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将前瞻性护理和全程安全转运应用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价值。方法 在 2019.4-2020.1期间选出 72例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将其分成 2组。参照组实施常规转运干预,观察组实施前瞻性护理和全程安全转运干预。对比各组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 观察组转运时间、救治等待时间等都要低于参照组,且观察组转运质量、护理态度、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等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将前瞻性护理和全程安全转运应用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前瞻性护理 全程安全转运 急诊危重患者 院内转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救转运呼吸机作为一种关键的急救设备,在医疗急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被广泛应用于急救车辆 、航空医疗和转运等环境中,为患者提供了呼吸支持和生命维持的关键功能。然而,随着对急救转运呼吸机性能和安全性的不断追求,该领域的研究也在持续进行中。

  • 标签: 急救转运 呼吸机 分类 通气模式 技术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率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2016年4月-2018年5月选取急危重症180例,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转运事故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危重症患者 转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4-18岁不同类型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与手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对 2019年 7月 -2019年 9月纳入标准的 4-18岁 60例脑瘫患儿进行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扩展和修订版 (GMFCS-ER) 和手功能分级系统 (MACS) 进行评定分级。结果 痉挛型四肢瘫患儿中 2 例 (3.3%) GMFCS和 MACS评级处于 Ⅳ ~ Ⅴ 级。痉挛型双瘫患儿中 16 例 (26.7%) GMFCS和 MACS评级处于 Ⅰ ~ Ⅱ 级;其中有 5 例 GMFCS和 MACS均为 Ⅰ 级。痉挛型偏瘫患儿中 2 例 (3.3%) GMFCS和 MACS评价均为 Ⅰ 级 ,1 例患儿 GMFCS和 MACS 均为 Ⅱ 级。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 1 例 (1.7%)GMFCS为 Ⅰ 级、 MACS 为 Ⅱ 级, 2 例 (3.3%) GMFCS和 MACS评价均为 Ⅲ级。混合型脑瘫患儿 4 例 (6.7%)GMFCS和 MACS评级处于 Ⅰ ~ Ⅱ 级, 6 例 (10%)GMFCS和 MACS评级处于 Ⅳ ~ Ⅴ 级。共济失调型脑瘫患儿 1 例 (1.7%) GMFCS为 Ⅱ 级、 MACS 为 Ⅲ级。 结论 GMFCS 和 MACS具有较好的关联性。

  • 标签: 脑瘫 粗大运动 手功能 分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危重病人120转运过程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期间我院120急救转运的80例危重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为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40例和采用预见性护理的实验组40例,比较两组病例的安全转运例数、安全转运成功率、病人及家属护理满意。结果:实验组病人的安全转运例数及其安全转运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病人及家属的护理满意率较对照组更高,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0.05,说明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运用预见性护理对120急救转运危重病人能够大幅提高病人的转运成功率,对于改善病人预后具有极其中安要的促进作用,且能够提升病人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效果显著,具有在临床中广泛推广的应用价值。

  • 标签: 120 危重患者 急救 转运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级护理模式的运用,分析其对消化科病区管理的价值。方法:以医院消化科病区为研究科室,实施分级护理管理,比较实施前后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护士工作质量评分、护士操作及理论水平评分。结果:实施分级护理管理后,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护士工作质量、护士操作与理论水平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 P< 0.05)。结论:在消化科病区实施分级护理模式后,可以提高护士护理能力,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服务水平。

  • 标签: 分级护理管理 消化科 护理质量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级护理模式的运用,分析其对消化科病区管理的价值。方法:以医院消化科病区为研究科室,实施分级护理管理,比较实施前后危重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护士工作质量评分、护士操作及理论水平评分。结果:实施分级护理管理后,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护士工作质量、护士操作与理论水平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消化科病区实施分级护理模式后,可以提高护士护理能力,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服务水平。

