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检测状况。 方法:本研究中所使用的 200 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自我院 2018 年 6 月 -2019 年 5 月住院患者送检样本,主要为患者气管分泌物、脓液、患处血液、穿刺液、排泄物等。菌株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依据 2019 年 CLSI 标准执行,所采用的方法为纸片扩散法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检测采用 PCR 法。 结果:本次研究在样本中共分离出 200 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气管分泌物中样本构成占比 61.5% 、脓液中样本构成占比 12.5% 、患处血液中样本构成占比 12.0% 、其它分泌物中样本构成占比 6.5% 、患者穿刺液中样本构成占比 4.0% 、排泄物中样本构成比为 3.5% ; 200 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亚胺培南、四环素以及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 100.0% 、 85.71% 、 73.68% 、 62.41% 、 51.13% 、 42.86% ,而对于万古霉素耐药率则为 0% ; fnbA 、 Pvl 、 clfA 、 tst 、 sec 、 sasX 的阳性率分别为 60.0% 、 88.5% 、 42.0% 、 7.5% 、 4.5% 、 0.0% ;依据 DNA 标志物( DL-2000 ): fnbA 基因为 642bp 、 pvl 基因为 939bp 、 clfA 基因为 292bp 、 tst 基因为 594bp 、 sec 基为 325bp 。 结论:本研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具有完全耐药性,分析原因可能是菌株的生物膜形成及毒力的下降具有一定的联系;菌株的毒力因子呈现不同的分布状态可能是由于其分离标本、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差异。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毒力基因 耐药基因 基因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葡萄糖医药新用途。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归纳。结论,采用葡萄糖治疗体表慢性溃疡患者,一般换药 3 ~ 8 次即可获得治愈。采用 10% 葡萄糖注射液 20 ~ 40ml 与 25 %硫酸镁 5 ~ 10ml 混合均匀,然后作痛点注射,每次用此混合液 20 ~ 40ml 。 1 / d 或 2d1 次,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止。

  • 标签: 葡萄糖 医药 用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氨磺必利对阴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 92 例阴性症状为主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接受利培酮治疗,观察组 接受氨磺必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阴性症状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阴性症状评分优于对照组 ,且发生不良发应的概率较低( P< 0.05)。 结论: 对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氨磺必利治疗的效果更加,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氨磺必利 阴性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 2018年 1月 -2020年 6月间我院收治的, 经临床病理确诊为肺隐球菌病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 本组患者年龄平均为( 50.2±12.4)岁,患者临床症状以咳嗽、咳痰为主,并有部分患者合并发热症状。患者病理均得到明显确诊,肺组织可观察到肉芽肿合并多核巨细胞性反应、隐球菌孢子。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到结节肿块型、实变影、混合型病变。本组患者中 47例患者接受单独抗真菌药物治疗, 9例患者接受手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单独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为 95.74%。结论 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临床诊断应多依赖病理学与病原学检查,依据患者免疫状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期获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肺隐球菌病 临床特征 免疫状态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PV ) 阴性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6 月 -2020 年 2 月本院接收的 250 例 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 高危型 HPV 的阳性和阴性分为两组,即阳性组( 225 例 )和阴性组( 25 例 )。对两组进行高危型 HPV分型检测,就两组的病理特征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阴性组的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阳性组 (P<0.05) ,而两组的鳞癌、腺鳞癌、小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和子宫颈黏液性癌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 P >0.05 )。 结论 高危型HPV 阴性宫颈癌患者的腺癌 病理特征较为明显。

