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动与正常人下肢动脉的高频超声特征差异,以及运动时间对下肢动脉超声特征的影响,引导人们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期间就职于当地体育局及就读于体育学院的职业长、短跑及自行车运动为实验组,共96人,从事体育训练时间5个月~11年不等,另选取同时间段同年龄段的无运动习惯的健康青年人108人作为对照组。对受检者分别行胫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的超声影像学检查,观察并测量血管内径(ID)及内膜-中层厚度(IMT)。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内径及IMT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构成比采用χ2检验,实验组A、B、C组的内径及IMT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之间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对胫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左右两侧的内径及IMT比较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的上述动脉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胫动脉、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实验组与对照组内径及IMT比较,可见两组间的胫动脉内径与IMT、胫后动脉内径与IMT、腓动脉内径与I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23、4.488、2.245、5.834、-3.692、3.210,P均<0.05),实验组内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IMT小于对照组。对实验组胫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不同运动时间的内径及IMT比较发现,胫动脉内径与IMT、胫后动脉内径与IMT、腓动脉内径与IMT在不同运动时间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237、9.902、8.293、25.814、9.444、6.572,P均<0.01),进一步两两比较,胫动脉及胫后动脉内径在A组与B组、腓动脉IMT在A组与B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余动脉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下肢运动训练可使动脉管径增大,减小动脉IMT,且在达到一定的运动时间以及强度情况下,随着运动时间延长,动脉管径逐渐增大,动脉IMT逐渐减小,进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 标签: 超声检查 运动员 下肢动脉 内径 内膜-中层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层应变技术评估青年男性力量型运动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于2018年10月随机挑选河南省重竞技运动管理中心专业青年男性摔跤运动30例(运动组)及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青年男性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超声心动图与分层应变技术相结合,分别测量其心率(HR)、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d)与左室后壁厚度(PWTd),并计算相对室壁厚度(RWT);左室舒张末期(EDVI)及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指数(SVI)、心脏指数(CI)、球形指数(SPI);左室壁心内膜下、中层及心外膜下心肌的整体纵向应变(GLSendo、GLSmid、GLSepi)、峰值应变离散度(PSD),并计算出整体心肌纵向应变跨壁阶差(ΔLS),分析两组数据的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比较分层应变参数预测运动左室收缩功能或同步性的检验效能。结果运动组LVDd、PWTd、IVSTd、RWT、SPI、EDVI、ESVI、SVI高于对照组,HR、GLSendo、GLSmid、GLSepi、ΔL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LVEF、CI、P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GLSendo、GLSmid、GLSepi预测运动左室收缩功能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0.747、0.726,最佳分界值分别为-22.34%、-19.95%、-17.35%。结论长期高强度运动可导致运动左室收缩功能发生亚临床改变,分层应变能够更准确、具体地评估运动左室收缩功能变化。在各GLS参数中,GLSendo为检验运动左室收缩功能的最优参数。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 运动员 心室功能,左 心肌分层应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内减张技术辅助解剖单束重建交叉韧带(ACL)患膝术后膝关节运动学恢复情况。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就诊共80例ACL断裂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40例采用内减张技术辅助ACL解剖单束重建(实验组),40例采用常规术式(对照组)。采用Opti_Knee膝关节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记录术后3、6、12月膝关节在步态过程中三维6自由度(屈伸角、内外翻角、内外旋角、前后位移、上下位移及内外位移)活动范围(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值),同时与40例正常成人测量数据进行对比。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SNK分析。结果术后3、6、12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最大步长、最小步长、步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正常成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6月内外旋角(F=51.141、13.204)和前后位移(F=51.246、12.207)活动范围均小于对照组(P<0.05),且与正常成人相近(P>0.05),两组间屈伸角、内外翻角、上下位移及内外位移活动范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成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两组间6个自由度活动范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与正常成人相近(P>0.05)。结论与传统术式相比,采用内减张技术重建ACL可早期获得更满意的膝关节运动学恢复疗效,膝关节运动学分析可更客观评价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膝关节运动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测量儿童膈肌、中、后部运动的可重复性和差异性。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入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患儿30例。患儿取平卧位,使用5 MHz超声探头,置于右锁骨中线与肋下缘交点,用M型超声记录随呼吸运动的膈肌、中、后部的移动度和收缩速度,重复测量两次。采用ICC系数表示膈肌移动度和收缩速度两次测量的可重复性。采用方差分析探讨不同部位膈肌移动度和收缩速度的差异性。结果膈肌各部位移动度两次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ICC膈肌=0.89、ICC中膈肌=0.95、ICC后膈肌=0.90,膈肌各部位收缩速度两次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ICC膈肌=0.90、ICC中膈肌=0.94、ICC后膈肌=0.95,膈肌各部位移动度和收缩速度的测量均显示出良好的可重复性。膈肌、中、后部移动度分别为[(8.1±3.1)mm]、[(7.4±3.0)mm]、[(5.5±2.3)mm],膈肌、中、后部收缩速度分别为[(12.5±4.8)mm/s]、[(11.5±6.3)mm/s]、[(8.9±4.0)mm/s],膈肌、中、后部位间的移动度和收缩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超声测量儿童膈肌、中、后各部位运动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儿童膈肌、中、后部的移动度和收缩速度具有差异性,单纯某一部位的膈肌运动不能代表整体膈肌的运动功能。

