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超全直肠系膜切除层面的原发性直肠(PRC-bTME)和局部复发直(LRRC)患者经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手术(PE)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但需要面临巨大手术创伤、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器官功能永久性丧失及生活质量下降等风险。因此,术前评估应强调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诊疗措施。应遵循肿瘤功能外科原则和手术损伤效益比原则,强调R0根治切除,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外科手术创伤及器官功能丧失,以寻找到最佳的质量控制和平衡点。本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胃肠外科学分会牵头组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专家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初稿;经专家组成员讨论、审阅与修改,经过对各项主要观点进行无记名投票,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深入论证,最终形成《超全直肠系膜切除层面的原发性直肠和局部复发直盆腔脏器联合切除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本共识主要针对PRC-bTME和LRRC施行PE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诊断评估、围手术期治疗以及PE的切除范围、手术方式、相关器官的重建、PE的安全性及其并发症、术后随访等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旨在为PRC-bTME和LRRC规范实施PE手术提供指导意见。

  • 标签: 直肠肿瘤,原发性 超全直肠系膜切除层面 肿瘤复发,局部 盆腔脏器联合切除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局部复发直(LRRC)肿瘤手术根治性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LRRC患者病例资料。术前根据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对盆壁的累及情况行"北大医院F分型",即将骨盆划分为前方、两侧盆壁和骶骨4个方向,根据盆壁累及程度分为F0(无累及盆壁,肿瘤累及临近脏器或向前方侵犯泌尿、生殖器官或小肠)、F1(肿瘤累及一个方向的盆壁,如骶骨、两侧盆壁之一)、F2(累及两个方向的盆壁)和F3(累及3个方向的盆壁)。病例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及活检病理学检查(穿刺或肠镜活检)确诊为直肠术后局部复发;(2)随访资料和临床资料完整;(3)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排除因心肺等功能不全无法耐受手术治疗、影像学检查结果提示为F3或有远处转移的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对肿瘤的手术根治性进行评价。患者术后每12个月进行随访。影响肿瘤根治性的单因素风险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风险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于预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共计入组111例LRRC患者,其中男性59例,女性52例,复发年龄≥65岁者36例,癌胚抗原水平≥15 μg/L者48例。根据"北大医院F分型"结果,F0、F1和F2患者分别有70例、38例和3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28例,后盆腔脏器切除术32例,全盆腔脏器切除术51例(其中联合骶尾骨切除1例)。根据术后病理评价,R0、R1和R2切除分别为83例、20例和8例。单因素分析提示,LRRC的手术根治性与LRRC手术方式、北大医院F分型以及淋巴结是否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北大医院F分型为F1~2是不能完成R0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OR=37.256,95%CI:8.572~161.912,P<0.001)。全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2.5%(25/111),围手术期病死率1.8%(2/111),LRRC术后局部复发率为37.8%(42/111)。全组患者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1.2%和21.9%,其中LRRC术后化疗组与未予化疗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2.7%与32.4%(P=0.005);癌胚抗原水平<15 μg/L与≥15 μg/L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2.9%与24.3%(P<0.001);R0、R1和R2切除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9.8%、21.3%和8.5%(P=0.002);F0、F1和F2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52.7%、22.0%和0(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根治性(HR=2.088,95%CI:1.095~3.979,P=0.025)、术前癌胚抗原水平(HR=1.857,95%CI:1.157~2.980,P=0.010)和是否接受术后辅助化疗(HR=1.826,95%CI:1.137~2.934,P=0.013)是影响LRR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LRRC手术必须严格限制手术适应证。评估复发肿瘤累及盆壁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手术根治性。术前较低的癌胚抗原水平、提高肿瘤手术根治性和术后辅助化疗是延长LRRC患者总生存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直肠肿瘤 局部复发 全盆腔脏器切除 多学科会诊 根治性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对局部复发直(LRRC)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62例符合LRRC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及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能够完整评估排尿功能、性功能、下肢活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伴有远处转移和有泌尿系统手术史者。根据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LRRC分型标准分为中央型(27例)、前向型(20例)、后向型(7例)和侧向型(8例)。分析患者手术情况及外科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总分0~35分,得分越高,排尿功能障碍越严重)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排尿功能情况;同时采用排尿功能障碍等级(分为4个等级,等级越高,排尿功能障碍越严重)进行客观评价。术前及术后12个月评估患者性功能,男性评价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得分越低,勃起功能障碍越严重)评分;女性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得分越低,性功能越差)评估。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8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进行评定。结果62例患者手术R0切除率为88.7%(55/62)。术后出现近期外科并发症16例(25.8%),其中Clavien-Dindo手术并发症Ⅲ级3例。术后3个月,保留泌尿系统的42例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排尿功能障碍,术后IPSS升高[(18.40±4.77)分比(12.36±4.75)分,t=-9.128,P<0.001];但不同分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术后12个月IIEF-5评分下降[9(0~19)分比14(0~25)分,Z=-5.174,P<0.001],女性患者术后12个月FSFI指数也较术前下降[2.0(2.0~18.4)比8.4(2.0~27.0),Z=-3.522,P<0.001]。术前及术后12个月根据SF-36量表随访患者生活质量,术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两项评分都较术前降低[生理功能:65(30~80)分比70(35~85)分,Z=-3.685,P<0.001;生理职能:25(0~75)分比50(0~50)分,Z=-4.065,P<0.001],但患者术后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等3项评分则较术前提高[社会功能:56(0~89)分比44(22~78)分,Z=-3.509,P<0.001;情感职能:33(0~100)分比17(0~100)分,Z=-2.439,P=0.015;精神健康:52(24~80)分比40(36~76)分,Z=-3.395,P<0.001]。所有手术方式均对所有LRRC患者的术后排尿功能有影响(均P<0.01),且不同的手术方式都会降低男性IIEF-5评分(均P<0.01),而只有全盆腔切除术/后盆腔切除术降低了女性术后的FSFI指数[2.0(2.0~18.4)比8.4(2.0~27.0),Z=-2.810,P=0.005]。结论多器官联合切除会损害LRRC患者的排尿功能、性功能等相关生理功能和职能,但成功有效的外科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

