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当今大学生阅读出现功利化倾向。他们选择阅读书籍不以是否经典为标准,往往是以能不能给自己的升学或就业带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远离文学经典,导致欣赏水平与人文素养的降低。对于高校来说,开展文学经典阅读活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优势打造跨际阅读平台等等,可以有效推动文学经典走进大学生的精神深处。更多还原

  • 标签: 经典阅读 通识教育课程 推动策略 功利化倾向 人文素养 欣赏水平
  • 简介:汉代经学兴起,小学亦随之迅速发展,并出现了《尔雅》、《方言》、《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释名》等重要字书。在传统目录学上,这些字书通常被视为经学的附庸,归入经部小学类。今人探讨这些著作,则多从文字、音韵、训诂等角度入手,较少关注语言学之外的思想、文化价值。其实,字书就是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或抽象概念所下的定义,从中可以看出时人的思想观念和思辨水平。从文体学研究角度看,早期字书可以作为研究文体语义和语源的材料,

  • 标签: 文体学研究 字书 早期 《说文解字》 汉代经学 传统目录学
  • 简介:写自己的阅读史,我觉得颇为困难,因为我的工作就是读书、教书和写书,我的阅读史,对一般的读者,似乎不会有多少启发。于是,我讲我的阅读史,就侧重于"闲书"的阅读。这里说的"闲书",在我上学的时候,就是课外书,工作以后,就是我研究领域以外的书。上初小的时候,我们读的是复式班,全校就一个教师、一个教室,教师连办公室也没有,在教室里放一张书桌,就是教师的办公桌。

  • 标签: 阅读史 简史 课外书 复式班 教师 办公室
  • 简介:文学理论是一种方法上的工具,是伴随着文学成为独立的精神文化现象而出现的,或者说是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标志。感性地阅读和感悟,理性地研究和批评,才是文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和有效途径。

  • 标签: 文学批评 感性阅读 理性研究
  • 简介:芦笙踩堂看融水,男女老少笑微微;老鼠跌进酒坛里,三月初三醉一回。三月想看花扁担,第一精彩数都安;千人齐跳扁担舞,好比鲤鱼闹龙潭。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一说起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于我们这样一代人来说,现在和过去真是太不相同.虽然,近二十年尤其是近十年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对于自己的思想和写作乃至情感方式和价值判断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是,阅读经验的基本形成的底色,是万难更易的,这就好像从小是饺子和炸酱面调理好的胃口,麦当劳和肯特基很难把它完全改变.

  • 标签: 情感方式 至情 颠覆 阅读经验 青春 思想
  • 简介:本文拟从媒介的角度考察意义重大的欧洲近代早期,探究当时媒介的并存及其对“异者”知识的传播,尤其是新出现的印刷媒介所起的作用。15世纪印刷术的兴起促成了当时的媒介转换,而在这一新旧媒介交替、并存的时期,新世界的形象被多种媒介共同建构和传播,其中,新兴的印刷媒介地位渐趋重要。统·化、标准化的印刷媒介在向公众传达有关新世界这一“异者”的知识时,往往包含有特定的视角和立场,本文将着重探讨印刷媒介的建构机制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 标签: 欧洲近代早期 媒介 “异者”建构 欧洲中心主义
  • 简介:艾伟以其《国语问题》《汉字问题》对语文阅读心理系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为中国语文教育科学化、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堪称“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中国化的典范”。本文在评述其识字心理、写字心理、阅读心理、作文心理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他的研究对今天的语文教育研究仍有如下启示:(1)阅读心理是一个可以从形式角度加以分析的生成系统;(2)阅读心理研究是语文教育研究及语文教育的基本依据;(3)语文教育研究必须要科学化、中国化;(4)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中国化必须不忘初心,奋力为之。

  • 标签: 艾伟 阅读心理研究 启示
  • 简介: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重读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作品.文章首先揭示作者取材于历史,通过历史'再现',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确立'边缘话语'立场的创作方法;其次,从作品中暴露的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性别压迫及宗教迫害等问题,剖析作者消解中心意识形态的创作倾向;最后,从小说中的道德说教、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定位及人文主义的宗教思想,剖析作者对中心话语质疑、颠覆之后的一种重建愿望.

  • 标签: 乔治·艾略特 早期作品 新历史主义 边缘话语 中心话语 创作倾向
  • 简介:祸福相依:安娜与吉提的命运遭际有一个时期我比较醉心列夫·托尔斯泰,、、,从机关图书室一本接一本借回来读.还读过他一个中短篇小说集,印象中也是很棒.那真正是单纯的阅读,没有半点功利意识,就是享受阅读快乐.

