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职业暴露防护对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影响及预防处理措施,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参加调查的5200份医务人员资料进行分析(每年1300份),采用自拟问卷调查表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在院期间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人员0、6个月乙型肝炎五项定量分析检测报道,分析职业暴露防护对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的影响及解决对策。结果调查的5200份问卷调查中,79例医护人员发生HBV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52%,其中主要以护士为主,占58.23%;不同年份中2013年HBV职业暴露人数最多,其后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结论职业暴露防护能有效降低乙型肝炎职业暴露,本院通过完善职业暴露上报时间、预防用药及防护体系,加强免疫疫苗接种力度后乙型肝炎病毒职业暴露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职业暴露防护 乙型肝炎病毒 影响 处理措施 发生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收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信息,分析原因,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详细资料,分析原因并统计数据。结果2013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共89例医护人员出现职业暴露,其中,护士占77.80%,是最高危人群;外科占55.49%,是最高危科室;锐器伤占86.13%,是职业暴露的最主要原因。结论职业暴露是医疗机构中医护人员面临的高危险因素,对职业暴露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疫苗注射、职业防护培训以及合理用药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职业感染,保证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 标签: 职业暴露 原因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暴露后预防及效果,为HIV暴露后预防提供参考意见,有效预防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被HIV病人所感染。方法从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人截至到2008年6月,全国累计报告HIV病毒感染者148794例,艾滋病病人73071例,死亡30883例,其中仅2008年上半年,新增HIV病毒感染者11400例,病人6892例,死亡4007例。结果资料显示,在所有携带者和病人中,6135名健康工作者被HIV污染的针头以及其他医疗器具所刺伤,感染HIV20例,HIV感染率为0.33%;1143名粘膜表面暴露,l例被HIV感染,感染率为0.09%;2712名皮肤暴露,无1人发生感染。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的过程中的预防。

  • 标签: 艾滋病毒职业暴露暴露评估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为保护助产士的职业安全和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接产人员因工作暴露于各种血源性病原体和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而产生的职业伤害。方法2012年医院创建JCI医院的同时,进一步完善职业暴露防护及报告管理制度、培训制度;采取消除风险、工程控制等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后,对照2011年、2012年、2013年助产士职业暴露发生率。结果2012年、2013年我院助产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比2011年逐年下降。结论完善的制度和防控体系、采取有效的方法、严格执行职业暴露防控措施是有效预防助产士这一职业暴露高危群体发生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 标签: 助产士 职业暴露 防控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口腔科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的论述,阐明口腔科院内感染可防控。

  • 标签: 口腔科护士 职业暴露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5年-2016年职业暴露情况,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医务人员。方法收集2015—2016年本院发生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资料,总结其暴露发生原因,方式等情况。结果最为常见的职业暴露为锐器伤,所占比例为%,护理人员所占职业暴露工种的比例为%,最为主要的职业暴露源为血源性疾病,所占比例为%。结论临床应加强危险因素管理,增强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保护医务人员安全。

  • 标签: 职业暴露 医院 分析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分析医务人员产生职业暴露的因素,从而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增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和职业标准预防的依从性以及暴露后的应急处理,规范各项操作,纠正导致职业暴露的高危行为,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一年全院医务人员,包括实习生、进修生及工勤人员100例暴露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每一例的资料,分析每一例发生的因素,统计发生的高危行为。结果100例上报人员分别为护士70例,构成比70.0%;医生16例,构成比16.0%;实习医师3例,构成比3.0%;实习护士3例,构成比3.0%。其它8例,构成比8.0%。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操作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到位;防护意识淡漠;监测系统不完善等为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结论医务人员发生暴露的因素多,应采取干预对策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的概率,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 标签: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基本情况和危险因素,为职业暴露防范措施的制定与干预提供有效的数据。方法根据2013—2014年我院上报的职业暴露报告表,回顾分析了66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基本情况和危险因素。结果两年共报告职业暴露66例,暴露源多为乙肝患者,暴露者中护士占42.42%,医生占36.36%,暴露地点主要在病房及手术室。结论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教育,做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规程是防范职业暴露,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有效措施。

