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原位诱导修复再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以及糖尿病性皮肤溃疡等慢性创面的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近年来研究者对原位成形可注射水凝胶,即在创面局部应用可在生理条件下自发凝胶化的水凝胶类生物材料进行了探索。该类生物材料含有细胞外基质成分,可以根据需求添加促进创面修复的细胞,还能作为生长因子等活性肽的控释载体,模拟创面局部微环境,从而诱导修复再生。本文对原位成形可注射水凝胶的原位凝胶化特性及促进创面修复再生的作用进行综述,包括其材料种类、作用机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等。

  • 标签: 水凝胶类 伤口愈合 皮肤,人工 原位成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脏移植术后胆瘘的类型、方法选择及不同方式的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9年3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24例肝移植术后胆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狭窄将胆瘘分为4型。患者均接受内镜或介入治疗,包括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ercute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观察指标为胆瘘发现时间、胆瘘位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及PTCD并发症、腹腔或胆道引流管拔出时间、新发胆道狭窄等。结果24例胆瘘于肝移植术后(46.5±36.6) d(6~122 d)发现。Ⅰ~Ⅳ型胆瘘分别有6例、14例、2例和2例。22例胆瘘治愈,总体治愈率91.7%。24例均首先接受ERCP,技术成功率及治愈率分别为87.5%(21/24)和85.7%(18/21)。Ⅰ~Ⅳ型胆瘘ERCP的治愈率分别为6/6、84.6%(11/13)、1/2和0,ENBD与ERBD的胆瘘治愈比列分别为8/10和6/8。5例ERCP未成功者接受PTCD治疗,成功及临床治愈比例分别为4/5和3/4。术后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3.3%(8/24),Ⅱ型胆瘘胆管炎发生率高于Ⅰ型[35.7%(5/14)比16.7%(1/6)],合并非吻合口狭窄者比合并吻合口狭窄者更易发生胆管炎[83.3%(5/6)比16.7%(3/18)]。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瘘首选ERCP,次选PTCD。Ⅰ~Ⅳ型胆瘘分别优选ENBD、ENBD联合ERBD、ENBD及PTCD治疗。

  • 标签: 肝移植 胆瘘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吻合口狭窄 非吻合口狭窄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原位肝移植后肝动脉血栓(HA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8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11例行原位肝移植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28例,女83例;中位年龄为46岁,年龄范围为21~66岁。观察指标:(1)HAT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2)HAT诊断。(3)HAT治疗。(4)随访情况。采用门诊、电话或微信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胆道狭窄发生情况及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8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1)HAT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411例病人中,11例发生术后HAT,HAT发生率为2.68%(11/411);男10例,女1例;年龄为44岁(22~63岁);HAT发生时间为术后4 d(1~15 d)。11例病人病因: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6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肝硬化、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各1例。11例病人ABO血型相容,供肝冷缺血时间为(316±89)min,供肝热缺血时间为(13±4)min,动脉吻合方式均为Ⅰ型。11例病人中,无症状型HAT 10例,脓毒症型HAT 1例。(2)HAT诊断:11例病人均经血管腔内造影检查确诊HAT,其中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探及动脉血流,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肝动脉阻力指数高,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1例HAT、1例吻合口狭窄;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肝动脉血流速度慢,阻力指数低,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及微弱细小血流信号,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提示HAT。(3)HAT治疗:11例病人均行微创血管腔内治疗,6例溶栓治疗后完全通畅,5例溶栓治疗后仍有血栓,术后继续留置微导管尿激酶溶栓。治疗后6例病人发生并发症,均经对症治疗后好转。11例病人治疗(6.7±2.6)d后血管再通,血栓消失,治疗成功率为11/11。(4)随访情况:11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1 722 d,中位随访时间为46 d。随访期间,4例病人发生胆道狭窄,行胆道支架置入;9例病人生存,病人1、3、5年总体生存率均为75%;2例病人死亡。结论原位肝移植后HAT发生率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超声造影检查可显著提高HAT诊断率;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肝动脉血流。

