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构想,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整合沿线各国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新视角.本研究从地理位置独特、旅游资源互补、历史文化互通和合作前景利好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提出了由国际旅游合作走廊、国内旅游合作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和丝路国际旅游港构成的“一带一路”区域旅游合作空间格局.在现有多边合作组织的作用下,“一带一路”区域应在旅游政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交流、旅游投资和旅游客流等领域加强旅游合作,发挥并加强以政府宏观主导、旅游企业为主体、行业协会引导的积极作用,实施日常工作机制、政府协商机制、投资促进机制和应急处置合作机制.

  • 标签: 一带一路 区域旅游合作 空间布局 合作模式 合作机制
  • 简介:一引言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诞生于北京召开的一次中国和非洲国家间的部长级会议上。其宗旨是通过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来加强中非之间的友好合作。第一届部长级会议的代表们讨论了包括如何加强中非经贸合作在内的诸多议题。此后,2003年12月、2006年11月、2009年11月和2012年7月,又分别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

  • 标签: 中非投资 合作法律 投资合作
  • 简介:微区域是全球化、新区域主义与跨境联系综合作用的产物,建构了以次国家层次为基本单元、以跨境联系为基础的区域互动新层次.本文通过剖解区域层次构成,厘清了微区域与区域、次区域等的关系,并将微区域主义区分为跨境经济合作与跨境安全合作两大维度.指出,当前重跨境经济合作、轻跨境安全合作的现状会致使经济合作面临的安全风险及其所引发的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会导致跨境经济合作与跨境安全负相关.东盟“增长三角”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区域自主与国家安全是“增长三角”产生的安全诱因;综合安全与伙伴关系是“增长三角”发展的主要安全推力;而开放治理与“搭便车”可能成为“增长三角”深化的潜在安全阻力.

  • 标签: 微区域主义 次区域主义 增长三角 跨境安全 印度尼西亚
  • 简介:跨境安全问题是影响中国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5个下湄公河国家政治经济合作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关系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水平能否冲破瓶颈的重要条件.现有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湄公河委员会等多边机制对于跨境安全问题捉襟见肘、应对不力.2015年11月中国提出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其合作内容涵盖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3个重点领域.因此,该机制的建立为解决次区域内跨界安全问题、深化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中国展现其国际秩序建设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本文先就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下跨境安全治理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接着探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内的跨境安全问题、根源与影响,最后指出通过夯实中国与下湄公河国家的互信基础,构建跨境安全治理的合作平台,发挥中国在跨境安全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发挥次国家政府的能动作用,处理好与域外国家和其他合作机制的竞合关系,开展跨境安全治理的早期收获等路径来发挥澜沧江-湄公河机制的跨境安全治理作用,有效应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跨境安全问题.

  • 标签: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 跨境安全 安全治理 澜湄次区域
  • 简介:印度是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者。自2008年提出“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以来,印度的气候变化政策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变化。与发达国家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更加侧重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同,印度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关注“安全纽带”,即围绕水、能源和粮食安全这一主题展开。这表明,印度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更多是从生态安全的整体性考虑,并未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核心关注。这提示中印两国应加强生态安全领域的战略和技术合作,依托印度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中国优势低碳技术在印开展绿色产能合作,并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积极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立场。

  • 标签: 印度 气候变化政策 安全纽带 中印合作
  • 简介:依托全球化和区域-体化,权力转移的进程不断加快,多中心的国际权力体系正在加速形成.在多中心体系下,权力转移进程呈现出权力扩散、权力分解、特定议题上权力分配的不对称三种特点.这三种特点也深刻影响着权力转移进程中中等大国的行为.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彰显了印度作为中等大国在权力转移进程中的行为方式,也彰显了上海合作组织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利益诉求.对于印度与上海合作组织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与对方的预期达成-致,从而为推动双方的发展与进步创造条件.

