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尿管支架表面载铜涂层的抗菌性能及其生物相容,以确定最适宜的载铜水平。方法利用聚多巴胺(PDA)及二甲胺基甲硼烷(DMAB),在聚氨酯(PU)支架表面构建具有不同铜含量的载铜PDA涂层。通过平板计数法,研究涂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情况;采用扫描电镜,研究涂层表面的细菌黏附情况;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菌在涂层表面的活/死情况;利用细胞增殖试验,将样品与L929细胞共培养,研究载铜涂层的生物相容。结果载铜样品分别与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24 h后,其抗菌率均超过90%,且随着涂层中铜含量的增加,抗菌性能提升。载铜样品表面黏附的细菌量明显较低,且多数为死细菌。当所用涂层制备液中的铜含量为0.25~1 g/L时,载铜涂层表面的细胞增殖率高于80%,材料无细胞毒性。结论涂层制备液中的铜含量为1 g/L时,可以制备出兼具优异的抗菌性能及良好的生物相容的载铜PDA涂层,形成一种潜在的输尿管支架涂层制备方案。

  • 标签: 输尿管支架 涂层 抗菌 细胞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一体黏合骨支架亲水性、组织相容生物安全。方法聚乳酸-乙醇酸(PLGA)/β磷酸三钙(β-TCP)骨支架作为对照组,两组支架均通过快速成型方法制作。亲水性通过吸水率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能力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成骨分化能力通过碱性磷酸酶检测;体外生物安全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毒性试验检测。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一体黏合骨支架吸水率[(25.2±0.6)%]显著高于对照组[(2.7±0.2)%,t=17.000,P<0.01,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3、8、13 d后MTT比色法测定值分别为0.16、0.33、0.75和0.14、0.20、0.45,结果显示共培养的第3~13天,细胞在两组支架上数量均显著增加(t=5.5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第8天开始细胞在一体黏合骨支架上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6.500,P<0.05,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第3、8、13天,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值分别为62、151、228和39、84、121细胞在两组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的表达均显著提高,细胞在一体黏合骨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t=8.100,P<0.05,n=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在两组支架共培养2、4、6、8 d后吸光度值分别为0.323、0.523、0.752、0.931和0.328、0.521、0.753、0.932,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0,P>0.05,n=3)。结论一体黏合骨支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生物相容生物安全

  • 标签: 支架 生物相容性 生物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运用羟基磷灰石及β-磷酸三钙制备的双相钙磷陶瓷的生物相容及其异位骨诱导效率。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及过氧化氢发泡法,将羟基磷灰石及β-磷酸三钙以6∶4的比例在1 100 ℃条件下烧结3 h获得双相钙磷陶瓷,利用X线衍射评估材料组成成分。分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双相钙磷陶瓷,通过扫描电镜、鬼笔环肽及DAPI染色观察细胞的黏附,CCK8法评估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测定法评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碱性磷酸酶表达活性。将不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双相钙磷陶瓷置入比格犬竖脊肌内,于4、8、12周对样本行大体检测、组织染色,测算新骨生成率,从而评估双相钙磷陶瓷的异位骨诱导效率。结果成功制备双相钙磷陶瓷,X线衍射分析可见羟基磷灰石及β-磷酸三钙特异性的衍射峰。扫描电镜可见双相钙磷陶瓷表面广泛分布大孔及连通孔,孔壁粗糙不平,孔内可见均匀分布的微孔。鬼笔环肽及DAPI染色显示,骨髓充质干细胞在材料表面伸展黏附,共培养后逐渐从不规则形转变为均一的长梭形。CCK8法提示共培养后第1天,细胞活力降低,而第3、4、5、7天,细胞增殖活力逐渐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提示,与对照组相比,共培养后第1、7天,双相钙磷陶瓷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更多的碱性磷酸酶。双相钙磷陶瓷顺利置入比格犬竖脊肌内,术后8周材料孔隙内可见骨样组织沉积,术后12周大孔成骨比例为0.77±0.11,孔内成骨面积比例为0.71±0.14。结论双相钙磷陶瓷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及异位骨诱导效率。

