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中原文化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总概吴国历史,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太伯至周章为第一阶段。这个时期,吴国与中原地区绝少来往。由于吴国分布地区本是“荆蛮”所在,偏居东南一隅,其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的商族文化、周族文化皆异,加以太伯、仲雍是为了“避季历”才奔至荆蛮地区,故其与中原地区来往甚少。第二阶

  • 标签: 中原地区 吴文化 中原文化 吴国 文化关系 土墩墓
  • 简介:<正>关于城遗址的分期、族属、以及发展系列、社会性质等问题,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进行过探讨。本文拟结合最近新发现的考古材料,加以综合介绍,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补充阐述,以期大家对一些重大学术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 标签: 商文化 二里头遗址 新发现 江西 中原地区 青铜器
  • 简介:宜侯见于西周重器宜侯簋,其封地所在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宜侯簋铭文所载,宜地位于"东国"之内。"东国"意为东部地区,亦可称为"东土"。从传世文献看,西周"东土"所指有二:一为陕县以东的区域,可谓广义"东土";一为成周地区以东的区域,可谓狭义"东土"。金文中的"东国"与"南国"、"中国"、"内国"并见。表示方位的"内"与"中"概念近似,"内国"应即是"中国"。"东国"名东,"南国"名南,都是以"中国"为中心。金文中的"东国"就是传世文献中的狭义"东土"。此"东国"东抵于大海,西止于黄河,南不越淮水,北不逾九河。宜侯封地当于此间寻找,洛邑边鄙说、丹徒说、宜阳说、阳平乡说和仪征说均可排除。

  • 标签: 宜侯吴簋 西周东国 宜地
  • 简介:文化究属何种性质(甚至能否称之为文化)?自七十年代发现城遗址后,各家看法不一。概言之,可归纳为两大类:其一,姑称之为“商文化”说,认为文化是中原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居民虽远离中原仍是殷人的一支;也有人说这是“自中原迁来的三苗氏和华夏族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构成商周时期越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提出,“既然文化性质明确,因而另立‘文化’名称,就显得没有必要了。”其二,姑称之“地方文化”说,认为文化的“主要因素是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商文化存在明显区别”,提出“将以城遗址为代表的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文化”;指出,“散布在以鄱阳湖——赣江流域为中心的这一类型遗址可定为文化”;并进一步提出,这是“与中原商民

  • 标签: 吴城文化 吴城遗址 商鼎 文化性质 商周时期 商文化
  • 简介:据1929年《天水县志》及现存《阎氏历史家谱系》记载.鳞在守卫秦陇时为抗击金兵曾修筑了城寨。笔者通过考证后认为,砦城应为磷在绍兴十一年收复秦陇之后扩筑,而非始筑。之所以有这种说法当与南宋时期的战争形式与天水的历史环境有关。

  • 标签: 吴磷 吴砦 城寨修筑
  • 简介:本文主要收集了关于藏信仰与藏图像研究的相关论文,并将研究论文论著目录作为附录收入,以供同行参考.

  • 标签: 地藏 信仰 图像研究
  • 简介:<正>大澂(1835——1902年)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别号白云山樵、愙斋,室名十二金符斋、龙节虎符馆等。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同治七年(1868年)以进士入词林。光绪三年(1877年)以翰林院编修奉命襄办山陕赈务。此后,历任河南河北道、吉林边务督办、太仆寺卿、太常寺卿、通政使司通政使、左副都御史、广

  • 标签: 吉林省 光绪 中俄勘界 界牌 图门江 尧山
  • 简介:经综合考察,本文勾勒出“昆仑”的大体位置:在古居延海之南,流沙近旁,怒江、澜沧江之后(北),为弱水(黑水)发源之地,其外侧(西边)还有火焰山。显然其望应为今祁连山西段及其周围一带。

  • 标签: 昆仑 地望
  • 简介:<正>庄墓群位于河南省夏邑县桑堌乡庄村东侧,西北距桑堌乡政府约1华里(图一)。墓群南北长105、东西宽70米。此处原为高出地表约6米的土丘,当地群众很早即不断在此取土,现在反而成了低于地表1~2米的火坑,仅在墓群东南部和东北部保留有几个土疙瘩。由于受到自然力及人为的破坏,坑底已暴露出数座古代墓葬,为了使其不遭到更严重的破坏,商丘地区文化局于1988年4月对庄墓群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共清理墓葬38座(编号XWM1—38),现将其中6座石椁墓的概况单独整理(见表),简报如下。

  • 标签: 商丘地区 画像石刻 汉画像石 墓群 画像石墓 文化局
  • 简介:善谦(1567-1643),字伯享,号黄岭,别号员明道人,枞阳高旬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明天启年间,任浙江台州府推官。崇祯元年(1628),迁升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在任三年,他敢于直言,针对国家利弊,民间疾苦,前后奏疏三十余次。后因执法触怒权贵,被迫罢官回归故里。余在整理集藏文献:

