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替换手术中应用临床体会。方法13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人工瓣膜替换术。其中二尖瓣替换78例,主动脉瓣替换34例,双瓣膜替换18例,三瓣膜替换2例。所有病例中需要同期行CABG12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为1.5%。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症4例,应用IABP辅助2例,死亡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经肾替代治疗无好转后死亡。肺部感染5例,经抗炎治疗后痊愈。手术切口感染7例,经加强换药治疗后痊愈。无气栓发生,无呼吸衰竭及消化道出血。血红蛋白尿23例,发生率17%,经碱化尿液治疗后痊愈。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行瓣膜替换有较好的心肌及其他重要脏器保护作用,能减少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适应于重症瓣膜病患者。

  • 标签: 浅低温 心脏不停跳 重症瓣膜病 人工瓣膜替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观察152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寻找引起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因素。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与术前左室射血分数(EF)低,术中体外循环及阻断主动脉时间长,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长有关。结论改善术前新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EF),缩短体外循环及阻断主动脉时间,合理使用呼吸机等可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心脏手术 瓣膜置换术 肺部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ICU监护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精心的护理干预,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39例患者术后顺利转出ICU,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给予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精心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 ICU护理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其是急性风湿热引起的心脏炎后遗留下来并以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随机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20例,细致恰当的护理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现将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风湿性心脏病 瓣膜置换术 护理 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期间血浆和羟乙基淀粉(双鹤药业)两者作为预充液维持体内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效果。方法选择104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例,分为血浆预充组(A组68例),羟乙基淀粉组(B组36例)。在体外循环启动后10min及30min后分别测量A、B两组的COP值,并比较COP变化比值。结果体外循环10min后两组cop均较麻醉后有所下降,与预充液cop呈正相关,B组cop显著高于A组。结论预充液cop维持较高水平(>20mmHg)可使患者体外循环时cop可达有效水平,且羟乙基淀粉预充维持cop较血浆更有优势。

  • 标签: 胶体渗透压,体外循环,羟乙基淀粉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心脏瓣膜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收治的24例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资料分析。患者临床表现为活动后心慌、乏力等,活动耐力明显降低。结果14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结论气短、乏力等症状是对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的主要依据。心电图可提供心律失常的诊断依据。X线胸片可以帮助判断肺部淤血、胸腔积液和肺部病变的情况。

  • 标签: 心脏 瓣膜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7例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康复率高,35例患者已经恢复健康,2例患者病情出现好转。结论正确的护理方法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恢复正常的生活。

  • 标签: 风湿性心瓣膜 患者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手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先天性心脏病并进行手术的患者110例,采用复合麻醉,观察术后患者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知晓情况。结果110例患者术后清醒时间为(75.00±38.72)min;拔管时间为(215.00±107.35)min,其中98例(89.09%)拔管时间<6h,拔管后均无再次插管。术中仅1例患者术中知晓,知晓率为0.98%。患者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的发生。结论采用快通道心脏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缩短患者在重症监护室的停留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同时可降低医疗成本的麻醉方法。

  • 标签: 快通道心脏麻醉 心脏手术 早期拔管 术中知晓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心脏彩超以及心电图在诊断高血压心脏病方面具有的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经过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检查,确诊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的67例患者住院病例进行分析对比,观察心脏彩超以及心电图在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阳性率。结果心电图诊断的阳性率是42例,阳性率是62.6%;心脏彩超诊断出53例,阳性率是79.1%,心脏彩超在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阳性结果例数较心电图多,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彩超比心电图诊断具有敏感性高,早期诊断,诊断准确的优势,但心电图具有预防漏诊的作用,因此建议临床诊断中两者结合使用。

  • 标签: 心脏彩超 心电图 高血压心脏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强度华法林及低强度华法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并发脑栓塞的发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分为标准强度华法林抗凝组和低强度华法林抗凝组,标准强度华法林组把INR控制在2.1-3之间,低强度华法林组INR控制在1.5-2之间。平均随访2.5年,观察不同组间脑栓塞年发生率及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脑栓塞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发生率标准强度组为8.0%,低强度组1.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可选用低强度华法林治疗以预防脑栓塞并发症。

