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神门内关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睡眠质量及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影响。方法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0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T组,50例)和对照组(C组,52例)。T组分别于术前30 min、手术当天、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18:00行TEAS双侧内关、神门,共4次,每次30 min;C组连接穴位电刺激仪,但不通电。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麻醉方式、手术方式、出血量和手术时长等一般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当天、术后24 h、术后48 h VAS疼痛评分,术前1 d、术后72 h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术前1 d及术后24、48、72 h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CAM)评分;手环监测术前1晚、术后当晚、术后第1晚、术后第2晚患者睡眠结构;记录两组患者POD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24 h、术后48 h VAS疼痛评分低于术前1 d(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术后48 h VAS疼痛评分低于手术当天(P<0.05),两组患者术后48 h VAS疼痛评分低于术后24 h(P<0.05)。两组患者术后72 h PSQI评分低于术前1 d(P<0.05),术后72 h T组PSQI评分低于C组(P<0.05)。C组术后当晚、术后第1晚、术后第2晚深睡眠时长少于术前1晚(P<0.05),睡眠时间长于术前1晚(P<0.05);T组术后当晚、术后第1晚、术后第2晚睡眠时间长于术前1晚(P<0.05);两组患者术后72 h MMSE评分低于术前1 d(P<0.05)。两组患者术后48、72 h CAM评分低于术前1 d和术后24 h(P<0.05)。T组POD发生率低于C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TEAS双侧内关、神门可能改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睡眠质量,降低POD发生率。

  • 标签: 经皮穴位电刺激 老年人 髋关节置换术 睡眠 术后谵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结合针刺内关对颅脑手术患者麻醉期应激指标和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120例颅脑外伤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促醒法干预,干预1组予以常规促醒+针刺内关干预,干预2组予以常规促醒+针刺内关+加速康复外科干预。分别于入室稳定后10 min、气管插管即刻、拔管即刻采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多巴胺水平,记录患者血压、心率;比较患者麻醉期苏醒质量,包括苏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采用神经行为认知状态测验(Neurobehavioral Cognitive Status Examination,NCSE)评估患者认知功能;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肠麻痹、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气管插管即刻、拔管即刻,干预2组与干预1组、对照组收缩压降低(F值分别为12.03、13.96),血清COR(F值分别为91.40、53.76)、多巴胺(F值分别为29.72、69.39)水平降低(P<0.01)。干预2组麻醉期定向力恢复时间[(39.09±3.12)min比(41.57±3.54)min、(43.84±3.28)min,F=34.65]短于干预1组、对照组(P<0.01)。干预2组住院时间[(9.36±1.78)d比(10.92±1.81)d、(12.10±1.95)d,F=1.44]短于干预1组、对照组(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结合针刺内关可有效降低颅脑手术患者麻醉期应激水平,提高苏醒质量,减轻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针刺疗法 穴,内关 颅脑手术 应激障碍,创伤性 麻醉后苏醒延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内关对右美托咪定诱发患者心动过缓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麻妇科手术患者60例,年龄20~50岁,体重48~6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TEAS组(T组),每组30例。2组经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1 μg/kg,随后静脉输注0.5 μg·kg-1·min-1,C组不电刺激内关;T组右美托咪定给药同时经皮电刺激双侧内关(频率2/100 Hz,疏密波,据患者耐受程度刺激电流强度5~10 mA,以中指及无名指轻微抽动为宜)。于输注右美托咪定前(T0)和输注右美托咪定10 min(T1)时记录MAP和HR,记录ECG,计算PR间期、QT间期、Tp-e间期和电生理平衡指数(iCEB),记录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2组HR减慢,QT间期和PR间期延长,C组iCEB增大,Tp-e间期延长(P<0.05)。与C组比较,T组T1时HR增快,PR间期和Tp-e间期缩短,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TEAS内关可降低右美托咪定诱发的心动过缓发生风险,机制可能与其缩短心脏房室传导时间和减小心室复极异质性有关。