  • 标签: 分级护理管理 消化科 护理质量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ICU重症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采用分级护理模式,随后进行效果比对,分析其相关影响。方法:本次收治的ICU重症患者,共包含120例,对于观察组ICU重症患者区别于对照组患者采用分级护理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ICU重症患者护理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分级护理管理 ICU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分析安全管理在急性心梗行心脏介入术后转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18.8-2019.8期间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心梗行心脏介入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并根据病例单双号将其分为研究A组(术后转运常规管理)与研究B组(术后转运安全管理),每组各48例。比较两组转运的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B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研究A组(P<0.05)。结论 安全管理在急性心梗行心脏介入术后转运患者中可大幅度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 标签: 急性心梗 心脏介入 术后转运 安全管理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危重症新生儿出诊院前转运的急救与护理方法 。 方法 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及实时记录, 选取 我院急诊科 2017 年 1 月 -2018 年 12 月一年内出诊转运 共 52 例危重症新生儿 转运前、转运中病情观察、急救措施、 护理 方法 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通过细致 及正确 的急救 与 护理 方法 成功将 52 例危重症新生儿 安全 转送回医院,无一例在途中因 病情观察、 急救护理 措施落实 不到位而死亡。 结论 实施正确的急救护理 方法、转运前急救物品、仪器准备充足齐全,转运医护人员有丰富的急救技术与经验,并具备有高度的责任心及应变能力,有利于防止危重新生儿并发症发生及预后的影响,大大降低 院前转运 风险,不断提高急诊护理工作质量 。

  • 标签: 危重 症 新生儿 院前出诊 急诊转运 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讨论分级检验法应用于肾脏生化检验的临床效果,旨在为鉴别和诊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于 2018年 10月 ~2019年 10月间收治的 100例行肾脏生化检验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人数均为 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检验法接受检验,观察组患者则采取分级检验法接受检验。回顾性分析 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检验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检验血肌酐水平( Scr)、胱抑素水平( CysC)及血尿素氮水平( BUN)的阳性率分别为 60.00%、 44.00%及 6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00%、 8.00%及 4.00%,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常规检验法相比,分级检验法在肾脏生化检验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临床价值高,推荐应用。

  • 标签: 肾脏生化检验 分级检验法 检出阳性率 准确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 方法针对急诊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途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特地成立PDCA小组,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措施规范执行率,减少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 结果对活动前后转运规范执行率进行比较(P < 0.01),活动后转运规范执行率明显高于活动前,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同样明显高于活动前( P < 0.01)。 结论PDC循环管理 A运用于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能够明显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规范执行率。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危重患者 安全转运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PDCA循环管理在降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 方法针对急诊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途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特地成立PDCA小组,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措施规范执行率,减少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管理。 结果对活动前后转运规范执行率进行比较(P < 0.01),活动后转运规范执行率明显高于活动前,患者以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同样明显高于活动前( P < 0.01)。 结论PDC循环管理 A运用于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能够明显提高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规范执行率。

