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心电图检查是心肌梗塞主要诊断依据之一。在心肌梗塞诊断上具有特征性改变,可以做为明确诊断的依据。一般情况下AMI(Acutemyocardialinfarctim)早期出现S—T段的抬高及T波的变化,继之出现梗塞性Q波,以后心电图表现一定的演变规律。近年来发现非Q波性AMI,约占AMI的20%左右。本文统计了近三年102例急性AMI患者,其中非Q波性AM121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特殊表现形式 左室前壁 特征性改变 胸前导联 特殊改变
  • 简介:<正>本文通过结扎12支家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实验性心肌梗塞模型,使用接触电极引导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和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并以微机实时分析。结扎LAD后,缺血区很快出现MAP减小,Vmax降低,负相波出现,平台期后段抬高,但MAPD不同程度延长,非缺血区MAP则无改变。实验发现,MAP的改变早于ECG的改变;

  • 标签: 缺血区 心肌单相动作电位 急性心肌梗塞 冠状动脉前降支 同步记录 体表心电图
  • 简介:本文报告了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改变。结果显示不同程度脑梗塞患者,其认知功能降低不同,本文指出,P300峰潜时是评价大脑认知功能的客观而敏感的指标。

  • 标签: 脑梗塞 认知功能 P300
  • 简介:目的:探讨狗脑动脉梗塞模型制作.方法:结扎狗脑动脉环发出的筛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结扎前30分钟、结扎后6小时,查血清AlP、CK32例,对照组8例,除未结扎动脉血管外,其它同实验组,处死动物取大脑标本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结扎6小时,ALP、CK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脑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照组脑组织正常6例,轻度损害2例,实验组则重度损害6例,轻度2例,中度22例.结论:结扎大脑动脉环发出的大部分血管,从酶学变化和组织形态学观察,均证实可造成狗大脑不完全性缺血模型.

  • 标签: 脑梗塞 脑缺血 疾病模型
  • 简介:本组16例脑CT均阴性且经MRI证实为脑梗塞。本组资料提示,在梗塞开始后的24小时内,BEAM异常率很高,但随着梗塞时间的延长,CT诊断的阳性率不断提高而BEAM阳性率逐渐下降。本组资料证实:α活动与脑血流量呈正相关而脑血流量与δ、θ活动呈负相关。对于脑深部和脑干部位的梗塞和腔隙梗塞,BEAM诊断的阳性率和定位价值均不高,但对于颈内动脉供血区的早期梗塞,即使梗塞面积较小,但只要位于脑浅表部位,BEAM仍有较高的定位价值。

  • 标签: CT MRI 脑梗塞 脑电地形图
  • 简介:目的:分析60例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TCD的特点。方法:收集CT证实,同时从事TCD检测的60例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较大,60岁以上占71.6%;男性多于女性。易患因素高血压占首位。病灶多位于基底节、放射冠,往往呈多发性。35%患者表现为单纯性运动性偏轻瘫。TCD无创检测颅底大动脉的流速、流向及频谱等血流动力学改变,能间接推测皿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可了解局灶性缺血的病因和供血情况。结论:CT、TCD对辅助临床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腔隙性脑梗塞 CT TCD
  • 简介: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是第三代吡酮酸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的特点。急性毒性:小鼠和大鼠口服LD50大于5000mg/kg。小鼠静注和肌注给药的LD50分别为223.88mg/kg和大于1000mg/kg。亚急性毒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环丙沙星3个剂量组(100、250和500mg/kg/天)和溶剂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每天口服一次,共给药2月结果表明环丙沙星各组的给药初期摄水量均高于对照组,雄鼠250和500mg/kg组体重增长

  • 标签: 亚急性毒性 肌注给药 大鼠 溶剂对照组 抗菌药物 酮酸
  • 简介:报告10例脑梗塞同向偏盲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认为在急性脑血管病变、脑梗塞引起的同向偏盲患者,VEP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辅助检查。

  • 标签: 脑梗塞 同向偏盲 视觉诱发电位(VEP)
  • 简介:脑血管病是老年期痴呆的常见原因。脑梗塞患者约有2%~5%出现智能障碍。利用听觉刺激序列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32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32例患者采用长谷川智测量表(HDS)评分。其中9例小于20分,其P300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均延长,而23例HDS评分正常者其中10例P300潜伏期延长。研究结果提示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检测技术可早期发现脑梗塞患者亚临床痴呆。

  • 标签: 脑梗塞 痴呆 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长期以来,老年人进行性加重的脑功能减退往往被认为是动脉硬化产生慢性脑缺氧的结果。但不少学者发现痴呆病人与非痴呆病人的病理改变中血管损害程度并无不同,早老性痴呆患者脑实质变性与血管疾病之间并无关系。Hachin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了多发性脑梗塞痴呆(Multiple—infarctdemen-tia,MID)这一概念,并认为脑血管病造成的痴呆源于多次发作性脑梗塞造成的累积性脑组织破坏,多合并有高血压。目前一致认为

