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患者女,19岁,3年前发现左前臂青紫色且逐渐增大包块,无明显疼痛,活动度可,按压时青紫色消失,初诊为左前臂静脉畸形。采用手术治疗,术中见瘤体边界清,包膜完整,瘤体血运十分丰富,内含较多超微毛细血管网,大体观似静脉畸形。经病理检查诊断为皮下错构瘤。术前、术中的临床表现与静脉畸形十分相似导致误诊,因此遇到类似疾病,应慎重处理,拓宽对疾病的分析思路。

  • 标签: 错构瘤 误诊 静脉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下蒂岛状皮瓣(旋转门皮瓣)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整形美容科用耳后皮下蒂旋转门皮瓣治疗耳甲腔皮肤缺损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个月至68岁,平均57岁;缺损大小1.0 cm×1.0 cm~2.5 cm×1.5 cm。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耳郭形态和功能较好。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肿物无复发;患者术后满意度100%。结论耳后皮下蒂岛状旋转门皮瓣修复耳甲腔缺损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易学,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耳郭 耳甲腔缺损 耳部重建 局部皮瓣 皮下蒂岛状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鼠全层皮肤皮下移植异体全厚皮的制动效果。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近交系雄性6~8周龄Brown-Norway大鼠和Lewis大鼠各10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将受体大鼠项背部全层皮肤皮下游离2.2 cm×2.2 cm区域后,皮下移植取自供体大鼠腹部的2.0 cm×2.0 cm大小全厚皮,供区拉拢缝合。移植术后5~6 d剪除受体大鼠移植的异体皮片上方的自体皮,剪除后7 d拆线。移植术后2个月内观察供受体大鼠进食、活动、存活情况,受体大鼠撕咬、抓挠创面情况,受体大鼠剪除自体皮后创面情况,移植的异体皮片成活及毛发生长情况。结果移植术后2个月内,供受体大鼠均正常进食,可自由活动,无大鼠发生非正常死亡;未发生受体大鼠撕咬、搔抓创面情况。受体大鼠剪除自体皮后创面有少量渗出,并有部分表皮脱痂现象。移植的异体皮片均未发生感染或坏死,全部成活,新毛发顺利长出。结论大鼠全层皮肤皮下移植异体全厚皮的制动方法操作简单省时,术后无须换药,加压固定可靠,皮片成活率高,可推广应用于动物皮片移植模型。

  • 标签: 模型,动物 皮肤移植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4岁变应性鼻炎(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专科门诊,进行3年疗程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321例屋尘螨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321例患儿年龄5~14岁,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41例;年龄5~9岁者154例,10~14岁者167例。使用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在上臂伸侧肘上12~15 cm处行皮下注射,321例共行13 053针次皮下注射,其中男性患儿共注射7 305针次,女性患儿共注射5 748针次;5~9岁患儿共注射6 342针次,10~14岁患儿注射6 711针次。记录患儿每次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体征及其处理,分析全身不良反应与患儿年龄、性别、疗程及变应原注射剂量的关系。结果(1)321例患儿中,共56例(17.45%)、115针次(0.8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速发型55针次(47.83%),迟发型60针次(52.17%);全身Ⅰ级不良反应92针次(80.00%),Ⅱ级21针次(18.26%),Ⅲ级2针次(1.74%),无Ⅳ级者。(2)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男、女性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比24例,χ²=0.03,P=0.86;66比49针次,χ²=0.10,P=0.76);5~9岁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0~14岁患儿[22.08%(34/154)比13.17%(22/167),1.14%(72/6 342)比0.64%(43/6 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41,P=0.04;χ²=9.13,P<0.01);疗程方面,2~3年组(105~156周)不良反应发生率[3.74%(12/321)与0.41%(12/2 912)]明显低于<1年组(≤52周)[14.64%(47/321)与0.89%(64/7 154)]和1~<2年组(53~104周)[10.90%(35/321)与1.31%(39/2 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2.86,P<0.01;χ²=6.43,P=0.01;χ²=12.14,P<0.01;χ²=13.74,P<0.01)。(3)在100 000转导单位(SQ-U)高剂量阶段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00 000 SQ-U的低剂量阶段[1.01%(85/8 440)比0.65%(30/4 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35,P=0.04)。结论螨虫过敏的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注射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1%,严重程度多为Ⅰ级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儿低龄、治疗疗程早期及注射高剂量变应原有关。

