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山西旅游宣传口号“晋晋美”,可称为“天作之合”。

  • 标签: 山西 宣传口号 旅游
  • 简介:"两山相对如蛾眉"。峨眉之名,见于秦汉,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九州。史载:汉永平中癸亥(63)六月一日,有薄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足迹如莲花,异之。追至绝顶无踪,乃见威光焕赫,紫雾腾涌,联络交映成光明网。圣接西南和尚(即印度和尚宝掌禅师)告之,答曰:此是普贤祥瑞,于末法中守护如来相教,现相于此,化利众生。有史可稽的峨眉山佛教始于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净土宗创始人之一慧持来峨眉山创建了全山第一座寺院普贤寺(今万年寺)。峨眉山原为道家第七洞天,东汉时即有寺观。经过先道后佛、佛道并存、佛盛道衰、佛教一统的复杂演变,至今道教仅存遗迹。五台、峨眉、普陀、九华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文殊、普贤、观

  • 标签: 佛教圣地
  • 简介:一座院落,记载着一个名门望族的兴衰;一段爱情,凝结着一段中西合璧的浪漫。百年李家大院,被沧桑岁月厚重成一处佳景胜迹,以一种宠辱不惊、阅尽沧桑的气度,彰显着独有的风韵,代表着一部丰富多彩的晋商文化发展

  • 标签: 文化发展史 名门望族 中西合璧 兴衰史
  • 简介:一、《北》地名点校疑议一则《北》卷五三《皮景和传》:“又有阳平人郑子饶,诈依佛道设斋会,用米面不多,供赡甚广,密从地藏,渐出饼饭。愚人以为神力,见信于魏、卫之间。将为逆乱,谋泄。乃潜度河聚众,自号长乐王,已破乘氏县。(皮)景和遣骑击破之,禽子饶,...

  • 标签: 《金史》 《北史》 中华本 平阳县 平阳城 河北磁县
  • 简介:中华逢盛世众心同归朝五台,佛国举盛事佛莲香飘跨九州,8月16日上午9时,原本雾锁苍穹的五台山不知不觉的云开雾散,娇阳四射。经过绵绵秋雨接连数日彻头彻尾沐浴的整个世界,万山滴翠,祥云缭绕。9时30分,在新建的4700平方米广阔的佛教文化广场上,山西省委副书记、组委会名誉主任侯伍杰的一声洪亮的宣布,“中国五台山首届国际佛教文化节暨佛教艺术大展隆重开幕”。刹时,数万观众,激情澎湃。佛号齐鸣,礼

  • 标签: 五台山 佛教文化节 佛教艺术 民族文化
  • 简介:我出身农家,虽有幸进入大学攻读历史学本科,但直至毕业还是懵懂未化,竟没有认真读完过一本真正的古籍,更不知学术研究为何物。1987年始入念海先生门下,学治历史地理学。六年间,老言传身教,手把手地指导我硕士与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终于使我艰难地跨入农业历史地理的学术之门。其后随先生从事《西安历史地图集》的编写与中日合作历史地理学课题“中国黄土高原的都城与生态环境变迁”的研究,

  • 标签: 历史地理学 学记 博士学位论文 生态环境变迁 学术研究 言传身教
  • 简介:景泰蓝是我国传统的工艺制品。它由于采用了掐丝成形和彩釉镶嵌的特殊工艺。一直以富丽典雅。古朴凝重的风韵而享誉中外。

  • 标签: 景泰蓝 工艺制品 沈阳市 民间工艺
  • 简介:在分析文献典籍的基础上,通过从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个角度对广东佛教文化景观的剖析比较,以解读广东佛教文化景观的地域分异和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广东佛教早在汉代即已传入,后随交通线和区域开发进程演变。在传播时间上,珠三角地区佛教传入最早,粤北和粤东北次之,粤东南潮汕地区则最迟;在空间分布上,广东佛教呈现明显的空间的分异现象,将广东佛教文化划分为三大文化区:广府、客家和福佬佛教文化区,分别以广州、韶关和潮州为中心,并在佛教信徒数量和比例关系及寺院规模等层面存在明显差别;在佛教文化景观表现上,三大佛教文化区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佛教文化景观,突出地表现在佛教建筑风格、语言、音乐和民俗层面。而佛教文化景观的形成和演化深刻反映着广东对外交通条件、区域开发进程和水平及地理环境的差异。

  • 标签: 佛教文化 景观特征 地域分异 广东
  • 简介: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及其南面的氹仔、路环二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但从1553年开始逐步被葡萄牙殖民者所占据。1999年12月20日,我国政府将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这是继香港问题圆满解决之后,中国的又一件政治大事!为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本刊特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专家学者,根据翔实的档案材料撰写了一组专稿,其中有的阐述澳门地名的历史演变,有的披露澳门珍档的重要发现,也有的寻绎澳门历史问题的由来发展,还有的是探讨澳门个案史实的缘起情由……

