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5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治疗方法既有巨大进步,亦存在不少问题。世界血管协会联盟对慢性威胁肢体缺血的定义、评估和治疗提出了系统指导意见,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但在临床工作中的落实并不令人满意,很多患者并未得到规范的药物治疗。在手术方面,药物涂层球囊的普及具有革命意义,其用于治疗股腘动脉、膝下动脉病变已被证实安全、有效;踝下动脉旁路移植对肢体远端中小血管病变具有较好疗效;对无血管重建条件的患者,深静脉动脉化可能是值得探讨的新方向。作者通过回顾最新文献结果,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对周围血管专业医师对该病的深入了解有所帮助。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药物疗法 旁路移植 球囊 支架
  • 简介: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SO)发病率逐渐增高,由于进行缺血可能导致患肢由间歇跛行发展为静息痛甚至坏疽,危害日趋严重。再闭塞问题成为目前临床腔内成形术及开放手术的难点,从发病机制上阻断ASO进展是治疗的根本。“内皮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是ASO的可能发病机制,研究证实微RNA(miRNAs)参与调控ASO过程中的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凋亡、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同时外周循环中的miRNAs表达稳定,并且可通过非侵入方法从血浆或血清中获取,所以通过调控miRNAs将有可能从发病机制上阻断ASO进展。miRNAs的检测和调控在ASO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中有极大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miRNAs 内皮损伤 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基因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讨论分析,探讨这些危险因素与介入治疗疗效的相关。方法选择普宁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并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59例,女21例,年龄(57.4±2.5)岁,回顾分析上述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危险因素,术后随访12个月,分析患者术后血管通畅率与这些危险因素的相关。结果患者在术后随访12个月后血管平均通畅率[髂动脉65.00%(52/80)、股动脉71.25%(57/80)、腘动脉及以下血管61.25%(49/80)]明显低于术后即刻的通畅率[髂动脉96.25%(77/80)、股动脉97.50%(78/80)、腘动脉及以下血管97.50%(7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糖尿病及冠心病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及冠心病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52、1.954、2.381、2.127、2.762,均P<0.05)。结论影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糖尿病、冠心病等,因此在采取一定措施控制血糖、血脂以及戒烟的手段能减少术后复发。

  • 标签: 介入治疗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高血压 高胆固醇血症 糖尿病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合并急性血栓形成(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complicated with acute thrombosis, ASOCAT)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9年5月我中心收治的30例ASOCA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出现急性血栓形成的病程为(9.5±5.2)d,平均ASO病程为(2.1±1.4)年。13例为主髂段病变(Ⅰ型),17例为股腘段病变(Ⅱ型)。28例患者行单纯腔内治疗,1例行切开取栓+溶栓+支架复合手术,1例行主-双侧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手术。围手术期死亡1例。24例患者获随访(16.3±16.1)个月。1例死亡,6个月内膝上截肢2例。1年内远端股浅动脉闭塞2例。Ⅰ型和Ⅱ型患者的1年内再狭窄/闭塞率分别为12.5%和21.4%。Ⅰ型患者6个月和1年无截肢生存率均为87.5%;Ⅱ型患者分别为92.8%和85.7%。结论对ASOCAT患者合理选择开放、腔内或者复合手术,去除急性血栓、暴露和纠正慢性病变,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外科手术 急性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LEASO)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LEASO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发,以及治疗前后踝肱指数、间跛距离。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20%,46/51)高于对照组(70.59%,36/51),P<0.05。治疗前,组间踝肱指数、间跛距离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踝肱指数、间跛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发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ASO应用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不仅能提高疗效,还能更好地改善踝肱指数、间跛距离。

  • 标签: 闭塞性动脉硬化 股深动脉成形术 疗效 踝肱指数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从中医内治法、外治法、内外合治法三方面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相关文献,认为中医药治疗本病以活血、化瘀、温阳、通络为常见治法,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有研究多从治疗角度出发,应积极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探索防治结合的有效方式。