  • 标签: 羟基磷灰石 骨髓 干细胞 生物相容性 双相钙磷陶瓷 异位骨诱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前列腺尿道悬吊术(PUL)植入物的生物相容。方法人前列腺增生细胞系(BPH-1)分别培养于植入物第一锚钉、第二锚钉及缝线浸提液作为实验组,细胞培养于完全培养基作为对照组,培养1、3、5 d,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力,评估植入物细胞毒性;鬼笔环肽染色,评估植入物对细胞骨架的影响。BPH-1细胞与第一锚钉、第二锚钉共培养5 d,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前列腺细胞在植入物上的黏附状态。Sprague Dawley(SD)大鼠20只(8~10周龄,体重210~250 g),购自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鼠背部肌肉分别植入第一锚钉、第二锚钉及缝线,对照组行假手术仅分离肌肉,观察、监测12周大鼠临床反应及体重变化,评估植入物全身毒性。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CCK-8细胞毒性实验显示,第一锚钉组第1、3、5天时BPH-1细胞相对存活率分别为94.49%、95.91%、97.55%;第二锚钉组分别为94.76%、95.16%、98.37%;缝线组分别为95.24%、96.99%、98.74%。SEM结果显示,BPH-1细胞在第一锚钉及第二锚钉上正常黏附、生长;鬼笔环肽染色显示,第一锚钉组、第二锚钉组及缝线组细胞骨架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20.85±3.06)%、(21.06±2.54)%、(21.27±2.63)%与对照组[(21.40±2.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41,P>0.05),植入物对细胞骨架分布无影响。全身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大鼠一般状态良好,无异常临床反应,对照组,第一锚钉组、第二锚钉组及缝线组术后12周体重分别为(574.2±31.1)、(567.8±41.6)、(569.2±34.0)、(571.0±31.6) g,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14,P>0.05),植入物无大鼠全身毒性作用。结论新型PUL植入物是一种无毒性,与前列腺细胞相容好的材料。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尿道悬吊术 植入物 生物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京尼平交联对采用不同方法[曲拉通处理法(TPM)和去污剂联合酶法(DEM)]获得的兔脱细胞气管基质生物相容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TPM和DEM对新西兰兔气管行脱细胞处理,随后利用京尼平进行交联。万能拉力试验机测定各气管样本的力学性能,扫描电镜观察其结构,细胞接触毒性实验检测其细胞毒性。将15只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级成年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原生气管移植组、京尼平交联TPM脱细胞气管基质移植组和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移植组,每组5只。移植后30 d处死各组动物,获取移植物样本,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CD68分子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样本的微观结构。结果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京尼平交联脱细胞气管基质的力学性能与原生气管相似。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京尼平交联脱细胞气管基质的结构更为致密,且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外表面形成的网孔状超微结构有利于细胞黏附。细胞接触毒性实验结果显示,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的生物相容更佳。同种异体气管移植实验与组织学染色结果表明,与京尼平交联TPM脱细胞气管基质相比,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的免疫原性更低。结论京尼平可在不引起体内炎症反应的基础上改善脱细胞气管基质的超微结构,且京尼平交联DEM脱细胞气管基质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与更低的免疫原性,适合用于组织工程气管替代。

  • 标签: 组织工程 气管 脱细胞 京尼平
  • 作者: 马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系统医学》2023年第16期
  • 机构:河北燕达医院,河北廊坊 065201
  • 简介: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病人因其自身抗体的出现,使得其输血前的相容检测变得十分困难,如果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血型鉴别,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同种抗体,将会造成输血延迟,甚至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因此,准确把握AIHA病人输血兼容试验的处置策略,对保证病人输血的时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国际上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对AIHA自身抗体产生、各种抗体的处理方法、以及这类病人的输血策略进行了综述,目的是帮助输血科工作人员排除AIHA病人自身抗体的影响,帮助他们进行输血。