  • 标签: 终末期肝病 原位肝移植 肝动脉血栓 超声造影 血管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原位腺癌(AIS)基于切缘状态的分层管理方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行子宫颈环形电切(LEEP)术,术后病理诊断为AIS的患者249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探讨LEEP术后切缘状态与病灶残留的关系,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子宫颈AIS患者LEEP术后病灶残留的相关因素。结果(1)249例子宫颈AIS患者的诊断年龄为(40±8)岁(范围:23~71岁)。249例子宫颈AIS患者中,19例有病灶残留,病灶残留率为7.6%(19/249)。其中,LEEP术后病理诊断为单纯AIS者69例,其病灶残留率为13.0%(9/69),LEEP术后病理诊断为AIS+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者180例,其病灶残留率为5.6%(10/1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P=0.046);多灶性病变者33例,其病灶残留率为21.2%(7/33),单灶性病变者216例,其病灶残留率为5.6%(12/2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58,P=0.005)。181例术前行子宫颈管搔刮术(ECC)患者中,ECC阳性患者的病灶残留率为14.0%(14/100),显著高于ECC阴性者[4.9%(4/81);χ2=4.103,P=0.043]。(2)249例子宫颈AIS患者中,LEEP术后切缘阳性者88例,切缘阳性率为35.3%(88/249);切缘阳性患者的病灶残留率(14.8%,13/88)显著高于切缘阴性者[3.8%(6/156);χ2=9.355,P=0.002]。249例子宫颈AIS患者中,LEEP术后152例行子宫全切除术、97例未行子宫切除术;LEEP术后行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的年龄为(43±7)岁,显著高于97例未行子宫切除术者[(37±8)岁;t=6.518,P<0.01];LEEP术后行子宫全切除术患者中有生育要求者3例,占2.0%(3/152),显著低于未行子宫全切除术者[38例,占39.2%(38/97);χ2=59.579,P<0.01]。152例LEEP术后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中,18例有病灶残留,病灶残留率为11.8%(18/152),其中切缘阳性患者的病灶残留率显著高于切缘阴性者[分别为18.8%(12/64)、7.0%(6/86);χ2=4.861,P=0.028]。97例LEEP术后未行子宫全切除术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2个月(范围:4~70个月),随访期内子宫颈AIS复发3例(3.1%,3/97),进一步行子宫全切除术,未发现浸润性腺癌。(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显示,切缘阳性(OR=4.098,95%CI为1.235~13.595,P=0.021)、多灶性病变(OR=5.464,95%CI为1.494~19.981,P=0.010)为影响子宫颈AIS患者LEEP术后病灶残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颈AIS患者LEEP术后的管理,建议以切缘状态作为一级分层管理指标,以年龄、生育需求作为二级分层管理指标,结合病灶残留的高危因素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宫颈肿瘤 原位腺癌 锥形切除术 电外科手术 切缘 肿瘤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膀胱癌的基础研究中。常用的有原位移植模型、诱发性模型、自发性模型及组织工程模型。本文就目前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建立及鉴定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膀胱肿瘤 模型,动物 致癌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足底皮肤异位寄养原位回植治疗足部脱套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20年1月,应用足底皮肤异位寄养原位回植治疗足部脱套伤5例。足部创面从踝关节以远完全撕脱,创面污染。将全足部撕脱的皮肤分为足背和足底两部分,足背皮肤急诊削薄后一期回植,撕脱足底皮肤修剪成全厚皮移植到大腿前外侧,足底移植皮肤面积18 cm×10 cm~24 cm×13 cm。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足部回植皮肤成活情况并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5~18个月,术后4例足部回植皮肤全部成活,1例边缘出现部分坏死,术后经清创植皮后痊愈;患肢皮肤回植成活后下地走路足底皮肤耐磨,无破溃,足底感觉麻木,半年后逐渐减轻。结论足底皮肤异位寄养原位回植治疗足部脱套伤效果满意,临床较实用。

  • 标签: 足底 足部脱套伤 寄养 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原位捕获反转录实时定量PCR方法(in situ capture real 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ISC-RT-qPCR)检测感染性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的体系,并对其进行评估。方法以自行构建的NSP3重组质粒为对象,绘制标准曲线;通过优化ISC-RT-qPCR体系中猪胃粘膜提取物(porcine gastric mucin,PGM)包被浓度、孵育时间、孵育缓冲液pH和封闭时间的参数,建立、完善RVA的ISC-RT-qPCR检测体系,并评估该体系的特异性、检测限及稳定性。结果ISC-RT-qPCR最佳试验参数分别为:PGM包被浓度为1.0 mg/mL、孵育时间为60 min、孵育pH为9.0、封闭时间为60 min;体系的检测限约为5拷贝/mL,检测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ISC-RT-qPCR是一种可用于检测感染性RVA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绿色环保、可高通量检测等优点,适合于临床、尤其是低病毒载量的食品和环境样品中RVA的快速检测。

