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探讨心脏瓣膜术后同瓣位再次瓣膜手术的外科治疗经验,评价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通过电子病历检索系统,统计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中国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重症瓣膜团队同一术者收治的204例再次手术患者中142例瓣膜术后同瓣位功能障碍行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瓣膜成形或置换术后再次接受瓣膜置换或成形术者,不包括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及三尖瓣成形术未置入成形环患者。共纳入142例患者,男60例(42.25%),女82例(57.75%),年龄6~83岁,平均59.4岁。结果同瓣位再次瓣膜手术原因包括:人工瓣膜瓣周漏、人工生物瓣衰败、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瓣膜成形术后再次功能障碍;其中常规手术110例,微创全胸腔镜下及胸腔镜辅助手术32例;术后出现脑出血死亡1例,术后凝血功能障碍死亡1例,其余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使用IABP 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二次气管插管1例,二次开胸止血2例,均治愈出院。术后死亡2例(1.41%,2/142)。结论心脏瓣膜术后同瓣位再次瓣膜手术的原因较多且难度较大,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管理可有效降低手术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微创术式可明显降低手术难度及相关并发症。

  • 标签: 心脏瓣膜 再次手术 同瓣位瓣膜功能障碍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其中,心脏瓣膜缺陷是CHD的重要表型。心脏瓣膜发育是胚胎发育的重要过程,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若内皮细胞、心肌细胞的增殖、分化或迁徙过程出现异常,则心脏瓣膜发育异常,可引起患儿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可以致死。组织外植体系统和各类动物模型实验已经证明,多种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巨大的调节网络,共同调控心脏瓣膜的发育过程。该文将选择其中研究相对成熟的信号通路进行综述,主要阐述它们在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这些信号通路包括VEGF、NFATc1、Notch、Wnt、TGF-β、ErbB和NF1信号通路。

  • 标签: 心脏瓣膜 VEGF NFATc1 Notch Wnt TGF-β BMP ErbB NF1
  • 作者: 杨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20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第6期
  • 机构: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四川成都610300
  • 简介:老年性瓣膜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叫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随著年龄的增加,心瓣的结缔组织会逐渐退化、纤维化和钙化,进而造成心瓣及支架的功能障碍。该疾病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是导致老年患者发生心衰、猝死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老年性心脏瓣膜病;心脏超声;科普
  • 简介:摘要近一个世纪以来,心血管外科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人工心脏瓣膜的发展是心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机械瓣、生物瓣到经导管瓣膜以及组织工程心脏瓣的不断演变,深刻影响着心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趋势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了解、认识人工瓣膜的发展过程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一些失败的教训,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运动对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康复期的患者60例列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9例,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63.80±4.80)岁;对照组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63.20±4.50)岁。两组患者在院期间均接受相应的临床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运动干预措施,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实施护理8 d后,试验组6 min步行距离为(395.30±27.10)m,对照组为(336.50±20.00)m;试验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7.48±3.46)%,对照组为(53.26±3.28)%;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护理8 d后,试验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36.42±5.12)分,对照组为(42.96±4.15)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脏机械瓣置换后患者术后护理时,心脏康复运动的应用,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运动机能状况,更加能提高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脏康复运动 心脏机械瓣置换术 6 min步行距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冠心病(CHD)合并心脏瓣膜病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CHD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90例,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同期组与非同期组,每组45例。非同期组予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非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同期组予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优良率、术后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水平、心功能分级、缺血持续时间、缺血发生次数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结果同期组手术优良率(95.56%,43/45)高于非同期组(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呼吸机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非同期组(t=19.73、14.75,P均<0.05)。术后3个月,同期组LVEF高于非同期组,LVED短于非同期组(t=6.19、4.02,P均<0.05)。同期组心功能分级优于非同期组(U=3.21,P=0.001)。术后3个月,同期组缺血持续时间短于非同期组,缺血发生次数少于非同期组(t=15.30、51.24,P均<0.05)。同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67%,3/45)低于非同期组(24.44%,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CHD合并心脏瓣膜病有利于提高手术优良率,改善心功能水平、缺血状况,加快患者恢复,手术安全性良好。

  • 标签: 冠心病 心脏瓣膜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心脏瓣膜置换术
  • 简介:摘要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胸心外科协会(EACTS)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在2021年ESC年会期间发布,完成了对2017版指南的重要更新。该文结合我国瓣膜病发展现状,在策略评估、治疗方式、新技术和新器械研发及围术期管理等方面对新版指南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以期对我国现阶段心脏瓣膜病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 标签: 心脏瓣膜病 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 指南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心脏瓣膜术后早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为心脏瓣膜术后早期AKI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研究,连续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临床指南的AKI定义标准诊断术后早期AKI并进行分期。根据患者术后48 h内是否发生AKI将入选者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术后早期发生AKI的影响因素,分析术后早期AKI患者的预后。结果600例心脏瓣膜术患者入选本研究,非AKI组403例,AKI组197例,心脏瓣膜术后早期AKI的发生率为32.83%。两组患者在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比例、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院内病死比例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KI组患者中,Ⅰ期患者160例(81.22%),Ⅱ期33例(16.75%),Ⅲ期4例(2.03%),不同分期的AKI患者住院期间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比例、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院内病死比例上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体重指数≥24.0 kg/m2、有心脏手术史、基线血肌酐>115 μmol/L、血白蛋白<35 g/L、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术后入ICU血糖>11.1 mmol/L、术后48 h内最高血糖与术后0 h血糖差值≥2 mmol/L、术后入ICU血乳酸>4 mmol/L和术后48 h内最大血管活性药物评分>9为心脏瓣膜术后早期发生AKI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心脏瓣膜术后48 h内AKI发生率>30%,男性、超重/肥胖、有心脏手术史、术前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主动脉阻断时间长、术后应激性高血糖、血糖水平波动大、高乳酸血症和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多是心脏瓣膜术术后早期发生AKI的独立影响因素。心脏手术术后AKI严重影响患者早期预后,AKI分期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 标签: 危险因素 急性肾损伤 预后 心脏瓣膜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瓣膜置换术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病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生物瓣膜置换术治疗,观察组在生物瓣膜置换术基础上结合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功能、心肌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和心排血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LVEF、心排出量和心排血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但观察组cTnI、CK和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MP-2和MM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血清MMP-2和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瓣膜置换术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心脏瓣膜病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的心肌损伤,降低MMP-2和MMP-9水平。