  • 标签: 温自身抗体;贫血;溶血性;自身免疫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猪大网膜来源的细胞外基质(ECM)水凝胶与人源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心肌细胞(hiPSC-CM)的生物相容及其作为细胞移植递送载体的可行。方法通过化学、物理和酶解的系列方法对猪大网膜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然后将提取的ECM制备成可注射温敏水凝胶,通过组织学染色鉴定其生化成分,用扫描电镜观察其显微表观结构,并向小鼠心肌内注射水凝胶观察其原位凝胶形成能力。采用小分子诱导法将人源诱导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成心肌细胞,随后将获得的hiPSC-CM分组培养,接种在水凝胶上共培养的为凝胶组,常规培养的为对照组,通过活/死细胞染色、CCK-8和鬼笔环肽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状况和生长形态,采用心肌细胞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法分析心肌细胞生存数量和表型维持情况。结果苏木素-伊红染色、油红O染色和DAPI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制备的大网膜ECM水凝胶中无明显的细胞碎片、细胞核和脂质残留,天狼猩红和阿利新蓝染色显示该水凝胶保留了ECM的主要成分胶原蛋白和糖胺聚糖。所制备的水凝胶在4 ℃条件下表现为黏性液体,在37 ℃条件下呈凝胶态。扫描电镜结果显示该水凝胶的微观结构由不规则的纤维和大小不一的孔隙组成。在超声引导下可顺利将制备的ECM水凝胶注射到小鼠心肌内,注射后即刻超声下可见高回声信号,提示水凝胶在心肌内滞留,并通过后续的心肌组织苏木素-伊红染色发现注射区有团状凝胶的存在。活/死细胞染色结果显示凝胶组和对照组的hiPSC-CM均大多数存活,很少有死细胞,CCK-8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吸光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鬼笔环肽染色结果显示hiPSC-CM可以在与ECM水凝胶共培养时正常伸展,凝胶组与对照组细胞形态相似,且两组的每细胞F-肌动蛋白覆盖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细胞标志物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凝胶组与对照组每视野α-心肌肌动蛋白(α-actinin)和连接蛋白-43(Cx-43)的覆盖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API染色的定量结果显示,两组细胞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凝胶组细胞的α-actinin和Cx-43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该研究成功制备了猪大网膜来源的ECM水凝胶,其与hiPSC-CM的生物相容良好,无明显细胞毒性,能够支持hiPSC-CM的体外生存并维持其表型,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可注射心脏组织工程材料。

  • 标签: 肌细胞,心脏 水凝胶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膀胱平滑肌细胞与膀胱脱细胞基质(BAM)的生物相容。方法分离培养兔膀胱平滑肌细胞,采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抗体进行鉴定。将以1×105个/mL的单细胞悬液均匀接种于制备BAM支架上,通过与单独培养的膀胱平滑肌细胞作对照,绘制两组细胞生长曲线图,对比观察两条生长曲线的差异性。结果第4代兔膀胱平滑肌细胞形态为典型的"长梭样",免疫荧光显示α-SAM表达阳性。膀胱平滑肌细胞能够在BAM上很好地黏附生长,两组细胞生长曲线基本相似。结论膀胱平滑肌细胞与BAM生物相容好,可用膀胱平滑肌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以BAM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尿路移植物。

  • 标签: 肌细胞,平滑肌 膀胱 膀胱脱细胞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蛋白粘合剂(FS)与全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取出术(SMILE)来源的人角膜成纤维细胞(HCFs)的生物相容。方法人角膜组织取自2018年3—4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SMILE患者12例24眼术中取出的角膜基质透镜,体外分离培养HCFs,观察HCFs在FS表面的生长状态。将HCFs分为2倍浸提液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与2倍浸提液和完全培养基共培养,采用吖啶橙(AO)/溴化乙锭(EB)双染色法观察并比较各组细胞凋亡情况。将HCFs分为3个组,2倍浸提液组和正常对照组细胞每孔分别加入2倍浸提液和完全培养基各100 μl,空白对照组无细胞,每孔加入100 μl完全培养基,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并比较3个组HCFs的细胞增生能力,并进行细胞毒性分级。将HCFs分为1倍浸提液组、2倍浸提液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用1倍浸提液、2倍浸提液和完全培养基培养,采用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并比较3个组细胞凋亡率。结果HCFs在FS表面生长良好,形态正常。MTT法检测结果显示,2倍浸提液组与正常对照组的HCFs具有相似的增生趋势,2倍浸提液组HCFs的0~72 h毒性评级为0~1级。AO/EB染色结果显示,2倍浸提液组和正常对照组的HCFs状态均正常,仅可见极少量早期凋亡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1倍浸提液组和2倍浸提液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96±1.09)%、(3.66±1.35)%和(2.88±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9,P=0.13)。结论FS无体外细胞毒性,与HCF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