  • 标签: 机械通气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 膈肌 超声 重症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疗法段锦对血透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4例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爱好运动分组,对照组(n=32)为无运动健身习惯患者,不安排运动,给予健康指导,观察组(n=32)为段锦运动爱好者,给予运动疗法段锦,比较两组干预前后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体质量、腰臀比、峰值心率、峰值舒张压、峰值收缩压、峰值呼吸频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24 h SBP(127.77±3.49)mmHg、24 h DBP(82.46±4.55)mmHg低于对照组的(134.08±4.24)mmHg、(92.87±3.86)mmHg(P<0.05);观察组干预后体质量(55.03±4.24)kg、腰臀比(0.86±0.12)低于对照组的(58.65±4.38)kg、(0.93±0.10)(P<0.05);观察组干预后峰值心率(115.66±3.88)次/min、峰值舒张压(92.65±3.27)mmHg、峰值收缩压(166.23±4.22)mmHg、峰值呼吸频率(25.76±2.03)次/min均低于对照组的(118.24±3.73)次/min、(98.89±2.76)mmHg、(170.23±3.64)mmHg、(27.05±2.11)次/min(P<0.05)。结论运动疗法段锦能有效控制血透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腰臀比、体质量,降低运动应激时的自主神经反应。

  • 标签: 运动疗法 八段锦 血液透析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保残与否重建交叉韧带(ACL)对膝关节术后运动学特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指导临床治疗及选择更优康复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所收治50例行ACL重建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保留ACL胫骨残端分为保残组(25例)与非保残组(25例),以及健康受试者(25例)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年龄≤55岁;身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术侧或健侧膝关节无活动受限;无神经系统疾病;不伴同侧膝其他韧带损伤,对侧膝关节亦无损伤;留存术后1年完整资料。排除标准:年龄>55岁;BMI>30 kg/m2;术侧或健侧膝关节活动受限;伴有膝关节其他韧带损伤或对侧膝关节存在损伤;存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资料不完全而无法统计者。采用三维膝关节动态功能分析系统(Opti_Knee)计算膝关节6自由度数据及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并分析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及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本体感觉(位置觉和运动觉)数据,以及胫骨隧道内口(术前为ACL足迹)中心至外侧半月板角韧带足迹前后向及内外向距离偏差,其中,各组6自由度统计学差异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各组基本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及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各组运动功能评分、主观评分、本体感觉数据、中心距偏差均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保残组术后3个月内外旋、屈伸范围、术后6个月内外旋范围低于对照组(t=-2.365,P<0.05;t=-3.123,P<0.01;t=-2.419,P<0.05);非保残组术后3个月内外翻、内外旋、屈伸、上下位移、内外位移范围、术后6个月内外旋、屈伸范围低于对照组(F =9.554,P<0.05;t=-5.067,P<0.01;t=-5.119,P<0.01;t=-2.655,P<0.05;t=-2.863,P<0.01;t=-3.516,P<0.01;t=-4.100,P<0.01),术后6月前后位移范围大于对照组(t=2.464,P<0.05),术后12月内外旋范围小于对照组(t=-3.076,P<0.01)。非保残组术后3月内外旋、屈伸角范围、术后6月屈伸角范围低于保残组(t=2.512,P<0.05;t=2.428,P<0.05;t=2.267,P<0.05)。保残组术后3月术侧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2.272,P<0.05)。保残组术后3月及6月Lysholm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4.706、P<0.01;t=2.106,P<0.05),保残组术后3月IKDC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2.987,P<0.01),保残组中心内外向距偏差小于非保残组(t=-2.600,P<0.05),保残组术后3月及6月60°位置觉小于非保残组(t=-2.063,P<0.05;t=-2.147,P<0.05)。结论保残重建ACL患者较非保残者在运动学特征上更接近于正常人,而且在术后中期恢复更优于非保残者。

