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抗凝血杀鼠剂中毒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结果。方法2012年4月-2015年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贵州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中,根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考虑诊断为“抗凝血杀鼠剂中毒致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的40例患者,采用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维生素K120~160mg/日等治疗,监测患者出血症状及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好转后维生素K1减量至10~20mg/日,维持治疗2~6月。随访半年。结果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及凝血功能异常,给予补充血浆、维生素K1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抗凝鼠药中毒以出血症状为主要表现,单纯补充血浆可快速纠正出血症状、改善凝血功能,但维持时间短,维生素K1为特效解毒药物,凝血功能纠正后仍需维生素K1维持治疗。

  • 标签: 抗凝血杀鼠剂 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 维生素K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标本血量不足对凝血酶原时间(英简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英简APTT)检查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方法择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凝血检查的180例患者,利用计算机将全部患者入院编码打乱随机抽取进行平均分组,实验A组患者采集血量不足标本与抗凝剂比例为81,并采集合格血量标本(2.7ml)作为对照A组;实验B组患者采集血量不足标本与抗凝剂比例为71,并采集合格血量标本作为对照B组。结果实验A组患者的PT与对照A组相比,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APTT与对照A组相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B组患者的PT、APTT与对照B组相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标本血量不足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标本血量不足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选取于2011年5月—2013年1月来我院接受凝血检验的200例患者,其中100例接受质量控制凝血项目检验(观察组),另外100例接受常规凝血项目检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诊断的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93.0%高于对照组69.0%,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凝血检查过程中实施质量监控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情况,对后期治疗起到作用作用。

  • 标签: 影响因素 凝血检验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凝血检验项目的因素和解决对策。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于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的98例凝血检验项目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标本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及溶血环境下等因素下,探讨对PT、APTT、TT及FIB的影响。结果标本放置时间对APTT、TT及FIB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PT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影响(P>0.05);离心时间对PT及APTT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TT及FIB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影响(P>0.05);溶血环境对PT、APTT、TT及FIB的表达水平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凝血检验项目的质量控制需缩短标本放置时间,严格控制血浆离心时间及转速,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

  • 标签: 凝血检验 影响因素 解决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的60例抗凝静脉血标本,采集完立即在室温下对其进行常规四项检查,数据作为对照组。然后,将标本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其中,A组在-4℃条件下放置24h,B组置入-20℃条件下24h后再次进行凝血检查;C组在4h、8h、24h后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数据。结果凝血标本在-4℃条件下保存24h后,凝血四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而-20℃保存24h后,APTT明显延长(P<0.05)。在室温下,放置4h、8h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放置24h后,FIB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三项指标发生明显变化(P<0.05)。结论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结果具有一定影响。

  • 标签: 凝血标本 检验结果 时间 温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孕晚期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四项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分别检测165例孕晚期妇女(孕周>35周)、122例孕早期妇女(孕周<13周)和36例健康非孕妇女血浆中的PT、APTT、TT、FIB,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健康非孕组相比,孕晚期组PT、APTT明显降低,FIB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孕早期组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妇女进入孕晚期阶段后血液趋于高凝状态,及时掌握孕妇凝血功能变化,对于预防产后出血、血栓形成,避免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孕晚期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生化检验对肝素抗凝血浆的运用。方法其中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实施生化检验的60例受检者,所有患者的生化检验血液样本均被分成两支,分别为不含抗凝剂以及含有肝素抗凝剂组,对两组样本检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血清和血浆两组检测中氯离子、钠离子等平均浓度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和血浆钾元素浓度相比,血清中钾元素平均浓度显著偏高,差异显著(P<0.05);和血浆中葡糖糖含量相比,血清中葡糖糖含量普遍偏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素抗凝血浆抗凝作用显著,不容易发生溶血情况,因此可以在生化检验中加以推广应用。

  • 标签: 急诊 生化检验 肝素抗凝血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对策。方法选取我站2013年12月~2014年6月之间检测的血液样本96例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因素的情况下进行凝血项目检查,项目具体包含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结果溶血现象对PT、血浆中TT含量、APTT、TT皆有一定的影响;离心时间对PT、APTT有影响;标本放置的时间对APTT、FIB、TT有影响。结论医师在进行凝血检验项目检验时,掌握好离心时间以及标本放置时间,防止发生溶血现象。

  • 标签: 凝血检验 对策 溶血现象 离心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孕晚期妇女的部分凝血功能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住院的孕周≥29周60例孕晚期妇女作为观察组,60例门诊健康非孕妇女作为对照组,对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分别进行检测,并就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参考范围做比较,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皆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有一定异常,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凝血酶时间(TT)均明显缩短,纤维蛋白原(FIB)明显升高(P<0.05)。结论孕晚期妇女凝血功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故而在围产期需密切关注孕妇的各项凝血指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尽早处理,对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孕晚期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肝素抗凝血浆在生化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88例急诊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分别对患者的血清、肝素抗凝血浆十项急诊生化项目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血清组与血浆组葡萄糖、磷离子、钾离子进行对比分析,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清十项急诊生化项目的检验中,使用肝素抗凝血浆进行检验,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血液样本的检测效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生化检验 肝素抗凝血浆 急诊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产科收治的3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通过对于患者病例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对于患者病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1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经临床抢救治疗后,29例患者病症得到有效控制,2例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发生死亡,患者病症的抢救治疗有效率约为95%,同时有28例新生儿存活,新生儿存活率约为90%。结论进行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症的及早诊断以及积极治疗,是提高产妇以及新生儿存活率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和应用。

