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放疗患者发生口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该院收治的口腔放疗患者138例,采取回顾调查法,对口腔放疗患者进行一般资料收集及发生口腔感染现状。根据口腔感染判定标准,将其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口腔放疗患者发生口腔感染的相关危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8例口腔患者中发生口腔感染的患者19例,占13.76%,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60岁、血浆白蛋白<40 g/L、放疗周期3周以上、不良口腔习惯及粒细胞绝对值<0.5×109/L均为导致口腔感染发生相关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放疗周期3周以上及不良口腔习惯均为导致口腔感染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口腔患者年龄≥60岁、化疗周期3周及以上和不良口腔习惯等均为放疗后口腔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此,应加强口腔卫生的健康重要宣传,改善不良口腔习惯,多给予高龄患者支持和关爱,提升其自我口腔清洁能力,根据患者病情实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放疗次数及时间,提升患者的治疗耐受度。

  • 标签: 口腔癌 放疗患者 口腔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口腔及口咽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规范化的口腔及口咽癌病理诊断报告不仅应提供给临床准确的病理诊断,还应包括与患者预后评估、治疗策略选择相关的信息。由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成立专家组,对口腔及口咽癌病理标本固定、取材及报告内容等进行研讨与规范,形成《口腔及口咽癌病理诊断规范》。此规范涵盖了近年来在口腔和口咽临床病理方面的一些重要变化,如口腔肿瘤T分期应考虑肿瘤侵袭深度、肿瘤N分期应考虑有无淋巴结外扩展、口咽中新亚型人乳头状瘤病毒相关性鳞状细胞等。希望通过本规范的制定,提高我国口腔及口咽癌病理报告质量,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 标签: 口腔肿瘤 口咽肿瘤 癌,鳞状细胞 病理诊断 规范
  • 简介:摘要吞咽障碍是口腔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结局和生命质量。本文从影响因素、测评工具和康复管理三个方面,概述口腔手术相关吞咽障碍的研究状况,为探索术后早期吞咽功能提供理论基础,为患者康复提供指导。

  • 标签: 吞咽 吞咽障碍 口腔癌 头颈部肿瘤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口腔术后患者的症状发生情况,探讨其症状群的种类和数量。方法应用头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对345例口腔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比较2种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分析结果,并结合聚类分析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最终确定口腔术后患者症状群。结果口腔患者术后存在4个症状群,分别为口腔咽喉症状群、饮食消化症状群、肠胃与情绪相关症状群、休息活动相关症状群。结论口腔患者在手术后康复过程中存在影响生活的多个症状群,医护人员应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模式,取得更好的干预效果。

  • 标签: 口腔肿瘤 症状群 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头颈) 症状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患者心理弹性现状,并对影响心理弹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口腔科收治的259例口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患者出院前的心理现状进行评估,并根据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分类比较,探讨可能影响患者心理现状的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259份,回收有效问卷239份,239例口腔患者CD-RISC总分为(60.13±10.57)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口腔患者CD-RISC总分及韧性、自强、乐观3个维度评分与正性情绪呈正相关,与负性情绪、SAS及SDS评分呈负相关(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居住地、受教育程度、家庭平均月收入、治疗方式、是否有痛及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CD-RISC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平均月收入较低、治疗方式单一(仅做手术治疗但未行放化疗等联合治疗)及有痛4个因素为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口腔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情绪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弹性水平越高,患者心理状态和情绪中积极成分表现越突出,反之则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或负性情绪的发生。其中,受教育程度低、家庭平均收入较低、治疗方式单一以及伴有痛可能是影响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重要因素。

  • 标签: 口腔肿瘤 应激,心理学 心理弹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口腔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相关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英国国家医疗保健优化研究所指南库、国际指南协作网、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梅斯医学网、医脉通、Cochrane Library、JBI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PubMed、Embas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NKI、万方数据库的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推荐实践、最佳实践、证据总结、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4月30日。应用标准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和证据分级系统,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证据汇总及证据分级。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指南5篇,系统评价1篇,专家共识4篇。总结出28条口腔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营养支持的原则、营养支持方式的选择、营养支持的措施、出院指导5个方面。结论本研究总结了有关口腔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但其推荐意见散在分布,缺乏针对口腔患者的具体饮食指导,部分推荐意见尚有争议。因此,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在参考本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科室的条件和患者的需求,经过多学科的协作构建个性化的营养管理方案,促进证据的转化和有效应用。

