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一名有足痛的46岁女性,自诉第3和第4脚趾间有烧灼感,穿高跟鞋时症状加重。

  • 标签:
  • 简介:摘要尿道狭窄导致的排尿困难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其发生率也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不同患者尿道狭窄的病因、部位、长度、狭窄周围组织瘢痕情况不同,导致临床医生治疗尿道狭窄存在一定难度。本文从前尿道狭窄的病因、发病机制、围手术期准备和治疗方式等方面来阐述有关尿道狭窄的诊疗,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尿道狭窄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 标签: 尿道狭窄 扩张术 成形术 造口术
  • 简介:摘要串联病变是急性脑血管闭塞的一种相对少见的类型,目前临床上对串联病变的处理策略尚无统一意见,且缺乏循证医学依据。本文综述了循环串联病变的特点、血管内治疗策略以及临床预后,并对串联病变的治疗进行探讨。

  • 标签: 卒中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串联病变 血管内治疗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外侧穿支皮瓣在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6例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5~61岁[(31.6±12.5)岁]。合并骨折10例,跖跗关节脱位3例,骨缺损9例,肌腱损伤5例,韧带损伤3例。足复合组织缺损处理方法:软组织缺损均采用股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面积6.0 cm×3.5 cm~26.5 cm×10.0 cm;骨缺损根据创面条件分别采用Ⅰ期植骨修复或抗生素骨水泥占位膜诱导后Ⅱ期植骨修复;趾长伸肌腱损伤采用直接缝合或肌腱转位修复;跖跗韧带损伤Ⅰ期缝合修复。术后2周内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3,6,12个月至末次随访观察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软组织修复后足部外形美观及供区愈合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5±4.6)个月]。皮瓣均成活,骨折均愈合,骨缺损得到修复。皮瓣质地良好,其中Ⅰ期修薄皮瓣11例,术后3~6个月Ⅱ期修薄15例。供区愈合好,仅遗留线性瘢痕。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急诊手术探查后成活;3例皮瓣局部感染,经清创及应用敏感抗生素后痊愈。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54~94分[(76.6±10.4)分],与术前11~51分[(27.2±1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5例,良11例,可10例,优良率为62%。结论对于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应用股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同期联合多种技术治疗骨缺损及肌腱韧带损伤,皮瓣外观满意,供区外形美观,足部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足损伤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报道一例胰腺纤毛肠囊肿患者。患者无临床症状,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超声内镜下表现酷似胰腺黏液性囊腺瘤,但囊肿穿刺液检查示囊液淀粉酶及CEA、CA125水平显著升高,后经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术后病理检查见纤毛柱状上皮及丰富的平滑肌结构,局部间质有少量炎性细胞,最终确诊为胰腺纤毛肠囊肿。

  • 标签: 胰腺 纤毛前肠囊肿
  • 简介:摘要脉管瘤是含有血管和淋巴的一种少见的血管-淋巴管畸形。多数病变出现于儿童,90%出现在颈部和腋窝,发生在纵隔较少见,其中纵隔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合并有脾脏脉管瘤的更为罕见,但影像表现具有特异性。本文通过报道1例纵隔合并脾脏脉管瘤病例,重点介绍该病的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为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该病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特发性黄斑膜(iERM)是一种发生在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纤维细胞增生性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老化显著相关。目前,iERM处理方法的选择比较局限,主要是临床观察或随访和玻璃体切割手术疗法。iERM患者黄斑区受到不可逆损伤的时间点尚无法准确评估,所以无法预测早期iERM症状轻微时进行手术治疗的安全性以及是否应当在患者发生视物变形和视力下降时再进行手术治疗。iERM的形成是视网膜表面纤维化的过程,目前关于组织纤维化相关的研究已受到关注,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探讨iERM治疗的新方法,同时也为iERM形成的原因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对iERM的研究及治疗进展进行了总结。

  • 标签: 特发性黄斑前膜 手术疗法 药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大上纵隔肿瘤的外科诊疗手段及经验。方法通过对本院2013—2018年收治的34例巨大上纵隔肿瘤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3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21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手术切口的手术指标(肿瘤最大直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结果34例巨大上纵隔肿瘤患者均进行了手术切除:13例患者行肿瘤偏向侧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手术,根治性切除12例,姑息性切除1例,根治性切除率为92.3%;21例患者行正中开胸手术,其中根治性切除18例,姑息性切除3例,根治性切除率为85.7%。34例患者中胸腺鳞癌3例,高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胸腺瘤14例,肉瘤3例,成熟畸胎瘤7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例,精原细胞瘤2例,甲状腺肿1例。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出血量均大于正中开胸组(均P<0.05),肿瘤最大直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与胸骨后壁紧密、肺组织受侵犯的巨大上纵隔肿瘤,肿瘤主体偏向侧行前外侧切口+胸骨横劈切口可作为手术切口手术视野和安全性更高。结论手术是巨大上纵隔肿瘤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增强CT对于手术方式及风险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手术切口的选择对手术成功有重要辅助性作用。