  • 标签: 纤维蛋白粘合剂 角膜成纤维细胞 角膜穿孔 生物相容性 增生 凋亡
  • 简介:摘要目前多种生物相容材料已经被应用于糖尿病创面的治疗中,且部分生物相容材料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生物相容材料具有减少创面暴露、创面张力,提供促进细胞增殖、迁移的微环境等优点,但是仍然存在效果不稳定、机制不明确的不足。因此,本文综述了近期将生物相容材料用于治疗糖尿病创面的进展,并讨论了生物相容材料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糖尿病 生物相容性材料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将α-半水硫酸钙(α-CSH)、磷酸八钙(OCP)与RGD多肽(RGD)复合,探究该复合材料的生物相容。方法制备材料浸提液备用并作为实验组,α-CSH组、α-CSH/OCP组、α-CSH/OCP/RGD组。CCK-8实验将材料浸提液与前期实验保存的第3代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共培养,以完全培养液、0.64%苯酚溶液作为阴性及阳性对照,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状态,评估材料的细胞毒性。急性毒性实验:将材料浸提液注入购自武汉万千佳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MK小鼠(6个月龄,18~22 g)腹腔内,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通过观察小鼠的生物学行为及死亡情况评估材料的急性毒性作用。皮内刺激实验将材料浸提液注入新西兰大白兔(3个月龄,2.0~2.5 kg)背部脊柱两侧皮肤,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通过观察注射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水肿的情况评估材料的皮内刺激反应。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CK-8实验中α-CSH组1、3、5、7 d时BMSCs的相对增殖率(RGR)分别为85.87%、91.49%、91.30%、91.20%;α-CSH/OCP组分别为86.99%、92.53%、94.11%、89.98%;α-CSH/OCP/RGD组分别为91.45%、97.40%、97.66%、95.10%,3种材料浸提液共培养的BMSCs的RGR均>80%,按照细胞毒性分级其为0~1级,说明材料无细胞毒性。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组实验小鼠术后一般情况、行为活动、神经反应方面均未见异常,说明材料无急性毒性作用。皮内刺激实验中α-CSH组、α-CSH/OCP组、α-CSH/OCP/RGD组材料的原发刺激指数(PII)分别为0.125、0.250、0,均在0.0~0.4范围内,其反应类型为极轻微型。结论α-CSH/OCP/RGD多肽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

  • 标签: α-半水硫酸钙/磷酸八钙/RGD多肽 复合材料 生物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一种用于骨软骨修复的丝素蛋白(SF)-壳聚糖(CS)-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渐进梯度孔径支架。方法将SF溶液、CS溶液及nHA悬液等比例混合,采用离心、真空冷冻干燥及化学交联法,3次塑形,制备成渐进梯度孔径骨软骨(OC)支架-1(2%)、支架-2(3%)、支架-3(4%)。检测各组支架一般情况、孔隙率、热水溶失率、吸水膨胀率、压缩吸水膨胀率、溶失后吸水膨胀率、力学性能、支架内部结构观察及孔径大小。复苏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制备支架浸提液,CCK-8法检测浸提液对BMSCs增殖活性的影响。将BMSCs与支架共同培养,观察支架周围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结果各组支架形态规则,孔隙率均大于80%;随材料浓度增高,支架吸水膨胀率逐渐减小(P<0.05),压缩后支架-1吸水膨胀率明显降低(P<0.05);各组支架热水溶失率无明显差异(P>0.05),支架在体外完全溶失分别需要65.9、60.9、73.9周;三组支架弹性模量分别为(0.0955、0.1762、0.3468)MP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各组支架内部均呈蜂窝状,孔隙形状规则、互通,从支架成软骨侧到成骨侧孔隙分布逐渐密集、孔隙直径逐渐减小(P<0.05),nHAp含量亦逐渐增多。各组支架浸提液对BMSCs的生长、增殖均无明显毒性。BMSCs与支架共同培养第5 d时,细胞生长状态良好,未出现明显的细胞死亡或形态异常。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出渐进梯度孔径OC支架,支架各项物理性能及生物相容良好,有望成为修复OC缺损的新型仿生复合支架材料。

