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3 个结果
  • 作者: 苏彤 邵小南 杨玲 张晓璞 杨承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1年第05期
  • 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常州 213003,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江苏常州 213003,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常州 21300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无锡 21400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循环微小RNA-1(miR-1)对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早期发生冠状动脉(冠脉)斑块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月至6月收治住院的67例SCAD患者,入选患者均完善冠脉造影(CAG),根据CAG结果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单支架植入或仅行CAG。分别于患者术前(0 h)、术后3 h取静脉血,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浆miR-1表达量,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比较PCI或CAG患者术前与术后miR-1、cTnI水平的差异,评估其早期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潜力,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CAG组38例,PCI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除外高血压史)、心功能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CI组术后miR-1表达量显著高于术前〔2-ΔΔCt:2.11(1.56,2.73)比1.26(1.07,1.92),P<0.01〕,术前与术后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g/L:0.00(0.00,0.02)比0.00(0.00,0.02),P>0.05〕;而CAG组术前与术后miR-1和cTn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iR-1(2-ΔΔCt):1.09(1.00,1.40)比1.21(1.00,1.71),cTnI(μg/L):0.00(0.00,0.02)比0.00(0.00,0.02),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miR-1诊断冠脉斑块破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95%CI)为0.794(0.687~0.900),P<0.01,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68.4%,最佳截断值为1.51;术前与术后miR-1差值(ΔmiR-1)诊断冠脉斑块破裂的AUC和95%CI为0.704(0.567~0.842),P=0.004,敏感度为62.1%,特异度为84.2%,最佳截断值为0.39;术后miR-1与ΔmiR-1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能力相当(Z=1.287,P=0.198);而术前miR-1不能预测SCAD患者是否需要行PCI(AUC=0.630,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miR-1表达升高是SCAD患者发生冠脉斑块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2.887,95%CI为1.044~7.978,P=0.041〕。结论循环miR-1可能具备早期诊断SCAD患者冠脉斑块破裂的潜力。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肌钙蛋白 微小RNA-1 斑块破裂 生物标志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具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广泛存在于普通人群之中,筛选高危动脉瘤进行预防性干预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因素进行综述。在流行病学方面,吸烟史、高血压、年龄、性别、家族遗传都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密切相关,在病理学方面,颅内动脉瘤壁上的炎症可能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有关。在影像学方面,颅内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动脉瘤壁的特征以及一些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作为评价破裂风险因素的指标,同时颅内动脉瘤的生长情况也是高危指标之一,这些指标对于今后建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因素评价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病理学 形态学 血液动力学 风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第三代双源冠状动脉CTA(CCTA)及斑块定量技术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特征,并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斑块成分、斑块负荷及斑块易损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9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CCTA检查的498例冠心病患者(男296例、女202例),年龄33~87(63±9)岁。根据入组患者TyG指数的三分位数将其分为T1(最低组)、T2(中等组)、T3(最高组)。根据CCTA图像测量并计算病变冠状动脉的斑块负荷、斑块各成分体积和占比以及各组斑块CT易损斑块特征的出现比例。运用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3组间指标的比较,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的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T高危斑块的危险因素,最后采用ROC曲线评估TyG指数诊断CT高危斑块的价值并确定TyG指数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斑块负荷、非钙化斑块体积和占比随着TyG指数的升高而增加(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yG指数与斑块负荷显著相关(回归系数=7.267,P<0.001)。