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8 个结果
  • 简介:东晋王羲之早期的隐逸是身在庙堂、心在山林,魏晋南北朝郭象的《庄子注》主旨是"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郭象庙堂和山林的结合终究只是哲学体系上的理论结合,现实中难以实现。王羲之自誓文之后远离庙堂彻底归隐。王羲之的隐逸,不仅有郭象玄学的理论背景,而且有江熙、沈居士、孙绰等众多人参与其中的整个社会上层关于玄学山林和庙堂关系大讨论的背景。

  • 标签: 王羲之 隐逸 郭象 山林 庙堂
  • 简介:抗日战争美术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战期间,中国美术家们笔墨为武器,积极投身于抗战,在宣传抗战的同时,中国美术得到全面发展,为新中国的现实主义美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良友》画报是20世纪前期独特而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并在抗战期间得以广泛传播。

  • 标签: 中国抗日战争 《良友》画报 美术研究 大众传播媒介 中国美术史 抗战期间
  • 简介:在嘉庆、道光年间,谢兰生作为广州画坛的代表人物,是如何影响广东文化取向的地域性醒觉?谢兰生在地域性醒觉中扮演什么角色,又如何在绘画上达到一种自我觉醒?笔者为求得这些问题的部分答案,《茶山飞瀑图》为例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对该画风格特征的详细解剖,并将其与谢兰生的画学主张联系起来,使读者对谢兰生的画艺及影响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 标签: 谢兰生 山水画 艺术风格 画学主张
  • 简介:本文莫高窟壁画中的白画为研究中心,以对比的手法,抽丝剥茧从众多混淆的概念中逐渐清晰白画之画。又以淡晕染法及笔描式入手进行研探,涉及到的白画概念,大致区别于传统白描概念,亦与简单的线条平面表达有所不同。盛唐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当为唐文化中之重要组成部分,故尔莫高窟壁画中的白画不仅仅映射壁画中恢宏博大的宗教艺术题材,更进而亦反映着时代之特色文化。

  • 标签: 白画 复议 壁画
  • 简介:一宋克在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宋克(一三二七—一三八七)字仲温,一字克温,号南宫生,又号东吴生,长洲人,元末明初书法大家。宋克因负诗才,又与杨维祯、倪瓒、高启、徐贲、张雨、饶介、杨基、王行、施耐庵等交游,在元末的苏松文化圈已经知名度很高。在书法方面,

  • 标签: 书法大家 施耐庵 饶介 书法史 元末明初 倪瓒
  • 简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他也就不可能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故教学必须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 标签: 初中英语 师生关系 教学
  • 简介:美术与政治虽然属于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但两者互为影响。美术史研究若过分强调美术对于政治的隶属性,政治评判先入为主,或是忽略政治因素对美术创作的制约影响,都难以客观公正评价两者的密切关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政治上民族危机与国共斗争交织,在此特殊历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兴木刻版画艺术,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在艺术角度深入分析其特点、影响基础上,还可以从思想内涵及与政治文化的结缘角度重新认识。

  • 标签: 美术 政治文化 鲁迅 新兴木刻运动 关系
  • 简介:《石渠宝笈》是我国古代书画著录史上的扛鼎之作,在艺术研究史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文辑补《全元文》为切入点,重点论述其在保存古典文献上的独特价值。新辑的二十九篇佚文,既有如张翥、周伯琦、商挺等名家,也有如张圣卿、王渐等不见经传者;既有鲜于枢、班惟志等书家兼曲家者,也有绘画大家吴镇。此不仅可补缺《全元文》,更重要的是呈现出动态的历史形态,为进一步研究当时文人多层次交游活动提供铺垫。

  • 标签: 《石渠宝笈》 文献价值 《全元文》辑存
  • 简介:耿菊花(以下简称"耿"):不知您在白立方是否做过一些公共空间艺术的项目,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周晓雯(以下简称"周"):白立方做了非常多的公共艺术,尤其是安东尼·格姆雷、sarahmorris、马克.奎恩还有其他的艺术家,他们有大量的公共型艺术作品。画廊有不少这样的经验,而我们在中国也已经开始谈这样的公共项目。我从在谈的这些公共艺术项目中感受到,中国的公共艺术,包括公共雕塑都还是很薄弱。耿:您在做这些项目的时候是否有些比较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 标签: 公共空间 公共项目 公共雕塑 成都人 周晓 杜尚
  • 简介:传统的、“经典”的经济学中人计算财富产生值的增长,完全忽视其另一方面:对生态的破坏的计算。人类经历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发展阶段,近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晶体管、集成电路、个人电脑、全球网络、多媒体通讯等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一般认为,80年代以来人类己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微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当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越来越呈现全球化的态势。然而,92年在巴西首都里约召开的“国际发展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经济可

  • 标签: 工业设计 设计学 理论研究 方法论
  • 简介:郑午昌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重要先行者,由于其活动和著述的局限,常常被加以"保守"、"国粹"的标签。笔者希望通过对郑午昌的美术思想进行整体的研究,探讨其对传统画学的嫁接与重构,以及如何将朴学的方法应用于美术史研究中,进而发现其在中国艺术史学上主动汇通中西学说的一面,为传统画学的现代表述提供另一种观看角度。