  • 标签: 电刺激疗法 穴,内关 右美托咪啶 心动过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关针灸联合胺碘酮治疗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2017年8月至2018年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且接受首次射频消融治疗的8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针灸组(n=40)和对照组(n=45)。对照组从术后第1天起连续口服胺碘酮直至3个月,针灸组从术后第1天起每天双侧内关针灸20 min,连续1周,胺碘酮用法与对照组相同。分析两组术后及3个月随访时心率变化以及针灸组针灸过程中心率的变化、两组术后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及术后3个月内两组房颤复发率。结果消融术后和随访3个月时两组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灸组心率在针灸结束后较针灸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前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清目标炎性因子水平较术前都有较明显升高,但针灸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随访3个月,针灸组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对33.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内关针灸是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其可以降低消融术后房颤的早期复发(OR=0.17;95%CI 0.05~0.63;P=0.008)。结论内关针灸联合胺碘酮治疗在降低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方面优于单独的胺碘酮治疗,这一效应与内关针灸能降低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有关。

  • 标签: 心房颤动 电隔离 早期复发 内关穴 针灸
  • 简介:摘要李志道教授经过50余年临床实践研究,结合解剖学相关知识,发现委中、承山二在针刺深度与传统认识有所不同。其中,委中在刺入0.5~0.8寸,承山在刺入2.0~3.0寸时最易达到循经得气的效果,通过调整针尖方向还可较准确达到气至病所的效果,且针感与相应神经分布区域相吻合。该针感在某些疾病,尤其神经压迫相关症状的治疗中疗效明显,且优于传统教材所述针刺深度。

  • 标签: 穴,委中 穴,承山 针刺疗法
  • 简介:摘要夹脊治疗范围主要以神经系统疾病和骨科疾病为主,在脑瘫、脊髓损伤、中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带状疱疹等疾病的治疗上应用较为广泛,且具有较好疗效;治疗手段较为丰富,包括针刺、电针、艾灸、叩刺、火针、穴位注射、温针灸、点刺放血等。但总体治疗范围相对狭窄,在内科、儿科、妇科等方面运用偏少;在临床上与其他穴位配伍应用较少;治疗方法大多为针刺与电针,其他方法的应用偏少;夹脊对于失眠、抑郁症、子宫肌瘤等疾病具有较好疗效,但临床应用偏少。

  • 标签: 夹脊穴 针灸疗法 临床研究 现代文献 综述
  • 简介:摘要针刺疗法是中医外治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刺相应腧可以治疗相关疾病,其临床作用得到了一致认可,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近几年,大量研究发现针刺腧可以通过影响大脑功能、激活特定脑区,从而对相关疾病起到治疗作用。本文总结了近期针刺腧的脑机制研究,分析了功能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脑电图、经颅磁刺激和事件相关电位的优缺点。综合这些优缺点,提出了应用经颅磁刺激和多模态技术研究针刺的脑机制,为针刺的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 标签: 针刺 脑机制 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电图 经颅磁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型压腕带防治航海晕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量表筛选出的178例既往有晕动病史的海军新兵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压腕带组)89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假压腕带组)89例(脱落5例)。压迫点选择腕部2区针刺点,即相当于内关的位置。观察2组受试者登船后晕动发生2 h及1 d时的Graybiel晕动病评分、晕动病严重程度分级,晕动发生前后心率和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晕动发生2 h及1 d的Graybiel晕动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晕动2 h观察组Graybiel评分为(10.63±9.56)分,对照组为(14.08±9.19)分,t=-2.405,P=0.017;晕动1 d观察组Graybiel评分为(6.61±4.49)分,对照组为(8.45±5.13)分,t=-2.503,P=0.013],且观察组Graybiel晕动病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晕动2 h及1 d的晕动病严重程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晕动发生后2组心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心率值低于对照组。晕动发生后2组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压腕带防治晕动病有一定效果,能有效减轻晕动症状,稳定心率,且具有经济、简便、无不良作用的特点。

  • 标签: 晕动病 航海 压穴腕带 内关穴
  • 作者: 夏美卉 张秦宏 蔡丽娜 岳金换 李晓陵 崔璇 高瑞雪 佟欣 王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2年第09期
  • 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科,哈尔滨 150001,深圳九味中医门诊部针灸推拿科,深圳51800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T磁共振科,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哈尔滨 150040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T磁共振科,哈尔滨 150040
  • 简介:摘要后溪因疗效显著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针刺效应机制尚不明确。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目前已成为可视化探讨针刺腧中枢效应机制的首选方法。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针刺后溪脑fMRI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与特异性两方面。本文从以上两方面入手分析该领域整体研究趋势,综述相关科研成果与不足,为针刺临床选提供更好的影像学依据,并对后续针刺研究提出方向性建议。