  • 标签: 直肠肿瘤,局部复发 排尿功能 性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新发房颤与结直肠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180例结直肠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围手术期新发房颤47例,无围手术期新发房颤133例。结果围手术期新发房颤组中年龄、术后平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80,P=0.002;t=-2.184,P=0.030)。与对照组相比,围手术期新发房颤组住院时间长、进食时间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2,P=0.001;t=-2.577,P=0.01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围手术期新发房颤、较高的术后平均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肿瘤低分化、肿瘤分期晚是影响结直肠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35,P=0.018;HR=1.008,P=0.017;HR=1.950,P=0.046;HR=1.300,P=0.047)。围手术期新发房颤组与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9.05个月和63.2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在接受结直肠手术的患者中,围手术期新发房颤的发生与高龄和较高的术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围手术期新发房颤患者住院时间长,全因死亡率高。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心房颤动 C反应蛋白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享肝移植术后新发直肠腹腔镜手术的体会。方法介绍2010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肛肠外科收治的原位肝移植术后4例出现新发直肠患者的腹腔镜下行根治术的治疗情况。结果4例患者(结肠癌3例、直肠1例)根据病情及主观意愿接受腹腔镜下结直肠根治术。术后2例患者死亡,另2例患者术后存活>10个月。结论腹腔镜术式可有效减少对手术创伤,减少出血和不良反应的风险,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应用。手术操作应严格规范无瘤操作的规程,避免术后肿瘤复发转移或不良反应的风险。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移植 新发肿瘤 腹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结直肠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肿瘤外科手术的发展,腹腔镜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等微创技术和侧方淋巴结清扫、联合脏器切除等个体化手术技术的进步,传统手术相关病死率降低。新辅助治疗可降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改善患者生存。辅助治疗的优化,缩短了治疗周期,降低治疗风险及减少不良反应。新辅助免疫治疗成为错配修复缺陷/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结直肠治疗新标准,但对大部分无错配修复缺陷/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表现不佳,还需突破结直肠基因表型的限制。笔者认为:未来研究应筛选出更多能预测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研发新的联合治疗方案,使结直肠治疗更加个体化和精确化,最终让更多患者获益。

  • 标签: 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综合治疗 手术 新辅助化疗 化疗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结直肠术前治疗分为初始可切除的新辅助治疗和初始不可切除的转化治疗。在局部进展期直肠中,新辅助放化疗或放疗基础上,增加同步化疗强度,或将术后辅助化疗提至术前,或联合免疫治疗,可增加病理学降期,有助于器官保留,改善患者生存。在局部进展期结肠癌中,新辅助化疗可提高手术效果。在可切除结直肠肝转移患者中,推荐合并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采用新辅助化疗,是否联合靶向治疗仍存在争议。而在初始不可切除结直肠肝转移患者中,分子分型指导下,选择化疗,尤其是三药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有望获得更高的客观反应率和转化切除率,从而接受转化手术切除,改善长期生存。此外,针对错配修复缺陷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转移性结直肠患者,程序性死亡[蛋白]-1单克隆抗体治疗和(或)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单克隆抗体已成为标准一线治疗方案。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新辅助治疗 全程新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 转化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LCS)治疗结直肠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山西省肿瘤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收治的64例结直肠患者,男37例,女27例,年龄(52.71±2.68)岁,年龄范围为33~72岁,对其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采用LCS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n=30)及传统开腹组(n=34),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吻合口瘘、肠梗阻、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发生率。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137.21±19.11)min]、术中出血量[(141.25±8.33)ml]、术后住院时间[(5.84±1.72)d]、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31±0.69)d]均优于传统开腹组[(178.57±15.38)min、(197.55±10.41)ml、(8.46±2.37)d、(3.89±0.9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除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9%(3/30)]低于传统开腹组[26.4%(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S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结直肠癌 腹腔镜 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 简介:摘要诊疗的规范和技术的进步明显延长了直肠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了其生活质量,但是,近10%的局部复发率依然是结直肠外科医生不得不面对和重视的问题。一旦出现局部复发,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如何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热点。术中直肠冲洗对减少肠腔内的肿瘤细胞具有积极作用,但能否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仍没有定论,本文将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讨论。