  • 标签: PDCA循环管理 危重患者 安全转运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危重症患者在运转途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 2017年 10月— 2018年 10月医院收治的 82例急危重症并需要转运的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 41例患者进行护理风险管理,设为研究组,另外的 41例患者进行常规转运护理,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接受科室的满意程度。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且研究组接受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急危重症患者运转途护理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相比于常规转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且接受科室的满意度更高,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急危重症 转运 护理风险管理
  • 简介:   [摘要 ] 目的 在 ICU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分级护理管理,并观察相应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该院 ICU2016年 12月— 2018年 12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患者中随机抽取 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到此次研究,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划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每组 41例,并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分级护理管理下的护理。结果 两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汇总与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发生率 7.32%,明显低于对照组 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调查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对照组的总满意度 82.93%,明显低于观察组 9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 ICU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分级护理管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 ] ICU;重症 ;分级护理 ;护理管理     ICU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其中收治的很多患者都属于重症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等特点,相应的临床治疗和护理难度也相对较大 [1]。针对此类患者,还需要科室及时探索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案,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促进患者康复 [2]。分级护理管理是一种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管理,强调针对患者情况进行合理的护理安排和人员配置等方面的管理,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护理成效 [3]。此次研究从该院 ICU2016年 12月— 2018年 12月期间收治的重症患者中随机抽取 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到此次研究,探讨在 ICU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分级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以期为 ICU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 ICU收治的重症患者中随机抽取 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到该次研究,并依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划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分级护理管理下的护理。该次研究方案已经经过专业医学伦理部门的审核和批准,实验均在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开始实施。对照组 21例为男性, 20例为女性 ;年龄 29~ 77岁,平均( 54.12±2.03)岁。观察组 22例为男性, 19例为女性 ;年龄 30~ 78岁,平均( 55.61±2.14)岁。两组平均年龄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接受分级护理管理下的护理:①患者分级。结合科室以往护理经验,对重症患者进行合理分级。其中,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不稳定,临床病情危重,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显效,需要随时准备实施急救,则划定为 4级患者。患者临床病情保持稳定,视为 3级患者 ;患者在 ICU 接受综合治疗但不需要采用 ICU干预方法,划定为 2级患者 ;患者临床生命体征稳定,可转至普通病房,划定为 1级患者。②人力资源配置。针对患者分级情况,对护理资源进行安排,实施科学的人员配置。对于 4级患者,需要指定 1名护理人员负责进行床边看护,密切观察患者临床体征,及时实施必要的急救措施 ;对于 3级患者,指定 1 名护理人员负责专门实施护理 ;对于 2级患者,可由 1 名护理人员同时管理 3 名此级别患者 ;对于Ⅰ级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即可,无需专人护理。③强化监督考核。科室组织专门的监督小组,负责密切观察不同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做好相应的记录。并定期实施工作考核,得出不同护理人员的工作考核分数。及时发现不同护理人员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其积极调整。并将最终的考核结果与护理人员的薪资评价等联系起来,以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于两组临床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由专人负责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在实验结束后统计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另外,在实验结束后利用该院护理部自制的问卷对入组患者进行调查,评估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评定满分设计为 100 分,工作人员在介绍调查目的后,患者进行无记名打分。分值低于 60分视为不满意,分值在 60~ 80 分之间视为基本满意,分值为 80分以上视为非常满意。回收问卷后进行结果统计,合计两组对护理工作表示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不满意的病例数,并计算出两组的总护理满意度 =(非常满意率 +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方法     将该次实验中 82例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数据结果均导入到 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实施处理,计数资料 [n( %) ]组间比较实施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汇总比较     两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汇总与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调查结果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调查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对照组的总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ICU重症患者大多病情复杂多变,情况不容乐观 [4]。针对此类患者,及时实施综合性治疗措施的同时,也需要从护理角度入手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以更好的促进患者的康复。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还需要做好相应的护理管理工作 [5-6]。此次研究中,以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分级护理管理模式为例展开研究。该院此次实验的研究显示,应用分级护理管理的观察组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7.32%,明显低于对照组 19.51%。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亦差异,对照组的总满意度 82.93%,明显低于观察组 97.56%。上述结果可以证实,在 ICU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分级护理管理效果显著。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通过开展分级护理管理,可以立足需要护理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护理资源予以有效整合和合理的配置 [7-8]。具体的护理管理中,针对 ICU重症患者的临床病情和护理需要,制定详细的分级管理制度,对不同患者进行明确的划分,以更好地保障后续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对科室护理资源进行了合理的配置,以保证不同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最大限度利用各种现有的护理资源 [9-10]。 ICU重症患者绝大多数生活无法自理,应尽量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光线适宜,环境清洁,布置以人为本,各种治疗护理相对集中、轻柔,报警声适度,避免外界干扰,各种管道置于适宜位置,每日评估,尽早拔出。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汗出及时更换衣被,保持口鼻腔会阴清洁、减少异味,及时修剪指甲、刮胡须,保持患者良好形象及尊严,操作时保护病人隐私 ;对于无法用语言交流的患者,可借助手势、书写板等及时了解患者需求。 另外,护理管理中还注意开展监督和考核工作。通过密切监督与定期考核,有效掌握临床护理效果,督促护理人员更好地完成各项护理任务,保障了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 [11-15]。于是,相应的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更高,更加高效,有效避免了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并为患者带来了理想的护理体验 [16-20]。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规范化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安全转运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 120 例急诊危重症 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抓阄随机化分组 ,各 60 例, 分别选择 规范化护理、常规护理 。结果:观察组检查等待时间( 0.52±0.07 ) min 、转运时间( 12.69±1.52 ) min 短于对照组,转运期间意外事件发生率 ( 1.67% ) 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在转运急诊危重症患者时,运用规范化护理效果显著 。

  • 标签: 规范化护理 急诊 危重症 安全转运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 机械通气期间气道分级管理在重症肺炎患者的运用 效果。 方法: 选择本院在 2017 年 12 月 ~2019 年 1 月收治的 重症肺炎患者 76 例,将 76 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 38 例实验组与 38 例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气道管理,实验组开展气道分级管理,比对两组患者 ICU 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护理满意度。 结果: 实验组 患者 ICU 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临床指标数据比对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机械通气期间气道分级管理在重症肺炎患者中运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病症,缩短 ICU 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

  • 标签: 机械通气 期间 气道分级管理 重症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