  • 标签: 针刺 后溪穴 功能磁共振成像 影响因素 特异性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八髎常用于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肛肠疾病、运动系统腰骶疼痛等的治疗,具有调理任督二脉、司二便、理经带的作用。王麟鹏教授对八髎的针刺和定位有其独到见解,总结王教授的取经验及操作注意事项,有助于提高针刺成功率与临床疗效。附验案4则以供参考。

  • 标签: 八髎穴 名医经验 王麟鹏 医案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刺缓解术后疼痛的选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6月6日收录的有关针刺缓解术后疼痛的文献,运用Excel 2019、SPSS Modeler 18.0软件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获取308篇文献,纳入317个针刺处方,涉及173个腧,主要归膀胱经、胃经、大肠经、脾经。足三里、合谷、内关等均为使用频次≥50次的高频腧。特定中多使用五输。针刺缓解术后疼痛常见部位为腹部、肛周、腰背部、膝部。腹部术后疼痛常用足三里、内关等穴位,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足三里-内关”;肛周术后疼痛选常用承山、长强等,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承山-长强”等;腰背部术后疼痛选常用肾俞、环跳等,关联度较高的组合为“阿是穴-环跳”“肾俞-环跳”等;膝部术后疼痛选常用血海、梁丘等,二者配伍组合关联度较高。结论针刺缓解术后疼痛多选取阳经穴位,以远近配穴、循经取为主,且注重特定的使用。

  • 标签: 疼痛,手术后 针刺 选穴规律 关联规则 数据挖掘
  • 简介:摘要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针刺太溪脑中枢效应机制的研究。依据相关文献报道可知,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对针刺太溪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激活脑区分布、针刺作用机理分析、单与组等方面。太溪作为临床常用腧,单用与配伍应用均有显著疗效。大量研究表明针刺太溪及其相关配穴改善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多个脑区的整合与协调实现的。通过阅读文献,分析该领域整体研究趋势,综述相关课题的成果与不足,为后续科研工作提供方向指导。

  • 标签: 针刺 太溪穴 功能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现代文献研究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选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1990年1月-2019年10月有关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中文文献,梳理并统计选、穴位归经及其所属特定等数据,采用Excel 2016、SPSS Statistics 22及SPSS model 18.0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32篇,涉及针灸处方33个,穴位77个,穴位总频次达398次。其中单应用频次最高为合谷(23次),其次为外关(22次);选多属手阳明大肠经(87次)、足少阳胆经(68次);特定应用总频次达386次,其中频次最高为交会(123次);合谷与外关为核心腧且二者关联性最强。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首选合谷,上肢多选手阳明大肠经,下肢多选足少阳胆经,且重视局部取,配合远端选

  • 标签: 针灸处方 卒中后肌张力增高 数据挖掘 选穴规律 关联规则 聚类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指压合谷治疗全口义齿初戴者恶心的效果,寻找更好地减轻全口义齿初戴者恶心的方法。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全口义齿初戴者4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采用指压合谷治疗,分别于戴义齿前和三餐饭前按压合谷3 min;对照组20例,采用自己适应法治疗。两组于戴义齿后3 d、7 d、14 d复诊,记录无恶心例数、吞咽功能正常例数、咀嚼效率,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戴义齿3 d、7 d无恶心分别为85.71%(18/21)、95.24%(20/21),均高于对照组的45.00%(9/20)、65.00%(13/20)(χ2=5.58、4.19,均P < 0.05);两组戴义齿14 d无恶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戴义齿3 d吞咽功能正常率为57.14%(12/21),高于对照组的15.00%(3/20)(χ2=8.16,P < 0.01);两组戴义齿7 d、14 d吞咽功能正常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戴义齿3 d、7 d咀嚼效率分别为(42.03±5.02)%、(50.34±5.05)%,均高于对照组的(37.00±4.00)%、(47.13±4.03)%,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1.65,均P < 0.05);两组戴义齿14 d咀嚼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指压合谷用于减轻全口义齿初戴者恶心的临床疗效好,可缩短全口义齿初戴者的适应时间。