  • 标签: 前交叉韧带重建 膝关节 步态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镜像疗法(MVF)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影响,并采用超声影像观察MVF干预、后其患侧胫骨肌(TA)形态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镜像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镜像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MVF训练,而对照组则进行假MVF训练。2组患者均每周训练5 d,连续训练4周。于治疗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MA量表的下肢部分(FMA-LE)和Berg平衡量表(BBS)分别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超声技术获取2组患者胫骨肌(TA)静息和最大等长收缩(MVC)时羽状角(PA)、肌肉厚度(MT)和肌纤维长度(FL)。结果治疗后,2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较组内治疗均显著增加,且镜像组治疗后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P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镜像组患侧TA静息和MVC时的MT较组内治疗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LE和BBS评分较组内治疗均显著提高,且镜像组的FMA-LE和BBS评分分别为(24.39±6.99)分和(38.67±9.8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超声影像可量化评估脑卒中患者TA形态结构的变化,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超声 肌肉结构参数 胫骨前肌 脑卒中 镜像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段锦功能锻炼对老年慢性膝骨关节炎患者运动能力、自我管理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宁波市中医院就诊的老年慢性膝骨关节炎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功能锻炼,试验组则应用段锦进行锻炼。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锻炼前后的股四头肌等速肌力(包括峰力矩和平均功率);锻炼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测定运动能力,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定自我管理效能。结果120例患者共脱落11例,最终对照组纳入54例,试验组55例。锻炼后试验组的股四头肌峰力矩和平均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5.5±5.4)比(68.9±5.6)N·m,(73.9±2.0)比(68.3±4.4)W](均P<0.001),FM中下肢部分评分、GSES评分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3±2.9)比(22.1±2.6)分、(3.1±0.4)比(2.7±0.4)分](均P<0.001)。结论段锦功能锻炼可改善老年慢性膝骨关节炎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自我管理效能。

  • 标签: 慢性骨关节炎 功能锻炼 八段锦 运动能力 自我管理效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我国是食管鳞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食管鳞癌疾病负担沉重、防控态势严峻。食管鳞状上皮在癌变存在癌状态和癌病变阶段,早期诊断并合理干预癌状态和癌病变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早诊率、降低发病率,是食管癌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充分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提出并规范了我国食管鳞癌癌状态和病变的定义、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

  • 标签: 食管鳞状细胞癌 癌前状态 癌前病变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根据从医经历,从"树立理想、掌握技能、甘愿奉献与团队协作"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成为一优秀的临床医生。强调:①病史、体检及检验的重要性;②要善于总结反思与创新;③治人与治病同等重要。