  • 标签: 澳门回归 澳门史 档案材料 澳门问题 葡萄牙殖民者 澳门历史
  • 简介:西藏的政教制度经历了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的发展过程,在这漫长的历史演变中,主导精神世界的藏传佛教与关怀世俗世界的统治阶级互相倚重和扶持,不仅满足了统治阶级攫取政治利益的野心,而且也使各教派在这一过程中扩大了影响力,从而使二者结成了紧密的联盟。藏传佛教特有的政教合一制度、活佛转世制度以及寺庙僧伽制度也在这一过程中日臻完善,凸显了藏传佛教在群体整合、主权统一、民族融合中的政治功能,更重要的是在国家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标签: 藏传佛教 政教关系 政治功能
  • 简介:我第一次看到筱苏(念海)老师的名字,是在1978年初夏。我因年龄超过三十一足岁,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无法报名。到1978年研究生公开招生时年龄放宽至四十足岁,又没有学历要求,就抓住这最后机会。当时只是为了圆此生“考大学”的梦想,并未寄多大希望。初试结果我获得复试资格,按规定可以享受十天复习假,

  • 标签: 史念海 记忆 恢复高考 学历要求 研究生 年龄
  • 简介:北宋汀州最早出现了“虎耳有缺”的记载,并且将之与老虎吃人联系起来,认为虎每食一人,则耳成一缺。本文试图从环境的角度提出一种猜想,认为虎耳上的缺口乃“伤口”,“两耳如锯”则是说此虎伤痕累累。这些都是老虎生存竞争的结果。而老虎生存竞争并在身上留下缺口至宋代时为人所留意,则又与唐宋时期的人口增长,经济开发,以及植被的破坏有着密切的关系。虎耳有缺如锯也可以视作环境恶化的标志。同时,古人对虎耳有缺的观察及其解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生物知识增长的机制,以及宗教文化在传统中国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 标签: 宋代 汀州 环境史 佛教
  • 简介: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互动发展,文化旅游将成为当代旅游业的新潮流、新热点,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将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从而形成了产业优势将是未来的必然。以五台山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资源与市场分析为基础,结合当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通过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旅游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理论,探讨了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五台山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 标签: 旅游产品 开发 五台山
  • 简介:这是一篇对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的评述,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了伊懋可的环境概念、理论基础和本书的分析框架,认为它是经济、科技文化和环境的有机结合。第二部分分析它的史料和方法论特点。史料方面引人注目的是诗歌、传教士回忆录和多种语言研究成果的吸收。在方法论上主要使用了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三部分提出了三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分别是人口增长与环境破坏的关系,介于文人环境意识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农学知识,以及双向比较方法的应用等问题。总之,《象之退隐》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瑕不掩瑜。它是一部谁也绕不开的著作,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史研究的新方向。.

  • 标签: 《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 伊懋可 史料 高度平衡陷阱理论
  • 简介:本文论述地理学基本研究传统与地理学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审视地理学发展迟缓的原因;认为地理学改变落后状态的希望在于地理学的综合发展方向。本文着重讨论了钱学森教授有关地理综合的理论和方法。

  • 标签: 研究传统 迟缓效应 地理综合
  • 简介:清康熙年间,阿拉蒙古归附清廷后,与河西府(县)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划界纷争。该文利用档案、地方志等相关文献资料,对清代河西走廊北部汉蒙交接地区的凉州、甘州二府与阿拉蒙古边界纷争事件的过程、起因进行了详细考察,分析了在此事件处理过程中,国家与地方社会复杂而多元的互动关系。清代以来河西走廊北部边界的变迁,不仅折射出传统社会政治大环境的改变,而且也是区域农牧经济互动消长的反映。

  • 标签: 清代 阿拉善蒙古 甘州府 凉州府 边界
  • 简介:本文分析了今湖北省境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输态势,探讨了其对该地佛教义学分布的影响,指出传统认为的南北朝佛教“南朝重义解、北朝重禅行”的见解在地理分布上值得重新审视。

  • 标签: 湖北 东晋南北朝 佛教地理 佛教义学
  • 简介:译者按:海参崴地处中、俄、朝三国领土接壤地带,朝向日本海,背后是肥沃的兴凯湖平原,气候温润,是西北太平洋大陆沿岸少见的天然良港。这里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俄国的太平洋门户。所谓“彼得大帝湾”,就是海参崴一带凹陷进大陆的一片海域,为一地质横断岸。锡霍特山脉的余脉伸入海湾,形成了所谓穆拉维约夫-阿穆尔斯基半岛和叶甫根尼娅皇后群岛,海参崴位于半岛的顶端。占据海参崴,俄国就可封锁中国东北,在朝鲜半岛扩张势力,从侧后威胁日本,独霸东北亚洲;否则,俄国在东北亚洲就难以立足。

  • 标签: 彼得大帝 海参崴 研究史 西伯利亚大铁路 西北太平洋 太平洋舰队
  • 简介:关于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之源,学者们先后提出了'《元和郡县图志》'说、'十道四方志'说及'《十道四蕃志》'说三说。但慎而审之,其源问题至今并未能很好的解决,故有重新探讨之必要。从体例、文本对勘及相关史料所记《要略》撰述取材等角度论证,可知'《图志》'说不准确;从常理、版本、目录及唐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等角度论证,可知'《十道四蕃志》'说不正确;在'《图志》'说及'《十道四蕃志》'说论证的基础上,从文本对勘及中国历代地理总志取材的角度来观照'十道四方志'说,最终考定其源为十道四方志。

  • 标签: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 史源 《元和郡县图志》 《十道四蕃志》 十道四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