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采用胸交感神经阻滞穿刺针、按安全距离和只进不退的穿刺技术,行胸交感神经链化学毁损性阻滞治疗对气胸并发症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嘉兴市第一医院麻醉与疼痛医学中心行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链化学毁损性阻滞治疗769例多汗症和雷诺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穿刺方法为CT引导下设计穿刺路径、采用胸交感神经阻滞穿刺针(尖端65°钝头)按"安全距离"和"只进不退"的操作原则穿刺至肋骨小头上方的壁胸膜外,穿刺成功后通过CT肺窗观察有无气胸发生,确认无气胸发生后两侧各注入无水乙醇2.5 ml(含30%碘海醇注射液0.25 ml)行阻滞治疗。结果769例患者(1 538侧神经链节段)均穿刺成功,CT肺窗观察均无气胸发生。注入无水乙醇阻滞治疗后,31例出现霍纳综合征,经向该侧星状神经节注射生理盐水后霍纳综合征消失;术后出现相应节段肋间神经痛者188例,均于1~3个月自愈。结论胸交感神经链阻滞穿刺时,通过采取CT引导、改进穿刺针具和相应的穿刺技巧可避免气胸的发生。

  • 标签: 交感神经切除术,化学 神经节,交感,胸 手术中并发症 气胸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晚期胰腺癌顽固性腹痛患者,经腹腔神经毁损治疗后,腹痛得到明显缓解,镇痛药物的使用量减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总结其治疗经验,并复习文献,供临床医生参考。

  • 标签: 腹痛 腹腔神经丛毁损 胰腺癌 癌痛
  • 简介:摘要毁损手术是神经外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其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磁共振引导下激光间质热疗(MRgLITT)、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FUS)等新型技术的出现,使得毁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本文针对毁损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毁损手术是神经外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尤其是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其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各种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磁共振引导下激光间质热疗(MRgLITT)、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FUS)等新型技术的出现,使得毁损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本文针对毁损手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射频联合背根神经节阿霉素介入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PH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两组均行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背根神经节阿霉素介入治疗,观察组采用CT引导下射频联合背根神经节阿霉素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 d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7 d,两组VAS、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射频联合背根神经节阿霉素介入治疗PHN患者能够缓解疼痛,改善睡眠,抑制炎性因子水平。

  • 标签: 带状疱疹 神经痛 射频治疗 背根神经节 阿霉素
  • 简介:摘要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也是公认的难治性疼痛之一。在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之前,对责任神经根进行选择性射频热凝毁损仍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但应避免毁损支配四肢的有显性运动功能的脊神经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射频热凝术 脊神经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基于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对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40例单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采用脊柱内镜下腰窦椎神经毁损术治疗,男19例,女21例;年龄(35±10)岁(范围24~55岁)。责任节段包括L3,4 4例、L4,5 31例、L5S1 5例。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4.5±0.9)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49.7%±14.0%。于病变节段双侧椎弓根投影的外侧缘连线与椎间盘投影上缘交点区域各注入质量浓度0.05 g/L的利多卡因0.1~0.3 ml,阻滞试验阳性。通过双侧入路椎间孔镜直视下用射频刀头或神经剥离子毁损窦椎神经起始段。术后1、3、6、12个月随访,观察VAS评分及ODI指数的变化。结果内镜下观察腰窦椎神经呈细丝状,主支紧贴椎间盘向椎管内走行,副支于椎间盘的后外侧缘交叉进入椎间盘或椎体后缘;与脊动脉中央后支伴行的神经为窦椎神经主支,呈紧张状态,随神经根的活动而活动;沿窦椎神经主支向外侧移动工作通道,可观察到窦椎神经神经节腹侧的起始位置。4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窦椎神经毁损术。术后VAS评分降低至1个月(1.7±0.9)分、3个月(1.3±0.9)分、6个月(1.2±0.8)分、12个月(1.3±0.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7,P=0.00);术后12个月VAS评分改善率为68.9%±17.1%(范围33.3%~100.0%);6例患者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较术后6个月升高,包括L3,4 1例、L4,5 2例、L5S1 3例。40例患者术后ODI指数降低至1个月18.3%±5.2%、3个月14.5%±4.3%、6个月13.6%±3.7%、12个月12.8%±3.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7.7,P=0.00);术后12个月ODI改善率为72.0%±11.6%(范围33.3%~88.9%)。结论脊柱内镜下窦椎神经毁损术可明显改善L3,4、L4,5节段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2个月内的疼痛和功能,对L5S1节段患者6个月内效果较好。