  • 标签: 权力转移 中等大国 国家行为 印度 上海合作组织
  • 简介:印度洋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而东非沿海地区作为印度洋贸易圈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所至的最远区域,无论是在古代商路的贸易往来中,还是在当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古今丝绸之路的发展还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繁荣。本文试图梳理中国与东非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历史与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部分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 标签: 中国 东非 人文交流
  • 简介:澜湄合作机制是中国提出的关于澜湄流域治理的新机制,水资源合作是其中的重点,而水资源安全治理是澜湄水资源关系的实质。本文通过澜湄合作机制视角研究水资源安全治理,解读亚洲安全观框架下澜湄水资源安全治理,分析影响澜湄水资源安全治理的因素,并深入阐释澜湄水资源安全合作机制的内涵、作用与影响因素,进而就中国参与澜湄水资源安全治理提出建议。

  • 标签: 水资源安全治理 澜湄合作机制 亚洲安全观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从全球竞争力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中印两个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软肋,其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未来稳定和持续的基础设施投入,对于中印经济快速而健康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保障作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两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均有着巨大的发展与合作潜力,而且这种发展与合作潜力不仅来自中印两国市场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源自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的互联互通的外在需求。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印交通基础设施合作,不仅能拓展中印经贸合作空间,促进中印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 标签: 后危机时代 中印 交通基础设施 合作
  • 简介:任何文化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中,文化安全在时间驱动下发生变化,时间因素对文化安全产生何种影响,它是否会侵蚀、威胁文化安全,文章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递进的分析。首先,时间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改变而对文化安全产生了显性的影响。时间结构和时间维度的变革,为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后果:文化的商品化和碎片化;人文主义衰微,文化的自主性受到威胁;时间问题带来了价值秩序的重构,短期性和即刻满足受到偏爱;文化失去批判能力,成为娱乐。其次,时间自身及其围绕它的变化对文化安全产生了的隐性但却是根本性的影响。在多变且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主体对时间的感知和与之的关系都是疏离的,这种脱位意味着文化被从其扎根的环境中抽取出来,文化根基被削弱、文化空间减少,从而使文化失去发展自身的权利和能力,高度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过度磨损文化的再生产能力。最后,关于文化的能动性问题,即是否存在着文化对时间的反作用力。其结论是,文化是时间背后的“沉默的规范力量”。这样的认识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应对文化安全议题的自觉性,从文化之中寻求文化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透过时间的视角,可以看到一定的文化的稳定性是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文化安全议题尤显重要。

  • 标签: 文化安全 时间维度 文化认同 文化的能动性 文化的反思性 文化的延续性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一种新型的国家结盟形式,其中以亚太地区为盛。近年来,美国才开始重视其亚太地区的战略同盟政策,如奥巴马政府相继与印尼、越南、马来西亚和新西兰签订了新的合作协议,学界对此研究也略显不足。这篇文章通过解析奥巴马政府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政策,以期管中窥豹,弥补学界在这一方面的不足。根据现有文献、政府部门文档以及与美国和东南亚决策者的访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在亚太地区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使盟友分担安全责任,重新理顺其亚太政策,应对亚太地区出现的新挑战。本文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文章将建构一个包含决策者理性选择、实施情况以及评估情况的理论分析框架来解析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政策,然后运用以上理论框架来分析美国-印尼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美国一越南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异同点。

  • 标签: 东南亚 美国外交政策 结盟 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再平衡 支点
  • 简介:中国因历史、地理、科技和意识等原因,积累了较多的海洋问题。为解决这些海洋问题,中国提出了具体的海洋政策,包括优先使用政治方法解决海洋争端,兼顾他方立场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合作制定规则、管控危机、资源共享的基本政策,坚持"双轨思路",提出"和谐海洋"理念等。它们蕴含丰富的文化要素,体现了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特质。同时,中国的这些海洋政策,不仅具有国际法的基础,而且经实践检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符合国际海洋发展趋势。为此,国际社会应积极支持中国的海洋政策,使中国在搭建海洋平台、加强海洋合作、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维护海洋安全和秩序、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处作出更多的贡献,以确保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国际法制度和国际秩序。这是国际社会的重大责任和应有职责,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应有之义。

  • 标签: 海洋问题 海洋政策 海洋合作 海洋秩序
  • 简介:“一带一路”建设的双多边合作框架,有助于促进中泰合作提升层次、拓展领域、扩大规模,特别是为方兴未艾的投融资合作提供有利条件,契合泰国国家发展模式变革的现实诉求.不过,中泰铁路合作的一波三折,也深刻反映出中泰战略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诸多挑战,从多边层面的地缘政治博弈,到双边层面对互利合作的认知差异,再到泰国国内的利益集团分歧,都有可能影响中泰关系发展.本文建议,有必要构造多层次全方位的“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网络,进一步夯实中泰战略合作的发展基础.