  • 标签: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阴性 宫颈癌 病理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三阴性乳腺癌诊断中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结合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 1日 -2019年 7月 1日手术的 20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免疫学检查及术后病理学检查分为观察组(三阴性乳腺癌组 50例患者)和对照组(非三阴性乳腺癌组 100例患者)。分析比较常规超声与 CEUS(超声造影)特征。结果:超声图像中观察组边缘毛刺征、后方回声衰减、微钙化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CEUS中两组边缘强化程度、强化边界、强化形态、造影剂分布、病灶是否明显增大等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内部血流Ⅱ -Ⅲ级、 RI≥0.70、 UE评分 4-5分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常规超声特征与 CEUS强化形态、强化边界、边缘强化程度、病灶是否增大等特征结合对 TNBC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常规超声 超声造影 三阴性乳腺癌
  • 简介:摘要:当前我国奉行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一个原料药制造大国,我们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会产生大量的“三废”,随着时间的推移,制药工业现在正在面临着严重的环保问题,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催化技术不仅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催化效率,此外还不会对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其已经成为绿色制药技术的主要研究趋势。作为化学法技术的替代产物,该方式备受瞩目。本文针对法技术展开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进行了预测评估。

  • 标签: 酶法技术 发酵 绿色制药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治疗的相关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甄选我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葡萄糖酸锌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分析 2018 年 2 月到 2019 年 7 月治疗的急性腹泻患儿 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患儿 75例,两组患儿开展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蒙脱石散、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观察组在该基础上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大便次数和 性 状,并评价两组患儿临床效果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利培酮与奋乃静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临床对照研究重点。 方法 选取本院 84 例精神分裂症 患者 开展 研究,标本纳入时间为 2019 年 01 月 -2020 年 02 月, 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 ,各 42 例。分别使用奋乃静和利培酮进行治疗 ,对比治疗成效 。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且和参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患者所进行的治疗中,利培酮能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利培酮 奋乃静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
  • 简介:【摘要】目的:葡萄糖酸锌治疗儿童营养不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分析。方法:撷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营养不良患儿20例,对这20例患儿均采取葡萄糖酸锌进行治疗。分析患儿在治疗前后的身高、体重变化情况、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基于葡萄糖酸锌的应用,患儿实施治疗后的身高以及体重相比于治疗前得到了显著的改善,P<0.05;患儿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P<0.05,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疗效肯定。结论:在营养不良患儿治疗期间,基于葡萄糖酸锌的应用,可使患儿的症状得以有效的改善,稳定其各项指标,促使其病情得以更好的恢复,可借鉴。

  • 标签: 葡萄糖酸锌 儿童营养不良 身高 体重变化情况 血清总蛋白 白蛋白 血红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葡萄糖酸氯已定醇在预防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研究特定时段( 2018.08-2019.08)内我院收治的 80例静脉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为临床对象 ,按照研究对比方法(随机抽签法)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 40例)与观察组( 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碘伏皮肤消毒液的方法预防相关感染,观察组患者接受葡萄糖酸氯已定醇溶液的方法。评估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结果:在不同置管部位方面,观察组总感染率为 18.61%,对照组总感染率为 42.69%, 2组比较( P<0.05)。在不同置管时间方面,观察组总感染率为 22.50%,对照组总感染率为 42.30%, 2组比较( P<0.05)。结论:葡萄糖酸氯已定醇在预防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的效果优于碘伏皮肤消毒液的方法,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葡萄糖 血液透析 感染 静脉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替奈普急性心梗溶栓治疗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 2017年 5月 ~2019年 7月我院收治的 112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替奈普组与常规组,替奈普组行阿司匹林以及肝素静脉注射治疗联合替奈普溶栓,常规组行阿司匹林以及肝素静脉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血流 3级比率、治疗后的 CK-MB峰值以及 cTnI峰值。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 7d与 28d时左室射血分数与 6min步行距离。结果:替奈普组梗死相关血管血流 3级比率高于常规组( P< 0.05),治疗后替奈普组 CK-MB峰值与 cTnI峰值显著低于常规组( P< 0.05),治疗后 7d与 28d的左室射血分数和 6min步行距离均要显著高于常规组( P< 0.05)。替奈普组患者牙龈出血发生率高于常规组但差异不显著。而两组患者的恶性心律失常以及急性心衰发生率对比不具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阿司匹林以及肝素静脉注射治疗联合替奈普溶栓急性心梗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其应用能有效提高梗死相关血管血流 3级比率,可较好地改善治疗后近期心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 标签: 急诊 替奈普酶 急性心梗 溶栓治疗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奥美拉唑联合血凝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66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 2019年 1月 -2020 年 1 月间,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单一组,给予患者单一的奥美拉唑进行治疗,一组为联合组,给予患者奥美拉唑与血凝联合治疗,每组各 33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单一组,输血量少于单一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单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单一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 给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奥美拉唑联合血凝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可供临床借鉴。