  • 标签: 软骨 组织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适于平滑肌细胞附着生长的聚乳酸-共-聚乙醇酸(PLGA)修饰的细菌纤维素材料。方法不同比例PLGA修饰的细菌纤维素材料分为5组:单纯PLGA材料(50P组);经PLGA修饰的细菌纤维素材料组则包括聚乳酸(PLA) ∶聚乙醇酸(PGA)=50 ∶50的50PB组、PLA ∶PGA=75 ∶25的75PB组和PLA ∶PGA=90 ∶10的90PB组;单纯细菌纤维素为空白对照组。将平滑肌细胞接种于不同组别的材料上培养7 d,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并用荧光染色计数活/死细胞,CCK8法测定材料上的细胞增殖情况并绘制增殖曲线。不同材料上细胞数量及增殖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两比较用SNK检验。结果接种后第3天的扫描电镜可见细胞均能在各组材料上成功附着并生长,但75PB组和空白对照组细胞生长形态较差。活/死细胞染色结果显示,平滑肌细胞可以在各组材料中均匀的分布以及生长,活细胞计数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54,P>0.05)。细胞生长曲线检测显示,接种后3 d及5 d,平滑肌细胞在各组材料上的增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d F=1.672,P>0.05; 5 d F=1.19,P>0.05);接种后7 d, 50PB组和空白对照组的平滑肌细胞增殖优于90PB组及75PB组(F=13.328,P<0.01)。结论PLA/PGA比例为50 ∶50的PLGA修饰细菌纤维素后的材料细胞相容更优,可以成为用于组织修复的生物材料。

  • 标签: 纤维素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肌细胞,平滑肌 生物相容性材料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工艺优化后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0.1 ml分装量)与注射用冷冻干燥无菌粉末用氯化丁基橡胶塞(覆聚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膜)的相容。方法完成包装的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于(25±2)℃、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保存6个月,对元素杂质、抗氧剂、硬脂酸和棕榈酸、氟化物进行检测,考察胶塞成分是否会向制品迁移;对制品进行效价、pH、水分、右旋糖酐和蔗糖、氧含量的测定及无菌检查,评价药品质量是否仍然可控。结果胶塞中元素杂质、抗氧剂、硬脂酸和棕榈酸、氟化物未见向制品迁移,制品效价为104~119 IU/瓶,pH为5.94~6.07,水分最大值为2.5%,右旋糖酐和蔗糖含量稳定,氧含量最大值为3.4%,均无菌生长,符合质量标准。结论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与胶塞相容良好,胶塞可用于生产。

  • 标签: 肉毒毒素 胶塞 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考察皮内注射用卡介苗与其直接接触的包装容器的相容,评估疫苗现用包装容器低硼硅玻璃安瓿的适宜。方法分别检测已包装的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在加速条件及长期规定储存条件下,疫苗及低硼硅玻璃安瓿的外观、安瓿中有毒有害金属离子(As、Sb、Pb、Cd)迁移量、安瓿内表面脱片风险等,同时分析安瓿对疫苗质量的影响程度及安瓿是否被疫苗腐蚀受损。结果3批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在23~27 ℃放置6个月、2~8 ℃放置30个月,安瓿中有毒有害金属离子迁移至疫苗中的量远低于安全限值,As迁移量为0.001~0.006 μg/支、Sb迁移量≤0.005 μg/支、Pb迁移量为0.028~0.080 μg/支、Cd迁移量为0.007~0.018 μg/支;低硼硅玻璃安瓿内表面被疫苗腐蚀脱片的风险较低。3批皮内注射用卡介苗在23~27 ℃放置6个月和2~8 ℃放置27个月,疫苗及低硼硅玻璃安瓿外观与0个月一致;关键质量检定结果水分为1.5%~2.4%、渗透压摩尔浓度为342~378 mOsmol/kg、活菌数为(3.61~7.75)×106 CFU/mg、效力为15~20 mm,均合格。结论皮内注射用卡介苗与低硼硅玻璃安瓿发生相互作用的风险可接受,相容良好,表明现用低硼硅玻璃安瓿是适宜的。

