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针刺加耳穴贴压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将80名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组在口服相同药物基础上加用针刺和耳穴贴压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HRV变化。结果:治疗8星期后,两组HAMD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均P〈0.05);治疗组焦虑/躯体化因子、睡眠障碍因子、绝望感因子、认知因子及总分分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8星期后,两组24h内窦性心律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min窦性心率的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24h内窦性心律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h内相邻窦性心率R-R间期差大于50ms的个数占百分比(PNN50)及高频成分(HF)均较治疗前增加,低频成分(LF)及低频高频比(LF/HF)均较治疗前降低,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和耳穴贴压可增强常规药物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HRV的改善作用。

  • 标签: 针刺疗法 耳穴贴压 中风 并发症 心率 抑郁
  • 简介:随着中草药的广泛运用,中药的肝毒性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在临床中安全运用中药,减少中药肝毒性成为中医药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肝毒性中药的药物成分、药物的量-时-毒关系、中药药性、药物炮制、药物配伍、用药部位、给药途径以及人为主观因素等各方面探讨中药与肝毒性的相关性,通过分析提出药物肝损害可以通过药物科学炮制、合理配伍、选择安全有效的给药途径、临床上合理规范运用等方式得以减少。

  • 标签: 中药 肝毒性 原因探析
  • 简介:本文梳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理论及后世医家相关论述,追溯温热药治湿热病渊源;从分消走泄法的理论依据及其用药规律,探讨温热药物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旨在拓宽思路,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湿热病 分消走泄法 温热药 伤寒杂病论 温病学
  • 简介:目的:评价加减旋覆夏麻芍草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variantasthma,CV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CVA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加减旋覆夏麻芍草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粉吸入剂+孟鲁司特钠咀嚼片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评价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采用荧光酶免疫分析法(FEIA)检测患儿的血清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儿的尿白三烯(LTE4)水平。治疗期间,记录两组患儿的合并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有效病例的复发情况。结果:①临床疗效: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为85.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81.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治疗组在改善患儿咯痰、咳呕、多汗、舌象异常、下眼睑发青等症状或体征方面,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④实验室指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尿LTE4、血EC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患儿的血EC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⑤合并用药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的合并用药患儿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⑥复发情况:治疗组的复发率为8.0%,对照组为30.4%,但两组复发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减旋覆夏麻芍草汤是治疗小儿CVA的有效方剂,且有一定的疗效持续性,�

  • 标签: 咳嗽变异性哮喘 旋覆夏麻芍草汤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