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再发心肌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鹤壁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根据术后是否再发心肌梗死分为再发组(32例)和非再发组(9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stics回归分析研究影响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非再发组和再发组患者的年龄、伴发高血压和高血糖、饮酒史、吸烟史、术前心功能(Killip)分级、病变支数、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梗死后心绞痛、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再发组和再发组患者的性别、伴发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家族遗传史、心率、栓塞血管分类、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伴发高血压、术前Killip分级>Ⅰ级、多支病变、梗死后心绞痛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较好的服药依从性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高龄、伴发高血压、术前Killip分级>Ⅰ级、多支病变、梗死后心绞痛。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再发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梗死面积(IS)对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行直接PCI且于术后1周内接受心脏磁共振(CMR)检查的急性STEMI患者104例。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的临床终点事件的IS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IS组和低IS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后2年临床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使用Cox回归模型分析IS对接受PCI的急性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ROC曲线确定的IS最佳临界值为13.55%,高IS组患者(IS≥13.55%)50例和低IS组患者(IS<13.55%)54例。高IS组中女性 [14例(28.0%)比 6例(11.1%)]、前壁心肌梗死[27例(54.0%)比 16例(29.6%)] 及存在微血管梗阻[32例(64.0%)比 16例(29.6%)]患者均多于低IS组,白细胞计数[11.25(8.90, 13.38)×109/L 比 9.25(7.58, 11.00)×109/L]、肌钙蛋白I[50.63(16.56, 76.30)μg/L 比 16.58(2.66, 38.42)μg/L]及B型利钠肽[178.10(79.70, 281.95)μg/L 比 79.60(42.83, 183.90)μg/L]水平均高于低IS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45.15±10.65)% 比 (51.95±12.91)%]小于低IS组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S与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2年的心源性死亡(P=0.033, HR=1.075, 95%CI 1.006~1.148)风险独立相关,IS每升高1%, 患者术后心源性死亡的风险增加7.5%。结论PCI术后1周内测量的IS与急性STEMI患者术后2年心源性死亡密切相关,IS对急性STEMI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 标签: 心肌梗死 梗死面积 心脏核磁共振 预后
  • 简介:摘要孤立性穹窿梗死在脑梗死中非常少见。现报道1例2020年3月确诊的以急性顺行性遗忘为唯一表现的右侧穹窿柱梗死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对近期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重复言语。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右侧穹窿柱梗死,弥散张量成像显示右侧穹窿纤维束减少,按脑梗死常规治疗及改善智能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 标签: 脑梗死 穹窿 顺行性遗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的心血管急症,患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虽然介入治疗可有效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但是患者的心肌危险区域、再灌注过程中的微循环损伤等与预后紧密相关。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日益成熟,本文就心脏磁共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脏磁共振 危险区域 微循环障碍 心肌内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成像在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梗死核心(IC)及缺血半暗带(IP)的酸碱度(pH)变化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4至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3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亚急性梗死患者(亚急性梗死组)的资料,另选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MRI、DWI、动脉自选标记(3D-pCASL)及APTw检查。基于DWI图像、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APTw图像确定亚急性梗死组IC及IP的范围,包括血流半暗带(CBF-DWI不匹配区,IPCBF)以及代谢半暗带(APTw-DWI不匹配区,IPAPT),采用3D ROI半自动测量亚急性梗死组患者IC及IPCBF的APTw值及体积。亚急性梗死梗死侧与对侧APTw值比较、对照组双侧APTw值比较、IC与IPCBF区APTw值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IPCBF1.5体积、IPCBF2.5体积与IPAPT体积的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结果亚急性梗死组IC区与梗死健侧、对照组间各APTw值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急性梗死组IPCBF区与IC区APTw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PCBF1.5对侧相比(3.7±1.7、-1.84±1.48、5.57±2.75),IPCBF1.5的APTwmax(3.07±1.41,t=-3.012,P=0.006)、APTwmin[-1.30(-1.74,-0.57),Z=-2.099,P=0.036]、APTwmax-min(4.51±2.58,t=-3.273,P=0.003)值减低;与IPCBF2.5对侧相比[-1.53(-2.80,-0.91),5.31±2.61],IPCBF2.5的APTwmin[(-1.08(-1.60,-0.49),Z=-2.616,P=0.009]、APTwmax-min(4.41±2.72,t=-3.228,P=0.004)值减低。IPCBF1.5体积[107.51(50.08,138.61)mm3]、IPAPT体积[99.00(53.27,121.335)mm3]、IPCBF2.5体积[89.91(51.53,139.87)mm3]逐次降低(χ²=7.913,P=0.019),且IPCBF2.5体积明显小于IPCBF1.5体积(P=0.037)。结论亚急性脑梗死IC酸碱代谢变化不显著,而IP局部存在酸碱代谢失平衡,且代谢半暗带的范围与血流IP相吻合。