  • 标签: 椎间盘 腰痛 内窥镜 脊神经 去神经支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抽吸活检(CT-FNA)与CT引导下切割活检(CT-CNB)在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行CT引导下经皮胰腺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454例患者,其中男性251例,女性203例,年龄(60.5±11.6)岁。按取材方法分为CT-FNA组(n=300)和CT-CNB组(n=154例)。比较两种活检方法的一次性诊断率、准确率、灵敏度、假阴性率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CT-CNB组一次性诊断率和准确率均略高于CT-FN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诊断率:92.2%(142/154)比86.0%(258/300),χ2=3.74,P=0.053;准确率:97.4%(150/154)比92.0%(276/300),χ2=0.16,P=0.690]。与CT-FNA组相比,CT-CNB组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假阴性率[灵敏度:97.2%(138/142)比91.5%(260/284),χ2=4.89,P=0.036;假阴性率:2.8%(4/142)比8.5%(24/284),χ2=4.89,P=0.03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FNA组和CT-CNB组常见并发症为疼痛、血肿、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27/300)比9.1%(14/154),χ2<0.01,P=0.975]。结论CT-FNA与CT-CNB用于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准确率,CT-CNB比CT-FN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假阴性率。

  • 标签: 影像引导活检 针吸活检 切割活检 胰腺占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治疗中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疗联盟收治的15例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SEEG电极置入并进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结果和影像后处理结果确定毁损触点,利用电极触点进行热凝毁损。分别于术后3、9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采用Engel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观察记录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仅1例患者进行2次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15例患者共完成16次电极置入。术后11例患者癫痫发作消失。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中枢性发热、尿崩、电解质紊乱及嗜睡均在出院时缓解,Horner综合征和肌力下降等症状在首次随访时已缓解。15例患者均完成2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为(39.6±13.0)个月(25~66个月)。3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头颅MRI复查结果均显示瘤蒂被不同程度毁损,脑电图结果显示异常放电消失。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中,11例癫痫发作完全消失(Engel Ⅰa级),2例明显改善(Engel Ⅰb~Ⅲ级),2例未见明显改善(Engel Ⅳ级)。2例患者出现长期并发症,包括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及内分泌紊乱。结论长期随访证实,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好。

  • 标签: 癫痫 治疗结果 立体脑电图 热凝毁损 下丘脑错构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治疗中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疗联盟收治的15例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SEEG电极置入并进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结果和影像后处理结果确定毁损触点,利用电极触点进行热凝毁损。分别于术后3、9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采用Engel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观察记录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仅1例患者进行2次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15例患者共完成16次电极置入。术后11例患者癫痫发作消失。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中枢性发热、尿崩、电解质紊乱及嗜睡均在出院时缓解,Horner综合征和肌力下降等症状在首次随访时已缓解。15例患者均完成2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为(39.6±13.0)个月(25~66个月)。3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头颅MRI复查结果均显示瘤蒂被不同程度毁损,脑电图结果显示异常放电消失。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中,11例癫痫发作完全消失(Engel Ⅰa级),2例明显改善(Engel Ⅰb~Ⅲ级),2例未见明显改善(Engel Ⅳ级)。2例患者出现长期并发症,包括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及内分泌紊乱。结论长期随访证实,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好。