  • 标签: 直肠肿瘤 直肠冲洗 术中 局部复发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不同分期结直肠的治疗方式和预后差异较大,准确定义早期结直肠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评估患者预后,以及方便各治疗中心之间交流信息,从而促进癌症研究。早期结直肠定义提出至今已有50余年,但目前国内外仍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本文对国内外早期结直肠的定义及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总结,以期为早期结直肠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早期结直肠癌 定义 预后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腹腔镜直肠根治术已在临床上受到广泛认可。在术中对于手术层面的识别非常的重要,正确的层次识别有利于间隙的游离、盆腔自主神经的保护,其对于手术成功与否以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术中需注意直肠系膜与神经前筋膜之间游离,紧贴直肠系膜游离间隙保证直肠系膜的完整,以及实现肿瘤的根治性切除。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 简介:摘要1例因右眼眶痛伴视物重影2个月患者就诊眼科,经眼眶CT、MRI检查发现右眼眶肿物,行右眼眶肿物摘除术,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为低分化腺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患者直肠病史,最终确诊为直肠眼眶转移。(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07-708)

  • 标签:
  • 简介:摘要腹腔镜直肠根治术已在临床上受到广泛认可。在术中对于手术层面的识别非常的重要,正确的层次识别有利于间隙的游离、盆腔自主神经的保护,其对于手术成功与否以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尤为重要。术中需注意直肠系膜与神经前筋膜之间游离,紧贴直肠系膜游离间隙保证直肠系膜的完整,以及实现肿瘤的根治性切除。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
  • 简介:摘要术中自肠系膜下动脉下方切开乙状结肠系膜,游离Toldts间隙,暴露并保护左侧输尿管及生殖血管。切断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清扫253组淋巴结。切开乙状结肠侧腹膜,游离乙状结肠下段。提起肠系膜下动脉血管蒂(已切断),沿Toldts层面分离直肠系膜与骶前间隙,环形完整游离直肠系膜,于肿瘤标记处远端约5cm处以直线切割闭合期切断直肠肠管。肠管断端提出体外,距离肿瘤近端约10cm,切断乙状结肠肠管,并包埋吻合器钉座。行乙状结肠-直肠端端吻合(Dixon手术)。

  • 标签: 直肠肿瘤 机器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及传统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结直肠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以抽签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9.00±6.00岁);对照组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9.00±7.00岁)。观察组采用单孔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对比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手术及术后情况、疼痛程度、炎性反应、氧化应激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29/30)比73.33%(2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5,P=0.030);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更少,术后第4天引流量更少,淋巴结清扫数目更多,术后肛门排气、早期活动、肠胃功能恢复、住院时间均更短,疼痛程度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炎性反应、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3.57±5.34)mg/L比(26.84±5.12)mg/L、(16.28±5.64)ng/L比(33.54±7.50)ng/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85.63±11.84)kU/L比(74.25±12.35)k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2/30)比30.00%(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4,P=0.019)。结论与传统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比较,单孔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疗效更佳,安全性高,改善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可减轻疼痛。

  • 标签: 单孔腹腔镜 结直肠癌 并发症 炎性反应 疼痛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分析腹腔镜结直肠根治术治疗结直肠(CR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CRC患者98例,随机对照试验(RCT)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开腹CRC根治术治疗;观察组腹腔镜CRC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67%(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淋巴结清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腹胀持续、肠鸣音恢复、开始进食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12%,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20.41%(P<0.05)。结论腹腔镜CRC根治术治疗CRC患者效果确切,能够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出血量,可明显降低对患者的创伤,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结直肠癌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 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 胃肠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直肠患者肿瘤部位和癌旁部位及健康直肠黏膜菌群进行分析,探讨直肠黏膜菌群与直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直肠根治手术的94例直肠患者肿瘤黏膜(CM组)和癌旁黏膜(AM组),100例健康者直肠黏膜(NM组)作为研究对象。细菌培养定量检测患者和正常黏膜主要细菌,高通量测序分析3组黏膜菌群,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双歧杆菌等关键菌丰度差异。正态分布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K-W检验。结果培养显示双歧杆菌在直肠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60±0.81比5.66±0.68,t=10.312,P<0.01)、乳酸杆菌在直肠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58±0.59比5.44±0.71,t=13.527,P<0.01)、肠球菌在直肠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22±0.87比4.64±0.80,t=12.351,P<0.01)。16SrRNA扩增子焦磷酸测序显示直肠患者CM及AM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高于NM,qPCR结果显示NM中嗜黏液艾肯曼菌、消化球菌、长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丰度分别是CM的12.55倍(t=13.500,P<0.05)、4.89倍(t=10.960,P<0.05)、2.27倍(t=8.242,P<0.05)、1.97倍(t=5.230,P<0.05)。结论直肠患者直肠黏膜菌群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直肠患者的肿瘤局部黏膜菌群多样性及丰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局部黏膜菌群改变可能在直肠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 标签: 肠道菌群 直肠黏膜 直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