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7 个结果
  • 简介:《青海历史梵曲新音》系青海佑宁寺堪布松巴·益西班觉(一七○四——一七八八)于1786年所著,是这位藏传佛教名宿晚年应青海蒙古额尔德尼车臣博硕克图贝子措结多尔济之请求而写出者。简称《梵曲新音》,通称《青海历史》。此书是一般应酬之作,自称“不受词藻学、古词之束缚,而以普通用语写出的一部书,取材于各大喇嘛的传记,而大部分则来自值得信赖的古老民间传说,为了合于各种口头流传,不计其来源之是否可靠,可能有错

  • 标签: 青海历史 益西班觉 固始汗 多尔济 松巴 噶尔丹策零
  • 简介:人类学(Anthropology)/民族学(Ethology)传统上的核心概念是'文化(culture)',其学术传统与我国1949年以来的以'民族'为核心概念的'民族研究'有较大的区别.人类学中的族群理论(theoriesofEthnicty)虽非人类学传统的、核心的研究领域,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并与我国的民族理论有互相参照的意义.本文在回顾族群理论诸流派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不同流派之间承袭与补充的关系;并论述指出,西方的'族群理论'与我国的'民族理论'分别代表主位和客位两种不同的视角、分别强调主观和客观两种不同的立场.

  • 标签: 族群理论 流变 民族理论
  • 简介:祝愿万事如意.向学识渊博的上师喇嘛和“三宝”顶礼,祈愿永赐吉祥.现在请听我述说一下号称青海的历史和这个地区的特点。就让我从关于青海湖的传说、该地区很久以前是由哪些人主宰治理的、这块地域胜过它方的风貌与特色、以及现在这里的众生沐浴在善法与幸福之中的情况等四方面来逐个加以叙述吧。

  • 标签: 青海历史 固始汗 藏巴汗 拉藏汗 札萨克 却图汗
  • 简介: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始祖宗喀巴的诞生地,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距西宁市25公里。其建筑宏伟,瓦皆镏金,宏敝壮丽,在藏史上称为“世界一庄严”,是广大信徒心往神驰的圣地,蒙藏人民都以来此朝拜为荣。塔尔寺,因供奉纪念宗喀巴大金塔而得名(藏语称为“贡本仙巴林”,意为10万佛身慈氏洲即弥勒佛殿)。清乾隆帝曾赐名“梵宗寺”。寺院占面积600余亩,僧舍房屋多达9,300余间,殿宇殿堂有52座;最盛时喇嘛有3,600余人,迄至解放也还有1,900余人。塔尔寺,历史悠久,所藏历代文物丰富,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是国务院1961年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十分重要,是联系我国

  • 标签: 宗喀巴 梵宗寺 格鲁派 大经堂 僧舍 嘉措
  • 简介:本文就刘叔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导论、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书写符号、词语运用等方面存在的内容取舍不当、较为杂乱、概念不够准确、吸收新成果较少、以一家之说为主、条理不够清晰、语言表达不简洁、用词不够规范、知识的实用性不强等问题予以评析.

  • 标签: 《现代汉语理论教程》 刘叔新 语言 实用性 词汇 语音
  • 简介:Meme是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给予世界的礼物。多年以来,他与学生苏珊·布莱克摩尔一直致力于人类文化的复制和传播的Meme研究,发展出了“文化汤”等一系列概念,建立了“谜米学”。虽然Meme不是文化基因的直接表述,但它却指向了文化基因的意义。中国的文化基因研究有自己的路径,但Meme对于中国文化基因研究的影响依然存在,并且触发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基因研究,文化基因的研究已经从“时尚热词”转向了严肃认真的人类学学术研究和追寻。

  • 标签: 文化基因 “谜米学” 文化习得
  • 简介:马头琴的源头——火不思,从形制与奏法看,应当属于那种似琵琶的弹拨乐器,这在史料中得到证实。蒙古族诸部落在蒙古高原迅速崛起后,马尾胡琴在北方草原逐渐传播,并被当地居民所喜爱,成为一种流行乐器。明灭亡元朝后,部分蒙古族风俗习惯都遗留下来,对明朝的文化和习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明朝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构建的,自然更多地体现中原文化的特点,加之政治因素的作用,潮兀尔排除于国乐之外。但此时的潮兀尔已经在蒙古族中深入人心,在蒙古族部落中广泛流传。蒙古族作为草原游牧民族,其音乐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被异域民族所欣赏。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的代表,几乎成为蒙古民族的象征。马头琴作为拉弦乐器,得到广泛传播,并最终使弹拨乐器“黯然失色”,成为蒙古民族心中的乐神和心灵的旋律。从蒙古民族的音乐发展史看,用马尾弓代替竹擦(棒擦)弓、火不思退出舞台、马尾胡琴-潮兀尔盛行于草原,最终拉弦乐器取代弹拨乐器成为主流,这是历史对马头琴的必然选择,马头琴成为蒙古民族音乐的核心也是有其必然性的。

  • 标签: 蒙古族 马头琴 艺术 历史演变
  • 简介:让·米特里认为:影像具有"符号"功能.影像按照一定的规则结构为画面时,可以被理解为语言学意义的符号,它使电影成为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成为艺术.其实,在经典电影理论的整个进程中,语言问题始终贯穿其中.电影艺术的历史可以说就是电影艺术不断发展、变化、完善的语言史.对电影语言的研究可以说是整个电影艺术研究工作的起点.因此,电影语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对经典电影理论时期的语言问题及其影响作出简要的梳理和总结.

  • 标签: 经典电影理论 电影语言
  • 简介:将视觉人类学“工具化”、“技术化”及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对视觉研究理论的陌生,导致视觉人类学被“边缘化”。视觉人类学的当代研究,不仅需要研究人类视觉文化遗物和通过镜像聚焦和折射的文化视像,还需要直接面对人类活态的视觉文化现象,面对不同群体的视觉表达、视觉传播和视觉行为,研究人类的群体性图像信息、视觉符号和视觉文化行为,关注视觉媒体和媒体革命对文化的影响,考察在现代视觉媒体影响下的文化涵化、文化冲突和文化变迁。

  • 标签: 人类学 视觉人类学 媒介 虚拟
  • 简介:民族政策理论研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之八周传斌民族政策是民族理论与民族工作相衔接的中介,也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可以说,我国的民族理论学科最初就是从政策性研究中起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解...

  • 标签: 民族政策 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 民族理论研究 综述 中国
  • 简介:文章认为,西路军研究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40多年;第二阶段从三中全会到1983年9月;第三阶段从1985年至今。文章就这3个阶段国内西路军研究的主要观点、重要论著以及各个时期的研究特点等作了综述

  • 标签: 西路军 研究 综述
  • 简介:民族理论学科的发展问题是近几年来民族理论界十分重视的问题,它主要包括学科的地位、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学科体系的建构以及学科的研究重点等问题.下面,我将1987年以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一下,供民族理论界的同行参考.一、关于学科地位问题的研究民族理论是不是独立的学科?这在学术界有着明显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民族理论是独立的学科.

  • 标签: 民族理论学科 学科地位 研究对象 研究方向
  • 简介:新中国60年来民族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标签: 新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理论体系 形成和发展
  • 简介: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人们对于语言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春秋战同时期的“名”、“实”之争,汉朝初期的“训诂学”,清朝盛行的“小学”,都跟语言研究有关。荀子(约公元前335——225年)对语言的社会本质提出了正确的看法。他曾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者谓之不宜。”认为“名”和“实”之间的关系,是偶然的,并

  • 标签: 语言学理论 语言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 修辞学研究 方言调查 汉语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