  • 标签: 书阅读 回想杂录 域外书
  • 简介:王蒙的《活动变人形》以倪吾诚悲剧的一生为参照,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知识分子所独有的"积极的痛苦"与空洞的"应该哲学",折射出灵魂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中的扭曲与畸变。

  • 标签: 王蒙 《活动变人形》 倪吾诚
  • 简介:<正>一伊里亚·格里戈罗维奇·爱伦堡1891年1月14日(新历27日)生于基辅一个富有的工程师家庭。1907年在莫斯科第一中学念书时,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地下组织,进行了一些革命工作,因而被开除学籍。1908年被捕和脱离组织关系。不久,由他家设法保释候审。但他没有出庭,便于同年12月流亡巴黎。在巴黎时,爱

  • 标签: 创作活动 小说集 长篇小说 家庭 作品 新历
  • 简介:英国早期现代戏剧家使用医学话语"刺肤",把复仇定义为一种手术过程,展示复仇暴力在剧本世界和观众世界中的伦理效果。复仇归因于暴君由"血液过剩"生发的"性欲",当"性交"不能让暴君彻底根除"强暴"行为时,复仇者必须向暴君"刺肤"放血,弑杀暴君以根治国家疾病。考虑到"坏血"与"好血"难以分开,被强暴后的臣民之妻女的纯血被暴君的"坏血"所污染,唯有给她们"刺肤"致使其血液流尽,家族才能重获健康;对邪恶复仇者来说,只有让他们"刺肤"死去,自己的血液洗清复仇罪恶时王国才能新生。

  • 标签: 复仇剧 刺肤 血液过剩 医学伦理 国家疾病
  • 简介:<正>中国现代文坛巨匠老舍(1899——1966)和加拿大二十世纪一代文豪利科克(StephenLeacock,1869——1944)是出自两个文化世界的文学同代人,被誉为最富于各自民族风味的幽默大师。然而,一旦对翔实的文学原著资料加以剖解辨析,人们便会发现有必要对所谓“中国式幽默”或“加拿大式幽默”之类的观念提出质疑。

  • 标签: 幽默艺术 幽默大师 加拿大 幽默作品 二十世纪 中国式
  • 简介:美国“纽约派”代表作家弗兰克·奥哈拉的早期诗歌呈现出浓郁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他运用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技法,打破了那个时代旧有诗歌传统的羁绊,使诗歌创作饱含张力与创造力,对革新美国文坛做出了贡献.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奥哈拉早期诗歌中的自动写作、以梦写实和集体游戏三大超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揭示其中的艺术特征和诗学价值.

  • 标签: 奥哈拉 超现实主义 自动写作 以梦写实 集体游戏
  • 简介:第一章霍金之死2018年3月14日,霍金先生去世。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科学巨人之一,他的去世引发了各界极大的关注。对于仅仅知道霍金的名头而对他的伟大建树不甚了了的大众而言,恐怕更多会在意霍金极为奇巧的生日与忌日。而对霍金之死报道的种种文字里,自然也不乏专门追逐奇巧的花边写作。霍金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一天,正好是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去世300周年忌日.

  • 标签: 霍金 阅读笔记 宇宙 科学家 去世 伽利略
  • 简介:莫里森早期三部小说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的女性主义视角或回归黑人文化的角度出发谈及女性的主体建构,鲜有对作品中微观的女性的身体政治意识与主体建构关系的探讨,对三部作品的整体性剖析更是空缺。本文拟以作品中凸现的身体政治意识为切入点,通过分别聚焦三部小说里的重要女性对各自身体的政治性解读,阐述黑人女性如何在强势白人文化的压迫下、在黑人种族内部男性至上主义的误区里迷失主体,如何在反抗和内省中找寻主体、在死亡的涅槃中重建女性主体。

  • 标签: 托妮·莫里森 身体政治 黑人女性 主体
  • 简介:澳大利亚作家戴维·马洛夫在其早期三部小说、和中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异化并为人类克服异化,实现自我提供了多条途径.本文意在从萨特存在主义的角度来把握马洛夫三部作品中异化的表现、现代人逐步走向异化的原因以及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的艰苦历程.

  • 标签: 戴维·马洛夫 小说 主题思想 澳大利亚 《约翰诺》 《一种想象的生活》
  • 简介:冯至早期叙事诗表现的是人的精神憧憬与现实人生的错位,以及人的自我压抑和挣扎的人性悲剧。独特的悲剧表现形式,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叙事主题,拓展到了对于人性及现代社会人生困境的反思层面。冯至在叙事诗中对人性的深刻探讨为叙事诗这种文学类型的现代转型及创新,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与可能。

  • 标签: 冯至 叙事诗 人性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