  • 标签: 奥美拉唑 血凝酶 联合 上消化道出血 疗效
  • 简介:【摘 要 】 目的: 本文主要对两种治疗模式 应用在产科收治的黄疸患儿中探究其应用价值。 方法: 纳入本次研究的主体为 200 例本院在过去一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介入治疗对HCCA患者碱性磷酸 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的影响。方法:收治100例HCCA患者,抽签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实施介入治疗,比较两组碱性磷酸 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结果:碱性磷酸 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结果显示,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介入治疗 HCCA 碱性磷酸酶 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阿替普溶栓进行治疗的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率。方法:从2019年06月至2020年06月就诊于我院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7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奇偶分组法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将对照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基于对照组予以阿替普溶栓进行治疗,比较7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在两种不同药物方案下治疗,其不良反应(泌尿系统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以及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情况。结果:7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后,观察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泌尿系统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应发生率均明显比对照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低(P<0.05);7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后,观察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NIHSS评分要明显比对照组3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低(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阿替普溶栓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还可降低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并应用。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阿替普酶溶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葡萄糖酸氯已定醇皮肤消毒液在极低超低体重儿中心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9 月 -2019 年 4 月期间行 PICC 置管患儿 56 例,按随机投掷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实施碘伏消毒局部皮肤,研究组使用 葡萄糖酸氯已定醇皮肤消毒液,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皮肤细菌学培养结果及 PICC 导管维护时间。 结果: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7.14% ,低于参照组的 28.57% ,差异明显( P < 0.05 );研究组皮肤细菌学培养结果小于参照组,且 PICC 导管平均维护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明显( P < 0.05 )。 结论: 葡萄糖酸氯已定醇皮肤消毒液在极低超低体重儿中心静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减少不良反应事件并缩短 PICC 导管维护时间,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葡萄糖酸氯已定醇 皮肤校服液 中心几年穿刺 细菌学培养 PICC 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口服葡萄糖酸钙在预防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5月期间为研究时间范围,把100例单采血小板志愿者列为此次研究对象,此间,结合在捐献血小板期间应用干预措施的不同进行分组,常规组与研究组各50例志愿者。其中,常规组志愿者不予以任何干预措施,对于研究组志愿者,捐献血小板前口服葡萄糖酸钙。比较分析两组志愿者,在捐献血小板期间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探讨采血前口服葡萄糖酸钙在预防捐献血小板发生献血不良反应中的作用。 结果:基于口服葡萄糖酸钙的联合应用,研究组志愿者在献血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志愿者,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单采血小板志愿者献血期间,基于口服葡萄糖酸钙的应用,可有助于整个捐献过程稳定有序进行,降低献血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风险因素,以此推进单采血小板的招募采集工作,不断壮大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队伍,以满足快速增长的临床需求。

  • 标签: 口服葡萄糖酸钙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献血期间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化学发光法与联免疫法检验乙肝病毒血清的疗效。方法 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5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疑似乙肝患者 160例,于治疗前均采用化学发光法、联免疫法予以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比较乙肝病毒标志物检出情况。结果 经化学发光法检测,其 HBeAb、 HBeAg、 HBcAb、 HBsAb、 HBsAg检出率均高于经联免疫法检测的检出率, p< 0.05。结论 化学发光法用于检验乙肝病毒血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疾病的早期诊治意义重大。

  • 标签: 乙肝病毒 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 血清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