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和(或)HLA相关抗体,以下统称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探讨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策略。方法分析反复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后效果,对血小板输注无效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后效果,通过血小板纠正指数(CCI)评估输注后效果。结果196例反复多次输血(红细胞、血小板等)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TR)67例(34.1%),对判断为PTR患者检测血小板抗体,阳性52例(77.6%);对52例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配型成功27例,血小板输注有效23例,有效率为85.1%;余下25例血小板配型未找到相配合者采取随机输注,血小板输注有效4例,有效率为16.0%。结论对于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是很有必要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可显著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 标签: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配型 血小板输注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小板粘附试验与血小板聚集试验在检验肝硬化患者中的作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肝硬化患者63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上海通用机电技术研究所研制的TYXN-96多功能血液凝聚仪,日本东亚公司生产的kx-21N血细胞分析仪及与其配套的溶血素、清洗液和稀释液,LBY-F5血小板粘附仪。结果两组相比,PAdT、PAgT均显著下降(P<0.01),其测定值的均值分别为26.0%和23.4%,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52.1%和51.3%。A级同B级、C级比较,PAdT、PAgT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B级同C级比较两者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数量检查的同时应对其功能作常规性检查。这对防止可能出现的出血、指导治疗及其预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作为肝功能损害程度评估的一项参考指标。

  • 标签: 肝硬化 血小板功能 血小板粘附试验 血小板聚集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行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服务。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分析阿司匹林临床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服务特征与要点,从而更好地使用阿司匹林。结果经过临床实践可知,当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但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结论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运用阿司匹林药物,能够有效提升整体疗效,但其安全性有待提升,药师在使用该药物时,必须加大对用药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 药学服务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例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原因及解决措施。方法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结果明显减低(≤50×109/L)标本256例,进行血涂片观察血小板分布情况,对其中涂片结果和分析仪计数结果明显不符以及临床无出血体征的64例患者再次采血进行手工法计数、末梢血涂片,观察血小板分布情况和枸橼酸钠抗凝血进行分析仪血细胞计数等方法复检。结果64例患者在复检时手工法和枸橼酸钠抗凝法血小板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与EDTA抗凝结果差异明显。结论血细胞分析仪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干扰因素,尤其是在计数血小板时有可能会存在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现象,应进行手工复检,以提高血小板计数准确性,防止误诊。

  • 标签: 血细胞分析仪 血小板计数 假性减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药物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6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应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30例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治疗,对比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心脏左室射血分数、E/A以及心输出量、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冠脉动脉综合征效果显著。

  • 标签: 阿司匹林 抗血小板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前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输注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输注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病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 标签: 血液病 血小板抗体 血小板输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血标本的不同状态,从而提高血小板计数的精确性。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本院健康体检对象40例为研究对象,用xs500i血细胞分析仪分析与手工计数法,分别检测放置不同时间后的EDTA-K2抗凝静脉血、EDTA-K2抗凝末梢血以及不抗凝的末梢血的血小板数量。结果用仪器分析法测放置不同时间后的抗凝静脉血的血小板数与手工计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仪器分析法测充分振荡混匀放置10分钟内的EDTA-K2抗凝末梢血的血小板数与手工计数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仪器分析法测即刻测定状态下的不加抗凝剂末梢血血小板数与手工计数比较,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不同的样本状态都可用以检测血小板数量,但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的长短、采血部位的不同等都可能(会)影响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当仪器分析法测得的血小板数与临床不符时,最佳做法是采集静脉血标本用手工计数法复检。若采血困难则可以采集不抗凝的末梢血即刻检测,并积极与临床沟通,以达到消除计数误差提高精度的目的。

  • 标签: 血小板 静脉血 末梢血 抗凝 仪器分析法 手工计数法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细胞技术在血小板检验中的应用价值,为血小板检验提供相关的实际医学依据。方法将我院2017年8月收治的9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按照血小板大小的不同分为小、正常和大血小板组,根据血小板数量的不同分为降低、正常、增高血小板组。在其中使用光学法和电阻抗法作比较来对标本进行血小板鉴定,外加手工血小板显微镜技术法做对比,并根据血小板直方图和小红细胞作用来判断影响。结果从数量组来看,电阻抗法、光学法、手工法血小板技术较为相近;在血小板直方图和小红细胞影响上,光学法和手工法较接近。结论光学法用于血小板技术对抗小红细胞的检验干扰和不典型细胞形态上技术较准确,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值得实际的临床分析应用推广。

