。而3.5岁不同活动女孩其父母教养方式在溺爱和放任性上差异显著。

  • 标签: 活动性 父母教养方式 儿童气质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转型期中国入社会格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国人的社会格结构由八个维度构成,它们分别是忠信感、进取、保守、顺从、疏远、开放、适应和独立。个体的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对社会格特点具有影响作用。常态被试可被进一步分为进取开放型、保守顺从型和中间型三类。创造条件促进人格向趋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社会发展的结果,亦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 标签: 社会性格 社会转型时期 分类研究 社会发展 性格结构 影响作用
  • 简介:利用亲社会视频游戏和IAT测验,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高中生内隐攻击认知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和攻击特质差异。结果表明:(1)亲社会视频游戏对高中生内隐攻击认知的抑制效应显著;(2)游戏类型和性别对内隐攻击认知的交互作用显著,亲社会视频游戏更容易对女生的内隐攻击认知产生抑制效应;(3)攻击特质对高中生的内隐攻击认知的主效应显著,并且游戏类型和攻击特质对高中生内隐攻击认知的交互作用显著,亲社会视频游戏更容易对低攻击特质学生产生抑制效应。由此可见,亲社会视频游戏能够有效抑制高中生的内隐攻击认知水平。

  • 标签: 亲社会性视频游戏 内隐攻击性认知 抑制效应 实验研究
  • 简介:为了探索父母对子女教养方式的异同、及其与自杀态度之间的关系,以便寻找更加有效地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杀态度问卷、生命观调查问卷对3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①教养方式对自杀态度有重要的影响,并主要体现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和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两个维度上;②父母在对待子女的教养方式上具有高度的一致,即均倾向对男孩更加严肃严厉,对女孩更加宽松宽容;③在单独考虑教养方式与自杀态度的关系时,父亲与母亲对自杀态度均有显著地影响,但当同时考虑生命观和教养方式对自杀态度的共同作用时,表现出明显的“母亲效应”。

  • 标签: 教养方式 自杀态度 母亲效应 生命观
  • 简介: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佛洛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一般拖延量表对315位大学生进行调查,建立父母教养方式、完美主义和拖延的结构方程模型,考察完美主义在父母教养方式与拖延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负向预测适应完美主义,正向预测非适应完美主义;(2)适应完美主义负向预测拖延,非适应完美主义正向预测拖延;(3)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完美主义的中介作用影响拖延行为,非适应完美主义者易拖延,适应完美主义者则不易拖延。

  • 标签: 父母教养方式 适应性完美主义 非适应性完美主义 拖延行为
  • 简介:作为孩子成长的关键人物之一,父亲对儿童早期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184名学前中班儿童及其父母为被试,考察父亲参与教养的量(参与教养的时间)和质(积极教养行为)对儿童早期社会技能的作用。结果发现:(1)控制母亲积极教养行为以后,父亲参与教养时间仍显著预测儿童的社会技能,父亲积极教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2)控制母亲积极教养行为后,父亲参与教养时间显著预测女孩的合作、责任感、自我控制及总体社会技能,边缘显著预测男孩的主张;父亲积极教养行为边缘显著预测男孩的主张,对女孩各项社会技能的预测均不显著。(3)父亲参与教养时间显著预测母亲积极教养水平低组儿童的合作、主张、责任感、自我控制及总体社会技能,父亲积极教养行为边缘显著预测母亲积极教养低组儿童的合作和总体社会技能。表明父亲参与教养对母亲消极教养具有缓冲作用,其中父亲参与教养时间的缓冲效应更明显。

  • 标签: 父亲参与教养时间 父亲积极教养行为 早期社会技能 学前儿童
  • 简介: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采用整群取样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开封、许昌、平顶山四市各一所省示范性高中的高一和高二学生共1128名,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学习投入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着力考察心理控制源和心理韧性在其中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父母积极和消极教养方式分别正向和负向预测高中生的学习投入;父母积极和消极的教养方式均通过心理控制源和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对高中生学习投入产生影响,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了三条路径:心理控制源的单独中介效应,心理韧性的单独中介效应,以及心理控制源—心理韧性的链式中介效应。

  • 标签: 父母教养方式 心理控制源 心理韧性 学习投入 高中生
  • 简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断乳”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道德行为习惯开始形成。在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都很大,其中又以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尤为直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200位初中学生,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父母严厉的教养方式、不良的学校环境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相关关系,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则不显著。本文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的建议。

  • 标签: 父母 教养方式 青少年行为 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