  • 标签: 心脏瓣膜病 生物瓣膜置换术 尼可地尔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方案应用于CPB下老年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入组因心脏瓣膜病择期行CPB下瓣膜成形或置换手术的老年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RAS组(22例)和对照组(28例),ERAS组患者接受ERAS方案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围手术期处理。对比两组患者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气管导管带管时间、舒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术后红细胞悬液用量、术后Hb、术后首次通便时间、术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以及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VAS评分、住院费用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RAS组患者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气管导管带管时间、苏醒时间、术后首次通便时间、术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和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均较短,其中ICU停留时间、术后气管导管带管时间、苏醒时间、术后首次通便时间和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红细胞悬液用量、术后Hb、术后VAS评分、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方案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实施CPB手术的老年心脏瓣膜手术患者。

  • 标签: 心脏瓣膜疾病 加速康复外科 术后康复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巨大左心室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LCOS)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行心脏瓣膜术且年龄≥60岁、合并巨大左心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LCOS,将患者分为LCOS组和非LCOS组。收集纳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手术资料。以是否发生LCOS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合并巨大左心室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发生LCOS的危险因素。为分析连续型变量的变化趋势对术后LCOS发生风险的影响,在危险因素中取连续型变量放入回归模型中进行趋势性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2例患者,其中男性76例,年龄(65.3±3.8)岁。LCOS组21例,非LCOS组9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70岁、术前NYHA心功能Ⅳ级、合并肾功能不全及脑血管疾病、术前LVEF<40%、失血量/总血容量>20%、体外循环时间>13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90 min患者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5.067,95%CI 1.320~19.456,P=0.018)、术前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Ⅳ级(OR=3.100,95%CI 1.026~9.368,P=0.045)、合并肾功能不全(OR=3.627,95%CI 1.018~12.926,P=0.047)、体外循环时间>130 min(OR=4.539,95%CI 1.483~13.887,P=0.008)是合并巨大左心室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术后发生LC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60~<65岁患者比较,65~<70岁(OR=1.784,95%CI 0.581~5.476)与≥70岁(OR=4.400,95%CI 1.171~16.531)者术后发生LCOS风险升高;随年龄增加,LCOS发生风险呈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24)。与体外循环时间≤90 min患者比较,>90~110 min(OR=1.917,95%CI 0.356~10.322)、>110~130 min(OR=1.437,95%CI 0.114~18.076)及>130 min(OR=5.750,95%CI 1.158~28.551)患者术后发生LCOS风险更高;随体外循环时间变化,术后LCOS发生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P=0.009)。结论年龄≥70岁、术前NYHA心功能Ⅳ级、合并肾功能不全、体外循环时间>130 min是合并巨大左心室的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术后发生LCOS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脏瓣膜疾病 老年人 巨大左心室 低心排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治疗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60例开展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30例/组),观察组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而对照组先行心脏瓣膜手术,再间隔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术后恢复情况、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的术后重症监护室(ICU)监护时间[(5.29±1.04)d]、机械通气持续时间[(3.95±0.98)d]、住院时间[(13.59±2.84)d]均较对照组缩短(t=4.205、4.015、3.997,均P<0.05)。(2)治疗后,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49.36±6.25)%]、每搏输出量[(76.29±5.31)mL]均较对照组更高(t=4.066、4.093,均P<0.05),其脑钠肽水平[(378.32±27.82)ng/L]较对照组更低(t=4.152,P<0.05)。(3)治疗后,观察组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生活环境、社会关系等评分分别为(89.47±8.69)分、(84.49±8.21)分、(88.16±9.24)分、(85.46±8.95)分,均较对照组更高(t=4.139、3.753、3.859、4.389,均P<0.05)。(4)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33%(1/30)、20.00%(6/30),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χ2=4.043,P<0.05)。结论同期实施心脏瓣膜手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减少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有利于加快其术后恢复速度,更好地改善其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冠心病 心脏瓣膜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脏瓣膜手术 心胸外科 心功能 生活质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操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住院期心脏康复时间与疾病认知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将高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纳入讨论中,按术后护理康复锻炼方式分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护理)和研究组(30例接受康复操锻炼),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如住院期心脏康复时间、患者疾病认知状况等。结果研究组床上主动运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自行至洗漱间洗漱时间、顺着病区走廊行走、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间6 min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当日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间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当日,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接受康复操锻炼,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对疾病的认知状况,促进心功能恢复。

  • 标签: 康复操 护理 心脏瓣膜置换术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活动的实践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156例,参照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心脏康复7步法及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对患者实施基于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早期活动训练,并评价其效果。结果156例患者均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无一例出现拔管失败的现象,未出现压疮、管道滑脱、伤口裂开等不良事件。结论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病情进行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早期活动,可促进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加速患者康复。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早期活动 实践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早期活动的实践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156例,参照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心脏康复7步法及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对患者实施基于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早期活动训练,并评价其效果。结果156例患者均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无一例出现拔管失败的现象,未出现压疮、管道滑脱、伤口裂开等不良事件。结论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病情进行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早期活动,可促进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加速患者康复。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早期活动 实践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