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方法对250例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125例(行Bassini法疝修补术治疗)和观察组125例(行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下床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操作快捷、患者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无张力修补术 嵌顿性腹股沟疝 复发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125I粒子植入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影响因素。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对象均为本院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计例数为40例,入组时间为2020年6月-2021年6月。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判断近期疗效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6个月40例患者均存活,接受CT检查后判断CR、PR、SD、PD分别为9例、10例、15例、6例。局部控制率85.00%。治疗有效率47.50%。研究结果证实,患者性别、肿瘤直径和术后D90属于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选择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确保肿瘤局部良好控制,治疗安全性高,属于应用价值显著的微创治疗方案。分析结果证实,男性患者、肿瘤最大直径高于4.5cm,D90≥120Gy对近期疗效存在一定影响,需予以重视。

  • 标签: 125I粒子植入 非小细胞肺癌 近期疗效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125I粒子植入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影响因素。方法 本次研究纳入对象均为本院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总计例数为40例,入组时间为2020年6月-2021年6月。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判断近期疗效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6个月40例患者均存活,接受CT检查后判断CR、PR、SD、PD分别为9例、10例、15例、6例。局部控制率85.00%。治疗有效率47.50%。研究结果证实,患者性别、肿瘤直径和术后D90属于相关影响因素(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选择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确保肿瘤局部良好控制,治疗安全性高,属于应用价值显著的微创治疗方案。分析结果证实,男性患者、肿瘤最大直径高于4.5cm,D90≥120Gy对近期疗效存在一定影响,需予以重视。