斑块的CT易损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正向重构和低密度斑块及CT高危斑块出现的比例随TyG指数的升高而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yG指数是CT高危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2.324,95%CI 1.533~3.523,P<0.001)。TyG指数预测CT高危斑块的最佳界值为8.43(灵敏度77.24%,特异度45.60%,曲线下面积0.645,P<0.001)。结论随着TyG指数的升高,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负荷增加,CT高危斑块的比例增高。TyG指数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简单而有效的预测指标。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破裂和卵巢黄体囊肿破裂的CT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卵管妊娠破裂和卵巢黄体囊肿破裂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两者的CT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41例均表现为腹盆腔积血,以子宫及附件周围明显,而输卵管妊娠破裂的出血量通常较多。输卵管妊娠破裂特征性表现为一侧宫旁或附件区混杂密度包块,周围积血包绕,包块中见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孕囊;黄体囊肿破裂特征性表现为一侧宫旁或附件区不规整的囊状低密度影,周围积血或伴血肿;黄体囊肿的径线大多较孕囊的径线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卵管妊娠破裂和卵巢黄体囊肿破裂的CT表现均具有一定的特征,术前CT扫描可为临床提供较准确的诊断信息。

  • 标签: 输卵管妊娠 黄体囊肿 破裂 计算机体层成像
  • 简介:摘要作为筛查颈动脉斑块的新型技术,三维超声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三维超声结合各种新型算法可有效评估颈动脉斑块负荷及其易损性。三维超声存在容积探头成本高、体积大影响探测角度等问题,尚未在中国广泛使用。文章综述了三维超声在评估易损斑块斑块负荷方面的优势,以期对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成像,三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斑块定量分析和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预测冠状动脉斑块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行两次CCTA检查的118例患者,分为斑块进展组37例,斑块无进展组81例。将所有患者的CCTA图像进行斑块定量分析,定量指标包括狭窄程度、斑块长度、斑块总体积、钙化斑块体积、非钙化斑块体积、最小管腔面积,重塑指数(RI)、斑块负荷。斑块进展定义为斑块负荷变化率>1%。采用cFFR软件对所有患者的CCTA数据进行测量,测量位置选取在斑块远端2~4 cm的位置。斑块进展组与斑块无进展组基线参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U检验和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CTA各参数与斑块进展的关系,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计算不同CCTA参数建立的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与斑块无进展组患者相比,斑块进展组患者年龄更大、高血脂发病率更高、服用他汀药物比例更小。斑块进展组在基线CCTA上表现出更重的狭窄程度、更小的最小管腔面积、更大的斑块体积和非钙化斑块体积、更大的重塑指数和更低的CT-FFR值(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RI(OR=2.714, 95%CI 1.078~6.836)和CT-FFR(OR=2.940, 95%CI 1.215~7.116)是斑块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CCTA狭窄程度+定量斑块特征+CT-FFR的预测模型(AUC=0.83,95%CI 0.75~0.90;P<0.001)明显优于基于CCTA狭窄程度的模型(AUC为0.62,95%CI 0.52~0.70,P=0.049)和基于CCTA狭窄程度+定量斑块特征的模型(AUC为0.77,95%CI 0.68~0.84,P<0.001)。结论与基于CCTA狭窄程度相比,基于CCTA的斑块定量分析和CT-FFR有助于在基线水平识别出斑块进展。重塑指数和CT-FFR是斑块进展的重要预测因子。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流储备分数 斑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中不同时期再破裂的原因及处理要点。方法选择自2015年5月至2021年10月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的2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于术中不同时期发生再破裂。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动脉瘤参数、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等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分别总结术中不同时期再破裂的原因及处理要点。结果2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岁,入院时均伴有意识障碍;Hunt-Hess分级Ⅲ级16例、Ⅳ级5例;前交通动脉瘤12例,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多子囊动脉瘤17例,不规则型动脉瘤4例;大型动脉瘤18例,巨大型动脉瘤3例。3例再破裂发生于夹闭前期(分离动脉瘤前),最终死亡2例、重残1例;14例发生于夹闭中期(分离载瘤动脉和动脉瘤时),术后发生脑梗死3例、重残3例;4例发生于夹闭后期(动脉瘤颈夹闭后),术后发生脑梗死2例、重残2例。结论患者年龄大、病情严重及动脉瘤位置、形状、体积等参数特殊以及术者经验不足、操作不当等均会导致颅内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中发生再破裂,术中任何时期的分离夹闭均应精细轻柔,避免过度牵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破裂动脉瘤 再破裂 开颅夹闭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靶向调控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下游β-连环蛋白(β-catenin)/T细胞因子(TCF)与β-catenin/叉头框蛋白O1(FOXO1)信号的竞争抑制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CEA术后斑块组织(n=21),对斑块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据病理特征分出易损和稳定斑块,后对各组织中CD31、VE-Cadherin的表达部位及水平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分析;ApoE-/-小鼠(T、TI、I、N 4组,n=12)制作颈动脉狭窄模型,设T组TGF-β1(每天50 μg/kg)+生理盐水(5 mg/kg);TI组TGF-β1(50 μg/kg)+ICG-001(5 mg/kg);I组生理盐水(50 μg/kg)+ICG-001(5 mg/kg);N组生理盐水(5.05 mg/kg)并每天相应处理连续2周,取颈动脉组织,对各组织行HE染色后据病理特征分出易损和稳定斑块,后用IHC染色及半定量评估各组织中CD31、VE-Cadherin的表达部位及水平。