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是生长因子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释放的活性多肽。PDGF一方面促进多种细胞分裂增殖,另一方面还具有血管活性。PDGF及其受体还在胚胎形成时期血管发生、肾脏、脑、心血管的发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近研究显示PDGF及其受体的异常表达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故本文对PDGF及受体在该疾病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 标签: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自身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检测对子痫前期患者病情的预测和早期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子痫前期孕妇50例(患者组)和正常妊娠孕妇50例(对照组)进行血小板四项参数检测,比较两组参数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水平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子痫前期患者的病情诊断和干预病情发展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血小板参数 子痫前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检验结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1例临床检验中出现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临床检验结果与异常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临床检验显示,手工法血小板计数结果为142×109/L,而EDTA抗凝法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分析显示血小板计数结果在(14-142)142×109/L,与手工法相比明显减少,枸橼酸钠抗凝法血小板计数结果与手工法一致,P<0.05;此外,EDTA抗凝法血涂片检验结果与枸橼酸钠抗凝法检验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结论EDTA可能导致患者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临床中应注意采用枸橼酸钠抗凝法与手工法进行检验确认,以确保诊断准确性。

  • 标签: EDTA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检验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当中运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恢复血小板的促进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4月进入本院施行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7例患者,将其随机划分成观察、对照两组,观察组40例从移植+1天起于皮下注入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待血小板实际计数达100×109/L为止。对照组27例除常规用药外,不增用其他药物。经探究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开展成效,评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使用疗效。结果观察组病人移植+10天BPC的最大值是130×109/L,对照组的是40×109/L。两组病例BPC恢复到100×109/L时,观察组累计恢复率是88.3%;对照组的是68.7%;观察组恢复时间平均是(10±4)d,对照组的是(20±6)d。评估得知,观察组各项BPC恢复指标都优越于对照组,且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rhTPO用于治疗Allo-HSCT根治过程中出现血小板显著减少的病人,能改善病人BPC总体恢复情况,效果较突出。

  • 标签: 异基因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对血小板数量变化及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总体表面积(TBSA)20%Ⅲ度烧伤合并内毒素(1μg/g体重)腹腔注射后动物模型,观察1周内小鼠外周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并使用骨髓细胞原位凋亡检测(TUNEL)法观察骨髓细胞凋亡。结果烧伤合并内毒素注射后12h内,血小板数量略增多,3~7天血小板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烧伤合并内毒素组3天内骨髓细胞凋亡严重,骨髓凋亡率高于对照组,烧伤注射后早期,可见较多的凋亡阳性细胞。结论烧伤合并内毒素血症早期就出现骨髓凋亡严重,外周血小板减少,与单烧组、单注组比较,具有抑制出现时间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 标签: 烧伤 内毒素血症 骨髓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酒精性肝硬化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了解其肝功能损害严重程度。方法采用贝克曼LH75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50例酒精性肝硬化病人和50例正常人的血小板四项参数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检测血小板参数对救济性肝硬化损伤程度,临床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双份机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血常规的改变情况。方法将154例献血人员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7例采用单份机采血小板,观察组77例采用双份机采血小板,比较两组采集前后血常规的改变情况。结果采集后,两组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均无明显改变(P>0.05),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均明显增加(P<0.05),血小板计数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份机采血小板相比,双份机采血小板的效率更高,余血常规指标差异不明显。

  • 标签: 单份机 双份机 血小板 血常规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体外储存对单采血小板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献血者50名,经由血站采集制备50袋单采血小板,分别在储存的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D1、D2、D3、D4、D5)检测它们的代谢功能(乳酸、乳酸脱氢、葡萄糖、pH)、聚集功能(聚集率)、活化功能(CD62P)、低渗休克反应、血小板计数等相关指标,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计数及低渗休克反应没有明显变化(P>0.05),pH值、GLU及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LDH、LA及CD62P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单采血小板的计数和低渗休克反应没有变化,但是其活化增强,代谢功能、聚集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活化功能 聚集功能 代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根据结果,改进服务方法和策略,更好地做好献血者保留工作。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2月,电话对6900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满意度达87.9%(6065/6900),回访中835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有不满意经历,对献血环境与服务态度不满意比例较高,其次是穿刺技术、献血不良反应、纪念品和献血告知。不良反应和穿刺技术对献血者再次献血意愿影响较大。结论做好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全程服务,能有效保留献血者,是提高固定献血人群扩大无偿献血队伍的重要方法。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满意度 调查分析
  • 简介:摘要替罗非班是一种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能在血小板激活的最终通路阻断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都有较多的应用,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给药途径主要由静脉泵注或冠脉推入,少见的不良反应有极重度血小板减少。对于替罗非班所致的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GIT)患者是否发生严重致命性出血、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是否需要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尚无可靠的预测方法。现将临床上遇到的择期PCI术后引起的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1例病例报告如下。