  • 标签: 125I粒子植入 非小细胞肺癌 近期疗效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晚期膀胱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116例晚期膀胱癌患者的血清CA125的浓度。收集60例浅表性膀胱癌和其他泌尿系统疾病1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116例患者中78例(67.2%)血清CA125水平为36.7U/mL~1485.6U/mL(均数为498.3±63.9U/mL),高于正常水平(<35u>)。晚期膀胱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为324.5U/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0例经尿道切除术后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32例拒绝进一步治疗的患者血清CA125水平从450.4U/mL显著升高至505.8U/mL(P=0.041)。34例患者在双侧髂动脉栓塞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从475.8U/L显著下降至237.9U/mL(P<0.001)。结论:CA125可能是判断晚期转移性膀胱癌的重要标志物。 【关键词】晚期膀胱癌;CA125;经尿道切除术;电化学发光技术 无论晚期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接受什么治疗,其中大约有一半的患者最终死于转移。除了影像学检查作为一种有限的监测手段外,仍然没有一个有用的肿瘤标志物。我们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了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116例晚期膀胱癌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并分析了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内容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本研究对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116例临床症状为T3期及以上晚期膀胱癌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了研究,本组患者为男性90例,女性26例,年龄45~86岁,均数为62.6±5.3岁。64例膀胱肿瘤手术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1~8次。14例膀胱部分切除1~3次,最后一次手术后发现盆腔浸润或/和远处转移,20例患者未接受手术治疗。 32例行彻底切除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24例接受膀胱根治排斥和输尿管皮肤造口手术,6例接受单边或双侧肾盆腔超声引导穿刺造瘘术,20例接受经尿道切除肿瘤姑息和止血手术,14例拒绝进一步治疗。在50例接受姑息性手术的患者中,34例接受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16例患者接受M-VAC方案化疗。回肠膀胱切除术52例(44.8%)中,回肠代膀胱手术26例,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乳头手术16例,乙状结肠代及膀胱手术8例,膀胱癌根治+回肠原位膀胱可控手术2例。这些病例在术后1.2至6.7年(均数为2.3±0.6年)中发现局部复发或(和)远处转移。34例接受MVAC或卡铂和紫杉醇化疗2例,18例拒绝进一步治疗。60例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和16例泌尿系统非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经早期膀胱镜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他们的年龄在50岁-84岁之间,均数为年龄为60.9±5.3岁。所有肿瘤的临床分期均为≤T1。1.2 指标观察对所有患者取空腹静脉血3mL/例,肿瘤患者为术前2周、术后2周、化疗前2周、化疗第一个疗程2周后空腹静脉血3mL。对血清立即分离,并在-20℃保存,以备以后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A125水平。Elesys1010电化学发光自动分析系统及相关试剂由德国罗氏公司提供。试剂盒手册显示正常值为≤35U/mL。1.3 统计分析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应用SPASS25.0软件,分别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采用(x±S)、[n(%)]进行表示,并结合计量与计数资料运用t和X 检验。以P=0.05作为组间差异分析标准。2 结果(1)116例患者中有72例血清CA125水平高于正常水平(36.7~1485.6U/mL,均数为468.3±63.9U/mL),其余38例为正常水平(6.7~34.6U/mL,均数为26.3±2.1U/mL)。6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血清CA125水平范围为3.7~32.4U/mL(均数为27.8±0.9U/mL)。16例非肿瘤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在7.7~30.2U/mL之间(均数为25.7±1.7U/mL)。晚期癌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明显高于浅表性癌症患者和非癌症患者(P<0.001,数据有统计学意义)。(2)30例患者尿路改道分流手术前的血清CA125水平为26~1355.8U/mL(均数为398.3±36.7U/mL)高于术后33.7~1258.6U/mL(均数为368.7±11.3U/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例患者经尿道肿瘤姑息性手术切除术前的血清CA125水平为40.5~1485.6U/mL(均数为480.6±45.2U/mL),显著高于术后38.4~980.5U/mL均数为368.7±22.9U/mL(P<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3)在3到12个月的随访中,32例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包括14例膀胱保留和18例膀胱切除术)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从<35-1004.7U/毫升(均数为450.4±55.9U/毫升)上升到54.5-1203U/毫升(均数为505.8±35.7U/毫升),数据有统计学意义(t=-2.232,P=0.041)。(4)34例患者栓塞前血清CA125水平为42.3~1309.4U/mL(均数为475.8±52.3 U/mL),显著高于术后35~732.8U/mL(均数为237.9±73.4U/mL;t=5.048,P<0.001,数据有统计学意义)。16例患者术前血清CA125水平为50.3~1103.4U/mL(均数为512.8±23.7U/mL)明显高于治疗后(46.3~1000.0U/mL,均数为385.4±18.9U/mL;t=3.858,P=0.006,数据有统计学意义)。3 讨论膀胱癌理想的膀胱肿瘤标志物仅在癌细胞中表达,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以独立预测预后。CA125是一种表达于卵巢上皮细胞膜的糖蛋白,多年来已被临床用于卵巢癌特别是上皮癌的诊断,其诊断价值得到广泛认可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是继RIA、酶免疫法、荧光免疫法、化学发光免疫法之后的新一代免疫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快速、灵活、无污染或有害等优点。CA125作为泌尿系统疾病标志物的表达鲜有报道,研究认为尿道癌患者CA125水平会升高,但CA125水平在化疗和肿瘤切除肿瘤后下降至正常。Izes检测68例淋巴结转移或其他部位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其中48例患者血清CA125水平升高(71%)。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表明CA125可能是晚期尿路上皮癌病例中肿瘤活性的标志物。本研究显示,CA125的升高仅发生在伴有远处转移的晚期膀胱癌患者中,而不发生在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或非癌症性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中。无远处转移的部分浸润性膀胱癌患者CA125水平未升高。提示CA125的升高与晚期膀胱癌的远处转移有关。CA125在治疗过程中下降或没有进一步增加的患者可能预后较好,生存时间延长。相反,在治疗过程中CA125升高的患者可能预后相对较差。但对于使用CA125作为预测膀胱癌包括晚期浸润性病变在内的生物学行为的指标,需要在大样本研究中积累更多的信息。参考文献:[1]林若云.血清CA125、CEA的表达与子宫肌瘤患者的相关性分析[J].贵州医药,2023,47(09):1437-1438.[2]万卉珺,田芳.超声评分系统联合血清CA125、HE4检查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3,42(04):270-275.DOI:10.15991/j.cnki.41-1361/r.2023.04.008.[3]钟萍,张军,凌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CA125、TIMP-1、SAA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J].临床肺科杂志,2022,27(09):1411-1415.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恶性胸腔积液中实施肿瘤标志物CEA、CA125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70例胸腔积液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依照良恶性分组为良性组(n=30)及恶性组(n=40),分别检测胸腔积液及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CEA、CA125指标、对比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恶性组胸腔积液及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CEA、CA125指标均高于良性组,存在统计学对比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相比于单一检测更高,存在指标对比差异(P<0.05)。结论:在恶性胸腔积液中实施肿瘤标志物CEA、CA125能够实现良恶性有效鉴别。

