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心置管已成为重症医学科的基本技术,可监测血流动力学及用作输液通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血管内导管及辅助医用耗材逐步应用于临床。为规范重症患者中心导管管理策略,亚洲急危重症协会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专家撰写《重症患者中心导管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内容包括导管的类型及特性、置管及日常维护操作、导管相关常见并发症处理等,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建议。

  • 标签: 重症医学 中心静脉通路 中心静脉导管 管理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整合儿童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为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临床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JBI Evidence Synthesis、Cochrane Library、CINAHL、国际指南协作网、美国国立指南库、ACP Journal Club、PubMed、中国医脉通指南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时限均为2011年6月30日—2021年6月30日。由4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和总结。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指南4篇、专家共识3篇、证据总结2篇、系统评价1篇。总结出儿童中心导管人员培训、风险因素评估、中心导管置入、导管维护及血栓预防5个方面24条证据。结论儿童中心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的最佳证据内容全面广泛,指导性及可操作性强,可为儿童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临床护理方案提供依据。医护人员可从以上5个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段患儿特点进一步细化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规范中心导管置入及维护过程,并对患儿进行药物或非药物预防。

  • 标签: 儿童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脓毒性休克患者初始复苏后外周灌注指数(PI)联合中心-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脉-中心氧含量差(Pv-aCO2/Ca-vO2)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河北医科大学脓毒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7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均按照2016年严重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治疗国际指南(SSC 2016)进行液体复苏,并监测PI,完成3 h初始液体复苏时行中心及动脉血气分析,计算Pv-aCO2/Ca-vO2比值。记录初始复苏3 h PI、Pv-aCO2/ Ca-vO2、血流动力学参数、氧代谢参数、APACHEⅡ、SOFA。根据28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绘制根据PI、Pv-aCO2/Ca-vO2临界值分组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法检验组间差别,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28 d病死率的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两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存活组37例、死亡组39例,存活组PI[(1.77±0.63)vs.(0.89±0.69)]高于死亡组,Pv-aCO2/Ca-vO2[(1.52±0.52)vs.(2.57±0.86)]低于死亡组,(均P<0.05)。Kaplan- 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PI组中位生存时间[20.09 d(95%CI:16.95-23.24) vs.11.00 d(95%CI:7.14-14.86)]长于低PI组(χ2=12.424,P=0.000),低Pv-aCO2/Ca-vO2组中位生存时间[23.74 d(95%CI:20.35~27.13)vs.12.85 d(95%CI:9.75~15.95)]长于高Pv-aCO2/Ca-vO2组(χ2=12.200,P=0.000)。Cox回归分析显示PI(RR=0.397,95%CI:0.230~0.687,P=0.001),Pv-aCO2/Ca-vO2(RR=1.878,95%CI:1.169~3.019,P=0.009)均是脓毒性休克28 d死亡的预测因素。经ROC分析显示,PI、Pv-aCO2/ Ca-vO2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AUC分别为0.828(95%CI:0.732~0.923)、0.785(95%CI:0.677~0.893),分别以0.52(灵敏度58.3%,特异度94.4%)及2.35(灵敏度88.9%,特异度63.9%)为最佳临界值,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3(95%CI:0.835~0.971)。结论PI联合Pv-aCO2/ Ca-vO2可更好地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是复苏阶段有价值的指标。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外周灌注指数 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 预后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35例淋巴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n=23)、非血栓组(n=112)。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PICC置管静脉、导管尖端位置、PICC置管肢体等数据,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7.04%(23/135)。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是淋巴瘤化疗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淋巴瘤化疗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置管静脉为头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在上腔静脉上2/3内、导管直径/静脉直径比值≥67%。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高危人群,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 标签: 淋巴瘤 化疗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并总结经外周置入中心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评价,为临床执行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NICE)、美国指南网(NGC)、国际指南协作网(GIN)、苏格兰学院指南网(SIGN)、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以及相关专业网站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医脉通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等涉及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所有临床决策、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5月。由4名研究者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2名研究者进行证据的提取总结。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1篇临床决策,1篇实践标准,4篇指南,3篇证据总结。从组织管理、输液工具选择、置管维护及使用、健康教育、拔管等5个方面最终纳入29条证据。结论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涉及面广,管理者及临床医护人员应结合具体医疗情境进行证据的应用,减少临床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 标签: 血流感染 预防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证据总结
  • 简介:摘要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中心置管较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各种近期或远期不良结局。随着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留置时间的延长,新生儿CLABSI发生率未呈线性增长。脐静脉导管(UVC)留置超过1~2周时,新生儿CLABSI发生率可能会明显增加;在UVC留置7~10 d内换置PICC,可能会降低CLABSI发生密度,但尚未得到循证支持。本文对新生儿CLABSI与导管留置时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更合理地计划留置时间,更有效地预防CLABSI。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血流感染 留置时间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中心置管血液肿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接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导管(PICC)置管血液肿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单双法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39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回顾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护依从性、满意度分别为92.31%、94.87%,均高于常规组的51.28%、79.49%,干预后GQOLI-74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置管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行PICC置管时,同时给予血液肿瘤患者优质护理可降低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标签: 血液肿瘤 置管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PICC)相关性感染干预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台州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行PICC的新生儿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实施常规置管干预,观察组55例实施PICC相关性感染干预。比较两组抗生素和PICC使用情况、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患儿近亲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抗生素使用时间、PICC置管时间分别为(440.65±70.49)h、(20.19±6.72)d,均短于对照组的(651.57±96.58)h、(31.52±8.64)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7.68,均P < 0.01);观察组医护人员对患儿的全天手卫生执行依从性分别为95.15%(157/165)、78.18%(129/165)、72.73%(120/165),均高于对照组的61.82%(102/165)、40.00%(66/165)、30.30%(50/16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4.28、49.75、59.45,均P < 0.05);观察组血流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1.82%(1/55)、1.82%(1/55)、1.82%(1/5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55%(8/55)、21.82%(12/55)、18.18%(10/5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93、10.56、8.18,均P < 0.05);观察组患儿近亲属满意度为96.36%(53/55),高于对照组的78.18%(4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8.18,P < 0.05)。结论PICC相关性感染干预应用在新生儿中能够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近亲属满意度。