  • 标签: 一带一路 中泰关系 铁路合作 泰国
  • 简介:一、引言本文通过分析政府军合作机制等各类区域合作机制,并同时考虑全球能源市场发展趋势,来衡量东亚的能源市场一体化。由东亚峰会(EAS)支持开展的研究指出,能源市场一体化应包括能源贸易、投资和国内能源市场自由化,发展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机构,并进行能源价格改革。

  • 标签: 区域合作机制 市场一体化 能源贸易 东亚峰会 市场发展趋势 能源基础设施
  • 简介:南海地区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区域公共安全与服务领域合作刚刚起步,还很薄弱。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地区大国特别是南海地区大国,有必要积极主动地向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这将成为中国南海政策的新内容。中国应以建立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2l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一东盟海洋伙伴关系的目标为指导.以耐心、坦诚、自信的心态,本着义利兼顾、合作共赢原则,主动提供地区公共安全与服务。可从中国最有实力与意愿的领域做起,从最愿意与中国合作的国家或地区组织做起,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提供更多的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可从当前南海地区最突出、最紧迫的公共安全问题入手,重点是航行安全、搜救、海洋科研、环保、减灾防灾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务求实效,稳步推动南海地区公共安全产品与服务建设。

  • 标签: 南海问题 公共安全产品 区域合作 中国外交
  • 简介:菲律宾因与中国黄岩岛主权争端不断升级,强化美菲安保合作,本文主要研究其背后的利益考量,以及对地区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菲律宾的利益考量是,通过获得美国的支持,克服其军事实力处于绝对劣势的不利条件,以及利用美国在国际社会压制中国。美国的利益考量是,从“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发,以菲律宾为战略据点牵制中国这个21世纪崛起中大国。南海黄岩岛主权争端是美菲关系进入“新蜜月时期”的动因之一,结果形成“美菲制中战略格局”,这将对东南亚甚至亚太地区产生四大影响。一是增加了中美走向对抗的可能性;二是促使相关国家在南海临近海域开展联合军事演习,扩大演习规模,增加演习频率;三是引起东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矛盾,甚至可能使东盟地区论坛和东亚峰会内部出现“亲美势力”和“亲中势力”,并产生摩擦;四是可能加速中美在亚太地区展开军备竞赛。

  • 标签: 南海 黄岩岛 美菲安保合作 利益考量 地区安保
  • 简介:自清末以来,南海诸岛上的“庙宇”就成为中国政府维护领土主权之有力物证。1909年中日东沙岛交涉案中,两广总督张人骏等人在与日商讨价还价过程中,清政府从一开始进行索赔的重点物产就是以海神庙为主的。各大报刊的报道是渔船、庙宇和矿税三大项,从往复电函可知矿税等是后来为争取更多利益附加的筹码。无论是官员考察南海诸岛.还是报纸杂志对南海主权的报道,甚至是英法日等国侵占东、西、南沙的文字记载,都浓墨重彩地审视着岛屿上的诸多庙址。民国政府在处理西沙群岛开采权、“九小岛”主权等争端上。流露出了对待南海诸岛“庙宇”的两种态度:作为主权物证之“庙宇”.作为“迷信神权”之“庙宇”。这种认识的转向与该时期的《取缔寺庙药笺迷信活动函》、《神祠存废标准》等文化政策相关,自然未纳入保存范围的南海诸岛“庙宇”在建筑修复、文化保护上不被重视。1946年收归三大群岛后,对庙宇遗址的文化报道与记载明显增多。“庙宇”所指向的渔民文化成为报纸杂志叙述的重点,这对现今南海诸岛的“庙宇”文化研究,抑或是海洋文化研究,以及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应具有的凝聚力与向心力。都有重大的启示与价值。

  • 标签: 南海诸岛 庙宇 报刊 晚清 文化转向
  • 简介:俄罗斯犹太自治州与黑龙江省隔江相望。该州经济不发达,经济总量很小,主要经济部门是铁矿开采和木材采伐与加工业以及农牧业等。为发展经济,州政府积极拓展与黑龙江省的经济合作关系,双方正在修建跨黑龙江(阿穆尔河)铁路大桥,大桥建成后必将进一步促进中俄全面合作。刚刚建立的“阿穆尔一兴安”超前发展区将极大促进黑龙江省与该州的多领域合作

  • 标签: 犹太自治州 经济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