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CT灌注成像评估症状性动脉狭窄患者脑卒中复发风险的应用疗效。方法: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72例症状性动脉狭窄脑卒中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复发脑卒中将患者分为复发组(36例:复发脑卒中)与未复发组(36例:未复发脑卒中),比较两组患者脑CT灌注成像相关评估参数。结果:未复发组患者脑血流流量(CBF)、脑血容(CBV)均高于复发组,此外,未复发组患者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低于复发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脑CT灌注成像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脑卒中 复发风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分析39例动脉瘤麻醉资料,术中以静吸结合的方法,采用合适的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以及施行控制性降压等措施防止动脉瘤破裂及术后脑血管痉挛等不良反应,术中监测ECG、MAP、HR、NIBP、SpO2和PETCO2等。结果:麻醉及降压效果理想,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结论:选用合适的麻醉及控制性药物,术中注意血压骤升,控制性降压等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颅内动脉瘤,麻醉,手术,控制性降压,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用于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0例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观察本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再狭窄发生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对数据作以分析。结果:300例患者均治疗成功,治疗成功率为100.00%,再狭窄6例,再狭窄率为2.00%,出现脑血管不良事件3例,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0%,术后6个月、1年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结论:针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在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持续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管的患者为实验组,未行压监测及脑室外引流、行腰椎穿刺或腰大池引流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差异。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入院Hunt-Hess分级、动脉瘤直径、动脉瘤部位、合并症、手术时机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在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破裂动脉瘤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死、致残率,可进一步推广普及。

  • 标签: 颅内压监测 脑室外引流术 颅内破裂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破裂动脉瘤中应用显微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21年1月~2022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76例动脉瘤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将Hunt-Hess分级为Ⅰ~Ⅲ级的50例患者归为低分级动脉瘤组,将Hunt-Hess分级为Ⅳ~Ⅴ级的26例患者归为高分级动脉瘤组,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OS)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在之后的6个月随访中有2例复发病例与1例行二期栓塞治疗术;同时低分级动脉瘤组患者的预后优良率显著高于高分级动脉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显微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的高压状况,Hunt-Hess高分级动脉瘤患者的预后不太理想,应对其临床治疗方法作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显微开颅夹闭术 颅内破裂动脉瘤 Hunt-Hess分级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经皮腔动脉成形术(PTRA)在治疗肾动脉狭窄中的中长期效果。方法:研究采用对照试验设计,研究对象为2020年6月-2023年6月患者40例,通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对照组患者将接受传统的常规治疗,在实验组患者将接受经皮腔动脉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的血压控制、肾功能改善、复发率、生活质量和并发症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实验组在血压控制、肾功能改善、复发率、生活质量和并发症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因此,经皮腔动脉成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肾动脉狭窄的方法。

  • 标签: 经皮腔内肾动脉成形术 肾动脉狭窄治疗 中长期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动脉瘤夹闭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至 2020年 1月我院收支的 58例动脉瘤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其中研究组 28例,参照组 30例,参照组采用夹闭治疗,研究组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与住院时间相比,研究组显著短于参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的总发生率为 17.85%,显著低于参照组 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时间较短 ,患者康复快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整体治疗效果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夹闭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动脉瘤栓塞术中瑞马唑仑的麻醉效果。方法 纳入74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接受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患者;经数字表法均分2组,1组为参照组(n=37,应用丙泊酚麻醉),1组为实验组(n=37,应用瑞马唑仑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气管插管时及手术结束时,在SBP、DBP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在HR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组间差异较大(P<0.05)。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Ramsay 镇静评分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较少;在止痛时间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较多,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 动脉瘤栓塞术中,瑞马唑仑麻醉效果较优,既可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还可促使患者术后尽快苏醒。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瑞马唑仑 丙泊酚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动脉瘤栓塞术中瑞马唑仑的麻醉效果。方法 纳入74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接受动脉瘤栓塞术治疗的患者;经数字表法均分2组,1组为参照组(n=37,应用丙泊酚麻醉),1组为实验组(n=37,应用瑞马唑仑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气管插管时及手术结束时,在SBP、DBP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升高;在HR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降低,组间差异较大(P<0.05)。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Ramsay 镇静评分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较少;在止痛时间方面,实验组同参照组相比显著较多,组间差异较大(P<0.05)。结论 动脉瘤栓塞术中,瑞马唑仑麻醉效果较优,既可保证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稳定,还可促使患者术后尽快苏醒。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瑞马唑仑 丙泊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脉瘤应用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方法对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收治于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的30例动脉瘤患者进行资料回顾,分别给予两种诊断方式,使用磁共振血管造影作为磁共振血管造影组,使用CT血管造影作为CT组,观察两组患者诊断效果。结果两组检测方式检测动脉瘤部位情况并无明显差别(P<0.05);两种检测方式检测瘤体直径以及瘤颈宽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磁共振血管造影以及CT血管造影对于动脉瘤的诊断率较高,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CT 磁共振 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整体化护理在动脉瘤早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本院在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6例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28例)和研究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整体化护理,对两组患者症状康复时间、术后恢复时间、ADL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症状康复时间、术后恢复时间、ADL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整体化护理在动脉瘤早期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模式中作用显著,可以加速患者症状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应引起临床重视并着力推广。

  • 标签: 整体化护理 颅内动脉瘤 早期介入治疗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进行颅脑MRA及HRMRI检查,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的动脉狭窄检出率及病因检出情况。结果 HRMRI的动脉狭窄检出率显著高于MRA的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采用HRMRI检测的动脉粥样硬化、栓塞、烟雾病、动脉夹层、血管炎例数均高于MRA。结论 HR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病变诊断准确率高于MRA。

  • 标签: MRA HRMRI 脑梗死 颅内动脉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