  • 标签: 鼻炎, 变应性 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 抗原, 尘螨属 接种 过敏反应 全身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4岁变应性鼻炎(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专科门诊,进行3年疗程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321例屋尘螨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321例患儿年龄5~14岁,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41例;年龄5~9岁者154例,10~14岁者167例。使用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在上臂伸侧肘上12~15 cm处行皮下注射,321例共行13 053针次皮下注射,其中男性患儿共注射7 305针次,女性患儿共注射5 748针次;5~9岁患儿共注射6 342针次,10~14岁患儿注射6 711针次。记录患儿每次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体征及其处理,分析全身不良反应与患儿年龄、性别、疗程及变应原注射剂量的关系。结果(1)321例患儿中,共56例(17.45%)、115针次(0.8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速发型55针次(47.83%),迟发型60针次(52.17%);全身Ⅰ级不良反应92针次(80.00%),Ⅱ级21针次(18.26%),Ⅲ级2针次(1.74%),无Ⅳ级者。(2)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男、女性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比24例,χ²=0.03,P=0.86;66比49针次,χ²=0.10,P=0.76);5~9岁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0~14岁患儿[22.08%(34/154)比13.17%(22/167),1.14%(72/6 342)比0.64%(43/6 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4.41,P=0.04;χ²=9.13,P<0.01);疗程方面,2~3年组(105~156周)不良反应发生率[3.74%(12/321)与0.41%(12/2 912)]明显低于<1年组(≤52周)[14.64%(47/321)与0.89%(64/7 154)]和1~<2年组(53~104周)[10.90%(35/321)与1.31%(39/2 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2.86,P<0.01;χ²=6.43,P=0.01;χ²=12.14,P<0.01;χ²=13.74,P<0.01)。(3)在100 000转导单位(SQ-U)高剂量阶段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00 000 SQ-U的低剂量阶段[1.01%(85/8 440)比0.65%(30/4 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35,P=0.04)。结论螨虫过敏的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注射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1%,严重程度多为Ⅰ级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儿低龄、治疗疗程早期及注射高剂量变应原有关。

  • 标签: 鼻炎, 变应性 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 抗原, 尘螨属 接种 过敏反应 全身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留置针置入不同长度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6-11月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32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为一次穿刺成功,无刺激性液体输注,按1∶1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6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完全置入法,观察组患儿采用导管外露1~2 mm置入法。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的留置天数、疼痛程度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渗血、液体渗出、留置针套管打折等)。结果观察组患儿留置针的留置天数为(5.13±0.52)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20±0.33)d(t=9.264,P<0.05);观察组患儿的0级疼痛率[62.58%(102/163)]显著高于对照组[28.22%(46/163)](χ2=38.807,P<0.05);观察组患儿的总并发症发生率[11.66%(19/163)]显著低于对照组[35.58%(58/163)](χ2=25.862,P<0.05)。结论小儿留置针采用导管外露1~2 mm置入法的效果显著,促进留置天数的明显延长,有效降低患儿疼痛程度,且显著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该研究成果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儿童 留置 输注,静脉内 时间 并发症 疼痛 病人满意度 药物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胰岛素注射皮下脂肪增生(LH)临床筛查中的应用。方法为横断面研究。选择2016年11月至2020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548例胰岛素治疗≥半年的糖尿病患者,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胰岛素注射时长等资料。采用临床检查(视、触诊)和超声检查法筛查LH。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或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548例患者中,418例临床检查发现LH,478例超声检查发现LH,390例两种方法同时发现LH。高频超声检查对LH的检出率高于临床检查[分别为76.3%(418/548)和87.2%(478/548),χ2=59.998,P<0.01]。LH超声影像学特征表现为三种类型:高回声型、等回声型和低回声型及5种亚型,最常见为无血流、无包膜,伴边界不清晰的均匀一致的团状高回声型[65.9%(315/478)]。与仅超声发现的LH相比,临床检查和超声检查同时发现的LH其平均深径,长径、宽径、面积均增高,其中宽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67(7.66,13.21)和13.47(8.70,18.22)mm,Z=-2.135,P<0.05]。结论除临床检查以外,高频超声可作为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部位皮下脂肪增生筛查的重要补充。

