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1例85岁女性患者因肺癌口服埃克替尼125mg、3次/d,用药前PLT为216×109/L。用药第7天PLT为107×10^9/L,第11天为81×10^9/L,第15天为73×10^9/L。考虑为埃克替尼致血小板减少,停用该药,口服升血小板胶囊1.8g、2次/d,同时密切监测PLT。停药后24d,PLT为40×10^9/L;停药后42d,PLT恢复至153×10^9/L。次日恢复口服原剂量埃克替尼,升血小板胶囊剂量增至1.8g、3次/d。再次用药第3天PLT为132×10^9/L。此后多次复查,PLT均正常。

  • 标签: 埃克替尼 血小板减少
  • 简介:1例37岁男性因腰背部疼痛给予尼美舒利100mg口服、2次/d。用药前PLT155×10^9/L。用药第4天患者双臂和双腿出现针尖样出血点,压之不褪色,自行停药。第5天复查PLT降至3×10^9/L。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d后复查,PLT升至108×10^9/L,双臂和双腿的出血点减少。1个月后复查,PLT125×10^9/L,出血点全部消退。

  • 标签: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尼美舒利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口服抗血小板药物用于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于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9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均口服阿司匹林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再口服氢氯吡格雷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口服普拉格雷片口服进行治疗。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反应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中治疗有效率显著升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低(P<0.05);同时实验组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反应指数的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冠心病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 氢氯吡格雷片 普拉格雷片
  • 简介:血小板反应多样性(VPR)是指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的差异。氯吡格雷为临床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作用机制是不可逆地阻断血小板ADPP2Y12受体,抑制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并可抑制ADP介导的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VPR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种族、年龄、体重指数、依从性、肥胖、胰岛素抵抗、疾病状态及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等;内部因素主要与氯吡格雷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及血小板受体的基因多态性有关。氯吡格雷VPR的检测方法主要以血管扩张剂刺激磷蛋白和ADP为靶点。总结氯吡格雷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建立血小板功能检测的金标准,对实施氯吡格雷个体化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氯吡格雷 血小板功能试验 血小板反应多样性
  • 简介:目的探讨双瓣置换术后并发血小板减少的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为临床药师参与抗凝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回顾性分析1例双瓣置换术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结合药代动力学知识和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华法林初始剂量和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优化抗凝方案。结果患者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正常;华法林抗凝治疗以5mg为初始剂量,目标INR为1.8~2.5。经过五次剂量调整后以3.125mg的维持剂量带药出院,出院时INR为1.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可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瓣膜置换 血小板减少 华法林 国际标准化比值
  • 简介:目的: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感染在特殊情况下的药物选择及不良反应监测,以提高医疗质量及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一例法洛四联症基础疾病患者MRSA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肺部感染的诊疗资料。结果:一例患有法洛四联症基础疾病的MRSA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先后给予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利奈唑胺注射液抗感染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持续下降,临床药师分析其原因与利奈唑胺相关,调整用药方案,患者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必须深入临床,掌握患者病情、监测相关指标,面对可能的不良反应,及时查阅文献,结合患者情况科学评判,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 标签: 利奈唑胺 MRSA 不良反应 临床药师
  • 简介:病例:患者,男,26岁。因"高处跌落致颅脑损伤"入院。因颅脑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2014年3月11日予以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华北制药,批号:F4013401)4.5g+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8h1次抗感染。3月12日血常规:白细胞6.02×10~9·L^-1,血小板275×10~9·L^-1。抗感染治疗后患者呼吸道症状体征逐渐改善。

  • 标签: 他唑巴坦钠 哌拉西林钠 华北制药 氯化钠注射液 肺部感染 症状体征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病灶的临床特点及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2h以内发生大脑中动脉(middlecerebralartery,MCA)深穿支供血区域单个腔隙性梗死患者60例,将其根据梗死部位及载体动脉是否存在病变分为2组:腔隙性脑梗死伴有MCA病变组和腔隙性脑梗死不伴有MCA病变组,分别对这2组的病人进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高血压、血压变异性、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临床特点(NIHSS评分、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3月后mRS评分比较。结果:两组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血压变异性、NIHSS、白质高信号及抗血小板物治疗3月后mRS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根据梗死部位及MCA病变,提示了MCA深穿支单个腔隙性梗死临床特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多样性。因此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 标签: 单个腔隙性梗死 临床特点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乙酰半胱氨酸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了2015年3月~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诊断并治疗的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122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61例。对照组进行异甘草酸镁降、腺苷蛋氨酸退黄、维生素K1补充凝血因子等措施。治疗组较对照组加用0.9%生理盐水250ml+乙酰半胱氨酸4.0Bid静点,连续10天。观察患者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及谷丙转氨酶水平。结果在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及谷丙转氨酶改善方面,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有效(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乙酰半胱氨酸对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及转氨酶的改善更有效。