  • 标签: 义齿,全口 恶心 呕吐 合谷 穴位按压 咀嚼 吞咽
  • 简介:摘要小儿推拿操作技术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化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因其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深受国内外中医从业者青睐。小儿推拿基础特定是小儿推拿疗法的核心,但因国内小儿推拿流派众多,对部分特定的定位、操作尚未达成一致认识。为满足国内外小儿推拿从业者临床实践需要,课题组在遵循循证指南制定原则的同时,综合考虑小儿推拿流派的多样性,开展国际小儿推拿基础特定操作技术规范的研制,以期为后期的小儿推拿循证诊疗指南的制定奠定基础。

  • 标签: 小儿推拿疗法 规范化 标准化 指南 基础特定穴
  • 作者: 朱嘉民 孙忠人 崔杨 尹洪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20级博士研究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临床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针灸科,哈尔滨 150006
  • 简介:摘要针灸八髎为主治疗尿失禁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势,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脊髓损伤后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及膀胱过度活动症尿失禁等。脑卒中后尿失禁及脊髓损伤后尿失禁属疾病并发症,多在原发病基础治疗上配合针灸八髎治疗,足太阳膀胱经循行有“入络脑”及“挟脊抵腰中”的特点,八髎可沿膀胱经循行传导感应至病所,同时可对原发病起到一定治疗作用。压力性尿失禁及膀胱过度活动症尿失禁可作为独立发作疾病,因八髎穴位于腰骶部,临近膀胱,故针刺时可发挥穴位近治作用,改善膀胱气血运行,且疗效具有累积效应。

  • 标签: 尿失禁 八髎穴 针灸 中医疗法 研究进展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八髎治疗脊髓损伤(SCI)后尿失禁(UI)的疗效。方法选取UI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则采用电针治疗。针刺和电针疗法均为每日1次,每次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治疗后)通过尿流动力学分析仪、排尿日志记录、国际尿失禁咨询问卷简表(ICIQ-SF)和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表(OABSS)分别对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排尿情况、生活质量和膀胱活动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和平均单次排尿量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和平均单次排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ICIQ-SF和OABSS评分均显著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ICIQ-SF和OABSS评分分别为(4.86±1.55)和(3.67±1.2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电针八髎可显著改善UI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排尿日志、生活质量和膀胱过度活动情况。

  • 标签: 脊髓损伤 尿失禁 低频电针刺激 八髎穴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咳嗽选及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有关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咳嗽的文献,对符合纳入研究标准的文献应用Excel软件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数据提取,提取内容包括文献名称、腧及药物选择等。以腧和药物分别作为唯一变量,统计出现频次,并对腧和药物出现10次及以上者,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20篇相关研究,均为中文文献,共提及28个穴位,共计出现350次。使用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有8种;113篇文献提及使用穴位贴敷药物组成,共涉及97味中药,总计出现634次;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有13味中药。结论穴位贴敷辅助治疗小儿肺炎咳嗽方法中,最常使用的穴位为肺俞、天突、膻中、阿是穴,最常使用的药物为白芥子、大黄、麻黄、细辛。

  • 标签: 肺炎 儿童 咳嗽 聚类分析 穴位贴敷
  • 简介:摘要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寅教授总结的子宫芒针透刺疗法结合了子宫本身特殊的治疗作用和芒针透刺治疗的优势,扩大了治疗范围,具有调理冲任、补肾健脾、活血化瘀、升阳举陷等作用。临床中,在子宫芒针透刺疗法的基础上配合穴位加减及适宜手法,可用于治疗多种妇科疾病,如痛经、闭经、崩漏等,并取得良好疗效。附验案三则进行分析。

  • 标签: 芒针 穴,子宫 透刺 异病同治 中医妇科病 经验心得 医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用规律与穴位分布,为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建库至2020年12月有关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文献,收集文献中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推拿处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0)分析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常用穴位与穴位分布等,挖掘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核心用。结果共筛选小儿秋季腹泻推拿处方101个,涉及穴位61个,使用频率大于10的穴位18个,得到穴位组合共35个,其中15个两组合、11个三组合、2个四组合,得到7个新穴位组合。结论推拿治疗小儿秋季腹泻选以具有健脾化湿、调理大肠气机功效的特定为主,核心穴位组合为脾经、大肠经、腹、七节骨、龟尾、脊、脐7,可作为小儿秋季腹泻的基础推拿处方供临床参考。

  • 标签: 小儿推拿疗法 腹泻 轮状病毒感染 数据挖掘 选穴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