  • 标签: 导管相关性感染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早期医疗干预 血流感染 导管堵塞 血栓形成 病人满意度 婴儿,新生 重症监护,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共体模式下社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PICC)维护推广的影响因素,为实现医共体社区内各站点PICC维护门诊的全覆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1年1—2月选取杭州市参与医共体模式的10家社区中置入PICC的79例患者和参与PICC维护的67名社区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调查问卷和护士调查问卷分别对患者和护士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医共体模式下社区PICC维护推广的影响因素,并对社区护士行PICC维护理论知识与操作进行考核。根据社区8个月内PICC推广情况,将PICC维护患者≥40例的3家社区设为推广优势社区,其余7家社区设为推广劣势社区,对比分析优劣势社区间推广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调查的单因素分析中,付费方式、行动能力、交通方式、交通费用、接受随访、对社区就诊流程和维护技术满意度是医共体模式下社区PICC维护推广的影响因素(P<0.05)。护士调查的单因素分析中,宣传途径、绩效分配、排班方式、家庭医生团队和上门维护是医共体模式下社区PICC维护推广的影响因素(P<0.05)。优劣势社区护士PICC并发症知识与操作技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行为能力、有无接受随访是社区PICC维护推广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基于医共体模式在社区开展PICC维护同质化培训与管理,利用家庭医生团队对置管患者落实常态化随访,简化社区PICC维护流程,加强多种途径宣传,持续提升社区护士PICC并发症处理能力,调整绩效分配方案等举措提升护士能动性,加强综合医院与社区双向转诊联动机制,对社区提供会诊支持,同时解决社区PICC维护规定病种报销途径等,可促进社区PICC推广维护。