  • 标签: 画学 转型 郑午昌 美术思想
  • 简介:"五凉"是中国历史上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当时中国北方及河西地区连年军阀混战、政权更替频繁。其中,前凉301年至376年,立国七十六年;后凉386至403年,立国十八年;南凉397年至414年,立国十八年;北凉公元397年至439年,立国四十三年;西凉400年至421年,立国二十二年。五凉从张轨治凉起301年至北凉并于北魏止499年,历时一百三十九年,大略与十六国时期相始终。

  • 标签: 优婆塞戒经 写经 南凉 张轨 八年 大般涅槃经
  • 简介:董其昌是有明一代最为著名的书家之一.《明史》记述董其昌书法时曾说:"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董其昌以其非凡的书法造诣,在明末产生重要的影响.到了清代,因为康熙皇帝的喜好,董其昌书法的影响日见其盛.作为松江地区的书家,董其昌的书法对松江地区的影响则更为直接和深刻.松江地区书家学习董其昌书法蔚然成为风气,这些学习董其昌书风的书家群体中,沈荃、王鸿绪、张照最为著名.梁巘《评书帖》云:"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沈公荃,荃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白下梅君鈔.予学书三十岁,后始缘鈔得其传."沈荃、王鸿绪、张照均为松江人,他们构成了清代初期松江地区的董其昌笔法传承的主线.

  • 标签: 松江地区 董其昌 执笔法 书法 学习 清代初期
  • 简介:《金石萃编》作为清代金石学的集大成著作,为后世金石书籍的编纂树立了典范。继《金石萃编》之后,出现了二十余部续补著作,这些著作可分存目、补遗、校订三类。校订类著作主要校勘《金石萃编》碑文之文字。本文罗振玉、罗尔纲、魏锡曾三位金石学家对《金石萃编》校订的著作为中心,试图考察校订著作的体例及特点。

  • 标签: 《金石萃编》 校订 罗振玉 罗尔纲 魏锡曾
  • 简介:中国作为农业文明古国,自上古时代的神农氏和黄帝元妃西陵氏勤于耕织的精神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耕织活动作为农耕社会维系生活、保持社会稳定的先决条件,备受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在农为本的古代农业社会里,男耕女织不仅代表着满足人民基本的衣食需求,也关系着国家整体的经济生产,因此鼓励农桑是历代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政策。本文康熙三十五年《御制耕织图》为研究对象,通过与楼璹系统《耕织图》的图像比较,揭示了焦秉贞在《御制耕织图》中对地域特点淡化及普适性图像建构的视觉传达策略,充分展现了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将农业与政治、农业与民族关系互相作用的政治目的,并形成了官方文献走入民间的图像案例。

  • 标签: 《御制耕织图》 祀谢 图像符号 蚕神
  • 简介:关注原因朱颖人颖人先生1949年从苏州美专转入杭州国立艺专三年级学习时,我同年也考入了杭州国立艺专,留校工作后,我们又同在黎冰鸿研究生班学习,屈指算来,已有66年友谊了。

  • 标签: 作画 1949年 研究生班 三年级 学习 杭州
  • 简介:周建伟,江苏省无锡市陆区中心小学教导主任,现年46岁,无锡市惠山区书法协会理事。书法作品先后在《教师报》、《锡山日报》等刊物上多次发表。在2006-2008年江苏省教育管理干

  • 标签:
  • 简介: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关良的人生形式及其艺术实践的还原和解析,试图探究其独特的美术价值观的成因和促成其艺术表现形态的变化的社会历史依据,以期接近“知人论世”的历史研究基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学、展览、交游、革命,是关良留日归国后十年游荡生活的主要活动内容,“留东”背景则是关良这一时期的人生形式和艺术选择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而他与“创造社”同人之间的互动,便为其中特别耐人寻味的证例.

  • 标签: 关良 美术活动 创造社 留东同人 革命
  • 简介:何道生是清代中期著名文士,與黄易、法式善、張問陶、楊芳燦、袁枚等皆有交游。文酒讌集之作,尤多傳誦。其詩疏爽雄健,出入昌黎、劍南之間,爲王昶所稱。著有《雙藤書屋詩集》十二卷。嘉慶五年,何道生爲山東巡漕御史,巡行濟寧,與黄易、錢泳、李鐵橋等詩酒唱和,歡聚于南池行館者凡四五日,飲酒賦詩,賞鑒金石,爲一時佳話。本文檢索新刊印的何道生家族史料和新披露的何氏所藏黄易書畫,結合何道生《雙藤書屋詩集》及近年書畫拍賣中出現的何道生與黄易之間交游唱和的相關材料,討論“南池勝會”的情况及兩人之間的往來,以期對黄易的生平事迹有更爲豐富的細節展示。

  • 标签: 黄易 何道生 南池佳會 交游
  • 简介:《伟大的友谊》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一幅新年画,作为全国年画评选的获奖作品,它比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当时的创作环境,具有个案研究的价值。本文从图像分析入手,以此画为中心做开放式讨论,试图探讨新中国初期新年画创作在题材选取、政治标准、创作模式等方面的问题。

  • 标签: 新年画 题材 政治理解 创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