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T组和TI组易损斑块率分别为60.00%、33.33%,均较N组的72.73%低;VE-Cadherin在T组与N组表达分别为0.156±0.007、0.191±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15,P<0.05),与TI组表达(0.133±0.0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68,P<0.05);CD31在TI组和T组表达分别为0.119±0.004、0.136±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51,P<0.05)。IHC切片可见稳定斑块中CD31、VE-Cadherin标记含量低,且TI组含量低于其他各组。结论特异性阻断TGF-β下游的β-catenin/TCF可反向增强β-catenin/FoxO1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进而有利于稳定斑块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转化生长因子-β 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肿瘤破裂是胃肠间质瘤(GIST)发生、发展和诊疗过程中常见的临床事件,与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其诱因包括腹腔压力升高、挤压、碰撞、不适当手术操作等;肿瘤巨大、小肠GIST、核分裂象高和KIT 11外显子557/558缺失突变等不良生物学行为以及伊马替尼新辅助治疗反应良好、迅速使肿瘤液化、坏死等为其高危因素。当前指南认为,肿瘤破裂是GIST完整切除后复发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是确定服用伊马替尼时间、甚至终身辅助治疗的指征。然而,肿瘤破裂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或缺乏公认的定义,因此,肿瘤破裂发生率的报道差异很大,缺少相应流行病学资料,也很难评估肿瘤破裂的临床意义。根据相关文献和国际指南,将肿瘤破裂分为自发性及医源性破裂,并根据Oslo criteria标准,将肿瘤破裂分为6类:(1)肿瘤破裂或破碎;(2)血性腹水;(3)肿瘤部位胃肠道穿孔;(4)邻近器官镜下肿瘤浸润;(5)经病灶切除或分块切除病灶;(6)切取活检。如下的肿瘤完整性轻微缺损不视为破裂,即(1)肿瘤引起的胃肠道黏膜缺损或肿瘤破溃到胃肠道;(2)镜下肿瘤穿透腹膜或肿瘤腹膜医源性损伤;(3)无并发症经腹腔穿刺活检;(4)R1切除。此外,我们进一步强调识别GIST破裂的高危因素、预防和积极干预肿瘤破裂的重要性。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肿瘤破裂 定义 镜下切缘阳性 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肝癌破裂是肝癌的严重并发症,常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起病急,进展快,再出血风险大,病死率高,是肝胆外科的危急重症。临床上对于急腹症患者结合肝炎、肝硬化等相关病史、急腹症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以及相关辅助检查等可明确诊断,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其他还包括有射频消融、肝移植等。目前对于肝癌破裂的治疗适应证以及时机的选择尚未形成明确规范,临床上对于肝癌破裂的患者何时选择何种治疗方案一直以来存在争议,对临床医师来说,迅速诊断、有效止血、拯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给患者带来最佳预后是当前临床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对于肝癌破裂相关急腹症的诊疗进展进行回顾并总结,针对肝癌破裂相关急腹症的治疗方案规划,保守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适应证等加以思考。

  • 标签: 肝肿瘤 急腹症 肝癌破裂 保守治疗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肝癌)破裂出血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8年3月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28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37例,女91例;年龄28~76岁,中位年龄47岁。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保守治疗组(17例)、介入组(110例)、急诊切除组(36例)和联合介入切除组(联合组,65例)。介入组采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E)和(或)TACE。观察各组疗效。止血率和生存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保守治疗组止血率65%(11/17),1年生存率0。介入组止血率86%(95/110),1年生存率50%。急诊切除组止血率100%(36/36),1年生存率89%。介入联合切除组止血率达100%(65/65),1年生存率达84%。4组止血率及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破裂出血行急诊手术切除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最佳,应作为首选方案。若出血速度快,生命体征不平稳,则建议行介入后肝切除。对于肝功能较差,全身情况较差,病灶多发或较大无切除机会者,可选择介入治疗或保守治疗。