  • 标签: 脑血管障碍 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 梗死核心 半暗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单发性皮质下梗死(single subcortical infarction, SSI)不同分型的危险因素以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在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SSI患者,依据梗死分布情况分为近端SSI(proximal SSI, pSSI)和远端SSI(distal SSI, dSSI)。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基线临床资料。END定义为发病后2周内新发神经功能缺损体征和(或)症状或任何神经功能缺损加重。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SSI以及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7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SSI患者,pSSI组41例(53.9%),dSSI组35例(46.1%);END组13例(17.1%),非END组63例(82.9%)。pSSI组和dSSI组在年龄、性别、血管危险因素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ND组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水平以及pSSI比例显著高于非END组(P均<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非END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SSI是SS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6.75,95%置信区间1.26~36.23;P=0.026)。结论pSSI的危险因素与dSSI无显著性差异,但pSSI患者更易发生END。

  • 标签: 梗死,大脑中动脉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疾病恶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27例脑梗死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儿中,男15例,女12例,发病年龄1个月~13岁,中位年龄为3.0(0.7,8.0)岁。27例脑梗死患儿中,感染10例(37.0%),外伤6例(22.2%),先天性心脏病3例(11.1%),脑血管病2例(7.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3.7%),自身免疫性因素2例(7.4%),病因不明3例(11.1%)。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抽搐11例(40.7%),惊厥持续状态5例(18.6%),肢体活动障碍4例(14.8%),意识障碍5例(18.5%),面瘫4例(14.8%)。27例患儿中,行机械通气者12例(44.4%)。所有患儿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好转出院后,2例患儿产生继发癫痫后遗症。20例患儿行头部CT检查,其中11例提示有明确的脑梗死,颞叶病变8例,基底节病变3例。完善头部MRI+MRA检查27例,均提示存在脑梗死,且梗死范围大。结论危重症患儿脑梗死好发年龄为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外伤、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为抽搐和昏迷。影像学检查提示危重症患儿大面积梗死比例较高,MRI比CT辅助诊断效果好。D-二聚体可能对早期临床诊断有帮助。