  • 标签: 口腔肿瘤 围手术期 营养支持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内镜在口腔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85例口腔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12~83岁,中位年龄58岁。85例患者共取得口腔病变组织144个;应用NBI及白光内镜对其行口腔检查,依据倪晓光咽喉病变NBI分型、观察口腔病变的NBI表现及其与相应病理结果之间的关系。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NBI内镜和白光内镜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与病理结果的符合度。结果NBI内镜对口腔恶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为96.5%,特异度为98.3%,阳性预测值为98.8%,阴性预测值为95.1%,NBI内镜结果与病理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943,P<0.01);白光内镜诊断的灵敏度为81.2%,特异度为98.3%,阳性预测值为98.6%,阴性预测值为78.4%,白光内镜结果与病理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765,P<0.01)。NBI内镜能较普通白光内镜更准确地检出口腔恶性病变(P<0.01)及前病变(P<0.01)。倪晓光口腔病变NBI分型与其病理结果之间相关(r=0.836,P<0.01)。结论NBI内镜能较白光内镜更准确地检出口腔病灶;倪晓光的NBI分型标准对口腔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窄带成像 恶性肿瘤 内窥镜检查 口腔
  • 简介:摘要目的梳理口腔患者术后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客观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路径及进展,为口腔患者术后护理及吞咽障碍的管理提供指导。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期刊为数据来源,纳入1991—2019年发表的与口腔术后吞咽障碍相关的文献,采用Excel和Citespace 5.5.R2版软件对年份、国家和关键词进行计量分析。结果以所有年份搜索,并经过Citespace去重,最终得到1991—2019年的659篇文献。口腔患者术后吞咽障碍研究始于1991年,1999年的年发文量突破10篇;1999—2006年发文量略有增长;自2007年起,研究总体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美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根据关键词聚类分析并浏览对应文献,可以将该领域的研究分为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吞咽障碍的并发症和吞咽障碍的管理4个方面。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的发病部位、分期和治疗方式;吞咽障碍的评估方法包括仪器评估、临床评估、床旁初筛工具和主观评估量表。吞咽障碍可引发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如误吸或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及脱水。吞咽障碍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病因疗法和补偿技术,治疗开始的时间为术后第9天~9年。结论口腔术后吞咽障碍相关研究受到各国学者持续关注,但早期吞咽功能的研究尚缺乏,尤其是护理相关研究,今后应注重开发适合护理人员使用的吞咽障碍评估工具,以早期识别患者吞咽障碍风险并给予预防性功能训练。