  • 标签: 糖尿病 超声检查 胰岛素注射 皮下脂肪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尿培养采集的成功率和合格率低,本研究旨在提高留置导尿管患者尿培养采集的成功率和合格率。方法选取邯郸市第一医院泌尿科2019年1月至12月665例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考组和试验组,两组均取晨尿。参考组男176例、女156例,年龄(54.23±5.18)岁;试验组男189例、女144例,年龄(55.18±5.24)岁。参考组采取传统尿培养采集方法,夹闭导尿管1~2 h后分离导尿管和尿袋留取标本;试验组采取改良尿培养采集的方法,留取尿培养前延长导尿管夹闭时间、集尿袋增加采集胶塞、改变尿袋夹闭阀位置、严格无菌操作、于采集胶塞处采集标本。比较两组的尿培养一次采集成功率、标本污染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参考组尿培养标本的成功率、合格率分别为64.7%(215/332)、73.8%(245/332),试验组分别为90.1%(300/333)、94.9%(316/33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参考组患者满意度为83.7%(278/332),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1.9%(30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41,P=0.001)。污染标本菌谱分析,参考组46例污染标本中大肠埃希菌21例、白假丝酵母菌8例、热带假丝酵母菌9例、肺炎克雷伯菌4例、粪肠球菌3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试验组3例污染标本中肺炎克雷伯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菌1例。结论改良留置导尿管患者尿培养采集方法后,提高了标本采集的成功率和合格率,不仅降低了医疗资源浪费,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

  • 标签: 留置导尿管 尿培养 改良 采集方法 成功率 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奥马珠单抗与皮下免疫治疗(SCIT)联合应用对过敏性哮喘患儿临床症状改善及免疫治疗耐受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哮喘专病门诊并接受奥马珠单抗联合双螨SCIT的哮喘患儿9例。比较基线期与联合治疗后患儿哮喘症状、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生活质量评分、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用量、合并症的改善情况及免疫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ICS减量或维持原剂量的情况下,9例患儿的儿童哮喘控制测试/哮喘控制测试(C-ACT/ACT)和儿童哮喘生活质量评分(PAQLQ)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共患病包括鼻炎和湿疹,鼻炎视觉模拟评分(VAS)、儿童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评分(PRQLQ)及湿疹严重程度评分(SCORAD)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免疫治疗期间患儿均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有4例患儿分别出现1次(2例)、3次(1例)、8次(1例)局部不良反应。出现速发局部不良反应的注射次数仅占2.6%(3/116次),出现迟发局部不良反应的次数占8.6%(10/116次),其中出现局部红肿或硬结直径>4 cm的次数仅占2.6%(3/116次)。结论抗IgE治疗与SCIT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哮喘患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及减少ICS用量,对于共患病的改善也有一定疗效。同时,抗IgE的加用可提高SCIT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 标签: 奥马珠单抗 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哮喘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鼻唇部肿物切除后皮肤缺损的方法和经验。方法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面颈整形美容中心收治鼻唇部色素痣患者43例、脂溢性角化病12例、角化棘皮瘤3例,共58例,其中男24例,女34例,年龄17~55岁,平均33岁。面部肿物面积0.8 cm×0.8 cm~2.2 cm×2.0 cm。鼻唇沟区设计携带皮下组织蒂的局部皮瓣,通过皮下隧道或者游离周围组织推进方式,将皮下蒂皮瓣转移至缺损区域,切除肿物同时一期闭合皮肤缺损。术后总结并发症,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58例皮瓣转移切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均成活、皮瓣血运良好、术区瘢痕平整。随访6~48个月,1例口唇周围肿物切除术后,鼻唇沟供区瘢痕较明显。满意57例,占98.3%。结论鼻唇沟皮下蒂皮瓣修复鼻唇部肿物切除后皮肤缺损有一期防止器官牵拉变形,远位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等优点,且皮瓣厚度、颜色与缺损处相近,供区瘢痕不明显,术后外观和功能均获得满意效果。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皮下蒂皮瓣 鼻唇沟皮瓣 肿物切除
  • 简介:摘要脂肪瘤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浅表良性肿瘤,一般脂肪瘤体积偏小,巨型脂肪瘤不常见,而位于腋鞘的巨型脂肪瘤更是罕见。该文报道了1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腋窝皮下脂肪瘤并腋鞘巨型脂肪瘤病例,临床经验不足导致术前诊断考虑为体表脂肪瘤,仅行彩超检查即在门诊局麻下行手术治疗;因术前检查的不完善给手术造成诸多困难和许多不确定的危险因素,因此将其过程分享以供临床医生参考指正。