  • 标签: 社区卫生中心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维护 医共体模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米力农控制性低中心压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50例,性别不限,BMI 18~30 kg/m2,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Ⅲ级,Child-Pugh分级A或B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5):米力农组(M组)和硝酸甘油组(NG组)。手术开始后M组持续静脉泵注米力农0.5 μg·kg-1·min-1,NG组以硝酸甘油0.5 μg·kg-1·min-1为起始剂量持续静脉泵注,维持CVP≤5 mmHg。于入室(T0)、切皮(T1)、开始切肝(T2)、切肝完成(T3)和术毕(T4)时记录MAP和HR,T1~4时记录CVP、CI和SVV,采集颈内静脉血样,测定Hb,T1和T4时测定血乳酸浓度,术后1、3和7 d时测定血清ALT、AST和Cr浓度。记录肝切面渗血评分、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出血量、术后恢复及术后7 d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NG组比较,M组T2,3时CI升高,T2时CVP降低,肝切面渗血评分、出血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乳酸浓度降低,术后腹腔引流管停留时间缩短(P<0.05)。2组术后1、3和7 d时血清AST、ALT和Cr浓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力农降低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中心压、减少出血量、维持循环功能稳定及组织灌注的效果优于硝酸甘油。

  • 标签: 米力农 降压,控制性 中心静脉压 腹腔镜检查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模式在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化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导管(PICC)患者中的护理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化疗PICC置管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一般干预组和精细化护理组各100例。一般干预组进行一般护理,精细化护理组进行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抑郁、焦虑、生活质量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生活质量评分(SF-36),统计并进行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并发症及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后,精细化护理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低于一般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一般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精细化护理组疾病感知问卷(B-IPQ)评分高于一般干预组,Piper疲乏自我评估修订量表(PFS-R)评分低于一般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模式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化疗PICC置管患者中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健康,提高患者面对病痛的心态,使其有信心面对疾病,减轻压力,提高其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非小细胞肺癌 抑郁评分 化疗
  • 简介:摘要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导管(PICC)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常用的技术,几乎是危重新生儿包括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人群必备的药物治疗及肠外营养通路,PICC安全管理与护士实践能力相关。美国新生儿护士协会(NANN)制定了《新生儿PICC临床实践指南》并于2015年修订为《新生儿PICC临床实践指南(第三版)》,旨在指导新生儿PICC的床旁护理实践、促进新生儿安全。为便于临床护士依据本指南指导临床实践,故本研究对该指南的内容进行解读。

  • 标签: 婴儿,新生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实践指南 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超声分析肾动脉阻力指数(RRI)和中心压(CVP)预测造影剂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造影剂肾病(CIN)高风险且接受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术后的150例患者,根据CIN定义将患者分为CIN组(72例)和非CIN组(78例)。评价RRI和CVP在对比剂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术后CIN发生中的诊断价值并评估其在预后中的作用。采用超声检测RRI、CVP的变化。结果术前、术后4、8、12、24 h,两组患者的RRI和CVP均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CIN组术前、术后4、8、12、24 h的RRI和CVP均低于CI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0、20、30 d的RRI和CVP均较为平稳,且在不同时间点的RRI和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原始的诊断结果相比,RRI诊断结果的灵敏度为0.86,特异度为0.72,假阳性率为0.28,假阴性率为0.14,约登指数为0.58。CVP诊断结果的灵敏度为0.82,特异度为0.98,假阳性率为0.02,假阴性率为0.18,约登指数为0.80。RRI联合CVP诊断结果的灵敏度为0.95,特异度为0.97,假阳性率为0.03,假阴性率为0.05,约登指数为0.92;RRI联合CVP诊断CIN受试者工作特征(ROC)的曲线下面积(0.945)高于RRI(0.681)和CVP(0.863)单独诊断C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14,P<0.05)。结论超声分析RRI和CVP在预测CIN中均具有较为优质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检查 造影剂肾病 肾动脉阻力指数 中心静脉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无菌操作的严格流程对预防中心导管相关感染的价值。方法对2015年至2019年期间行中心置管术的非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中心置管术中实施无菌操作的常规流程和严格流程进行分组,2015年至2017年期间患者为常规流程组(C组);2018年至2019年期间患者为严格流程组(E组)。记录置管术后6 d内中心导管相关感染(局部感染、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E组中心导管局部感染发生率降低[1.79% vs. 0.48%,P<0.001;其相对危险度为0.27(在0.10~0.30范围内)],而中心导管血流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9% vs. 0.19%,P>0.05)。E组中心导管相关感染累积发生率为0.67%(<1.00%)。结论中心置管术中实施无菌操作的严格流程,可进一步降低中心导管相关感染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 导管相关性感染 无菌术 队列研究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经外周中心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时加温皮肤消毒剂对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行PICC穿刺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时间段使用的不同消毒方法分为对照组和加温组。加温组在PICC穿刺前将消毒剂加温至37℃后进行皮肤消毒,对照组采用室温消毒剂,比较两组患儿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长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结果加温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80.2%(65/81)比66.7%(56/84)],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45.0±9.0)min比(48.4±11.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留置时间、非计划拔管率、导管尖端培养和血培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温皮肤消毒剂可以提高早产儿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操作时长,未增加导管相关感染风险。