  • 标签: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抗凝 华法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临床护理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以来收到的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分析。结论患者心脏负荷有所减轻,能适当增加活动。患者不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感染征象。患者能表达内心感受,焦虑恐惧感减轻。患者不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 标签: 妊娠 妊娠合并心脏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瓣膜替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方法通过观察182例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瓣膜替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血流动力学监测,内环境监测与维持,胸腔引流管的护理与观察,呼吸功能支持,术后止痛治疗及伤口恢复等。结果本组182例病人,死亡3例,死亡率1.65%,手术时间78~292(129±37)min;体外循环26~115(47±25)min;升主动脉阻断18~77(28±14)min;术后呼吸机辅助4.7~58(14.8±10)h;胸液引流量70~1550(242±110)ml;ICU监护9~59(17±5)h;住院5~18(7.8±2.8)d。术后24例发生并发症,10例术后当天出现频发室性早搏;3例术后引流液较多,予以再次开胸止血。8例术后5d发现右侧血性胸腔积液,2例为右侧气胸,均经胸腔穿刺治愈,另1例为右腋下切口液化,伤口延期愈合。术后1月来院随访心功能I级125例,心功能II级53例;失访4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瓣膜替换术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手术,护理要求高,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及减少并发症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胸腔镜 小切口 瓣膜替换 围手术期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临床治疗分析,主要探究冠心病病人的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方法。方法2011年3月~2012年10期间,我院共收治154例冠心病病人,根据病人手术方式的不同,使用三种手术麻醉方法。其中,45例病人采用硬腰联合麻醉法,62例病人采用气管全麻法,47例病人使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法,对三种麻醉方法进行探究。结果采用硬腰联合麻醉法的45例病人中,有7例死亡,死亡率为15.56%;采用气管全麻法的62例病人中,有6例死亡,死亡率为9.68%;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法的47例病人中,有2例死亡,死亡率为4.26%。三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冠心病病人的非心脏手术进行麻醉处理时,要采用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并认真监测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以提高手术质量,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冠心病 非心脏手术 麻醉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心衰(CHF)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探讨血清NT-proBNP、TIMP-1、ADM、IL-6、hs-CRP水平检测能否预测CRT的疗效,并对左室射血分数与NT-proBNP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宽、窄QRS组间CHF患者的相关指标有无差异。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入选人群分为正常对照组(20例)、CHF并窄QRS组(10例)、CHF并宽QRS组(12例),共3组。术前、术后3月检测血清NT-proBNP、TIMP-1、ADM、IL-6、hs-CRP水平以评估宽、窄QRS组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与NT-proBNP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法分析宽、窄QRS组间CHF患者相关指标有无差异。结果①宽、窄QRS组CHF患者血清NT-proBNP、TIMP-1、ADM、IL-6、hs-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术前血清NT-proBNP、TIMP-1、ADM、IL-6、hsCRP水平在宽、窄QR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前、术后血清NT-proBNP、TIMP-1、ADM、IL-6、hsCRP水平在CHF患者(包括宽QRS组、窄QRS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血清NT-proBNP、TIMP-1、ADM、IL-6、hsCRP水平在宽、窄QR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LVEF与NT-proBNP显著负相关(P<0.001)。⑥宽、窄QRS组相关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T-proBNP、TIMP-1、ADM、IL-6、hs-CRP与左室重构、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相关,其血清水平随心脏负荷增加而升高,且与心衰、术后心脏事件有关。因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HF严重性及危险程度。使用心脏超声新技术筛选CHF患者,对窄QRS波左室不同步者,亦可通过CRT获益。

  • 标签: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机械收缩同步性 心力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更好地护理好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对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护理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本文通过对72例的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在治疗上都采用相同的方法,对照组按常规进行护理,实验组进行语言和非语言交流,给予适当心理疏导,并做好病情解释、重视病区环境对患者心理的影响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1。结果经过以上的护理方法和治疗后,使得实验组患者都积极的配合治疗,尤其是那些拥有紧张、忧愁、焦虑、抑郁等心理的患者,他们更加的相信治疗从而上述心理缓解了不少,20例痊愈,9例显效,7例有效,痊愈率为73%,对照组6例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痊愈率5.2%总有效率62%。结论加强和重视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阴影和压力,再结合我国现在的先进的治疗方法和临床药物的治疗,提高了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的治疗成功率。

  • 标签: 护理 心脏神经官能症 药物治疗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胸腔镜下心脏手术体会,分析手术要点,探讨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于2010年1月至2013年05月,开展胸腔镜下心脏手术512例,其中完全胸腔镜心脏手术224例,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137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34例,二尖瓣置换手术41例,二尖瓣成形手术9例,部分性心内膜垫缺损矫治手术3例。胸腔镜辅助下心脏手术288例,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手术54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91例,室间隔缺损+右室流出道疏通术6例,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手术91例,二尖瓣成形手术42例,主动脉右冠窦瘤破裂4例。两组均采用右股动脉插供血管,右股静脉和(或)上腔静脉插引血管建立体外循环。顺行灌注保护心肌,胸壁打3孔或经右侧胸壁小切口(4-5cm)+两孔法在胸腔镜下完成心脏手术。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完全胸腔镜组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略长于传统开胸手术,但胸腔镜辅助组和传统开胸组无差别,且两组患者与传统开胸组相比较,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短,术后胸腔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输血少。结论胸腔镜下行心脏手术创伤小,美容效果好,是可行的,安全的。

  • 标签: 胸腔镜 微创 心脏手术 周围体外循环
  • 简介:摘要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由于应激、血液稀释等易造成应激性高血糖、低血钾症,胰岛素强化治疗和高浓度补钾既可有效降糖、迅速纠正低血钾,又能满足心脏术后限制液体入量的要求;严密监测血糖、血清钾、血气分析、心电图及尿量是重要措施。

  • 标签: 心脏术后 应激性高血糖 低血钾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得出其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56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表征、既往病史、猝死诱发因素、猝死时间、相关辅助检查和治疗结果。结果引发心脏病猝死的基础病因主要有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冠心病者最多(46.4%)。患者死亡时间集中在冬春两季,以中午至凌晨多见。猝死前23例(41.1%)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16例(28.6%)患者出现心室率加快,血氧饱合度下降5例(8.9%),血压下降5例(8.9%),意识丧失7例(21.4%)。低钾患者49例,高钾7例。

  • 标签: 心脏性猝死 临床治疗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