  • 标签: A组轮状病毒 原位捕获 反转录实时定量PCR
  • 简介:摘要乳腺X线片的广泛应用,使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早期诊断率显著升高。DCIS的局部治疗模式也不断发展,从乳房切除术到乳房保留术续贯全乳放疗,再到大分割放疗及部分乳腺短程照射的应用。虽然全乳放疗疗效明确,但其在低危DCIS的应用价值仍存在争议。DCIS局部治疗的未来研究将集中于建立更精确的局部复发风险分层系统指导个体化局部治疗。本文将就DCIS的手术方式选择,术后放疗决策及局部复发风险分层系统等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现存争议进行具体探讨。

  • 标签: 导管原位癌/外科学 导管原位癌/放射疗法 局部复发风险分层系统 个体化局部治疗
  • 简介:摘要玻璃体腔注射引起感染性眼内炎是一种罕见的威胁视力的疾病,近年随着玻璃体腔注射疾病种类和注射频率的增加,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规范玻璃体腔注射的每一步操作是降低注射后感染性眼内炎的重要方法。虽然目前的众多临床研究都提出了较多的预防方案去规范操作过程,但尚未达到一致共识。了解现有各种规范注射流程的关键措施,规范我国玻璃体腔注射操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对于提升眼科特别是眼底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玻璃体内注射 眼内炎 述评
  • 简介:摘要填充剂致脱发(FIA)是一种于2013年首次报道的较为罕见的注射相关并发症,该并发症将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区域性脱发,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该文通过回顾既往文献,就FIA的临床表现、致病原因、病理结果、治疗方法、病程进展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广大医疗美容从业者更好地了解FIA。同时结合颞部解剖学特点对颞部注射层次进行简单阐述,以助尽可能规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真皮填充剂 透明质酸 血栓栓塞 秃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高危型HPV(HR-HPV)检测在子宫颈原位腺癌(AI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病理诊断为AIS的36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组织学病理检查结果以及HR-HPV检测、TCT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测的结果。结果(1)361例AIS患者的年龄为(41±8)岁(24~72岁);临床症状为接触性出血70例(19.4%,70/361)、阴道排液10例(2.8%,10/361),无症状281例(77.8%,281/361)。361例AIS患者中,75.1%(271/361)的患者合并鳞状上皮内病变(SIL),其中合并高级别SIL(HISL)者占88.6%(240/271)、合并低级别SIL(LISL)者占11.4%(31/271)。(2)361例AIS患者中,HR-HPV的总阳性率为96.9%(350/361),其中AIS合并SIL患者的HR-HPV阳性率为97.4%(264/271)、单纯AIS患者为95.6%(86/9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7);252例有HR-HPV分型检测结果的AIS患者中,HPV 16和(或)18型(HPV 16/18型)阳性率为94.4%(238/252),非HPV 16/18型阳性率为5.6%(14/252)。361例AIS患者中,TCT异常的总检出率为74.8%(270/361),其中鳞状上皮细胞异常的检出率为60.7%(219/361)、腺上皮细胞异常的检出率为14.1%(51/361);与单纯AIS患者比较,AIS合并SIL患者TCT异常的检出率显著增高[分别为65.5%(59/90)、77.9%(211/271),P=0.025],其中鳞状上皮细胞异常的检出率显著增高[分别为34.4%(31/90)、69.4%(188/271),P<0.01],而腺上皮细胞异常的检出率显著降低[分别为31.1%(28/90)、8.5%(23/271),P<0.01]。HR-HPV与TCT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100.0%(361/361),显著高于单纯HR-HPV检测、TCT检查(分别为96.9%、74.8%,P<0.01)。结论子宫颈AIS患者多合并SIL,HR-HPV检测的阳性率高于TCT检查,HR-HPV、TCT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AIS的检出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探讨一种矫治先天性Stahl耳畸形的新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整形美容科治疗先天性stahl耳畸形患儿8例,男5例,女3例,7~28岁,平均15岁。取出第3对耳轮脚对应耳软骨,将游离软骨瓣翻转呈凹面向前并旋转90°重新原位放入,软骨瓣适当修剪,与周围耳软骨衔接缝合固定,形成较好的耳轮及耳舟形态。8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软骨成活,皮肤色泽正常,无手术并发症。第3对耳轮脚得到完全纠正,耳轮轮廓清晰、耳舟形态良好。术后随访1~5年,效果均满意,瘢痕不明显。该手术方法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切口瘢痕隐蔽、耳郭形态好,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耳畸形 Stahl耳畸形 耳软骨移植 耳软骨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FcγRIIb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对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及病理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利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含Lewis大鼠FcγRIIb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TRE-FcγRIIb。分别包装TRE-FcγRIIb表达病毒与TET-on可诱导病毒,用其共感染DA大鼠骨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并检测FcγRIIb的表达。将供体DA大鼠与受体Lewis大鼠按照体重进行配对后随机分为三组,三组均行DA-Lewis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对照组(A组)不给予任何预处理。环孢素A组(B组)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环孢素A处理。FcγRIIb基因修饰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C组)术前1 d供体大鼠静脉注射FcγRIIb修饰的DA大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1×106细胞)。术后第7天分别取血和肝脏检测肝功能和肝脏病理变化。结果C组术后第7天肝功能异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C组术后第7天肝脏病理排斥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的大鼠平均存活天数为12.8 d;B组的大鼠平均存活天数为65.3 d;C组的大鼠平均存活天数为58.5 d。结论FcγRIIb基因修饰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可以降低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功能异常,减轻术后大鼠肝脏急性排斥反应。

