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中连续无动脉监测、动脉监测一致性。方法本次研究用随机数字表法纳入对象50例行全身麻醉患者,给患者行连续无动脉监测获得的数据为观察组,行动脉监测获得的数据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数据间存在的差异性。结果两组获得的数据中MAP、SVV、CO、SV这4个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数据中SBP、DBP、PPV这3个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全身麻醉的患者使用连续无动脉监测和动脉监测的效果具有一致性,不过在SBP、DBP、PPV这3个指标监测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临床应用时需高度重视此方面情况。

  • 标签: 全身麻醉 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一致性
  • 简介:中图分类号R5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359-02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06~2015.05本科室的病情危重患者3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选取动脉监测与无血压监测数据做比较,观察两组血压数据的差距,来评估血压监测的准确性。结果有动脉监测与无动脉监测变化同步的,而且可以实时的监测血压,所有患者未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但是要谨慎穿刺部位远端血供的血运障碍的发生。结论动脉监测较无动脉监测可以准确,实时的监测血压动脉监测更能够显示血压监测的变化情况,使医生正确及时的评估病情和治疗反应,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提高临床的救治效率,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动脉血压监测有创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危重病人动脉监测的护理体会探讨。方法:选取ICU危重患者72例,在我院于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进行动脉监测,按照接诊顺序奇偶性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36例。休克患者的是观察组,非休克患者的是对照组。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对比分析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不同方式测压值的情况。结果:连续监测72例ICU重症患者 ABP 与 NBP 24 h ,共测各518次的血压;相较于对照组27例(75.00%),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为35例(97.22%)更高,对比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危重患者,实施动脉监测,发现更能准确反映特别是休克者真实的血压变化,通过加以正确且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出现,提升护理满意度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 监测 护理 ICU 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 Meta 分析系统评价动脉监测中桡动脉置管和足背动脉置管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 PubMed 、 Cochrane Library 、 Embase 和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桡动脉置管和足背动脉置管对动脉监测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由 2 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 除 标准筛选文献,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从中提取原始资料,运用 RevMan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 9 篇,包括研究对象 930 例, 3 篇研究评为 A 级, 6 篇评为 B 级。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 3-7d 导管留置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并发症中脱管率、局部血肿或淤血的发生率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中堵管或曲折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足背动脉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 3-7d 导管留置率可能高于桡动脉置管,且足背动脉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 其中的 脱管率,局部血肿或淤血的发生率均低于桡动脉置管。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桡动脉置管 足背动脉置管 Meta 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动脉压监测在 ICU 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进行探究。 方法: 60 例 ICU 危重症患者按照动脉监测位置不同分成对照组(足背动脉)与观察组(桡动脉), 均行精细化护理干预。通过穿刺成功率、动脉套管留置时间、干预前后血压水平、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观察与比较,确定有动脉压监测的应用及护理效果。 结果: 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在 ICU 危重症患者动脉监测中,桡动脉穿刺效果要强于足背动脉穿刺。 在有动脉压监测过程中,给予患者精细化护理,可有效延长动脉套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概率,促进监测作用的有效发挥。

  • 标签: 有创动脉压监测 ICU 危重症患者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监测(ABP)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手段。方法:对照分析我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监测在ICU危重病人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间入院接受治疗的ICU危重病患中的90例进行此次研究分析,将其中42例休克病患设为A组,将其中48例非休克病患设为B组,两组患者均接受有动脉压监测以及无动脉监测,对比监测结果。结果与无动脉监测结果相比,A组病患的动脉监测值更低,差异有意义(P<0.05)。B组患者对比动脉监测结果以及无动脉监测结果则均显示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ICU危重病患护理中使用动脉监测有利于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有利于依据检查结果实施更全面、细致的护理服务,更利于维护患者健康,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ICU危重病患 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精细化优质护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监测的护理效果。方法:研究时段: 2018年 02月至 2019年 02月,研究对象:我院 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护理方式分类:对照组( n=30,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 (n=30,采用精细化优质护理 ),对比两组的血压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3.33%VS20.00%](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监测中采用精细化优质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恢复了患者的血压,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感染性休克患者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精细化优质护理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肱动脉与足背动脉值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测量其平卧位时健侧肢体肱动脉与足背动脉,采用自身配对方法,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及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患者肱动脉显著低于足背动脉(P<0.01)。足背动脉与肱动脉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重型脑损伤后测量肱动脉困难时,可测足背动脉,并根据回归方程推算肱动脉

  • 标签: 血压 肱动脉 足背动脉 重型颅脑损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桡动脉置管进行血压监测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意义,以及在应用中所该采取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患者共65例,收治年限均在2013年1月~2014年7月之间。对65例重症患者应用桡动脉检测,并实施完善的护理措施,为抢救提供高效准确的临床指导。结果65例重症患者,均顺利完成血压监测以及动脉取血,在血压平稳之后将置管拔出,其中没有任何一例出现感染和阻塞等并发症。结论桡动脉置管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安全有效,而且不易感染,可以有效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值得广泛推荐使用。

  • 标签: 桡动脉置管 有创血压监测 ICU
  • 简介:目的:探讨呼吸机不同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动脉气指标及血浆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SV组(采用ASV模式通气)和SIMV+PSV组(采用SIMV+PSV模式通气),每组24例。比较两组使用通气模式前后RR、HR、pH值、PaCO2、PaO2、BNP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通气时间和平均调机次数。结果:通气后两组RR和BNP水平均低于通气前,且ASV组降低更为明显,ASV组调机次数低于SIMV+PSV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V模式和SIMV+PSV模式均能有效改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频率和降低BNP水平,且对动脉气指标的影响不大,其中ASV模式优于SIMV+PSV模式。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病 呼吸衰竭 有创呼吸机通气模式 动脉血气 脑钠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的变化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病后血压始终平稳的持续在正常范围内或发病前基础血压水平者,预后良好;血压先增高而后被控制者预后次之;血压增高顽固,始终未能控制和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者,预后最差。讨论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病死率高。在影响本病预后的因素中,动脉的变化是重要因素之一。及时而适度地控制动脉、特别是对血压顽固性升高或持续低于脑出血前基础血压水平,甚至低于正常血压水平者,采取适当的措施,对降低病死率一定的意义。

  • 标签: 脑出血 动脉血压 变化与预后 关系
  • 简介:目的利用无方法探讨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动脉管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方法:应用博时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系统及超声诊断仪对349例血压正常高值人群进行踝臂指数(ABI)、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检测,并与同期受检的201,例血压正常人群、303例原发性高血压1级患者及77例原发性高血压2级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受检人群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异常检出率较正常血压组明显增高,而低于原发性高血压1、2级组,且正常高值血压组、原发性高血压1、2级组分别与正常血压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3);而踝臂指数异常的检出率均较低,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原发性高血压1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083),但以上三组分别与原发性高血压2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3)。结论血压正常高值人群尚未发展至高血压阶段时已经开始出现动脉管功能和结构的损害,表现为血管顺应性下降,僵硬度增加,动脉内膜增厚,斑块形成,甚至出现管腔狭窄及堵塞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 标签: 高血压 动脉硬化 血压正常高值 脉搏波传导速度 踝臂指数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