  • 标签: 皮肤消毒剂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中心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的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PICC后发生CRBSI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将细菌感染的患儿分为革兰阴性(G-)菌组和革兰阳性(G+)菌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PICC留置时间、留置部位、感染时体重、脂肪乳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情况、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共纳入70例CRBSI患儿,检出70株病原菌。G-菌占50.0%(35/70),以肺炎克雷伯菌(34.3%,12/35)和粘质沙雷菌(34.3%,12/35)为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更严重;G+菌占47.1%(33/70),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45.5%,15/33),大多为耐甲氧西林菌株(86.7%,13/15),蜡样芽孢杆菌仅占6.1%(2/33),但2例蜡样芽孢杆菌CRBSI均导致患儿很快死亡;真菌占2.9%(2/70)。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暂停,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休克,G+菌组与G-菌组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菌组胎龄、感染时脂肪乳用量均大于G-菌组,感染时体重小于G-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引起的CRBSI多为条件致病菌,根据临床表现及常规生化检查难以判断感染菌种,但胎龄较大、体重较小、脂肪乳用量较大者更易感染G+菌。

  • 标签: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病原菌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ICU护士中心导管(CVC)维护知信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1年3—5月选取安徽省9所三甲医院的445名ICU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和ICU护士CVC维护知信行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ICU护士CVC维护知信行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45份,剔除无效问卷11份,回收有效问卷434份,有效回收率为97.5%。结果434名ICU护士CVC维护知识、态度、行为维度得分分别为(22.14±3.16)、(37.31±3.28)、(75.65±6.35)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类别、CVC培训次数是ICU护士CVC维护知识的影响因素(P<0.05);CVC培训次数、学历、ICU工作年限、ICU类别是ICU护士CVC维护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ICU工作年限、CVC培训次数、职称、医院类别是ICU护士CVC维护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ICU护士CVC维护态度良好,但知识和行为水平有待提高。护理管理者应重点关注低学历、ICU工作年限短、低职称、非教学医院及参加培训次数少的ICU护士,加强对其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升ICU护士CVC维护行为水平,进而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护士 中心静脉导管 维护 知信行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疗团队管理模式对经外周置入中心导管(PICC)患者导管维护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ICC治疗的4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0例。对照组行PICC常规性护理指导,观察组通过成立静疗团队对患者实施PICC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护能力、穿刺并发症及患者导管维护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护能力总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导管维护依从率及患者对导管维护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堵塞、导管移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机械性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静疗团队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PICC患者导管维护技能及导管维护依从性,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导管维护满意度。

  • 标签: 基于静疗团队管理模式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自护能力 并发症 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