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中枢性阵发位置性眩晕(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PPV)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探讨CPPV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例C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6、14、70岁。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眼震特征、伴随的其他中枢眼动异常、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头部相对于重力变化时均表现出短暂的眩晕和诱发的眼震,但眼震的特点不符合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眼震的典型特征。3例患者行复位治疗均无效,并且都伴有视眼动系统异常的体征或其他中枢系统症状。MRI、PET-CT、血生化结果证实了病因分别为慢性出血、炎症和副肿瘤小脑变性。3例患者虽病因不同但病变部位均涉及中枢速度存储机制(velocity storage mechanism,VSM)。结论VSM破坏,导致反馈性旋转信号修正通路受损,头位相对于重力发生变化时呈现CPPV的临床表现。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眼震电图描记术 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特发性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特发性发性的内耳疾病,其最常见的原因是耳石从耳石床上脱落进入半规管内,干扰前庭信号的感受,产生一种实际不存在的周围环境旋转的感觉。维生素D水平异常导致钙代谢紊乱引起耳石的异常,可能在特发性BPPV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特发性BPPV与维生素D的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探索维生素D水平与特发性BPPV发生和复发的内在联系。

  • 标签:
  • 简介:摘要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目前多使用手法复位治疗,但复位后存在残余症状或疾病反复发作等现象为患者造成极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仍是临床上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很多临床研究显示针刺、艾灸、穴位敷贴等疗法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本病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归纳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旨在为今后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眩晕 针灸疗法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BPPV)常见病史和临床经验设计快速筛查问卷,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结合专家意见设计问卷,前瞻性对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眩晕门诊以头晕和眩晕为主诉的首诊患者进行筛查。以变位试验作为金标准,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评价其真实性、可靠性和收益值。第1步预实验,筛查181例患者,调整问卷条目;第2步确定问卷条目和最佳截断值,筛查168例患者;第3步以最佳截断值对139例患者进行筛查,评价问卷质量。结果最终确定7个条目。该问卷克朗巴赫系数为0.675,内容效度为0.85,结构效度KMO值为0.648,特征根>1的因子有4个,累积贡献率为76.30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938,其最佳截断值为4.5分,此时其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85.44%。结论该BPPV快速筛查问卷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可在临床上对BPPV患者进行筛查。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问卷 筛查
  • 简介:摘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最常见的类型,其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心动过速时可能出现房室分离的情况。AVNRT患者心动过速时更常见的是心室侧出现传导阻滞,而心动过速时心房侧传导阻滞罕见。本文旨在报道AVNRT合并室房2∶1逆传1例。

  • 标签: 心动过速,室上性 射频消融 室房2∶1逆传
  • 简介:摘要对2019年3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诊断的1例阵发剧痛症(PEP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首次就诊年龄7月龄,出生后5个月开始反复出现四肢强直发作,伴面部发红或发绀,反复出现,按照癫痫予丙戊酸钠口服液及左乙拉西坦口服液治疗,效果不佳。视频脑电图检查提示,患儿强直发作时同步脑电图未见癫痫样放电,且患儿出现心动过缓,考虑患儿为非癫痫性强直发作。基因检查提示:SCN9A基因c.5240T>C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Val1747Ala,结合患儿皮肤改变,确诊为SCN9A基因突变所致PEPD,予卡马西平治疗后患儿异常皮肤改变及非癫痫性强直发作消失,发育明显进步。PEPD早期可主要表现为非癫痫性强直发作,易误诊为癫痫,需注意患者特征性皮肤改变,基因检查也有助于确诊该病。

  • 标签: SCN9A基因 阵发性剧痛症 癫痫
  • 作者: 徐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30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眩晕诊疗室,江苏 无锡214000
  • 简介:目的:探究耳石复位法治疗阵发位置性眩晕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2月到2023年2月的4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方式分为两组,其中20例为对照组,单纯给予耳石复位法治疗,20例为观察组,在耳石复位法治疗的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状态改善情况及临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其心理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其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增加疾病治疗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

