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24例行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连续随访6个月,评估患者预后,并统计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研究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124例患者中,经瓣膜置换后,随访6个月中,16例(12.90%)患者出现预后不良,纳入预后不良组;其余108例患者纳入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术前左心房内径(LAD)、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术前肺动脉高压(PAH)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外循环时间长、术前LAD大、NYHA分级为Ⅲ~Ⅳ级、术前PAH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体外循环时间长、术前LAD大、NYHA分级为Ⅲ~Ⅳ级、术前PAH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瓣膜置换治疗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 标签: 风湿性心脏病 瓣膜置换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瓣膜置换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病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生物瓣膜置换治疗,观察组在生物瓣膜置换基础上结合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功能、心肌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和心排血指数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LVEF、心排出量和心排血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但观察组cTnI、CK和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MMP-2和MMP-9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血清MMP-2和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瓣膜置换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心脏瓣膜病效果良好,可减轻患者的心肌损伤,降低MMP-2和MMP-9水平。

  • 标签: 心脏瓣膜病 生物瓣膜置换术 尼可地尔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现状,并分析其术前衰弱与术后谵妄的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海医院(珠海市金湾中心医院)心血管科接受心脏瓣膜置换的15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衰弱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术后第3天采用意识错乱评估法对患者进行评估。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共发放156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11份,最终收集有效问卷145份,有效回收率为92.95%(145/156)。结果145例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谵妄42例(28.97%),术后未发生谵妄103例(71.03%);术前处于衰弱状态76例(52.41%),术前处于非衰弱状态69例(47.59%),其中术前衰弱患者中术后发生谵妄31例(40.79%,31/76),术前非衰弱患者中术后发生谵妄11例(15.94%,11/69)。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衰弱及术前心功能不全是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较高,年龄>75岁、术前处于衰弱状态、合并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易发生术后谵妄。

  • 标签: 老年人 心脏瓣膜置换术 术后谵妄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冠心病(CHD)合并心脏瓣膜病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CHD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90例,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同期组与非同期组,每组45例。非同期组予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非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同期组予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治疗。对比两组手术优良率、术后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水平、心功能分级、缺血持续时间、缺血发生次数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结果同期组手术优良率(95.56%,43/45)高于非同期组(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组呼吸机应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非同期组(t=19.73、14.75,P均<0.05)。术后3个月,同期组LVEF高于非同期组,LVED短于非同期组(t=6.19、4.02,P均<0.05)。同期组心功能分级优于非同期组(U=3.21,P=0.001)。术后3个月,同期组缺血持续时间短于非同期组,缺血发生次数少于非同期组(t=15.30、51.24,P均<0.05)。同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6.67%,3/45)低于非同期组(24.44%,1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治疗CHD合并心脏瓣膜病有利于提高手术优良率,改善心功能水平、缺血状况,加快患者恢复,手术安全性良好。