  • 标签: 细胞技术 血小板检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应用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6年9月收治的3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结合常规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而研究组则是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结合减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展开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小板上升水平高于参照组的(P<0.05);且血小板水平上升时间短于参照组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参照组的,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结合减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展开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激素副作用明显减少,重要脏器出血不良事件发生减少。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糖皮质激素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抗血小板抗凝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0例临床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30例患者30天内心脏事件发生,心绞痛5例,Q波性心肌梗死2例,急性冠脉介入治疗4例,死亡1例。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钝化不稳定斑块。开始进行预治疗,原则为抗凝、抗血小板而非溶栓,以防止血栓形成、AMI和猝死。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抗血小板 抗凝
  • 简介:摘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非常常见新生儿血液系统急性病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具有起病急速、发展迅速和病因复杂特征,症状比较轻患儿具有自限性,部分重症患者会出现严重消化道和肺部出血问题,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就会给患者生命严重威胁。根据研究发现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感染因素和缺氧因素导致,随着时间发展会诱发病症不断严重需要进一步对于新生儿血小板病症进行合理治疗。

  • 标签: 新生儿 血小板 发病因素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SysmexXN-1000血液分析仪荧光法计数血小板的复检规则,详细分析规则建立的必要环节,以期对建立合理的复检规则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ysmexXN-1000血液分析仪检测1250例标本,同时进行血涂片显微镜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参考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推荐“41条”规则中血小板复检规则,通过调整规则降低复检率,控制漏诊率,制定出适合荧光法计数血小板复检规则。选取240例有阳性或假阳性倾向的标本验证规则的有效性。结果依据“41条”中血小板复检规则,电阻抗法(PLT-I)复检率为53.5%(669/l250),假阳性率为33.2%(415/1250),漏诊率为8.5%(106/1250);荧光法(PLT-F)复检率为50.3%(629/l250),假阳性率为28.2%(353/1250),漏诊率为5.7%(71/1250)。采用调整后的复检规则对标本重新统计分析,PLT-F复检率为33.9%(424/1250),假阳性率为13.4%(168/1250),漏诊率为4.0%(50/1250)。与原规则相比,调整后复检规则可使大血小板引起假性减低的检出率由59.6%(77/129)提高至89.1%(115/129);血小板聚集引起假性减低的检出率由84.1%(37/44)提高至100%(44/44)。验证试验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阳性标本无漏检情况。结论血小板电阻抗法复检规则适用于SysmexXN-1000荧光法计数血小板,但复检率过高未体现出方法学优势,优化后,规则的复检率和漏诊率均降低,具有临床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血小板计数 荧光法 复检规则 评价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补阳还五汤配合西药抗血小板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所收治的64例脑梗塞患者,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其中给对照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给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配合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0.63%),对照组(75.0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在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8.21±1.32)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评分(15.26±3.54),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25%)优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9.38%),但是差异不明显(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补阳还五汤配合西药抗血小板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明显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这种方案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补阳还五汤 西药抗血小板 脑梗塞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检测凝血功能四项以及血小板指标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产妇184例,根据产后出血量不同分为少量出血组(54例)、大量出血组(42例),对照组(88例)。检测三组的凝血功能以及血小板计数。结果三组的PT、APTT、FIB以及PLT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的TT之间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大量出血组PT、APTT均较对照组和少量出血组显著增高,FIB、PLT均显著降低(P<0.05);少量出血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高,FIB、PLT显著降低(P<0.05)。三组PT、APTT、FIB以及PLT的异常率随着出血量的增大而逐渐上升(P<0.05);三组间TT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剖宫产产妇凝血功能四项指标以及血小板计数可以判断产后出血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

  • 标签: 凝血功能 血小板 剖宫产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护理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到我院接受诊治的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采取常规治疗与护理方法的18例患者为对照组,采取综合护理方法的18例患者为实验组,对2组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的血小板计数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4例),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对症治疗的过程中,为其实施全面、综合的护理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恢复,也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护理方法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定义肝素抗凝过程中,血小板计数基础值下降50%或绝对值低于150×10^9/L,停用肝素后恢复正常。1相关文献表明,在药物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thrombocytopenia,HIT)最为常见。作为常用的抗凝血剂,肝素普遍应用于心肺手术。在使用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1%-3%的病人会产生HIT抗体2,当中约有95%出现轻微至中等程度的血小板减少(50-70)×10^9/L3而在这些HIT病人中,大约50%的病人会形成不同程度的动脉或静脉血栓4-5,从而引致及死亡的风险相对较高(20%-30%)5-6。目前临床上可通过使用肝素替代型抗凝血药物或低分子质量肝素来降低HIT的发病率。当考虑使用上的方便、生产纯化过程简单及价格低廉的特点,肝素依然是临床上最为普遍使用的抗凝血药物。因此,对HIT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瓣膜成形 血小板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次腰麻在血小板减少孕妇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优势。方法回顾我院2016年20例合并血小板减少孕妇剖宫产术在10ml注射器针头引导下进行单次腰麻完成手术的操作。结果20例孕妇均穿刺成功,并且腰麻效果满意,满足手术的要求,产妇术后无硬膜外出血倾向及腰背痛和头痛等症。结论在10ml注射器针头引导进行的单次腰麻,操作简便可行,损伤少,并发症少,值得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单次腰麻 剖宫产 血小板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