  • 标签: 口腔肿瘤 吞咽障碍 患者手术 可视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皮瓣修复口腔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0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口腔术后软组织缺损患者80例,依据软组织修复方案分为两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带蒂锁骨上动脉皮瓣,B组采用胸大肌肌皮瓣。回顾性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语言功能、吞咽功能、创面恢复效果、皮瓣存活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围术期指标皮瓣面积、皮瓣制备时间、修复时间比较,t=0.161、0.221、0.328,P>0.05。术后6个月,两组语言功能功能、吞咽功能评分高于术前(P<0.05),且A组相应值高于B组(t=2.476、2.304,P=0.015、0.024)。术后6个月,A组创面修复效果评分高于B组(t=2.648,P=0.010)。术后72 h,两组皮瓣存活率比较,χ2=0.180,P=0.671。术后1个月,A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χ2=4.501,P=0.034)。结论带蒂锁骨上动脉皮瓣与胸大肌肌皮瓣均可用于修复口腔术后软组织缺损,带蒂锁骨上动脉皮瓣修复后美观度较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 标签: 口腔 锁骨上动脉皮瓣 胸大肌肌皮瓣 术后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口腔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口腔术后缺损的46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6例,年龄23~64岁。总结皮瓣大小、血管蒂的长度、血管直径、穿支数量、皮瓣存活率、供区并发症以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疗效。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皮瓣大小5.0 cm×3.5 cm~15.0 cm×7.0 cm,血管蒂长度(8.15±1.42)cm,动脉直径(1.20±0.41)mm,静脉直径(2.15±0.52)mm,穿支数量1~4支(平均2.6支),供区切口均一期拉拢缝合。2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瓣动脉吻合口血栓,予以清除血栓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抢救成功。3例皮瓣坏死,皮瓣成活率为93.5%(43/46)。46例患者均未行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4 d。随访时间6~24个月,患者术侧肘关节及腕关节活动正常,上肢肌力无影响。结论上臂外侧皮瓣制备简单、切口隐蔽、皮瓣成活率较高,是修复口腔术后中小型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选择。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口腔癌 外科皮瓣 上臂外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内侧皮瓣修复口腔缺损、供区采用股前区接力皮瓣修复的优势和经验。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13例口腔肿瘤患者,男11例,女2例;年龄28~74岁,平均49.5岁;其中舌癌8例、口颊5例。全部采用游离股前内侧皮瓣移植修复口腔缺损。结果13例患者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都顺利切取成功,皮瓣面积7.0 cm×4.0 cm~14.0 cm×7.5 cm,皮瓣供区采用股前外侧接力穿支皮瓣(10例)或股前内侧接力穿支皮瓣(3例)转移修复,接力股前外侧穿支皮瓣面积为8.5 cm×5.0 cm~18.0 cm×7.0 cm,接力股前内侧穿支皮瓣面积为7.5 cm×4.0 cm~15.0 cm×7.0 cm。术后所有皮瓣全部顺利成活,愈合良好,未发生血管危象和伤口裂开感染等情况。术后随访12~28个月,皮瓣全部成活良好,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颜色及外观轮廓自然,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当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切取困难时,用游离股前内侧皮瓣修复口腔肿瘤缺损,皮瓣供区直接闭合张力较大时以股前区接力皮瓣修复,可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手术效果。

  • 标签: 口腔肿瘤 接力皮瓣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游离皮瓣移植 股前内侧穿支皮瓣
  • 简介:摘要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蔓延,对全国医疗卫生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口腔是需要限期治疗的恶性肿瘤,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实现及时诊治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严密防控基础上,通过院前严格筛查、治疗方案调整、线上复诊及居家功能康复等策略,坚持对口腔患者的及时救治。现将我院疫情期间口腔患者诊疗及康复策略进行总结,供同行及患者参考。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口腔癌 诊疗与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口腔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症状,探讨症状群种类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口腔术后患者201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头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华盛顿生活质量测评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189例患者完成了问卷调查。口腔术后患者在疾病进展和治疗过程中存在多种症状,较严重的症状有吞咽咀嚼和发声讲话症状。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3个症状群,分别为口腔咽喉症状群、困倦-消化道症状群、疲劳-呼吸症状群。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3个症状群总分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口腔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存在影响生活质量的多个症状群,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医护人员应把握这一特点,及时评估症状,积极管理症状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口腔肿瘤 生活质量 症状群 症状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设计的渐进式营养指引单在口腔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四川省肿瘤医院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收治入院的口腔手术患者40例,采取常规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对照组);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收治入院的口腔手术患者46例,采用个体化设计的渐进式营养指引单进行营养支持干预(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需在术后行管饲喂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体重、营养相关指标、胃肠道症状,每天目标能量完成率、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7 d的总蛋白与白蛋白、术后3 d和7 d的前白蛋白、术前钾、术后3 d钾和术后3 d钠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963,P<0.01;Z=5.094,P<0.01;Z=-2.022,P<0.05;Z=4.048,P<0.01;Z=2.14,P<0.05,Z=-6.04,P<0.01,Z=-7.13,P<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7 d钾和钠动态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20,F=118.51,均P<0.01)。两组患者在腹痛、腹胀、腹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1,P=0.009,χ2=10.36,P=0.001,χ2=4.71,P=0.03)。两组患者术后1~6 d目标能量营养完成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χ2=45.09,χ2=45.71,χ2=40.53,χ2= 29.97,χ2=6.11,P均<0.01)。结论渐进式营养指引单在口腔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避免钾、钠电解质紊乱,减轻术后胃肠道症状,提高术后每天目标能量完成率及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促进疾病康复。