  • 标签: 耳石复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发作时及经复位治疗恢复后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特点,探讨BPPV的发病机制与耳石器功能的关系。方法在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耳鼻咽喉科接受治疗的单侧原发性BPPV患者37例,在BPPV发作时及复位治疗恢复后分别进行气导声刺激条件下的颈肌VEMP(cVEMP)和眼肌VEMP(oVEMP)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cVEMP和oVEMP异常率的差异。结果BPPV发作时,14例(37.84%)cVEMP 异常,22例(62.12%)oVEMP异常。复位治疗后,7例(18.92%)cVEMP 异常,12例(32.43%)oVEMP异常。复位后oVEMP及cVEMP的异常率均低于发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患者发作时耳石器功能异常可能是暂时的,经复位治疗恢复后,部分患者的耳石器功能可能恢复正常,提示耳石器及其传导通路的功能异常可能未参与原发性 BPPV的发病机制,而是BPPV发作的结果。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光感应压力监测导管损伤指数(LSI)在阵发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中的指导意义。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7月至2020年4月在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首次同意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房颤患者42例(男29例),年龄(63.1±6.5)岁,应用光感应压力监测导管在LSI指导下行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术,观察导管消融贴靠压力(CF)、LSI与8个月随访成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①肺静脉隔离时,大部分消融位点均达到前壁LSI为5.0,后壁LSI为4.5,平均CF>10 g;②84个肺静脉隔离中,单圈隔离率为84.5%(71/84),非单圈隔离率为15.5%(13/84),整体手术即时成功率为100%;总肺静脉隔离时间为(42.5±13.7)min,左侧肺静脉隔离时间为(19.7±5.2)min,右侧肺静脉隔离时间为(22.6±6.8)min;有3例发生一过性窦性停搏;③非单圈隔离漏点与单圈隔离对应位点LSI相近(4.7±0.4对4.6±0.9,P>0.05),非单圈隔离漏点位点CF均明显低于单圈隔离对应位点[(8.9±1.6)g对(12.5±1.4)g,P<0.05];④8个月随访观察后,总累积成功率为88.1%(37/42),单圈隔离患者累积成功率高于非单圈隔离患者[93.9%(31/33)对66.7%(6/9),P=0.018];⑤房颤复发患者隔离圈漏点位点平均CF为(9.6±0.8)g。结论LSI在房颤导管消融中对透壁性和连续性的指导安全有效,CF<10.0 g时能出现漏点,无法单圈隔离,而单圈隔离较非单圈隔离的远期效果更好。

  • 标签: 心房颤动 肺静脉隔离 导管消融 损伤指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脉冲电场是近来年新兴的心房颤动(房颤)消融能量来源。相较射频和冷冻消融而言,脉冲电场消融具有快速且特异性损伤心肌的优势,尤其适用于肺静脉隔离。本团队于2020年12月24日至2021年4月7日,使用脉冲电场消融系统完成3例阵发房颤的导管消融,本文报道这3例的急性期及3个月后的随访结果。

  • 标签: 心房颤动 脉冲电场消融 肺静脉隔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震视图在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乐清市人民医院2020年1-7月诊治的疑似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疾病类型分为前半规管型24例、后半规管型80例、水平半规管型16例。观察眼震视图和裸眼分别在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的检出率,并分析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在治疗效果中的差异。结果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的确诊率分别为91.68%、92.50%和9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 > 0.05)。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的眼震视图检出率分别为91.68%、92.50%和93.75%,明显高于裸眼检出率的58.34%、78.75%和5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11、6.14、3.86,均P < 0.05)。治疗1周后,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0%、66.25%、68.75%,治疗3个月后,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3%、96.25%、10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64,均P > 0.05)。术后3个月,前半规管型、后半规管型、水平半规管型的复发率分别为4.16%、5.00%、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 > 0.05)。结论眼震视图在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准确判断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的眼震发生情况,提高检出率,值得推广。

  • 标签: 眼震视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裸眼 检出率 半规管 复发率 有效率 诊疗效果
  • 作者: 谢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9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研究射频消融治疗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组患者在临床治疗干预操作时,使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研究组患者则是使用优质护理干预方法。研究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且术后复发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为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当中,使用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方案,能够为手术治疗的过程提供基础的保障,并且优化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射频消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54岁女性患者,心慌、头晕1月余,反复发作,发作时血糖浓度1.9~3.8 mmol/L。2011年因左侧胸腔占位行手术切除,病理提示孤立性纤维瘤,术后未定期复查。本次入院行胸部CT检查示左侧胸腔占位。2020年4月在全麻下行左侧胸腔肿块切除术+左下肺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未再出现低血糖症状。