  • 标签: 产科 弥漫性 血管内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宫内窘迫对足月新生儿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科2014.01-2014.12新生儿监护室收治的足月新生儿,根据出生前是否存在胎儿宫内窘迫进行分组,分别测定生后24小时内其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共纳入56例足月儿,胎儿宫内窘迫组27例,非胎儿宫内窘迫组29例。胎儿宫内窘迫组与非胎儿宫内窘迫组相比,APTT、TT、AT-III、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INR、PT%及FI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宫内窘迫会引起新生儿凝血功能的一系列变化,对早期新生儿凝血功能的监测可早期发现危重患者,降低伤、残及死亡率。

  • 标签: 胎儿宫内窘迫 凝血指标 足月儿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针对重型脑外伤患者的部分凝血功能指标异常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抽取于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就诊的例127例脑外伤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随机的方式将所有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为94例脑外伤患者,对照组患者则为33例脑肿瘤术前患者,以此来对两组患者进行GCS评分以及检测其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患者所进行的PT、APTT、DD以及FDP等方面的检测值均都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在GCS评分以及BPC值方面却明显的低于后者,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观察组患者的PT、APTT、DD以及FDP检测值也都高于轻、中型脑外伤患者。结论重型脑外伤患者有着非常明显的凝血指标异常情况;因此,必须及时检测,采用科学合理的抗凝治疗,尽可能的纠正其可能产生的凝血功能异常情况,这本身对于患者预后工作的改善情况来说非常重要。

  • 标签: 重型脑外伤 凝血功能指标 异常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素抗凝血浆的生化检查结果,分析其应用于急诊生化检验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的144例在我院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1。患者按照常规检测方法,抽取4毫升血液,分别装进两支试管中,其中一支试管中含有肝素抗凝血剂,将其摇匀,另一支试管中不加抗凝血剂;第二支试管在37℃温浴半个小时,第一支不需温浴,然后将两支试管离心对血清、血浆分别进行检测,每次测定需重复两次,然后取平均值2。结果144例患者经测定的血清血浆中的钙、氯、钾、二氧化碳、钠以及尿素的浓度基本相同;血清中的钾元素的平均浓度较高与血浆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葡萄糖较血浆中较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钠的抗凝能力较强,特别适合急诊生化项目,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肝素抗凝血浆 急诊生化检验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在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活性差异。方法采用上海太阳抗凝血酶Ⅲ试剂盒在德国BECompact-X全自动血凝仪测定30例新鲜冰冻血浆和30例普通冰冻血浆的凝血酶Ⅲ活性。结果30例新鲜冰冻血浆和30例普通冰冻血浆的凝血酶Ⅲ活性分别是110+8.6%和90+8.5%。结论新鲜冰冻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高于普通冰冻血浆的抗凝血酶Ⅲ活性。

  • 标签: 抗凝血酶Ⅲ 新鲜冰冻血浆 普通冰冻血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肢体骨折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11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无药物治疗,试验组予通脉活血方治疗,终点时间为14天。在术后第1、7、14天分别检测血浆D-二聚体、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试验终点,D-Dimer两组与本组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终点,PT、APTT两组与本组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延长,FIB两组与本组术后第1天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PT、APTT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通脉活血方可以降低髋部手术后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标签: 上肢骨折 骨折术后 通脉活血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6例NSCLC患者(观察组)和4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临床资料,检测并对比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差异。结果观察组PT、APTT、Fib、D-D分别为(13.21±1.41)s、(36.32±4.82)s、(5.53±1.02)g/L、(0.83±0.07)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晚期 非小细胞肺癌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凝血酶治疗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介入治疗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指引下注射小剂量凝血酶法。结果5例假性动脉瘤全部治疗成功。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耐受性好、疗效高、费用低廉、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未见明显副作用等优点,是治疗股动脉PSA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假性动脉瘤 介入 超声引导 凝血酶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研究对于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护理,提升护理质量。方法本文收集了2007年1月-2015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5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研究。对上述患者进行询问病史、静脉通道建立静脉通道持续快速开放掌握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症状、保持尿管通畅等抢救措施。结果上述45例患者,18例患者输入新鲜血液,11例患者使用肝素,4例患者输入纤维蛋白原,12例患者进行剖宫产手术。37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为82.2%,1例患者未愈出院,7例患者死亡,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0天。结论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的诱因,进行积极的护理配合,这是抢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人的关键。

  • 标签: 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