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  接受美学,是西方学者姚斯等关于文学接受的一种文艺美学理论观.它旨在关注文学的接受研究即读者的接受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从文学作品自身转移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上,是以读者接受为依据来研究文学审美特征的美学理论体系.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有两极,即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是作者的文本,审美极则是读者的解读与接受.同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戏剧艺术也存在着"艺术极"和"审美极";创作者在舞台上呈现的戏剧作品只是一个文本而已,其真正的艺术价值还有赖于这"审美极"--接受者--戏剧观众去完成.如果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观照戏剧,那么,戏剧真正的艺术价值就应该是在作为接受者的观众接受过程中实现的.戏剧艺术只有经过了观众的审美参与和审美接受,才能获得真正的艺术生命.……

  • 标签: 审美接受 戏剧审美 接受美学
  • 简介:明清时期的主要以案头和场上两种形式活跃于不同的受众群体之中.直接的场上接受材料虽然不多,但从文人的各种笔记、日记以及小说、诗文等著述中,可以管窥到许多相关的演出资料.此外,在不少留存至今的各类戏曲选本中,后世不仅可以看到场上之所受的欢迎程度,而且还可以大致体味到这部著名作品的舞台面貌.至于的案头接受情形,仅从其现知的各种版本就可以约略推测出它的受众群体的概貌及其所受到的欢迎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两代各个受众群体的接受视野中,已然出现了正解和误解两种不同的接受观念.很多受众虽然错误地解读了这部作品,但不少误解却切实可信地指出了的真实创作动机.

  • 标签: 明清时期 琵琶记 受众群体 作品 戏曲选本 误解
  • 简介:探讨布莱希特在拉丁美洲的接受问题,其实也就是探讨拉美的现代戏剧本身。因为对于这个大陆具有代表性的戏剧工作者和戏剧团体而言,布莱希特可以说是他们共通的出发点。那么,布莱希特是在怎样的意义上成为了他们的出发点呢?每个人、每个团体对于布莱希特的接受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

  • 标签: 布莱希特 戏剧团体 拉美 戏剧工作者 接受问题 拉丁美洲
  • 简介:李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然而,当前对李白文化的应用研究,多集中于李白诗作、唐代文化与李白诗歌的关系、以及李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对李白影视作品这种特殊文本的传播研究在国内外尚属边缘地带。本文拟以电影、电视这两种主流传播媒介为对象,研究"李白文化"从文学文本到影像叙事的过程,以及受众的接受心理及传播效果。

  • 标签: “李白文化” 影视叙事 传播效果
  • 简介:《樱桃园》是契诃夫的绝笔,1904年初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执导首演成功。一直以来,《樱桃园》被看作契诃夫的最后巅峰,不断地被人们搬上舞台。在中国这个特定的语境中,契诃夫的《樱桃园》也被'中国化'地接受和阐释着,发出耀眼的经典艺术的光芒。本文从被译介的《樱桃园》、意识形态化的《樱桃园》、贴近还是疏离的《樱桃园》和被娱乐化的《樱桃园》四个层面,来看一百年来《樱桃园》这一经典剧作在中国接受和阐释的命运。

  • 标签: 《樱桃园》 接受 意识形态 娱乐 阐释
  • 简介:<正>广告,自古以来是人们对商品的一种推销手段,通过广告加深人们对商品的印象,达到宣传和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种类层出不穷,从最先开始的沿街叫卖,到现在走上街就会有各种花花绿绿的广告宣传单到手里,打开电视,屏幕会被各种插播广告占据,再加上移动网络的覆盖和手机的普及,特别由于手机携带的便利性,促使商家"撒网式"的宣传。

  • 标签: 手机广告 沿街叫卖 可接受程度 网式 商业广告 脑白金
  • 简介:2010年1月12日,北京星光影视设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瑞福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就中国北京星光电视节目制作基地(简称星光基地)发展与规划情况作了介绍。

  • 标签: 董事长 采访 央视 电视节目制作 中国北京 2010年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老舍将主要精力转向话剧创作,不断掀起观演热潮。本文主要从戏剧接受的角度切入,考察老舍创作的观众接受意识及接受视域下老舍的再创作,并以《方珍珠》《春华秋实》《茶馆》等为例,论述“十七年”时代语境下老舍话剧创作与接受的互动关系,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

  • 标签: “十七年” 老舍话剧 创作与接受
  • 简介:近代上海是昆剧艺人的重要集中地,又是昆剧演出进一步市场化的窗口。对于近代上海昆曲传播接受的状况,文人日记作了翔实的记录。从文人日记可以看出,上海戏馆的兴盛,为昆剧演出提供了场所,特别是三雅园这样专演昆剧的戏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上海或寓居上海的文人,看起或谈起昆剧,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充分表现出昆剧对文人浸染之深。昆剧的衰落恰逢京剧的兴盛,二者之间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昆剧、京剧的审美特质又有什么不同,这也是喜爱戏曲的文人经常思考的问题,孙宝王宣和张聊公在日记中对此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近代上海昆剧的传播接受,还有一条特殊的途径,那就是将昆剧剧目改编为京剧剧目上演。汪笑侬改编上演《党人碑》《桃花扇》《马前泼水》,就是其中成功的范例。对此,文人日记也有所记述和评论,足以启发人们的思考。