  • 标签: 癫痫 治疗结果 立体脑电图 热凝毁损 下丘脑错构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DRG)行连续射频(CRF)和脉冲射频(PRF)对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治疗中心确诊的胸背部PHN患者116例,将其分为倍他米松组(B组,n=37)、连续射频热凝组(CRF组,n=39)、脉冲射频调控组(PRF组,n=40)。根据疼痛范围及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确定神经痛受累节段,3组均在CT引导下经皮椎间孔内穿刺,B组给予复方倍他米松,CRF组和PRF组分别对DRG行连续射频和脉冲射频各360 s,同时注射复方倍他米松。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7 d及1、3个月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3个月时评价优良率和有效率,以及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B组治疗后1和7 d时VAS降低、CRF组和PRF组治疗后1、7 d及1、3个月时VAS降低;与B组比较,CRF组和PRF组治疗后1、7 d及1、3个月时VAS降低(P均<0.05)。B组、CRF组和PRF组治疗后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51%(19/37例)、85%(33/39例)和83%(33/40例),优良率分别为22%(8/37例)、72%(28/39例)和63%(25/40例)。CRF组中13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5例出现痛性麻木,1例出现神经损伤伴同侧下肢感觉和运动障碍;PRF组6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稍减退,B组5例出现神经支配区感觉稍减退。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孔内近DRG行CRF和PRF复合复方倍他米松给药治疗胸背部PHN疗效均优于单纯复方倍他米松给药,PRF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RF,安全性较高。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射频 神经节,脊 CT引导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穿刺颈脊神经根射频热凝术治疗颈枕部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宁波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和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诊治的颈枕部PHN患者27例,年龄≥18岁,性别不限,视觉模拟评分(VAS)>5分。患者患侧向上侧卧于CT台上,拍摄定位像后用脊柱模式层厚3 mm对上颈段行轴位扫描,按设计的穿刺路径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相应椎间孔靶点位置,电生理测试确认位置无误后行90 ℃、180 s标准射频热凝治疗。术后第2日及1、3、6、12个月时记录VAS评分,评价疗效并观察并发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7例PHN患者均在CT定位引导下穿刺至相应颈椎间孔,完成射频热凝治疗。患者原疼痛区皮肤感觉减退,触诱发痛基本消失,达优效者16例,良效和可效者分别为8例和3例,随访期间未见复发或加重病例。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颈脊神经根射频热凝术可有效治疗顽固性颈枕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 标签: 神经痛,带状疱疹后 导管消融术 CT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CT引导下射频热凝术联合阿霉素注射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于苏北人民医院疼痛科就诊的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患者23例,其中男10例,女13例,平均年龄(58.6±9.6)岁,平均病程(1.12±0.85)年;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起病,其中右侧者15例,左侧者8例,均行CT引导下颈外侧入路射频热凝术联合阿霉素注射治疗。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1年、2年及3年随访时的疼痛数字等级评分(NRS)、精神状态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接受治疗后,疼痛NRS和精神状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后1周时的优效率为78.3%(18/23例),治疗后1个月时的优效率86.9%(20/23例),治疗后1年时的优效率为82.6%(19/23例),治疗后2年时的优效率为76.5%(13/17例),治疗后3年的优效率为71.4%(10/14例);治疗后1周时4例患者伴有咽部异物感,3例有咽部干燥不适感,2例有进食滞留感,上述症状在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缓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神经和颈神经受损表现。结论CT引导下射频热凝术联合阿霉素注射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疗效较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射频治疗 多柔比星 舌咽神经 神经痛 导管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CT引导下茎突后双针双极与单针射频热凝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于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丽水中心医院疼痛科、杭州市红会医院疼痛科、宁波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就诊的舌咽神经痛患者共19例,以抛硬币法随机分入单针单极射频治疗组即单针组(n=10)和双针双极射频治疗组即双针组(n=9)。全部患者均于CT引导下将射频穿刺针穿刺至术前设计的治疗靶点,单针组穿刺至患侧茎突中点后缘,双针组则用两根射频针分别穿刺至茎突中内、中外1/3交界处后缘。随后用50 Hz、2 Hz频率电流(0.5~1)mA进行测试,咽部有异感而无迷走神经、副神经受激惹征象时,给予90 ℃、180~300 s射频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深度与角度、治疗操作时间和首次治疗的有效率,并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后1、3、6、12个月时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下将射频针穿刺至靶点,两组患者穿刺深度、穿刺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针组治疗操作时间[65.5(58.5,114.7)]min较双针组治疗操作时间[55.9(43.6,84.3)]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8,P<0.05);首次治疗后单针组和双针双极射频组疗效优良率[50%(5/10例)]比[77.8%(7/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P<0.05)。结论CT引导下茎突后双针双极射频治疗舌咽神经痛,效果优于单针单极射频治疗,双针双极射频能缩短操作时间,还能提高对舌咽神经痛射频治疗的有效率。

  • 标签: 舌咽神经痛 射频热凝术 茎突 CT引导下
  •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CT引导下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量效关系。方法选择在CT引导下行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患者100例,年龄39~89岁,性别不限,体重37~64 kg,VAS评分≥7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20):不同剂量无水乙醇+碘海醇混合液组(R1-5组)。CT引导下经T12-L1椎间隙左、右穿刺,针尖分别抵达膈脚外腹主动脉旁及膈脚内。两侧分别注入含造影剂(30%碘海醇注射液0.4 ml)的1%盐酸利多卡因2 ml,CT示药液已会师包绕腹主动脉后20 min时,两侧分别注入无水乙醇8 ml(R1组)、10 ml(R2组)、12 ml(R3组)、14 ml(R4组)、16 ml(R5组)和碘海醇(碘海醇与无水乙醇1∶5)的混合液。阻滞有效定义为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后10 min时,上腹部疼痛VAS评分≤3分,且收缩压较术前降低20%以上。采用Probit法计算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ED50及其95%CI为11.937(10.959~12.939) ml,ED95及其95%CI为19.665(17.448~24.212) ml。结论CT引导下无水乙醇腹腔神经丛阻滞术治疗顽固性上腹部癌痛的ED50和ED95分别为11.937和19.665 ml。