  • 标签: 闭塞性动脉硬化 下肢 中医药疗法 临床研究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超长回波链可变回聚脉冲反转角成像序列(modulated flip angle technique in refocused imaging with extended echo train,MATRIX)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诊断价值,为明确、可视化诊断下肢ASO提供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材料与方法前瞻收集纳入下肢ASO患者22例,均于发病后进行MATRIX成像检查,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分别测算T1-MATRIX及T2-MATRIX的肌肉信噪比及血栓-血管对比信噪比,由两名经过培训的放射科医生分别对MATRIX图像采用双盲法判读,进行图像质量及诊断信心评分,统计分析观察者间的一致。以DSA诊断结果为参考,计算应用MATRIX技术诊断下肢ASO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22例下肢ASO患者(211段血管)中68段血管发现血栓及斑块所致的闭塞。应用MATRIX技术检出下肢ASO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及分别为90.63%、93.20%、92.56%及85.29%、95.80%。MATRIX序列图像质量及诊断信心在两位观察者中具有良好的一致(ICC值≥0.75,P<0.05)。结论MATRIX技术能够实现下肢ASO的无对比剂检查成像,并可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及诊断效能,可应用于临床。

  • 标签: 下肢动脉闭塞 磁共振成像 黑血血栓成像 磁共振超长回波链可变回聚脉冲反转角成像序列 影像学检查
  • 简介:摘要周围动脉疾病腔内治疗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单纯球囊扩张到支架置入和药物涂层球囊的出现,为周围动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近年来,国际上开展了诸多关于药物涂层球囊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股腘病变方面,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但其在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且效果有较大争议,有待更多的临床试验予以验证。本文将对目前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膝下动脉病变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简述。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下肢 药用制剂 周围动脉疾病 药物涂层球囊 膝下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腔内技术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首选治疗方式,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作为腔内技术的一种选择受到关注。近10年,有或无药物涂层的聚左旋乳酸可降解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中表现出良好的中远期安全和有效,但受试者病变相对简单。镁合金可降解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安全但有效欠佳。铁合金和锌合金可降解支架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可观的结果;具有药物涂层的铁合金支架在膝下狭窄动脉的成功植入,标志着铁合金可降解支架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既往生物可降解血管支架的试验数据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变特点显示,有药物涂层的聚左旋乳酸可降解支架和铁合金可降解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治疗中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下肢 假体和植入物 血管成形术 可吸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SO)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ASO患者80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组予血管内支架治疗。比较两组近期及随访1年的临床疗效、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术后并发。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27/40)(Z=2.00,P < 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0.0%(28/40),高于对照组的47.5%(19/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7,P > 0.05)。治疗后,观察组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均明显高于、长于对照组(t=3.34、8.30,均P < 0.001),足背动脉内径、血流峰速及血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6.98、4.46、5.95,均P < 0.001),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t=3.01、3.70,均P < 0.001)。观察组术后并发发生率为5.0%(2/40),低于对照组的15.0%(6/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相较于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ASO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可改善踝肱指数和跛行距离,改善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术后并发较少。

  • 标签: 闭塞性动脉硬化 下肢 血管内支架 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 治疗结果 踝肱指数 跛行距离 血流动力学 神经传导速度
  • 简介:摘要近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尽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已成为其主流的治疗方法,但再干预率较高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准分子激光消蚀是国内新兴的减容技术,可降低支架植入率、提高血管通畅率。但该方法在国内的应用时间较短,且目前的研究结果多支持其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病变的有效,而在下肢动脉新发病变中的价值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复习最新文献,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旨在总结准分子激光消蚀在不同性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影响通畅率的因素、并发的防治及发展趋势,以期提高血管通畅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准分子,激光 血管成形术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通球囊(POBA)和药物涂层球囊(DCB)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疗效及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共70例,以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均行腔内介入手术,其中观察组采用POBA和DCB治疗,对照组则采用DCB治疗,比较两组靶血管一期通畅率、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手术前后最小管腔直径和踝肱指数(ABI)水平、术后随访Rutherford分级、术后随访晚期管腔丢失量及围手术期并发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5.71%(30/35)比62.86%(22/35)、80.00%(28/35)比48.57%(17/35)],P<0.05;观察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57%(3/35)比28.57%(10/35)],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最小管腔直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术前[(3.20 ± 0.66) mm比(1.53 ± 0.38)和(0.45 ± 0.09) mm、(2.97 ± 0.60) mm比(1.40 ± 0.35)和(0.45 ± 0.09)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AB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前(0.86 ± 0.17比0.63 ± 0.09和0.24 ± 0.06、0.82 ± 0.14比0.60 ± 0.08和0.24 ± 0.06),P<0.05;观察组晚期管腔丢失量和术后12个月Rutherford分级>3级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42 ± 0.10) mm比(1.59 ± 0.32) mm、17.14%(6/35)比57.14%(20/35)];同时观察组围手术期并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CB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疗效及安全均优于POBA,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下肢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性化的杂交手术方式在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LEASO)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7月—2018年9月26例复杂多节段LE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45~88(66.4±10.8)岁。采用个性化腔内联合开放手术的杂交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术前、术后踝肱指数(ABI)、间歇跛行距离及一期通畅率等情况。结果2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100%,术中、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术后下肢缺血症状改善。出院时:术后患肢ABI升至0.89±0.14,明显高于手术前的0.41±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1,P<0.05);间歇跛行距离(523±56)m,明显长于手术前的(132±46)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2,P<0.05)。26例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术后6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2.30%(24/26),患肢保肢率为100%(26/26),患者生存率100%(26/26);术后1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6.92%(20/26),保肢率为92.30%(24/26),患者生存率为100%(26/26)。结论对于累及多节段的复杂LEASO,采用个性化的杂交手术方式是安全有效的,患者获益更多。