  • 标签: 巨大前上纵隔肿瘤 前纵隔肿瘤 手术切口 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旋前方肌对前臂旋转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至2020年我们手术治疗的重度肘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做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B组做肘部尺神经松解前置术的同时加做腕部旋前方肌支配神经切断转位尺神经手术。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前臂旋、旋后角度,中立位时旋、旋后最大静止肌力及上肢功能(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hand,DASH)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组内比较前臂旋、旋后角度及旋后肌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肌力及DASH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前均大于术后。两组间比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前臂旋、旋后角度、旋后肌力及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间旋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大于B组。结论旋前方肌能增加前臂旋的力量,但对前臂旋转角度及上肢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前臂 肌力 旋前方肌 旋转功能
  • 简介:摘要骶囊肿是位于骶尾骨与直肠之间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与骶尾骨筋膜、直肠及肛门括约肌等盆底组织关系密切,多数为良性疾病,目前,学者认为其起源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骶囊肿临床少见,具体发病率未见系统文献报道。骶囊肿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如果囊壁未彻底切除,则可能导致复发或骶尾部形成难以愈合的窦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然而,目前临床对骶囊肿的认识不足,甚至将其与卵巢囊肿、肛周脓肿等疾病相混淆,同时对该疾病的治疗缺乏彻底切除囊壁的理念与手术技巧,常导致切除困难的骶囊肿被姑息处理,不当的手术方式甚至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或重要血管、神经等,造成肛门失禁、大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共识总结了与骶囊肿相关的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及建议,旨在增进广大医师对骶囊肿的认识,树立骶囊肿治疗的正确理念,规范骶囊肿手术方式及提高手术切除技巧。

  • 标签: 直肠后肿物 骶前囊肿 盆腔 骶前间隙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以及影响肿瘤能否全切除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45例床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5例患者中,采用标准翼点入路84例,改良翼点入路46例,眶颧入路15例。通过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因素。通过临床随访评估症状的改善情况,行影像学随访评估肿瘤有无复发。结果14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Ⅲ级)98例(67.6%),肿瘤部分切除(Simpson Ⅳ级)或单纯减压(Simpson Ⅴ级)47例(32.4%)。1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4(7.6±5.2)年。术前视力下降的62例患者中,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32例(51.6%),无变化25例(40.3%),下降5例(8.1%)。随访期间肿瘤全切除患者的复发率为3.8%(3/78),未全切除患者的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比率为23.3%(10/4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最大径、肿瘤对颈内动脉和海绵窦的侵袭程度及术前视力下降可能与肿瘤的切除程度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OR=3.21,95%CI:1.05~10.39,P<0.01)、肿瘤对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的侵袭程度(OR=7.25,95%CI:2.35~21.64,P<0.01)为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3 cm及肿瘤未完全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患者手术全切除率较高,分别为74.8%(89/119)和82.8%(72/87)。结论对于床突脑膜瘤,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手术策略,可获得较高的肿瘤全切除率,且复发率低。最大径≤3 cm以及仅部分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床突脑膜瘤更易获得全切除。

  • 标签: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前床突 治疗结果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骶囊肿是位于骶尾骨与直肠之间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与骶尾骨筋膜、直肠及肛门括约肌等盆底组织关系密切,多数为良性疾病,目前,学者认为其起源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骶囊肿临床少见,具体发病率未见系统文献报道。骶囊肿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如果囊壁未彻底切除,则可能导致复发或骶尾部形成难以愈合的窦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然而,目前临床对骶囊肿的认识不足,甚至将其与卵巢囊肿、肛周脓肿等疾病相混淆,同时对该疾病的治疗缺乏彻底切除囊壁的理念与手术技巧,常导致切除困难的骶囊肿被姑息处理,不当的手术方式甚至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或重要血管、神经等,造成肛门失禁、大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共识总结了与骶囊肿相关的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及建议,旨在增进广大医师对骶囊肿的认识,树立骶囊肿治疗的正确理念,规范骶囊肿手术方式及提高手术切除技巧。

  • 标签: 直肠后肿物 骶前囊肿 盆腔 骶前间隙 共识
  • 简介:摘要通过将发热筛查点移至急诊入口处,准确筛查出高危疑似患者,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筛查点按照防疫要求进行区域建设,设计流行病学筛查评估单,对筛查专职护士进行有效专项培训以及科学排班,降低急诊患者感染的风险,确保疑似患者得到快速有效的诊治,为非疫区其他医疗机构的疫情防控提供经验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预检筛查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间神经沙漏样狭窄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20年7月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12例骨间神经沙漏样狭窄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高频超声图像特征,并与临床外科手术进行对照。结果12例骨间神经沙漏样狭窄均位于上臂远段正中神经内,其中单发沙漏样改变9例,多发沙漏样改变3例,高频超声可精确定位骨间神经沙漏样狭窄的位置以及病变的累及范围。骨间神经沙漏样狭窄声像图表现为上臂正中神经主干内束组单发或者多发的沙漏样改变,沙漏样改变两侧神经束增粗。病变束组直径与对侧肢体相应位置束组直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0±0.04)cm对(0.11±0.03)cm,P<0.01],病变侧束组最宽处相应的正中神经横截面积与对侧肢体相应位置正中神经横截面积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4±0.03)cm2对(0.09±0.03)cm2,P<0.01]。结论高频超声是诊断骨间神经沙漏样狭窄首选的影像学诊断学方法。