  • 标签:
  • 简介:摘要阵发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是一种红细胞膜缺陷性溶血病,临床表现为与睡眠有关、间歇发作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可伴有全血细胞减少和反复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常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标记的CD55和CD59作为此疾病的诊断方法。PNH患者妊娠期出现流产、早产、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及血栓等并发症的风险高于正常孕妇。孕期应根据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乳酸脱氢酶、肝肾功能、血管超声检查监测原发病情的变化及血栓形成情况,同时应严密监测母儿并发症。治疗主要以支持治疗,改善贫血、预防出血、减少母儿并发症为目的。目前国外已有文献报道依库丽单抗在妊娠期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PNH患者妊娠期及产后是否需要常规抗凝治疗尚存在争议。终止妊娠的时机及方式应根据病情、是否有母儿并发症综合评估确定。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冷冻消融术(CBA)与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阵发房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接受治疗的阵发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匹配评分法排除性别、年龄、病程等混杂因素,最终获得92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实施RFCA治疗方案,观察组实施CBA治疗方案。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参数[肺静脉电隔离(PVI)成功率、手术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两组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VI成功率、消融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X线曝光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一过性膈神经麻痹2例;对照组出现血管并发症1例,心脏压塞1例,腹股沟血肿1例,两组围术期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经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观察组平均无病生存期为171.37 d,长于对照组的151.15 d(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内房颤复发率(15.22%,7/46)低于对照组(34.78%,16/46),P<0.05。结论CBA治疗阵发房颤相较于RFCA可表现出良好的远期疗效,有效减少患者术后房颤复发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阵发性房颤 冷冻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 肺静脉电隔离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射频消融与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阵发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4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首次行射频消融或冷冻球囊消融的阵发房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和手术器械分为普通导管组(A组)、压力感知导管组(B组)、一代冷冻球囊组(C组)和二代冷冻球囊组(D组)。观察各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1年房颤复发情况。结果共有582例患者完成术后1年随访。4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63.6±49.3) min、(142.4±40.5) min、(136.6±30.4) min和(114.6±24.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D组患者的术中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22.2±8.4) min、(13.6±8.7) min、(31.5±7.3) min和(26.5±8.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并发症方面,行冷冻球囊消融的C组和D组的膈神经麻痹发生率明显高于行射频消融的A组和B组(P<0.05),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和D组患者术后1年房颤复发率分别为23.8%、15.4%、15.1%、11.6%,其中B组和D组的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阵发房颤患者,使用二代冷冻球囊及压力导管射频消融的疗效均优于普通导管射频消融。无论是射频消融还是冷冻球囊消融,手术均是安全的。膈神经麻痹是冷冻球囊消融需要特殊注意的一个并发症。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冷冻球囊消融
  • 简介:摘要射频消融是阵发心房颤动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术后可引起消化道损伤,多数损伤可在10 d内自愈,但部分较深损伤难以愈合,严重者可形成心房食管瘘,威胁生命,而食管溃疡被认为可能是导致心房食管瘘的最初损伤,但由于其发生率较低,治疗经验少。本文报道1例阵发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并发食管溃疡并穿孔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最终痊愈,为临床此类患者的处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心房食管瘘
  • 简介:摘要本文评述了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非阵发心房颤动在消融策略、消融难点、标测系统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介绍国内使用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导管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玫瑰痤疮患者阵发潮红的临床特点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玫瑰痤疮患者728例,采用阵发潮红国际标准化量表(FSQ)、持久性红斑医生评分量表(CEA)、患者自评量表(PSA)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收集资料,分析阵发潮红的发作特点、严重程度、对生活的困扰度及其与持久性红斑评分的相关性等。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728例患者中,阵发潮红最常出现的部位为颊部(682例,93.7%)及颧部(617例,84.8%);持续时间5 min至2 h的患者比例最高(484例,66.5%);317例(43.6%)受刺激后潮红发作,233例(32.0%)潮红每天发作且1天内多次发作。503例(69.1%)患者潮红的总体评分在中度以上;412例(56.6%)认为潮红可对睡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59例(8.1%)认为影响可达重度及以上;662例(90.9%)认为潮红对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304例(41.8%)认为影响程度在重度及以上。潮红总体评分和其对生活的困扰评分均与医生评价的持久性红斑严重程度(CEA评分)呈低度正相关(rs = 0.166、0.151,均P<0.05),与患者自评的红斑严重程度(PSA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s = 0.518、0.500,均P<0.05)。结论玫瑰痤疮患者的阵发潮红具有典型的发作部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频率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需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

  • 标签: 红斑痤疮 生活质量 阵发性潮红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