  • 标签: 肝移植 移植物排斥 FcγRIIb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 简介:摘要患者因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原位两开窗支架置入术,术后1个月复查胸主动脉CTA出现主动脉支架近端处新发升主动脉夹层。遂行升主动脉替换+半弓替换术,术后恢复良好。

  • 标签:
  • 简介:摘要注射溶脂近年来成为局部减脂的一项新选择。目前,FDA批准的注射用溶脂药物仅有ATX-101,其主要成分为脱氧胆酸钠、磷脂酰胆碱。然而由于对该制剂的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仍缺少了解,溶脂针在临床导致了局部不适、疼痛和肿胀、淤斑和血肿、下颌缘神经损伤、肉芽肿和硬结、毛发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该文旨在对注射溶脂类药物的起源、作用机制、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及其适应证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脂解作用 脱氧胆酸 磷脂酰胆碱类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路径管理对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供肝原位肝移植,对术后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术后病死率等预后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DCD供肝成年人原位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359例,纳入术前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患者60例,将纳入患者分为严重冠心病组(13例)和非严重冠心病组(47例),采取不同的临床路径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人口学特征、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术前心功能、肾功能、终末期肝病分类,术前生化指标,术中热缺血时间、门静脉阻断时间、腔静脉阻断时间及术中低血压发生率等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病死率等。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肌钙蛋白I(troponin I, TnI)均在正常范围,但严重冠心病组患者高于非严重冠心病组(P<0.05);术前严重冠心病组乳酸水平高于非严重冠心病组(P<0.05);其余基线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热缺血时间、门静脉阻断时间、腔静脉阻断时间、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严重冠心病组ALT及AST明显低于非严重冠心病组(P<0.05),术后其余指标如血压、心率、TnI和乳酸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冠心病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严重冠心病组(P<0.05)。结论合并严重冠心病并非DCD原位肝移植术手术禁忌,但术后MACE发生率显著增加,优化临床路径管理是改善这类患者临床结局的核心。

  • 标签: 临床路径管理 肝移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两侧原位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系统血运重建后的血流表现。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363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左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LIMA-LAD)和右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RIMA-LAD)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按照不同动脉移植血管分为左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LIMA-LAD组,329例)和右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RIMA-LAD组,34例)。术前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和舒张期血供比例(DF值)等参数,术后1周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术前右侧乳内动脉相较于左侧直径更粗、流量更大、搏动指数更优(P<0.05)。吻合于前降支系统后,左、右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流量、搏动指数和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骨骼化获取的原位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并未体现出血流量增加的优势。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或右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血流量和搏动指数方面均明显改善(P<0.001)。考虑到两组间年龄因素差异巨大,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再次比较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组间差异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LIMA-LAD组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313例,其中4例存在不同程度问题。RIMA-LAD组34例均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1例提示远端显影浅淡,余者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两组在术后冠状动脉CTA完成率(P=0.381)和旁路移植血管失败率(P=0.4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均显著改善。尽管术前右侧乳内动脉血流参数优于左侧,但吻合于前降支靶血管后两组在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骼化获取的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的血流量优势并未体现。