  • 标签: 超声检查 骨间前神经 沙漏样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肺肠畸形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0年10月至2019年6月共17例支气管肺肠畸形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过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范围为2个月至11岁,平均年龄为3.22岁。临床表现包括咳嗽14例、进食后呛咳8例、发热5例、胸痛1例、咯血1例。17例患儿行增强CT检查均发现隔离肺,其中右下隔离肺8例、左下隔离肺7例、左上隔离肺1例、右颈部隔离肺1例;肺内隔离肺13例,肺外隔离肺4例。所有患儿中,11例为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发现,1例为超声检查发现,5例为术中发现隔离肺与胃或食管异常通道;其中隔离肺与下段食管瘘13例,隔离肺与上段食管瘘2例,隔离肺与胃瘘2例。结果支气管肺肠畸形患儿的分类为Ⅲ型14例、Ⅱ型2例、ⅠB型1例。1例患儿确诊后未在我院继续治疗,余16例患儿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胸腔镜手术6例,开胸手术9例,颈部手术1例;对肺内隔离肺行肺叶切除8例,对肺外隔离肺行肺叶切除4例,因肺发育不良行全肺切除3例,肺内隔离肺行肺叶楔形切除1例。手术中出血量范围为2~60 ml,手术时间范围为50~200 min。术后出现重症肺炎而放弃治疗1例;术后出现食管瘘1例;14例术后无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手术前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支气管肺肠畸形手术方式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支气管肺隔离症 支气管肺前肠畸形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暴露预防(PrEP)是国际指南推荐预防HIV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9年,恩曲他滨联合丙酚替诺福韦(F/TAF)在美国获批成为继恩曲他滨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F/TDF)后,第二个可用于PrEP的药物。本文结合最新国际指南、PrEP临床研究数据和我国实际情况,讨论PrEP在我国临床运用中的考量和挑战,并对提高PrEP认知、可及性、可负担性及用药依从性提出具体建议。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暴露前预防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丙酚替诺福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床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以及影响肿瘤能否全切除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至2020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45例床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45例患者中,采用标准翼点入路84例,改良翼点入路46例,眶颧入路15例。通过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切除程度。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肿瘤切除程度的因素。通过临床随访评估症状的改善情况,行影像学随访评估肿瘤有无复发。结果145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Ⅲ级)98例(67.6%),肿瘤部分切除(Simpson Ⅳ级)或单纯减压(Simpson Ⅴ级)47例(32.4%)。1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4(7.6±5.2)年。术前视力下降的62例患者中,术后视力较术前改善32例(51.6%),无变化25例(40.3%),下降5例(8.1%)。随访期间肿瘤全切除患者的复发率为3.8%(3/78),未全切除患者的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比率为23.3%(10/4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的最大径、肿瘤对颈内动脉和海绵窦的侵袭程度及术前视力下降可能与肿瘤的切除程度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OR=3.21,95%CI:1.05~10.39,P<0.01)、肿瘤对颈内动脉及海绵窦的侵袭程度(OR=7.25,95%CI:2.35~21.64,P<0.01)为影响肿瘤全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3 cm及肿瘤未完全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患者手术全切除率较高,分别为74.8%(89/119)和82.8%(72/87)。结论对于床突脑膜瘤,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手术策略,可获得较高的肿瘤全切除率,且复发率低。最大径≤3 cm以及仅部分包绕颈内动脉或未侵及海绵窦的床突脑膜瘤更易获得全切除。

  • 标签: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前床突 治疗结果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对符合肝移植标准的肝癌患者,肝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根治性治疗方案。然而,大部分患者就诊时肿瘤进展已超出移植标准,使得这部分患者难以从肝移植中获益。通过局部或全身治疗手段,对肝癌进行降期治疗,减轻患者肿瘤负荷,使超出移植标准的患者经治疗后符合移植标准,让更多患者有希望接受肝移植治疗。目前,肝癌肝移植降期治疗已被广泛接受。在此,对肝癌肝移植降期治疗的指征、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终点及治疗效果进行综述。

  • 标签: 肝肿瘤 肝移植 降期
  • 简介:摘要胃癌病变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胃癌一般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而癌病变更无特异性症状,患者大多通过胃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这些病变,但因其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且患者不易耐受而未被广泛普及。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抗体及肿瘤标志物等的检测近年来被应用于胃癌病变及胃癌的筛查,也因其特异性及灵敏度低而受限。因此,寻找新的诊断生物标记物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者期待通过这些标记物早期发现胃癌病变,进而早期干预,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本文将对胃癌病变生物标记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胃癌前病变 生物标记物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不典型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