  • 标签: 冠心病 心脏瓣膜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心脏瓣膜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运动对心脏机械瓣置换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通过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后康复期的患者60例列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9例,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63.80±4.80)岁;对照组31例,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63.20±4.50)岁。两组患者在院期间均接受相应的临床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运动干预措施,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实施护理8 d后,试验组6 min步行距离为(395.30±27.10)m,对照组为(336.50±20.00)m;试验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7.48±3.46)%,对照组为(53.26±3.28)%;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护理8 d后,试验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36.42±5.12)分,对照组为(42.96±4.15)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心脏机械瓣置换后患者术后护理时,心脏康复运动的应用,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运动机能状况,更加能提高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脏康复运动 心脏机械瓣置换术 6 min步行距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男34例,女19例,年龄(53.45±5.27)岁;观察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52.19±5.04)岁。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以康复手册、微信、电话随访、同伴支持的方式向患者提供院外持续健康照护。对比两组患者出院时与出院6个月后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遵医行为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6个月后的观察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为(146.48±7.15)分、生活质量评分为(72.90±5.33)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29.82±9.66)分、(64.66±6.0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出院6个月后遵医率高于对照组[94.34%(50/53)比81.13%(43/53)],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7%(2/53)比15.09%(8/5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增强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提升遵医率,减少抗凝并发症,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脏瓣膜 心脏瓣膜置换术 延续性护理 自我管理能力 遵医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后患者早期活动的实践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心脏瓣膜置换后患者156例,参照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心脏康复7步法及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对患者实施基于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早期活动训练,并评价其效果。结果156例患者均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无一例出现拔管失败的现象,未出现压疮、管道滑脱、伤口裂开等不良事件。结论在对心脏瓣膜置换后患者病情进行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早期活动,可促进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加速患者康复。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早期活动 实践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后患者早期活动的实践及护理经验。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心脏瓣膜置换后患者156例,参照美国心脏协会推荐的心脏康复7步法及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对患者实施基于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早期活动训练,并评价其效果。结果156例患者均顺利拔除气管插管,无一例出现拔管失败的现象,未出现压疮、管道滑脱、伤口裂开等不良事件。结论在对心脏瓣膜置换后患者病情进行正确评估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早期活动,可促进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加速患者康复。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校正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早期活动 实践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心脏瓣膜置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的80例心脏瓣膜置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综合护理组,常规护理组对就诊的心脏瓣膜置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综合护理组对就诊的心脏瓣膜置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开展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满意度;手术期间心脏瓣膜置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实施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护理前后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心脏瓣膜置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综合护理组的满意度是39(97.50),常规护理组则是30(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综合护理组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组手术期间心脏瓣膜置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实施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护理组心脏瓣膜置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更少,综合护理组出现0例,常规护理组出现了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效果确切。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临床护理方法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操对心脏瓣膜置换后患者住院期心脏康复时间与疾病认知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将高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纳入讨论中,按术后护理康复锻炼方式分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护理)和研究组(30例接受康复操锻炼),比较两组干预效果,如住院期心脏康复时间、患者疾病认知状况等。结果研究组床上主动运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自行至洗漱间洗漱时间、顺着病区走廊行走、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间6 min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出院当日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间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当日,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接受康复操锻炼,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改善对疾病的认知状况,促进心功能恢复。

  • 标签: 康复操 护理 心脏瓣膜置换术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心脏机械瓣膜置换(MHVR)后不同桥接抗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于2018年1月至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行MHVR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接受的桥接抗凝方式,分为普通肝素(UFH)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组。收集所有入选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及术后相关时间、费用参数,其中,时间参数包括引流时间、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时间(手术结束至出院的时间间隔)、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稳定时间(桥接抗凝开始至INR值连续2 d达标的时间间隔)。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栓塞和出血事件,随访时间为4周。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VR术后发生栓塞和出血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最终纳入217例患者,其中UFH组120例,LMWH组97例。UFH组有2例患者发生卒中,LMWH组未发生栓塞事件。与UFH组比较,LMWH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较高[9.28%(9/97)比1.67%(2/120),P=0.02],但引流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时间、INR稳定时间较短(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抗凝方案(OR=0.18, 95%CI 0.04~0.86, P=0.03)、纤维蛋白原水平(OR=1.99,95%CI 1.16~3.41,P=0.01)和血肌酐水平(OR=1.05,95%CI 1.01~1.08,P=0.04)为MHVR术后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与UFH比较,MHVR术后采用LMWH桥接抗凝虽然减少了引流时间、ICU住院时间、术后时间及INR稳定时间,但会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 标签: 肝素,低分子量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 桥接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10月择期行胸骨正中切开下心脏瓣膜置换(单瓣/双瓣)患者64例,性别不限,年龄40~7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BMI18~26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2):对照组(C组)与个体化PEEP组(P组)。充分肺复张后,C组设置PEEP为4 cmH2O;P组采用阶梯PEEP法进行PEEP滴定。2组患者入ICU后设置PEEP 4 cmH2O。于麻醉诱导前(T0)、肺复张前(T1)、PEEP通气20 min(T2)、术后2 h(T3)及术后24 h(T4)时抽取动脉血样,测定血清IL-6及TNF-α浓度,T1~T4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VP)。根据术后住院期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血气分析诊断肺部并发症。记录术后住院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及ICU滞留时间。结果P组PEEP[(6.1±1.4) cmH2O]高于C组(P<0.05)。与C组比较,P组T3时血清IL-6和TNF-α浓度降低,T2时CVP升高,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术后住院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及ICU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B停机后早期应用个体化PEEP通气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标签: 正压呼吸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PB期间吸入七氟烷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脑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CPB单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2例,性别不限,年龄40~70岁,体重47~86 kg,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4):对照组(C组)、静吸复合麻醉组(CA组)和七氟烷组(S组)。CPB期间,C组静脉泵注丙泊酚4~6 mg·kg-1·h-1,CA组静脉泵注丙泊酚2~3 mg·kg-1·h-1,同时经膜式氧合器吸入0.5 MAC七氟烷,S组CPB经膜式氧合器吸入(1.0~1.5)MAC七氟烷。3组中均维持麻醉镇静指数值40~60。于麻醉诱导前(T1)、停CPB后30 min(T2)、停CPB后6 h(T3)和24 h(T4)时取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NSE和Tau蛋白浓度。结果与C组相比,S组T2,3时血浆NSE浓度和T2~4时血浆Tau蛋白浓度降低,CA组T2时血浆Tau蛋白浓度降低(P<0.05);与CA组相比,S组T2,3时血浆NSE浓度和T2~4时血浆Tau蛋白浓度降低(P<0.05)。结论CPB期间吸入七氟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CPB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脑损伤。