  • 标签: 事件相关电位 多发性脑梗塞痴呆 P3潜伏期 痴呆患者 血管性痴呆 非痴呆
  • 简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正常成人检测是稳定可靠的。且不受意识状态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由于BAEP有相对固定的起源,潜伏期恒定,在同一受试者身上有反复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所以我们对200例脑梗塞病人均首先经CT证实为一侧基底节或是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的病人进行BAEP检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梗塞 波峰间期 嘉兴市 腔隙性 测试方法
  • 简介:目的:研究热性惊厥(Febrileseizures,FS)患儿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就诊的172例上呼吸道感染致热性惊厥患儿为惊厥组,同期102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肌酶谱变化。并将惊厥组分为四个亚组,单纯性热性惊厥(Simplefebrileseizures,SFS),抽搐时间〈5min的59例为甲组,5-15min的44例为乙组;复杂性热性惊厥(Complexfebrileseizures,CFS)患儿选取24小时抽搐〉2次以上,每次抽搐时间均〈5min的37例为丙组,至少有1次抽搐时间〉5min的32例为丁组。比较抽搐时间及抽搐次数对心肌酶谱的影响。结果:惊厥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yocardiumbrain,CK-MB)、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actatedehydrogenaseisozyme,LDH1)均有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抽搐时间长、次数多的患儿心肌酶谱明显升高(P〈0.05)。结论:FS可有心肌损伤。患儿抽搐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心肌损伤越严重。治疗FS同时应注意保护心肌

  • 标签: 热性惊厥 心肌酶谱 临床分析
  • 简介:瞬时外向钾通道(transientoutsidepotassiumchannel)在哺乳动物心肌组织中高度表达,参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1期和2期,对动作电位时程和形态有重要影响.瞬时外向钾通道在维持心脏正常功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许多心血管疾病中表现出瞬时外向钾电流密度和通道表达的改变.

  • 标签: 瞬时外向钾通道 Kv4 ITO 心肌细胞 基因转染
  • 简介:本文同步记录了蟾蜍在体心脏的心肌电周期与心肌机械周期活动,初步研究了二者之间的时间关系。结果表明,心房兴奋0.05秒后出现心室机械收缩,心室兴奋0.06秒后出现心室机械收缩。此外,应用肾上腺素的正性变力、变时和变传导作用,对该法进行验证,获得了一定的阳性结果支持。

  • 标签: 心脏 心肌电周期 心动周期
  • 简介:经颅多普勒(TCD)是一项新兴的无创性脑血流动力学量化检测手段,能较精确地反映颅内各条血管的功能状态,这对提高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水平,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我们应用德国EME公司生产的TV20000型仪器,观察了85例脑梗塞病人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结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经颅多普勒 脑梗塞 对比分析 平均血流速度 CT检查 腔隙性梗塞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毒鼠强中毒时脑电图的变化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13例急性毒鼠强中毒的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结果:13例患者中正常范围内脑电图1例,轻度异常脑电图2例,均为轻度中毒患者。这2例患者的脑电图在一周后复查时恢复正常范围。5例中度异常脑电图均为中度中毒患者,在一周后复查时4例脑波恢复仪波,但仍有较多量的0波,复型慢波及阵发性尖波消失。另1例为6—7Hz的0波,并仍有少量的复型慢波及阵发性尖波。5例重度异常脑电图其中4例为重度中毒患者,1例为中度中毒患者。第一次复查时脑波虽有改善但仍可见复型慢波及阵发性高幅尖波。这10例中一重度异常脑电图的患者在3月后第二次复查时,其中8例脑电图恢复正常范围,另2例脑波虽恢复到8—9Hz的仅波,但仍有较多量的θ波及少量的复型慢波,阵发性尖波消失。结论:毒鼠强中毒患者脑电图的异常程度与中毒程度及临床症状相一致。其动态变化可反映病情的转归。提示脑电图检查可反映脑损害的程度,可为临床诊断,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 标签: 脑电图 毒鼠强 急性中毒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氯化铝(0.5,1,2,4mmol/L)对豚鼠乳头状肌跨膜电位的影响。方法:利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引导动作电位(AP),经微机采集AP图形并测算跨膜电位各参数。结果:AlCl3对静息电位(RP)无明显影响;使动作电位时程(APD)先延长(P<0.05)后大幅度缩短(P<0.01),呈现双相效应;AlCl32,4mmol/L使动作电位幅度(APA)及0期最大除极速度(Vmax)减小。结论:AlCl3可能对Na+内流有抑制作用,对Ca2+内流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双相效应。

  • 标签: 心肌 动作电位 电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