  • 标签: 皮内注射用卡介苗 低硼硅玻璃安瓿 相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西林瓶和预灌封注射器包装灭菌注射用水的稳定性和相容。方法采用2种包装形式各连续生产3批灭菌注射用水,根据《国家药包材标准(2015年版)》和中国药典2015年版二部的相关要求,同时对2种形式包装的灭菌注射用水进行稳定性和相容的加速试验研究。结果2种包装形式各3个批次的灭菌注射用水,所有项目的检测均符合相关要求。西林瓶(pH值:6.1~6.7,电导率:4~7 μS/cm)和预灌封注射器装灭菌注射用水(pH值:6.1~6.7,电导率:1~5 μS/cm)同期结果差别较小,所测物质的迁移水平均在安全范围内,玻璃制品无显著脱片现象。结论预灌封注射器对灭菌注射用水稳定性和相容的影响与西林瓶相似,可作为灭菌注射用水的包装材料。

  • 标签: 材料试验 西林瓶 预灌封注射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 Ⅱ类分子在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 MT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接受治疗的98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手术标本均经病理确诊为甲状腺髓样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了MHC Ⅱ类分子在MT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结果MHC Ⅱ类分子高表达与患者年龄(χ2=0.900, P=0.410)、多灶(χ2=0.295, P=0.672)、双侧病灶(χ2=2.957, P=0.127)、T分期(χ2=0.554, P=0.457)无关,而与性别(χ2=5.227, P=0.025)、术前降钙素水平(χ2=6.663, P=0.019)、淋巴结转移(χ2=21.651, P<0.001)及AJCC分期(χ2=19.522, P<0.001)相关。MHC Ⅱ类分子高表达患者总体生存率97.4%,高于低表达患者的66.1%(P=0.016 3)。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55岁(HR=4.129, P=0.009)、T分期(HR=3.265, P=0.024)为MT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MHC Ⅱ类分子高表达(HR=0.103, P=0.030)为MTC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MTC患者中存在MHC Ⅱ类分子的表达,表达水平高的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髓样癌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巯基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thiol,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方法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检测紫外吸收光谱、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选取15只成年雄性SD大鼠,以改良Allen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在脊髓损伤区域分别植入人工合成的miR-29和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采用凝胶电泳法分析miR-29表达的稳定性。取SPF级SD乳鼠10只,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使用Nestin、GFAP及NSE抗体鉴定细胞。以CCK-8法检测人工合成的miR-29、PEG-SH GNPs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对神经干细胞活性、增殖的影响。将人工合成的miR-29、PEG-SH GNPs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与神经干细胞共培养1周,观察神经元突起的密度、长度及数量。结果PEG-SH修饰的纳米金呈棕红色;透射电镜下为均匀分布的球形;紫外吸收光谱呈现单峰波,在523 nm附近出现吸收峰值;Zeta电位随PEG-SH含量增加而逐渐增大,峰值为(22.5±5.2) mV;粒径随PEG-SH含量增加早期迅速达峰值后下降维持至稳定水平。脊髓损伤区域植入miR-29及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0~6 h,人工合成的miR-29组可见清晰的表达条带,但12~24 h表达条带迅速消失;PEG-SH GNPs/miR-29微粒组,始终能观察到清晰的表达条带。接种细胞第1、3、5、7天,miR-29组OD值分别为0.34±0.17、0.78±0.31、1.28±0.68、1.64±0.38,与DME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NPs组、PEG-SH GNPs组以及PEG-SH GNPs/miR-29组的OD值与DMEM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G-SH GNPs/miR-29纳米微粒组神经元突起的密度为(56.38±3.65) μm2、长度为(78.25±3.72) μm、数量为(356±34.52)个/1 000倍视野,均大于miR-29组[分别为(12.53±3.26) μm2、(11.35±3.36) μm、(158±32.85)个/1 000倍视野]、PEG-SH GNPs组[分别为(14.12±3.45) μm2、(12.56±3.57) μm、(160±32.52)个/1 000倍视野]和生理盐水组[分别为(10.25±3.52) μm2、(9.35±3.28) μm、(152±32.28)个/1 000倍视野],但与胎牛血清组[分别为(56.48±3.56) μm2、(76.85±3.65) μm、(350±35.26)个/1 000倍视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G-SH修饰的GNPs/miR-29纳米微粒具备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对miR-29有一定程度的保护效应。