  • 标签: CEA CA125 肿瘤标志物 恶性 胸腔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20排CT增强扫描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间质化疗对非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适应症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1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适应症中晚期肝癌患者38例为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组,每组19例。对照组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用320排CT增强扫描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间质化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灶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血管介入治疗手术适应症中晚期肝癌以320排CT增强扫描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间质化疗的疗效显著。

  • 标签: 中晚期肝癌 320排CT增强扫描 125I放射性粒子 间质化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从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透视中职预防保健工作。方法:对2020年5月到2023年5月期间,中职学校新生予以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验结果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按照调查结果明确到,中职学校新生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不断的下降,经过接种乙肝疫苗能够保护的人数不断的增加。结论:在接种乙肝疫苗之后可以有效的保护及降低乙肝的发病率,中职学校应该做好预防乙肝疾病的保健工作,促使学生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

  • 标签: 乙型肝炎 抗原抗体检测 中职 预防保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况。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根据阶段不同,分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组(n=23)、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n=2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n=20)、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n=23)、HBeAg阳性乙肝肝硬化组(n=20)、HBeAg阴性乙肝肝硬化组(n=15),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发检测乙肝病毒DNA,通过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定量。结果: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为(50982.65±463.89)IgIU/ml、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为(2206.56±4129.85)IgIU/ml、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为(11057.89±1052.49)IgIU/ml、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为(3173.65±268.49)IgIU/ml、HBeAg阳性乙肝肝硬化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为(1428.79±305.46)IgIU/ml、HBeAg阴性乙肝肝硬化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为(1802.79±311.45)IgIU/ml。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在不同阶段,其血清HBsAg的定量值存在明显差异,和HBeAg阴性患者对比,HBeAg阳性患者的HBsAg定量和乙肝病毒的DNA具有密切相关性。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凝与非抗凝血标本对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的影响。方法:共纳入500名首次献血浆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血液样本,以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参照组(250名,非抗凝血液标本)和研究组(250名,枸橼酸钠抗凝剂的抗凝血液样本),均进行ELISA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比较两组检测结果。结果:与参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液样本的HBV A值更高(P<0.05)。两组血液样本中有5例检测结果不一致,均为抗凝血样本,初检时出现灰区值或者反应性,说明枸橼酸钠抗凝剂会影响ELISA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的结果。二次复检5例标本的结果基本一致,假阳性反应消除。结论:ELISA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时对血液样本进行抗凝血处理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的干扰,需经过复检才能定论最终结果,避免漏查情况发生,从而增加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抗凝 血标本 酶联免疫法 血清乙肝表面抗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直肠超声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10月收治疑似前列腺癌患者70例为例,分别使用经直肠超声检测以及经直肠超声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联合检验,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观察单一诊断与联合诊断效能。结果:①70例疑似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癌检出率77.14%(54/7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含量(65.48±20.48)ng/ ml,非前列腺癌22.86%(16/70),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含量(16.39±5.40)ng/ ml(t=15.825,P<0.05);②经直肠超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诊断的阳性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数据高于单一经直肠超声诊断数据(P<0.05)。结论:在前列腺癌疾病诊断过程中使用经直肠超声联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查,其检验效能显著提升,值得临床疾病诊断中推广使用。

  • 标签: 经直肠超声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诊断 前列腺癌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铁蛋白(Ferr)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0月我院收治的27例前列腺癌(PCa)患者作为PCa组,另选取同期34例健康男性体检者纳入对照组、25例前列腺良性病变患者纳入良性组,三组研究对象全部行Ferr、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水平,并计算fPSA / tPSA比值。结果 PCa组的Ferr、tPSA、fPSA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组与对照组,fPSA / tPSA明显低于良性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联合检测血清铁蛋白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检测结果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前列腺癌 血清铁蛋白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在慢性前列腺炎诊断中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21年1月1日~2022年4月30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病理类型不同分为前列腺增生组、Ⅱ型组、IIIa型组、IIIb型组以及Ⅳ型组,每组患者均为40例,再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参与研究人员均接受TPSA检验,对比不同组受检者TPSA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TPSA水平以及TPSA检出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受检者的(P<0.05);前列腺增生组组患者的TPSA水平以及TPSA检出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中其他组别的(P<0.05)。结论:在慢性前列腺炎诊断中TPSA的应用价值显著,在该疾病的临床分型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慢性前列腺炎 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 临床分型鉴别 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