  • 标签: 营养指引单 口腔癌 肠内营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设计的渐进式营养指引单在口腔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四川省肿瘤医院2017年11月—2018年10月收治入院的口腔手术患者40例,采取常规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对照组);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收治入院的口腔手术患者46例,采用个体化设计的渐进式营养指引单进行营养支持干预(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需在术后行管饲喂养。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体重、营养相关指标、胃肠道症状,每天目标能量完成率、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7 d的总蛋白与白蛋白、术后3 d和7 d的前白蛋白、术前钾、术后3 d钾和术后3 d钠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963,P<0.01;Z=5.094,P<0.01;Z=-2.022,P<0.05;Z=4.048,P<0.01;Z=2.14,P<0.05,Z=-6.04,P<0.01,Z=-7.13,P<0.0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7 d钾和钠动态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20,F=118.51,均P<0.01)。两组患者在腹痛、腹胀、腹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1,P=0.009,χ2=10.36,P=0.001,χ2=4.71,P=0.03)。两组患者术后1~6 d目标能量营养完成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χ2=45.09,χ2=45.71,χ2=40.53,χ2= 29.97,χ2=6.11,P均<0.01)。结论渐进式营养指引单在口腔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避免钾、钠电解质紊乱,减轻术后胃肠道症状,提高术后每天目标能量完成率及患者(或)家属的满意度,促进疾病康复。

  • 标签: 营养指引单 口腔癌 肠内营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口腔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口腔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行人工气道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应用全程健康教育实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护能力、不良事件发生率、人工气道留置时间、气道维护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气道自护能力总评分及相关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套管内出血、痰痂堵塞、接触性肉芽肿、外套管脱落后不能放入、气管切开周围皮肤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人工气道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维护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导管维护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口腔术后留置人工气道患者自护能力,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尽早拔导管,减少人工气道维护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全程健康教育 口腔癌 留置人工气道 护理管理 自护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摄食细节管理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口腔整复术后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口腔整复术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摄食细节管理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营养状况、预后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感染、误吸、误咽、呛咳、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白蛋白(PA)、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摄食细节管理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口腔整复术患者术后营养状况,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摄食细节管理 吞咽功能训练 口腔癌整复术 营养状况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亚甲蓝示踪法在口腔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口腔患者120例,均进行亚甲蓝示踪定位前哨淋巴结和颈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以颈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比较颈淋巴结清扫和亚甲蓝示踪法对前哨淋巴结和阳性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结果,统计亚甲蓝示踪法的检出率。结果120例患者颈淋巴结清扫结果显示前哨淋巴结264枚(阳性56枚,阴性208枚),其中存在1枚前哨淋巴结29例,2枚前哨淋巴结52例,3枚前哨淋巴结28例,4枚前哨淋巴结8例,5枚前哨淋巴结3例。亚甲蓝示踪法检查结果显示前哨淋巴结259枚(阳性46枚,阴性213枚),其中存在1枚前哨淋巴结28例,2枚前哨淋巴结50例,3枚前哨淋巴结28例,4枚前哨淋巴结8例,5枚前哨淋巴结3例。亚甲蓝示踪法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8.11%(259/264),阳性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82.14%(46/56)。结论在口腔患者中,亚甲蓝示踪法不仅能有效检出前哨淋巴结,还能评估转移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口腔癌 前哨淋巴结 亚甲蓝示踪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阶梯式吞咽障碍食品方案在口腔根治术后早期吞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口腔根治手术患者104例,应用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术后行常规饮食指导,观察组采用阶梯式吞咽障碍食品方案指导患者饮食,比较两组干预后经口摄食功能评分(FOIS)、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VFSS)检查、吞咽并发症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干预后FOIS评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VF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误吸、呛咳、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阶梯式吞咽障碍食品方案能改善口腔根治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降低患者术后吞咽障碍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阶梯式吞咽障碍食品方案 口腔癌根治 吞咽障碍 并发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观疗法对口腔患者心理弹性、创伤后成长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口腔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常规心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时间观疗法实施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创伤后成长、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弹性、创伤后成长、积极应对评分及自我效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消极应对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时间观疗法能有效提高口腔患者心理弹性,有助于激发患者创伤后成长,使患者能以正性态度面对疾病,增强患者应对疾病的信心。

  • 标签: 时间观疗法 口腔癌 心理弹性 创伤后成长 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