  • 标签: 儿童 危重症 脑梗死 临床表现 病因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0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0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血栓通粉针剂治疗,观察组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脑梗死灶体积[(3.16±1.19)cm3]、斑块面积[(0.21±0.05)mm2]、管腔面积[(0.30±0.06)mm2]、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1.05±0.23)mm]、Crouse积分[(2.18±0.61)分]、再通率[98.67%(148/150)]、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96.38±1.75)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6.31±1.08)分]、红细胞比容[(41.03±4.28)%]、血浆黏度[(1.12±0.03)mPa/s]均优于对照组[(2.25±1.37)cm3、(0.68±0.46)mm2、(0.89±0.54)mm2、(1.76±0.85)mm、(3.29±0.78)分、72.00%(108/150)、(85.22±1.56)分、(10.18±1.43)分、(50.76±5.31)%、(1.54±0.34)mPa/s],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69、1.231、1.452、1.326、2.285,χ2=12.528,t=11.428、4.28、17.473、15.071,均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脑梗死 前列地尔 微循环 血液流变学 血细胞比容 预后 临床对照试验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后皮质层状坏死(CLN)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连续收集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经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急性期前循环脑梗死的患者503例,根据患者有无CLN将其分为CLN组24例和无CLN组(NCLN组)479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头颅MRI特征,观察CLN组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结果急性脑梗死后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的CLN发生率为4.77%(24/503),CLN组存在较多的认知障碍[MoCA评分:CLN组(15.17±2.67)分;NCLN组(18.12±2.49)分]和较轻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CLN组(6.93±3.63)分;NCLN组(8.86±3.26)分],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8,t=-2.75;P<0.05)。CLN组中灌注加权成像显示层状坏死区存在高灌注(相对脑血容量增加)的比例为87.5%(21/24),NCLN组中存在局部高灌注的比例为1.25%(6/4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3.06,P<0.01);同时发现CLN组的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以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狭窄或闭塞更常见。结论脑梗死后CLN在临床上较少见,它的发生可能与局部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障碍导致的皮质血流高灌注有关。

  • 标签: 皮质层状坏死 脑梗死 灌注加权成像 脑血容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9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27例脑梗死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儿中,男15例,女12例,发病年龄1个月~13岁,中位年龄为3.0(0.7,8.0)岁。27例脑梗死患儿中,感染10例(37.0%),外伤6例(22.2%),先天性心脏病3例(11.1%),脑血管病2例(7.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3.7%),自身免疫性因素2例(7.4%),病因不明3例(11.1%)。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抽搐11例(40.7%),惊厥持续状态5例(18.6%),肢体活动障碍4例(14.8%),意识障碍5例(18.5%),面瘫4例(14.8%)。27例患儿中,行机械通气者12例(44.4%)。所有患儿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好转出院后,2例患儿产生继发癫痫后遗症。20例患儿行头部CT检查,其中11例提示有明确的脑梗死,颞叶病变8例,基底节病变3例。完善头部MRI+MRA检查27例,均提示存在脑梗死,且梗死范围大。结论危重症患儿脑梗死好发年龄为婴幼儿期,最常见的病因为感染、外伤、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首发临床表现为抽搐和昏迷。影像学检查提示危重症患儿大面积梗死比例较高,MRI比CT辅助诊断效果好。D-二聚体可能对早期临床诊断有帮助。

  • 标签: 儿童 危重症 脑梗死 临床表现 病因 影像学
  • 简介:摘要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种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其中肺血栓栓塞为肺栓塞的最常见类型。肺栓塞合并脑梗死时需考虑卵圆孔未闭,并且在针对血栓的抗凝治疗过程中,容易继发颅内出血。本文通过对2例中高危肺栓塞患者在治疗肺栓塞过程中合并脑梗死、脑出血等情况的救治过程的展示,总结其经验教训,为今后更好地救治此类患者提供思路。

  • 标签:
  • 简介:摘要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引起的脑梗死异常凶险,病死率超过90%。近年来,机械取栓已成为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导致脑梗死的重要方法,然而机械取栓在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导致的脑梗死治疗中是否有效、安全尚不明确。我们对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做简要综述。

  • 标签: 急性后循环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 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患者的Ⅱ期运动康复是整个运动康复过程的核心阶段,对其疾病康复与预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既往较少突出心肌梗死患者Ⅱ期运动康复的变化和重点。本文从心肌梗死患者Ⅱ期运动康复的角度进行概况介绍,综述了心肌梗死患者Ⅱ期运动康复的运动负荷评估方式、运动方式及作用效果几方面的现状及不足,旨在为完善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康复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心肌梗死 运动 康复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戈谢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溶酶体贮积病,为临床罕见病。现报道1例28岁确诊I型戈谢病的男性患者,因少见的脾梗死而行全脾切除术。分析脾切除在戈谢病的临床适应证及随访管理措施。

  • 标签: 戈谢病 脾切除术 葡萄糖脑苷脂酶 酶替代疗法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