  • 标签: 脂肪瘤 腋鞘 腋窝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留置针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建立不同材质留置针导管与模拟皮肤组织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同时对不同留置针导管进行测试,为留置针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根据留置针导管在25 ℃和37 ℃下的力学特性,建立导管穿刺模拟皮肤组织的有限元模型,分析穿刺过程中导管褶皱情况与导管材料和结构的关系,并对留置针导管的刚度、X射线显影性等进行实验测试。结果导管在不同温度下的性能与其材料密切相关,导管褶皱情况与导管材料、楔形面倾角有关,聚氨酯(PU)导管在常温(25 ℃)下的弹性模量约为500 MPa,在体温(37 ℃)下的弹性模量约为250 MPa,满足穿刺时刚度大、留置时材质软的临床需求。在导管结构相同时,PU导管比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EP)导管更不易发生褶皱;导管材料相同时,楔形面倾角越小,导管越不易发生褶皱。结论适当减小留置针针头的楔形面倾角,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PU导管具有较好的力学特性,其在穿刺时不易发生褶皱,并且在体温时刚度有所降低,既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导管褶皱 聚氨酯 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法在输液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无锡市儿童医院儿科收治的静脉输液患儿53例作为对照组,行传统静脉留置针固定;另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静脉输液患儿53例作为观察组,行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输液并发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液体外渗、针眼处周围皮肤红肿、针头滑出及针头堵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法应用于输液患儿中可显著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输液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家属满意度。

  • 标签: 改良静脉留置针固定法 输液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并发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输尿管动脉瘘(UAF)是长期留置输尿管支架后出现的罕见并发症。本文报道2例,均有盆腔肿瘤手术、放疗史,均有输尿管皮肤造口及长期留置输尿管支架史。例1,女,52岁,2020年4月2日因输尿管皮肤造口内间歇出血1周入院。CT检查见左侧上尿路积血。行左肾切除术后左输尿管仍有出血,改开放手术见左输尿管盆腔段粘连明显、游离困难,遂切除输尿管远端,保留粘连段输尿管,两端结扎,术后诊断UAF,随访8个月未再出血。例2,男,82岁,2020年6月15日因输尿管皮肤造口出血1 h入院,增强CT检查发现左输尿管与髂总动脉交叉,考虑UAF,行介入手术,术中行左侧髂内动脉栓塞及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即刻出血停止,随访6个月未再出血。

  • 标签: 输尿管疾病 支架 并发症 血管腔内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单侧扇形蒂皮下蒂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经验。方法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5~40岁,平均25岁。在面部软组织缺损部位的一侧,沿皮纹方向设计切取单侧扇形蒂皮下蒂皮瓣,旋转推进修复缺损部位。观察术后修复效果。结果20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一期愈合,均随访3个月至1年,面部器官无瘢痕牵拉移位,切口瘢痕不明显,外形满意,达到美容修复效果。结论对于面部器官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单侧扇形蒂皮下蒂皮瓣修复简单易行,损伤小,皮瓣血运稳定,修复外形满意。

  • 标签: 面部损伤 修复外科手术 皮下蒂皮瓣 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美容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在早期乳腺癌治疗中的肿瘤安全性、美容效果和上肢功能中的疗效和作用。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2019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的Ⅰ期及Ⅱ期乳腺癌患者80例,对肿瘤安全性、美容效果评分、上肢功能等进行评估。结果8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6~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2个月。其中2例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4例(5%)出现1~3级乳头乳晕缺血。无一例皮下积液发生。通过Breast-Q量表进行评分,证实乳房满意度、胸壁状态满意度、社会心理状态满意度和性健康程度均获得较高评分。上肢功能评分证实术后保留了较好的上肢功能。切口长度(3.6±0.8) cm。出血量(24.7±19.3) mL。结论单孔充气法腔镜乳房皮下腺体切除术可以在保证肿瘤安全性的前提下获得较高的美容效果评分及较好的上肢功能恢复,可以作为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方式的又一选择。