  • 标签: 文献价值 监察御史 奏疏
  • 简介:东汉张陵在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创立天师道后,相继在巴蜀、汉中、关中设置了二十四治。其设在成都市及郊县者,计有玉局治(成都市)、鹤鸣治(大邑县)、阳平治、漓沅治、葛璝治(三治在彭州市)、真多治、昌利治(二治在金堂县)、主簿治(蒲江县)、稠梗治、平罔治、本竹治、平盖治(四治在新津县)十二治,占二十四治的1/2。

  • 标签: 平盖治法地 历史考证 成都市 考古工作 地方志
  • 简介:<正>一、楚方城提起楚方城,人们往往会想到《水经·(氵无)水注》(卷31)所引刘宋时人盛弘之的一段话:叶东界有故诚,始(?)县,东至(氵亲)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云。在汉魏六朝有关记载中,这是最为系统、具体的一条,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然而,与汉魏六朝的其他有关记载相比,盛弘之所述却有明显的不同。《左传》僖公四年屈完说“楚国方城以为城”,《杜

  • 标签: 方城 南阳盆地 左传 史记正义 淮阳 十三年
  • 简介:多年来,我们在"春秋末年肯定有孙武存在"的惯性思维下,对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问》,一直缺乏透彻的考证。本文从新的视角,以先秦史料为依据,对《问》进行了全面考证,证明《问》是一件战国最末年才出现的赝品。

  • 标签: 先秦 赵氏 田制 商鞅 秦国
  • 简介:<正>一九八二年十月,于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411号房址内发现一幅画。画位于室内靠近后壁中部的居住面上,以黑色颜料绘制。画的前方是一圆形灶台,隔灶台与室门相对。“画中有人物和动物图案。上部正中一人,高32.5、宽约14厘米、头部较模糊,犹如长发飘散,肩部宽平,上身近长方形,下部两腿交叉直立,似

  • 标签: 大地湾 地画 动物 仰韶文化 祖先崇拜 三位一体
  • 简介:四川墓葬出土的买券,内容丰富,富有特色,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古代文献中大约在宋代已有关于买券的记述,清代之后著录与研究者颇多.近年来更有许多新的考古发现,学者们对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论述.这里对买券研究作了回顾,并对买券形式与性质提出了新的看法.

  • 标签: 四川 墓葬 买地券
  • 简介:平头镞是东周时期常见器物,但关于其名称、年代和用途一直不太清楚。本文对楚出土平头镞的形制进行了初步整理,分为五型,主要流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在此基础上,根据平头镞的出土位置和形制特征,结合有关文献,考证平头镞的用途为弋射用矢。

  • 标签: 楚地 平头镞 形制 用途
  • 简介: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于中国北宋初期,已为学术界公认。而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交子的诞生地,也是不容置疑的史实。这是中国的骄傲,成都的光荣。但交子的制造地点在成都的具体位置,一直没弄清楚。这一悬案已成为众多钱币研究者和广大钱币收藏者们面对的一个尴尬问题。为此,笔者与金牛区钱币研究会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探索,初步考证出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的制造在成都市金牛区辖区内的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以下简称中铁二院)一带.

  • 标签: 制造地点 交子 历史文化名城 世界第一 勘察设计院 成都市
  • 简介:<正>近年来,湖南澧县相继出土一批元明券,现收藏在澧县博物馆。今简述如下。一、元代券元代券三道,皆为青灰砖朱书。1.元至元年文寿券。青灰方砖朱书;正面券文,为楷书略显行草,自右至左计12行,每行8至30字不等,共309字;无券额或券首单行标题,为不分券额券首连续书写,券尾加画有符篆,整面券文被一幅八卦图案所圈围;背面压印纹饰为菱形几何图案;长、宽、厚尺寸为29.5×29.5×4厘米。券全文如下:至元年已亥闰十二月已卯朔越十二日庚寅澧州路在城孝德坊冯家升泉土地分居殒故父亲文公寿原知事元命于乙未年五月十六日寅时生寿年四十岁大限甲戊年二月有二日约寅卯时分在家因疾终于正寝停柩在堂龟筮协从刻袭古宜于本州澧阳县同由乡安

  • 标签: 湖南 几何图案 刘氏 出土 元代 标题
  • 简介:民国十七年(1928)周西成主黔时发行的汽车银圆,当是周西成请四川成都造币厂代铸。理由如下;一、西人耿爱德著《中国币图说汇考》,谈及中国银币版式达一千四百余种,如加上今天各种专著对银币版式的叙述,总数还要多。但汽车币正面中心花饰与四川军政府造的大汉银币(见本刊1985年第二期“民国时期四川通用硬币选”)完全相同,这在名目繁多的中国银币中是绝无仅有的。查对清代陈淏子编辑的《花镜》,并蒙郭若愚先生审核,确认这中心花

  • 标签: 成都造币厂 版别 中央造币厂 芙蓉花 中国财政部 共同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