  • 标签: 职业暴露 原因分析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分析医院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现状。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01月~2015年12月以来,我院供应室中的28名护理人员,对他们在工作中的职业暴露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结果统计学显示,28例护理人员发生利器刺伤的例数和次数最多,其次为紫外线损伤、噪音损伤以及烫伤,最少的是污染血液损伤和化学消毒剂损伤。造成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污染器械的回收、手工清洗器械以及手套防护不到位,并且同防护知识不足、防护意识不强以及手工搬运利器等因素也存在较大的关联性。结论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主要体现在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损伤,其危险因素同自我防护措施、意识和管理等有关,因此,供应室必须要加强在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知识宣教,严格器械管理,明确回收工作流程。

  • 标签: 供应室 护理人员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总结和分析临床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使护理人员保持身心健康,降低职业危害,保证服务质量。

  • 标签: 护理人员 职业暴露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探讨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0年我院40例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结果职业暴露主要分布在传染科12例,供应室11例,门诊8例,重症监护病房9例;其中锐器伤发生32例,污染血液喷溅8例。结论职业暴露职业防护是目前护理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应该加大防范力度。

  • 标签: 职业暴露 职业防护 原因分析 护理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发生的原因,探讨进一步防范对策。方法通过对13名在岗妇产科护士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职业暴露情况及护理操作中自我防护情况。结果大部分护士均有羊水、血液、分泌物等体液污染的情况和锐器损伤情况以及防护行为不当。结论妇产科护士面临的职业暴露风险大,职业防护意识较差,应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落实标准预防措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 标签: 护士 职业暴露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站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及探讨及其防护措施。方法对血站采血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结果通过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加强安全操作培训和生物安全管理,规范采血工作行为,采取各种有效防护措施,可降低血站采血护士职业危害。结论通过分析采血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对职业暴露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职业暴露发生。

  • 标签: 采血护士 职业暴露 危害因素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站采血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方法,并探索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观察每日采血流程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了解采血职业的危害和安全措施。结果空气消毒,化学因素,锐器刺伤,接触到血液和接触受污染的血液和心理因素是采血护士常见的职业危害。采血护士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按照标准的做法,以防止职业危害。结论加强职业风险保障血液管理,加强职业安全教育,严格执行控制程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采血工作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过程中,这将进一步降低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风险。

  • 标签: 采血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
  • 简介:摘要目的实习前对临床检验实习生,进行关于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为日后实习中职业暴露教育制定相应措施。方法采用分组的方法,对2010~2012年我院检验科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职业暴露有所了解和不了解分别为37.6%,62.4%;被刺伤后能正确处理伤口占41.7%;57.8%的实习生对如何正确进行职业防护不清楚。结论岗前对临床检验实习生进行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培训,在日后工作中可有效减少职业暴露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 标签: 职业暴露 临床检验 实习生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某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情况,旨在进一步优化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的调配工作流程及管理。方法环境监测的生物标记物选择环磷酰胺(CP)和阿糖胞苷(CAR),监测项目包括不同工作环节中的环境擦拭样本及工作人员操作使用的手套和口罩,残留浓度测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结果PIVAS不同工作环节中的不同物体表面被环磷酰胺(CP)和阿糖胞苷(CAR)污染的程度不同,污染程度最重的是生物安全柜台面,CP平均污染浓度为3.303ng/cm2,CAR平均污染程度为0.838ng/cm2;其次是混合调配间门把手,CP平均污染浓度为1.629ng/cm2,CAR平均污染程度为0.108ng/cm2。结论PIVAS不同工作环节中的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肿瘤药物污染,这种污染同时可能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PIVAS应在现有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加强对抗肿瘤药物的管理,进一步优化抗肿瘤药物调配工作流程,最大程度降低PIVAS工作人员的抗肿瘤药物职业暴露情况。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抗肿瘤药物 职业暴露 环境监测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医院工作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以往,医院的重点偏重于怎样发挥最大潜力为患者提供最优质服务,而员工的职业安全则还是个薄弱点甚至是盲点。为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特查阅近年来有关职业损伤及自身防护的文章进行论述。

  • 标签: 职业暴露 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