  • 标签: 肽类 迟效制剂 支架 干细胞 微RNAs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和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在促进创面愈合方面的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改良冻干法制备具有促血管化能力的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和不具备促血管化能力的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行大体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内部形貌,X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观察二级结构,拉力机测定压缩模量。于2只3周龄雄性SD大鼠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并接种在上述2种丝蛋白海绵敷料上,培养1、6 d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将12只8周龄雄性SD大鼠每只造成4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为甲醇化丝蛋白组(24个创面)和酸化丝蛋白组(24个创面),并应用对应丝蛋白海绵敷料覆盖。术后3、7、10、14 d,行大体观察并记录剩余创面面积。术后3、7、14 d,收集创面及创缘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新生组织生长及胶原沉积情况,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血管化情况。动物实验每组各指标各时间点样本数为6。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具有相同的成分、类似的多孔结构,孔径为300~500 μm。XRD显示,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表现出显著的结晶峰,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则主要由非晶结构组成。红外光谱仪显示,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在1 650 cm-1处出现强吸收峰,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则在1 630 cm-1处表现出强吸收峰。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的压缩模量为(23.8±1.3)kPa,明显高于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的(6.1±0.9)kPa,t=19.550,P<0.01。培养1 d,BMSC成功黏附在2种丝蛋白海绵敷料上,细胞未铺展开。培养6 d,BMSC铺展在2种丝蛋白海绵敷料上,其中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上细胞数量显著增多。术后3 d,2组创面无明显收缩;术后7 d,酸化丝蛋白组创面面积较甲醇化丝蛋白组明显缩小,创缘有新生上皮生长;术后14 d,酸化丝蛋白组创面已经基本愈合,甲醇化丝蛋白组创面干燥、收缩明显。与甲醇化丝蛋白组比较,酸化丝蛋白组术后3、7、10、14 d剩余创面面积明显缩小,t=7.782、10.620、3.707、6.830,P<0.05或P<0.01。HE染色、Masson染色、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3 d,酸化丝蛋白组创面新生组织长入丝蛋白海绵敷料多于甲醇化丝蛋白组,前组分泌少量胶原蛋白,后组未见胶原蛋白形成,前组向敷料内游走的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多于后组;术后7 d,酸化丝蛋白组创面新生组织覆盖敷料孔壁面积大于甲醇化丝蛋白组,前组胶原蛋白多于后组且分布均匀,前组血管数量多于术后3 d,后组新生血管散在分布;术后14 d,酸化丝蛋白组新生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结构相似且形成一定厚度,甲醇化丝蛋白组新生组织已基本长入敷料内,前组胶原沉积丰富,后组胶原散在分布,前组血管分布均匀且密度明显高于后组[分别为(55.7±6.0)、(34.1±1.0)个/mm2, t=9.042, P<0.01]。结论具有促血管化能力的酸化丝蛋白海绵敷料细胞相容好,可实现创面部位血管网络的快速形成,提供较为充足血供加快新生组织长入速度、胶原沉积,从而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愈合质量,效果优于甲醇化丝蛋白海绵敷料。

  • 标签: 组织工程 伤口愈合 丝蛋白敷料 血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