  • 标签: 闭塞性动脉硬化 下肢 杂交手术 血管腔内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技术治疗TASCⅡ D型髂动脉硬化闭塞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〇医院应用腔内技术治疗46例(65条肢体)TASCⅡ D型髂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疗效和随访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为95.7%(44/46),其中球囊扩张(PTA)+支架植入37例,导管接触溶栓(CDT)+PTA+支架植入7例。44例腔内开通的患者中,Rutherford分级较术前提高3级10例,提高2级23例,提高1级8例,分级无改善3例。术后1周患肢ABI较术前明显提高[0.86±0.10比0.34±0.21,t=-15.008,P<0.001]。11例(23.9%)患者出现腔内治疗相关并发,其中术中髂动脉破裂1例,植入覆膜支架后动脉破口封堵不彻底,予以开放手术治愈;术后2 h迟发性髂动脉破裂1例,经植入覆膜支架痊愈;逆行开通闭塞的髂动脉过程中斑块脱落导致对侧髂总动脉栓塞1例,经PTA+裸支架植入术治愈;术后患肢出现蓝趾征2例,血肌酐水平升高5例,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左侧肱动脉血栓形成1例,行开放手术治愈。44例腔内开通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3.1±13.7)个月,术后1、2和3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5.5%、87.1%和72.2%,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7.7%、93.5%和88.9%。随访期间2例患者死亡,1例行膝下截肢术。结论腔内技术治疗TASCⅡ D型髂动脉硬化闭塞切实可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 标签: 髂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腔内治疗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ngioJet机械抽栓在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SO)支架植入术后再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0例(30条肢体)糖尿病合并ASO行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经下肢动脉CTA明确诊断后行AngioJet机械抽栓,根据病变程度辅以球囊扩张术,术中即刻造影评价血管通畅情况,术后采用ABI、足趾血氧饱和度(SaO2)、足部皮温、穿刺点并发及血红蛋白尿等指标观察疗效。结果本组全部病例下肢血流恢复通畅,术后ABI、足趾SaO2、足部皮温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穿刺点血肿发生率为3.33%(1/30),血红蛋白尿发生率为83.33%(25/30)。本组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8±8.6)个月,其中8例(26.67%,8/30)再次出现支架内闭塞,经再次AngioJet机械抽栓辅以球囊扩张后,血流恢复通畅。结论AngioJet机械抽栓可以快速、有效、安全地清除支架内血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糖尿病 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 支架植入术 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SO)患者经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未来ASO治疗方案的优化。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ASO患者142例,采用数字奇偶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偶数)和对照组(奇数),每组7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DCB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患肢踝肱指数(ABI)、最小管腔直径(MLD),并进行比较。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后12个月的Rutherford分级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晚期腔管丢失及靶血管一期通畅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ABI、MLD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12个月时回降,且观察组治疗后6、12个月的ABI、ML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Rutherford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晚期腔管丢失小于对照组,且靶血管一期通畅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ASO患者经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联合DCB治疗效果显著,更利于改善患者踝肱部动脉压、扩张MLD、提高血管一期畅通率。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Silverhawk斑块旋切系统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心脏评分法(HEART)以及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MI)评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LEASO)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因LEASO入住河源市人民医院行支架置入术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0例,根据术后是否再狭窄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n=28)和通畅组(n=7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心脑血管疾病史、吸烟史、术后是否规律服药、置入支架数量以及总长度、双侧病变、下肢完全闭塞、血管病变长度、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以及红细胞计数情况以及ABI、HEART、TIMI评分,进一步分析ABI、HEART以及TIMI评分与术后再狭窄的关系。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3.3.2软件和软件包rms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相关分析采用双变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项评分及列线图模型对患者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结果以曲线下面积(AUC)及面积的95%可信区间(95%CI)表示。结果再狭窄组与通畅组患者有吸烟史、术后服药不规律的比例以及置入支架数量、置入支架总长度、hs-CRP、纤维蛋白原、总胆固醇、红细胞计数的水平和ABI、HEART、TIMI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BI评分(r=-0.527, P=0.001)与术后再狭窄呈负相关,HEART评分(r=0.604, P=0.010)以及TIMI评分(r=0.719, P=0.005)与术后再狭窄呈正相关。有吸烟史、术后服药不规律、置入支架数量>2个、置入支架总长度>212 mm、hs-CRP>2 mg/L、纤维蛋白原>3.7 g/L、ABI评分≤0.58分、HEART评分>6.30分以及TIMI评分>4.30分均为患者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ABI、HEART以及TIMI评分预测患者术后再狭窄的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813、0.789和0.798,截断点分别为0.58、6.30分、4.30分,其灵敏度分别为95.64%、91.17%和92.51%,特异度分别为64.18%、55.43%和58.62%。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一致指数(C-index)和ROC曲线的AUC值分别为0.811(95%CI:0.721~0.901)和0.818(95%CI:0.732~0.904),表明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结论ABI、HEART以及TIMI评分是LEASO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ABI、HEART以及TIMI评分可有效预测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风险。