  • 标签: 乳内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瞬时血流测定 经胸乳内动脉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波原位消融术治疗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患者制订微波原位消融治疗的术前计划,在G型臂引导全麻下行后路椎板减压、游离脊髓和神经根加以降温保护的前提下,使用微波天线对病变椎体、椎弓进行微波消融处理,刮除病变组织后使用骨水泥重建骨质缺损区。术后随访1年,复查正侧位X线片、MRI等影像学检查,对疼痛、术后神经功能进行临床评估。结果28例胸、腰、骶椎转移瘤患者均成功实施微波消融术,平均消融时间为8  min,平均植入骨水泥量为平均10.5 ml。术前和术后3个月患者数字疼痛分级法疼痛评分分别为(7.86±1.58)分和(3.07±1.89)分(P<0.05)。22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5例患者神经功能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患侧肢体神经功能缓解,健侧肢体症状略加重。结论微波原位消融术治疗单节段胸、腰、骶椎体转移瘤具有术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少、安全界限可靠等特点,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限制肿瘤生长、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有推广前景的治疗胸、腰、骶椎转移瘤的新术式。

  • 标签: 脊柱转移肿瘤/微波消融疗法 治疗结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颗粒脂肪注射对面部烧伤瘢痕改善作用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整形美容科收治面部烧伤瘢痕患者46例,其中男22例、女24例;年龄15~56(47.57±4.80)岁。所有患者用自体小颗粒脂肪注射,观察临床疗效、温哥华瘢痕评分(VSS)、并发症情况、满意度。结果46例患者治疗前VSS评分(13.15±2.36)分,治疗2个月(11.06±1.78)分,治疗4个月(9.18±1.37)分,治疗6个月(7.23±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6例患者中,痊愈19例占41.30%,显效17例占36.96%,有效7例占15.22%,无效3例占6.54%;总有效42例占93.48%。并发症发生4例,并发症发生率8.70%,均经相应处理治愈;患者满意42例,满意度91.30%。结论小颗粒脂肪注射治疗面部烧伤瘢痕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瘢痕,且并发症较少,患者较满意。

  • 标签: 瘢痕 注射 小颗粒 烧伤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面动脉透明质酸酶注射治疗面部注射美容术后出现局部血运障碍、皮肤破溃、坏死等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面部透明质酸注射美容术后注射物进入血管致局部血运障碍、皮肤破溃、坏死,予经皮面动脉注射透明质酸酶治疗的患者。注射时以动脉采血针或一次性使用静脉输液针经皮面动脉穿刺,针体与皮肤夹角一般为30°~45°,穿刺成功后将透明质酸酶溶液(1 000 U/ml)缓慢推注入面动脉,用量范围在0.5~1.5 ml。术后观察患者产生皮肤轻松感、触痛缓解、溃疡愈合、创面恢复时间。术后3~12个月观察皮损部位色素沉着情况,并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进行瘢痕评分。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3例患者,男1例,女12例,年龄18~45岁,平均3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4 h至4 d,平均时间2.5 d。注射物质均为透明质酸,注射部位:鼻唇沟区7例,鼻根部3例,前额区2例,上唇1例。临床表现:局部皮肤青紫、肿胀、破溃、结痂样改变,部分伴口腔溃疡。经皮面动脉透明质酸酶注射后局部皮肤软组织损伤均及时得到改善,患者产生皮肤轻松感时间为(0.77±0.25) d、触痛缓解时间为(1.23±0.64) d、溃疡愈合时间为(3.14±0.64) d、创面恢复时间为(5.85±0.86) d。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1例患者存在轻微瘢痕及色素沉着,VSS评分为1分,2例患者仅有轻度色素沉着,VSS评分均为0分,其余10例均无瘢痕及色素沉着,VSS评分均为0分。所有患者未出现头疼、头晕等症状,无颅内梗死、颅内出血及视力受损情况出现,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在面部注射美容术后出现皮肤损伤的处理过程中,及时经皮面动脉注射透明质酸酶对改善局部微循环、减轻软组织损伤明确有效。

  • 标签: 透明质酸葡糖胺酶 栓塞 面部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