  • 标签: 癌,肝细胞 破裂 出血 化学栓塞,治疗性 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原性猝死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指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形成血栓以及可能迅速进展的斑块。血流中多种刺激因素可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内皮-间质转化(EndMT),从而加速AS斑块进程。EndMT参与AS的发生和转归,且与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本文围绕EndMT的概念及其在易损斑块中的作用机制展开讨论,以期为易损斑块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 标签: 内皮细胞 细胞转分化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单核细胞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趋化因子fractalkine特异性受体1(CX3CR-1)与罪犯斑块类型及斑块负荷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1~10月在上海长征医院确诊的STEMI患者100例,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图像分析,分为斑块破裂组(61例)和斑块侵蚀组(39例),并纳入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50例)。检测单核细胞LOX-1、CX3CR-1表达量。对STEMI患者进行OCT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判断罪犯斑块类型,计算Gensini评分和SYNTAX Ⅱ评分,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患者单核细胞LOX-1、CX3CR-1表达量与斑块破裂的相关性。结果3组的年龄、男性比例、体质指数、吸烟史、饮酒史比例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经流式细胞术检测,斑块破裂组STEMI患者单核细胞LOX-1、CR3CR-1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斑块侵蚀组(均为P<0.05);对照组和斑块侵蚀组单核细胞LOX-1、CR3CR-1表达量相似(均为P>0.0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核细胞LOX-1(OR=4.18, 95%CI:2.51~6.95)和CX3CR-1(OR=1.91, 95%CI:1.02~4.57)仍是斑块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P<0.05)。且随着罪犯斑块负荷增加,LOX-1、CX3CR-1表达量也逐渐升高(均为P<0.05)。根据SYNTAX Ⅱ评分系统分组,高危者单核细胞LOX-1、CX3CR-1表达量均高于低危者(均为P<0.05)。结论斑块破裂患者单核细胞LOX-1、CX3CR-1表达量高于斑块侵蚀患者,且与罪犯斑块负荷程度正相关。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趋化因子fractalkine特异性受体1 罪犯斑块 斑块负荷
  • 简介:摘要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是由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而斑块破裂继发于斑块进展,因此早期识别易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进行积极的预防性治疗有助于降低斑块破裂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近年来,基于冠状动脉CTA(CCTA)对易损斑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易损斑块的CT影像特征、流体力学特征、血管周围脂肪及人工智能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易损斑块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人工智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轨迹与新发颈部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连续3年进行健康体检且符合入选标准的953例被检者作为观察对象,依据观察对象2017、2018、2019年度健康体检的FPG数值,用潜类别轨迹模型确定4个不同的FPG轨迹组,分别为低稳定水平组,中稳定水平组,中高稳定水平组,高稳定水平组,随访各组人群至2020年度健康体检时颈部动脉斑块的发病情况。比较4组颈部动脉斑块发病率的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FPG轨迹组与新发颈部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结果颈部动脉斑块的发病率随着FPG轨迹的升高而增加,分别为11.13%、19.70%、23.44%、23.81%(P<0.001)。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性别、年龄、BMI等多种混杂因素后,FPG稳定中水平组、稳定中高水平组、稳定高水平组颈部动脉斑块发病风险分别为FPG稳定低水平组的1.895(95%CI:1.296~2.769)、2.273(95%CI:1.241~4.161)、2.527(95%CI:1.219~5.241)倍(均P<0.05)。结论长期高FPG水平是颈部动脉斑块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血糖使其稳定在较低水平能够降低颈部动脉斑块发生风险。

  • 标签: 颈部动脉斑块 空腹血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关系,探讨有效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途径。方法抽取2015年1至2015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25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即颈动脉斑块组144例和颈动脉无斑块组110例。收集其一般资料、颈动脉超声及动态血压检查参数,相关因素行Pearson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年龄、白天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呈正相关,与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5)。控制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因素后,白天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仍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r=0.145、0.170、0.151、0.167,P=0.049、0.023、0.044、0.025)。结论相较血压变异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平均值密切相关。更多地关注血压水平,控制血压平均值和负荷值,可能是减少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动态血压 颈动脉 斑块
  • 简介:摘要易损斑块和(或)其结局斑块破裂继发腔内血栓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病生理基础,深入理解易损斑块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其机制是精准风险评估和治疗指导的前提。本文从病理组织学出发,综述了近年来易损斑块形成机制的相关研究。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