  • 标签: 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性 预测 支架内再狭窄 踝肱指数 心脏评分法 心肌梗死溶栓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减容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治疗的5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7例,女性15例,年龄(69.4±10.1)岁(范围:47~89岁)。病变位于髂动脉6例,股腘动脉42例,同时累及髂动脉和股腘动脉4例。所有患者应用Rotarex机械减容,残余狭窄>50%的患者同期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部分患者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必要时植入支架。收集患者手术情况、并发情况、术后靶血管再狭窄、再次手术情况等。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并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术后靶血管通畅率。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行血运重建,技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行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11例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24例患者植入支架共26枚(2例植入2枚支架),其中9例为髂动脉支架,15例为股腘动脉支架,支架长度为(11.3±3.3)cm(范围:6~23 cm)。术中发生远端栓塞2例,均以大腔导管抽吸方法取出栓子。1例髂动脉病变患者术后发生靶病变急性闭塞,急诊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患者住院时间(4.8±1.9)d(范围:2~9 d),出院时踝肱指数为0.81±0.16,较术前的0.34±0.16明显改善(t=-25.160,P<0.01),卢瑟福分级为[M(IQR)]1(1),较术前的3(1)明显降低(Z=-6.825,P<0.01)。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范围:6~4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因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分别于术后2周和2个月时发现靶血管急性血栓形成,其中1例因静息痛明显再次行血运重建,另1例因消化道出血,不能行抗凝治疗,未再次手术;4例患者死亡,死亡原因为腹腔感染1例,肺癌1例,冠心病2例;13例患者超声提示靶血管病变再狭窄>50%,均位于股腘动脉,其中3例再次行腔内治疗。本组患者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2%、87.4%和51.4%,股腘动脉病变术后半年和1年的靶血管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9%和84.3%。结论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安全有效,与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减少股腘动脉支架的应用。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下肢 完全闭塞 Rotarex机械减容 机械减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定量运动护理干预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2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微信平台的定量运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及行走能力[行走受损问卷(WIQ)],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及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调查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ABI及WIQ、WHOQOL-BREF各项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定量运动护理干预能促进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功能康复情况,且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微信平台 定量运动 护理干预 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