  • 标签: 替罗非班 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重度贫血及血小板低下中使用浅静脉留置针与普通头皮针优点和缺点,为临床对于此内病人第一时间选择合适输液工具提供参考。方法对100例中重度贫血及血小板低下的病人分为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实验组采用留置浅静脉留置针,对照组采用普通头皮针,进行效果观察。结果对于血小板低下及中重度贫血的患者第一时间使用浅静脉留置针与普通头皮针的比较,用浅静脉留置针相对普通头皮针具有明显的、多方面的优势。结论中重度盆血及血小板低下患者第一时间采用浅静脉留置针值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中重度贫血及血小板低下 浅静脉置管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倍林达对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52例,筛选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122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实验组采用倍林达,比较两组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实验组血小板聚集率(44.86±4.02)降低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55.19±4.09),实验组达标率95.08%明显高于对照组18.0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事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倍林达能够替换氯吡格雷作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的新一代药物,具有的良好的抑制血小板作用,临床疗效明显。

  • 标签: 倍林达 氯吡格雷抵抗 血小板聚集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予以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参数水平检验,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对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出血组与无出血组血小板参数以及凝血酶原时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检验
  • 简介:摘要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急危重症之一,而早期干预、抗凝和抗血小板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渐完善,目前对于冠心病的早期干预与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其预后和治疗效果均得到明显改善,但该病的致病率与致死率仍然较高,急需临床对这方面加强研究。为此,本文主要就冠心病抗凝、抗血小板以及早期干预等临床治疗新进展进行探讨。

  • 标签: 冠心病 抗凝 抗血小板 早期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管内麻醉应用于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6例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所有产妇均行剖宫产术分娩;其中52例产妇采取椎管内麻醉,作为观察组;44例产妇采取全身麻醉,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产时出血量、产后2h总出血量、产后24h总出血量及产后出血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运动阻滞时间、感觉阻滞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应用于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剖宫产术的镇痛效果确切,对产妇自身和胎儿的影响小,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椎管内麻醉 剖宫产术 镇痛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在TIA后预防急性缺血性脑中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分别给予联合用药、单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和C组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B组和C组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A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组复发率(0%)低于A组(20.0%)和B组(15.0%),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从不同途径抑制血小板聚集,二者联合应用预防急性缺血性脑中风,效果更为明显。

  • 标签: 脑缺血 脑中风 抗血小板药物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液检验结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疾病类型可以分成急性型(AITP)与慢性型(CITP)两组,每组各20例。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液检验结果。结果急性型组男性发病率高于慢性型组,急性型组年龄低于慢性型组;急性型组皮肤黏膜出血率明显比慢性型组高;急性型组血液指标PLT、Hb明显比慢性型组高,PAIgG明显低于慢性型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特点和血液检验结果十分特殊,而且急性型与慢性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分析特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液检验结果分析对于患者临床治疗和病情预估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特点 血液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就诊的ITP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给予ITP常规治疗。观察组在ITP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抗HP针对性治疗。对比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82.0%)、总有效率(100.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HP感染患者,抗HP治疗显著提高了治疗效果,因此提示HP感染与ITP相关。

  • 标签: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幽门螺杆菌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多孔髓芯减压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16例中青年股骨头早期无菌性坏死患者,经多孔髓芯减压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观察股骨头塌陷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经随访确认后期发生股骨头进一步坍陷变形2例,股骨头未进一步坍陷症状改善14例。结论多孔髓芯减压结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简单、安全性高、费用低等优点,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 标签: 股骨头早期坏死 髓芯减压 富血小板血浆(P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