  • 标签: 无水乙醇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疼痛,顽固性 腹腔丛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骶椎CT、MRI影像融合建模3D打印引导神经穿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拟行骶神经调控术(SNM)的4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2)与试验组(n=20)。对照组采用传统的X线透视下十字定位法进行骶神经穿刺,试验组采用骶椎CT、MRI影像融合建模3D打印辅助骶神经穿刺。记录两组穿刺次数、穿刺成功所用时间、刺激器调试时间、刺激器最小起效电压、累计X线辐射剂量和术后疗效(二期转化)、并发症。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χ²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穿刺次数、穿刺成功所需时间、术中刺激器调试时间、辐射剂量、最小起效电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15例和16例患者完成二期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757,P=0.384)。对照组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感染2例,出血1例,试验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骶椎CT、MRI影像融合建模3D打印方法能安全引导SNM骶神经穿刺,相较于传统X线下透视穿刺定位法,能有效提高穿刺效率,减少术中辐射剂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影像融合 3D打印 骶神经调控术
  • 简介:摘要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是以患者有意严格限制进食,体重显著下降且低于正常水平,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AN患者存在体像障碍,常伴有强迫、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患者通过拒食等方式导致重度营养不良、闭经,甚至死亡。AN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公认的特效药。本文中我们报道1例使用双侧内囊前肢毁损术(bilateral anterior capsulotomy,BACA)联合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治疗取得显著效果的AN。该患者术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2.22 kg/m2,伴有反复暴食-催吐行为,严重的强迫、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以及自杀倾向,同时存在重度营养不良,闭经,反复感染等躯体症状。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情绪稳定,BMI 19.40 kg/m2,HAMA减分率为64%,HAMD24减分率为64%,Y-BOCS减分率为52%,本例提示BACA联合DBS手术治疗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善暴食/清除型AN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厌食,神经性 深部脑刺激法 内囊前肢毁损术
  • 简介:摘要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麻醉(ultrasound-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 UGRA)是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但存在着学员眼手协调能力弱、相关解剖结构不易掌握、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目前尚无相关标准课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分析UGRA教学特点,总结出发挥模拟教学优势、开展游戏化教学、指导学员进行刻意练习等教学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标签: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 模拟教学 难点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扫描模式、扫描条件、防护方式下探测器的辐射剂量,以优化CT引导治疗时的放射防护措施。方法将78枚热释光剂量探测片平均分为13组。第1组不做任何干预;第2、3组置于拍摄野内分别用于探测标准头部模式和标准鼻旁窦模式拍摄定位像;第4~8组及11~13组均置于扫描野内、第9、10组置于扫描野外20 cm处,其中第6、7组分别用5 mm厚铅衣板对探测元件进行上覆盖、下垫衬,第8、10组包裹防护。第4组接受标准头部模式扫描,第5~10组接受标准鼻旁窦模式扫描;第11~13组用鼻旁窦模式下降低至不同扫描条件扫描。随后对各探测片进行辐射剂量测定分析。结果鼻旁窦模式扫描时辐射剂量较常规头部模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13±0.363) mSv比(39.740±2.020) mSv,t=39.78,P<0.001]。采取5 mm厚铅衣板覆盖遮蔽、下垫、包裹防护和降低扫描条件均能显著减少受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其中以鼻旁窦模式下80 kV,110 mAs扫描辐射剂量最小。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时,选择鼻旁窦模式,将扫描条件降至80 kV,110 mAs,并对患者头部下垫上盖包裹5 mm厚铅衣板遮蔽,仅露出穿刺层面,缩小扫描范围,减少扫描次数,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射线暴露。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导管消融术 辐射防护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毁损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收治的105例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疼痛及感觉缺失区对应的皮节,采用颈髓DREZ毁损术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内容为疼痛数字评分(NRS),以疼痛改善率[(术前NRS-术后NRS)/术前NRS×100%]评估患者疗效;其中改善率>75%为优秀,50%~75%为良好,≤50%为差。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患者疗效的临床因素。结果10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并发生症包括:手术同侧下肢麻木33例(31.4%)、下肢深感觉障碍20例(19.0%)、下肢无力9例(8.6%),手术对侧肢体麻木5例(4.8%),硬脊膜漏1例(1.0%);无一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10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7.3±25.5)个月(10~144个月)。至末次随访,105例患者疼痛的中位改善率(上、下四分位数)为100%(60%,100%);其中,74例(70.5%)为优秀,9例(8.6%)为良好,22例(20.9%)为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损伤原因、疼痛出现的时间、疼痛形式、性质及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疗效均无影响(均P>0.05),而病程和脊髓萎缩程度对疗效有影响(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轻度脊髓萎缩是影响患者疗效的独立保护因素(OR=95.952,95% CI:4.171~2 207.414,P=0.004)。结论DREZ毁损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较好且多较持久;同时有轻度脊髓萎缩的患者手术疗效较好。

  • 标签: 脊髓损伤 臂丛 神经外科手术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背根入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