  • 标签: 文人日记 近代上海 昆曲 传播接受
  • 简介:假定性是戏剧美学中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最初指向的是戏剧艺术中的舞台假定性,后来延伸到了艺术各个领域之中,成为艺术的本质属性之一。正如人们所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里的“高于生活”正是艺术的假定性表现。然而一般我们提到的假定性都是在影视剧的构思与制作阶段,却很少牵涉到受众的理解,实际上假定性的塑成与受众的接受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 标签: 戏剧艺术 假定性 影视剧 戏剧美学 生活 受众
  • 简介:在《郭沫若接受泰戈尔心因探微(之一)》中.我们已分析了究竟是哪些原因使郭沫若在众多外国作家中.率先对泰戈尔情有独钟的。日本“泰戈尔热”的感染:泰戈尔“清新、冲淡、醇粹”的诗风与“平易径直”的“散文式”.以及由泰戈尔诗感悟到诗之“内在律”与“音乐的精神”等等.都是郭沫若结缘泰戈尔的重要原因。尤其强调剖析了“异乡情结”、

  • 标签: 泰戈尔 郭沫若 外国作家 诗风 原因 清新
  • 简介:在我国当今的文艺舞台上,舞伴歌正日益流行,并且成为了一种时尚。从广大受众接受美学的视域,深入剖析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无疑能够促进它的健康发展,促进文艺舞台的繁荣兴旺。

  • 标签: 舞伴歌接受美学探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们仍然怀着极大的乐趣,希望有朝一日实践一种布莱希特、斯坦尼体系和中国戏曲三结合的表演方法。这是我多年来追求的一种表演方法。还是早年我曾看过一折京剧(《写蛮书》,由京剧老前辈汪笑侬扮演李太白醉酒,手里拿着马鞭,喝醉了酒骑马,完全靠演员独到的腰功把身体上下两截区分开来。骑着马的两条腿并没有醉,而骑在马上的上半身则完全处于醉酒状态。这不正是把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和斯坦尼的进入角色结合得惟妙惟肖了吗!这是我多少年来不能忘怀的一出好戏。

  • 标签: 写意戏剧观 黄佐临 布莱希特 表演方法 中国
  • 简介:本文旨在从总体上概括莎士比亚在亚洲改编和接受中的几个突出的矛盾方面,尤其要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改编者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时表现出的文化政治取向。某种意义上讲,矛盾的认识一方面体现了莎士比亚作为舶来的知识载体,对于亚洲现代文化形成的影响方式,另一方面反映了亚洲对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身份的矛盾认识。其结果是,莎士比亚在现代亚洲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充满了矛盾性:其变化多端的形象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旧与新、高雅与低俗的矛盾。在这些矛盾对立中,莎士比亚有时以矛盾双方中的某一方的形象出现,但大多数时候,他会同时出现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

  • 标签: 传统 现代 莎士比亚戏剧 改编 亚洲化
  • 简介:本文旨在探讨公元1—2世纪罗马时代埃及法雍地区木乃伊肖像画的特点,以及这些画像所反映出的深刻的精神内涵:埃及人对死后灵魂不灭进行全新诠释,活的永恒代替了古代埃及固定不变的永恒。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反映出罗马时代埃及人要求“复活”的社会内容。复活!复活!走出坟墓!走出坟墓!而这正是罗马统治下埃及人要求摆脱奴役、恢复传统的要求。罗马统治下的埃及民众具有强烈的摆脱束缚的要求,就在自己的坟墓里放进了最为鲜活的肖像画,使之变成了最奇特的、最美丽复活之地——进入墓室不再意味着人去另一个世界生活,相反,他们只是带着深沉的惋惜之情,携带着自己巨大的生命能量,进入到了一个复兴的圣地:在那里,他要靠着自己美丽的生命力去完成那使自己复活,也使埃及传统复活的重要使命。

  • 标签: 法雍 木乃伊肖像画 复活
  • 简介:自从莎士比亚让哈姆雷特喊出那句经典的—"Tobeornottobeisaquestion",关于活着和死去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作家心头,以至无数的作品的主题都可以归结为探讨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当然,关于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最终将去哪里,这样的问题,一直是哲学范围内的经典命题。文艺作品虽然不能说完全触及这一哲学命题的本质,但是它却以直观的讲述故事的形式或者以塑造人物形象等感性的呈现,让观众自己去体会、思考。

  • 标签: 《剃头匠》 活着 生与死 长调 影片 坦然
  • 简介:美术是由"美"和""两部分组成的,"美"是指审美,""是指技术,唯有两者的平衡发展,才符合美术教育的本质要求。然而,长期以来,高校美术教育中却一直存在着重技巧轻审美的倾向,使教学效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当下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谈起,就如何实现两者的均衡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 标签: 高校美术教育 “美”与“术” 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