  • 标签: 麻醉药,吸入 心肺转流术 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方案联合循证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12月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的60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8年1—12月实施规范化护理干预的60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卧床天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恶心、呕吐、腹胀、低血糖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卧床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采用规范化护理方案可以有效加快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康复护理 循证护理 规范化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服用华法林的依从性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武警北京总队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服用华法林的依从性现状,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法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服用华法林依从性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服用华法林依从性得分为(6.52±1.48)分,服药信念得分为(7.54±1.86)分,自我效能得分为(6.49±1.39)分;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月均收入、付费方式、居住地、社会支持、病程、抗凝知识掌握水平、是否术前服用华法林、其他药物使用情况及治疗康复程度均为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服用华法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P<0.05);年龄、文化程度及社会支持均为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服用华法林依从性得分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服用华法林依从性受年龄、文化程度及社会支持等因素影响。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 华法林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44例,性别不限,年龄45~64岁,BMI 18~25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2):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Dex组于常规麻醉诱导后经10 min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 μg/kg,继之以0.5 μg·kg-1·h-1的速率输注至毕;NS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替代。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1)、CPB开始后30 min(T2)、CPB停止即刻(T3)及停止后24 h(T4)时采集颈内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18和IL-1β浓度,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单核细胞NOD样受体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及消皮素-D(GSDMD)的表达。记录中丙泊酚、舒芬太尼、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结果与T1时比较,2组T2~4时血浆IL-18和IL-1β浓度升高,单核细胞NLRP3、caspase-1和GSDMD表达上调(P<0.05);与NS组比较,Dex组T2~4时血浆IL-18和IL-1β浓度降低,单核细胞NLRP3、caspase-1和GSDMD表达下调,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缩短(P<0.05),中丙泊酚、舒芬太尼、去甲肾上腺素的用量和ICU停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炎症反应的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caspase-1通路,减轻外周血单核细胞焦亡有关。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心肺转流术 炎症 细胞焦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随访及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00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基于阶段变化理论实施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用药依从性、康复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的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左心射血分数水平高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远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年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阶段变化理论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心肺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心脏康复 瓣膜置换术 阶段变化理论 健康教育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后应用阶段性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15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的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阶段性康复护理。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围期相关指标、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用药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3%,低于对照组的2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性康复护理可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期护理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置换术 阶段性康复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后肺部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对象为2021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72名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肺部感染与否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两组均行低体温下心脏瓣膜置换,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模式。统计两组肺部感染情况和护理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行心脏瓣膜置换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模式可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心脏瓣膜置换术;肺部感染;预防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