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凝血抗凝异常与不明原因反复妊娠丢失相关性。方法选取58例不明原因反复妊娠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和60例健康的妇女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对象进行血浆凝血因子FⅡ、FⅤ、FⅧ、FⅨ、D-二聚体(D-D)水平以及蛋白C(PC)、血浆蛋白Z(PC)的检测。结果观察组FⅧ的水平为高于对照组;C水平>150%,观察组的危险系数为4.2倍,C水平>130%,观察组危险系数为3.3倍;观察组D-D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C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FⅡ、FⅤ、FⅨ、PC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不明原因的反复妊娠丢失中FⅧ的水平、D-D水平及PZ水平是高危因素,胎死宫中的危险性相对提升。

  • 标签: 凝血抗凝异常 妊娠丢失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验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在产妇DIC对早期诊断的评价效果。方法分别比较DIC产妇(DIC组62例)和正常产妇(健康组55例)在产前凝血酶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及凝血酶的时间变化,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指标增减。结果与健康组相比,DIC组产妇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P<0.05),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验与纤溶系统水平检测可以作为产妇DIC早期诊断的有效评价指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DIC 凝血 纤溶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施灸方向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顺经灸组和逆经灸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以外,其余3组制备大鼠寒凝血瘀证模型。造模成功后,对顺经灸组和逆经灸组两组大鼠背部的膀胱经经段实施不同方向的艾灸治疗,每天艾灸10min,7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共计14d。观察大鼠症状和体征量化评分变化,每星期评分1次,共计7次。治疗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造模结束后,模型组、顺经灸组和逆经灸组大鼠的症状和体征量化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顺经灸组和逆经灸组大鼠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大鼠(P〈0.05)。结论:顺经灸及逆经灸对寒凝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以及大鼠寒凝血瘀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顺经灸对大鼠寒凝血瘀症状改善优于逆经灸,顺经灸与逆经灸对大鼠血流变学影响无明显差异。

  • 标签: 灸法 膀胱经 寒凝血瘀 血液流变学 大鼠
  • 简介:目的:探究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采用口服甲钴胺治疗,实验组40例采用当归四逆汤治疗,两组均15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治疗结束后,通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TCS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判断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显示,两组临床疗效均有所提高,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0%,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5.00%,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TCSS评分均有所好转,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MCV、SCV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四逆汤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活络止痛的功效,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当归四逆汤 寒凝血瘀型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 简介:目的探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癌抗原125(CA125)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4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孕三烯酮胶囊,治疗组给予当归四逆汤加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CA125、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雌二醇(E2)、孕酮(P)水平以及盆腔包块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当归四逆汤能够显著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纠正患者机体内分泌的紊乱,促进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寒凝血瘀 中医药疗法 当归四逆汤 血清CA125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记录的>2.0s的长RR间期进行原因分析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检出长RR间期患者共38例结合其监测日志进行分析。结果38例长RR间期中,心房纤颤18例占47.4%,II度房室传导阻滞8例占21.1%,窦性停搏6例占15.8%,窦房阻滞4例占10.5%,房早未下传2例占5.3%。长RR间期多见于睡眠期,清醒期发作较少。最长RR间期为4.52秒。睡眠组黑朦、晕厥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睡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7,P=0.031)。出现黑朦晕厥症状的RR间期均在3.5s以上,RR越长,相关症状越重。结论应用动态心电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长RR间期及其相关原因,并尽早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尤其对于有黑朦晕厥症状病人,可以有效的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动态心电图,长RR间期,原因,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