  • 标签: 医生 成长 理想 技能
  • 作者: 王军 程铭恩 詹志来 张卫 杨洪军 彭华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医史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亳州中医药研究所,亳州 236800,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合肥 23001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合肥 23001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 100700;中国医学科学院道地药材研究创新单元(2019RU057),北京 100700
  • 简介:摘要地黄是一味常用的大宗药材,历代经典方中常收录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干熟地黄、生干地黄等多个品种。为理清经典方中不同地黄炮制品的来源及品种演变关系,本文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了梳理。古今地黄均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天目地黄R. chingii Li曾作为地方品种。南北朝时期地黄已有栽培,唐宋时期栽培技术成熟;河南怀庆府自明代被认为是地黄的道地产区。《神农本草经》所载"干地黄"包括了今天的生地黄和熟地黄;《名医别录》将"生地黄"和"干地黄"相应分条描述,此时所载的生地黄为今之鲜地黄;宋代《本草图经》将"生地黄"与"熟地黄"相应描述,所载生地黄与今之生地黄相近,生地黄在宋代发生了含义的转变;"熟地黄"在秦汉时期的药方中已有记载,宋代单列并独立描述,明代熟地黄的加工方法多样,近代熟地黄加工方式趋于简化。"生干地黄"与"干熟地黄"在本草中独立成条见于明代本草,分别为今之生地黄和熟地黄,两者名称现今基本不用。通过梳理,为经典方中地黄类药材的基原及加工提供本草学依据。

  • 标签: 经典名方 地黄 品种 基原 本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入路治疗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11例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23~62岁,平均41.5岁。骨折均累及双髁,6例为过伸内翻型损伤,3例为单纯过伸型损伤(冠状位无明显内外翻畸形),2例为过伸外翻型损伤。经内及外侧入路行手术治疗,术后患肢以膝关节支具保护。术后定期门诊复查,末次随访时使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根据X线片评定胫骨平台后倾角及内翻角的改变。结果11例患者术后均无神经症状,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6~28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解剖复位,术后定期复查均未见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为10~16周,平均12.5周。术后即刻后倾角为12.8°±1.6°,内翻角为3.8°±1.1°;术后6个月时后倾角为11.9°±1.7°,内翻角为3.6°±1.8°,以上指标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SS评分85~96分(平均90.4分),膝关节屈曲120°~140°(平均127.2°),膝关节伸直-5°~5°(平均伸直0°)。结论采用联合入路的手术方法治疗累及双髁的复杂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短期随访效果满意,但缺乏远期随访结果,值得进一步关注总结。另外过伸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血管、神经等损伤几率较高,临床上对这类软组织损伤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 标签: 膝关节 骨折固定术,内 软组织损伤 胫骨平台骨折 过伸型 联合入路
  • 简介: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和上皮内瘤变是胃癌筛查过程中常见胃黏膜病变,正确应对和处理胃黏膜癌状态和癌病变,对降低我国胃癌发病率意义重大。本共识在前期关于早期胃癌筛查流程和防控建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胃癌状态和癌病变的发病现状,从胃黏膜癌状态和癌病变的定义、诊断和分期、治疗、监测和随访4个方面切入,提出针对胃黏膜癌状态和癌病变的诊治要点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从而实现早期阻断和干预胃癌发生。

  • 标签: 癌前状态 癌前病变 胃黏膜 诊断 治疗 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全面了解海军飞行员的动态视力(KVA)情况,为客观评价海军飞行员的视力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DS-3型KVA仪,视标运动速度为30 km/h,对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特色医学中心体检的190海军飞行员进行单、双眼的KVA检测;采用"卡片法"检测海军飞行员主视眼情况。结果所有受检飞行员静态视力均≥1.0,6.05%的单眼和4.74%的双眼KVA<1.0。不同年龄组海军飞行员的双眼(P=0.07)和单眼(P=0.16)K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0海军飞行员的左眼KVA略高于右眼(P=0.168),主视眼KVA略低于非主视眼(P=0.28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眼KVA明显低于双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开展海军飞行员招飞体检和健康鉴定等体格检查工作中,除静态视力外,还应当开展KVA检测。受检海军飞行员的年龄对KVA无明显影响;单眼KVA明显低于双眼,左、右眼KVA水平均衡,且在KVA检测过程中未体现出主视眼优势。

  • 标签: 视觉 动态视力 主视眼 海军飞行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胫动脉穿支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中足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以携带胫动脉穿支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4~73岁,平均62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4 cm~18 cm×5 cm。手术使用胫动脉穿支联合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小腿外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供区以全厚皮片植皮。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皮瓣外观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4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足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胫动脉穿支联合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双血供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修复范围大,可修复距离远,修复中足背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 腓动脉穿支皮瓣 岛状皮瓣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