  • 标签: 乳腺肿瘤 外科手术 胸腔镜 皮下腺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手送管法在儿童外周静脉留置穿刺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40例需进行外周静脉留置穿刺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观察组实施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比较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感、留置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儿家属满意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而患儿疼痛感评分低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穿刺点渗血率、药物外渗率、留置针脱落、送管打折发生率、穿刺套管扭曲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单手退针芯送套管法能有效提高儿童外周静脉留置针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穿刺并发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 标签: 单手退针芯送套管 外周静脉留置针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鼻中隔褥式缝合并留置通气管(简称通气管组)与单纯鼻中隔褥式缝合(简称单纯缝合组)两种不同手术操作患者术后舒适程度,以期找到鼻中隔偏区矫正术后患者更为舒适的方法。方法将8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随机分为通气管组(40例)和单纯缝合组(40例),通气管组患者常规行鼻中隔偏曲矫正,下鼻甲骨折外移并等离子打孔消融,鼻中隔褥式缝合后双侧鼻腔留置自制通气管;单纯缝合组患者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行鼻中隔褥式缝合,下鼻甲骨折外移并等离子打孔消融,术后双侧鼻腔不予填塞。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鼻腔渗出血、鼻腔通气、头痛、流泪、睡眠质量、口干、吞咽困难及术后换药抽取鼻腔留置通气管时的疼痛和出血的VAS评分。术后门诊复诊时,记录患者有无再次出现鼻出血、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鼻腔粘连等情况。结果通气管组患者术后鼻腔通气、口干、睡眠困难的VAS评分均值小于单纯缝合组(P均<0.05),出血、头痛、流泪、吞咽困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通气管组抽取填塞物时和单纯缝合组患者清理鼻腔换药时的疼痛感和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鼻中隔褥式缝合术后不填塞患者痛苦小,但鼻腔黏膜及下鼻甲术后反应性水肿导致鼻腔通气差;术后留置通气管可有效改善患者鼻塞、口干及睡眠困难,提高患者舒适度,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鼻中隔 缝合技术 对比研究 治疗结果 鼻中隔偏曲 褥式缝合 通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human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pH4)外渗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临床收集1例儿童IVIG皮下渗出的不良反应个案资料,并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对截至2020年10月国内外报道的37例IVIG皮下外渗病例,分别对基础用药信息、肿胀部位、不良反应处理及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例病例中男20例、女16例、不详1例,年龄为1日龄至26月龄,主要为新生儿。所有病例均在IVIG皮下渗出后发生不良反应。IVIG皮下渗出后肿胀部位主要发生于手背(29.73%)和脚踝(29.73%),其他部位依次为肘部(18.92%)、足背(13.51%)、腘窝(5.41%)、头皮(2.70%)。对肿胀部位应急局部封闭处理后,肿胀消除效果明显,湿性敷料和外用药物有明显效果。结论IVIG皮下渗出后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输注部位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关系。当儿童使用IVIG发生皮下渗出时,采用文献中提到的方法对相应部位进行处理,可有效缓解和治疗对皮肤组织的损伤。

  • 标签: 免疫球蛋白类,静脉内 皮下渗出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行肠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术后留置肛管患者的护理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在上海市同济医院就诊的行肠ESD术后留置肛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系统护理组,各50例。常规护理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系统护理组给予系统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相关指标。结果系统护理组患者术后肛门直肠恢复时间和胃肠道恢复时间短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结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GQOL-74评分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系统护理组护理后GQOL-74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护理组护理满意度(94.00%)高于常规护理组(80.00%),依从性(90.00%)高于常规护理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常规护理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对行肠ESD术后留置肛管患者护理效果显著,能够缩短患者直肠、胃肠道恢复时间,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系统护理 ESD手术 GQOL-74评分 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