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运用因子分析法探讨医药卫生领域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及构成要素。分析结果显示,一般能力、医药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别是医药院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能力结构的4个维度模块,每个维度又有具体的构成项目。据此提出合理设置培养方案的能力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等建议,以期完善医药类院校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 标签: 医药类院校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复合型人才 能力结构
  • 简介:目的通过回顾随访分析3M树脂修复80例间隙过大的正中前牙,比较不同充填方式以及是否涂布表面封闭剂的临床效果,为有效预防微渗漏提供一些临床数据。方法:将40名患者的间隙过大的80颗正中前牙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人40颗牙,再把A、B两组随机平分为A1、A2组和B1、B2组,每组10人20颗牙,A、B两组均使用3M自酸蚀粘结剂及3M树脂,分别按传统分层及分割增量两种方式充填,A1、B1两组充填抛光后涂抹封闭剂,A2、B2组充填抛光后不涂封闭剂。于术后6个月、2年复查,观察四组的充填效果。结论:A1、B1、B2组的充填效果令人满意。提示分割增量充填有助于降低聚合收缩对粘结剂产生的不利影响:A1、B1组显示表面封闭剂具有良好的封闭性和穿透性,能明显减少微渗漏的发生。

  • 标签: 复合树脂 聚合收缩 分割增量充填 表面封闭剂 微渗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治疗胆总继发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80例胆总继发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为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总管切开手术,观察组患者进行经胆囊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数据分别为(84.19±4.28)min、(7.05±1.34)d,均优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概率仅为5.00%,低于对照组患者,P值小于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治疗胆总继发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尽早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腹腔镜 胆道镜 胆囊管 胆总继发管结石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免疫复合法和化学法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优劣,寻求更接近人类发病机制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免疫复合组和化学组,免疫复合组前3周每周给予抗原乳化液(含异体抗原8mg)注射1次,共注射3次,第4周免疫复合组和化学组均用100mgTNBS/kg+50%乙醇灌肠。分别于造模后第1天、第14天、第56天取材,比较造模后各组大鼠的症状、体征、病理反应等方面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免疫复合组与化学组在造模后第1天均出现稀溏便、溃疡、炎性反应等典型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但免疫复合组黏膜下层炎性反应剧烈,维持时间长达8周,化学组溃疡较免疫复合组深,但黏膜下层炎性反应强度不及免疫复合组,溃疡持续时间短,2周后趋向自愈。结论:免疫复合法模型表现稳定,重复性好,病变持续时间长,发病机制更类似人类溃疡性结肠炎,是较为理想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 标签: 免疫复合法 化学法 溃疡性结肠炎 大鼠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拟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85岁,ASAII-III级,随机分为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组(A组)和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组(B组)每组60例。两组均选择L-2~3或L3~4硬膜外穿刺置,穿刺成功后给予试验剂量1.5%利多卡因3ml,待麻醉平面出现后,A组选穴定位,针刺相应穴位,得气后接电针,调节强度与频率至患者可耐受水平,针刺10分钟后测麻醉平面,如未达到所需平面(T10-L4),硬膜外小剂量每次追加1.5%利多卡因(每次3ml),直至麻醉效果完善(I~II级)后开始手术,B组除针刺外,均与A组相同。记录两组硬膜外局麻药用药量,麻醉效果。记录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20min(T1)、切皮前(T2)、手术开始后60min(T3)及手术结束时(T4)HR、SBP、DBP、MBP,记录术前24h、T3、T4及术后24h血糖及皮质醇水平。结果硬膜外用药量A组较B组减少35.5%(P<0.01);麻醉效果Ⅰ级率A组96%,B组83%,两组比较(P<0.05);A组T1、T2及T3HR、SBP、MBP变化小于B组(P<0.05);A组血糖水平在T3、T4均低于B组(P<0.05);A组血浆皮质醇水平在T3、T4及术后24h均低于B组(P<0.01或P<0.05)。结论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效果优于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术中循环稳定,应激反应轻,可作为老年下肢骨科手术麻醉方法之一。

  • 标签: 针刺 硬膜外麻醉 老年 骨科手术 血糖 皮质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重PICC置前后的细节管理对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自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180例接受PICC置的肿瘤化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管理,观察组则成立质控组以进行PICC置前后细节管理。统计2组患者置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血栓形成以及炎性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00%,而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44%,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需接受PICC置的肿瘤化疗患者,在置前后注重细节管理,能够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PICC置管 细节管理 并发症
  • 简介:目的: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ElectricalAcupointStimulation,TEAS)复合全麻对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全麻组(Ⅰ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Ⅱ组),每组30例。Ⅰ组入室后于双侧内关和足三里贴电极刺激片并连接穴位电刺激仪,行穴位电刺30min;Ⅱ组患者入室后,在和Ⅰ组相同部位贴电极刺激片,但不连接穴位电刺激仪,静置30min。2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麻醉维持相同。Ⅰ组持续电刺激至缝皮结束,Ⅱ组整个术程未行电刺激。观察并记录术后48h内2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肩部疼痛、恶心呕吐(PONV)的例数;记录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结果:Ⅰ组术后48h内心律失常、肩部疼痛、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1);Ⅰ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明显早于Ⅱ组(P〈0.05,P〈0.01)。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显著减少或缩短腹腔镜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持续时间。

  • 标签: 经皮穴位电刺激 全麻 腹腔镜 卵巢囊肿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