  • 标签: 肝硬化 乙酰半胱氨酸 胆红素 凝血酶原 谷丙转氨酶
  • 简介:肝药CYP即细胞色素P450氧化(CYP450),属于单加氧酶(monooxygenase),也称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多位于内质网和线粒体内膜上,参与药物、致癌物、类固醇激素和脂肪酸等多种内、外源性物质代谢。肝药CYP氧化还原(POR)是所有肝微粒体的唯一电子供体,通过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reducednicotinamideadeninedinucleotidephosphate,NADPH)将电子传递给CYP450,CYP450得到电子后再与底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发挥代谢活性。

  • 标签: CYP450 酶基因多态性 氧化还原酶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CYP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53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为观察组,并以同时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水平,并比较不同疾病分期及病灶部位者各指标的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于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具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不同病灶部位者的检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相关指标呈现异常的状态,且不同分期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

  • 标签: 胃癌 血清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P-选择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s-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汉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利伐沙班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55/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39/60);观察组患者HIF-1α、P-选择素、TNF-α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伐沙班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可缓解临床症状,降低HIF-1α、TNF-α、P-选择素表达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利伐沙班 血清HIF-1α P-选择素 TNF-α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探讨阿替普对于急性肺栓塞高危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意义。方法32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给予50mg阿替普静脉滴注2h,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心肌缺损标志物水平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后,患者的D-二聚体、脑钠肽(BNP)水平以及血氧分压(PaO2)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APD)、右心室舒张末期横径(TD)、肺动脉压(PAP)和三尖瓣反流压差(TRPG)水平等均得到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肺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应用阿替普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安全系数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阿替普酶 急性肺栓塞 高危患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地尔和胰激肽原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4月份至2015年6月份期间收治的1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并将其进行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胰激肽原进行单一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表示观察组患者的24h尿蛋白排泄量、血肌酐、血尿素氮以及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优异(P<0.05)。结论针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使用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且见效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前列地尔 胰激肽原酶 早期糖尿病肾病
  • 简介:目的观察巴曲配合延伸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再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脱水、降颅压等常规治疗,并配合延伸护理干预。同时,对照组患者加用拜阿司匹灵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巴曲治疗。治疗20d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的表达水平、卡氏评分(KPS)变化,比较其疗效,并记录与患者用药及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治疗结束6个月内梗死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2.22%,高于对照组的5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g及D-D表达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KPS评分均显著上升,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大便隐血阳性、鼻出血及皮肤黏膜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时间延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梗死发生率为5.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治疗ACI的临床疗效确切,促进了纤溶系统的平衡,有效地抑制了血栓的再发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配合延伸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巴曲酶 急性脑梗死 再梗死 纤溶系统 延伸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儿童性早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3月50例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孩、50例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女孩,再选取同时段50例正常发育女孩作为对照组。观察三组之间的IGF-1差异。结果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组、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组及对照组的IGF-1水平为(362.45±109.45)ng/mL、(231.58±81.63)ng/mL和(221.58±86.95)ng/mL,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组的IGF-1水平显著高于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GF-1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并且在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与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中具有较好的鉴别作用。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 单纯性乳房早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C反应蛋白和心肌谱、白细胞检测的特点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以来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按照病情严重情况,将120例患儿分为60例重型组,60例轻型组,同时选择120例健康体检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儿C反应蛋白(CRP)、心肌谱和白细胞(WBC)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心肌谱各个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重症型患儿心肌谱各个指标明显高于轻症型患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CRP、WB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P、WBC、心肌谱和是检测患儿HFMD的主要临床指标,为HFMD疗效和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手足口病 C反应蛋白 心肌酶谱 白细胞
  • 简介:目的:通过分析安徽地区1163例不育男性的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情况及特点,探讨其在诊治男性不育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多重聚合链式反应(mPCR)技术扩增1163例精子数目、活力异常的男性不育患者AZF基因的15个序列标签位点(STS),并使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对目的片段进行鉴别分析。结果1163例不育患者中130例(11.18%)患者AZF基因位点发生微缺失。在AZF微缺失组合类型中,AZFc+AZFd位点微缺失最多,共97例(8.34%,97/1163);其次为AZFb+AZFc+AZFd的组合缺失,共21例(1.81%,21/1163);AZFa+AZFb+AZFc+AZFd四个AZF区域均发生缺失的患者,以及仅仅在AZFa区域发生微缺失的患者分别为6例,各占总不育患者的0.52%(6/1163)。结论Y染色体AZF区域微缺失是部分男性不育症的重要遗传致病因素,有必要对精液质量异常的男性不育患者进行AZF基因微缺失检测,将有助于明确病因并指导后续治疗。

  • 标签: 男性不育 无精子症 少精子症 无精子因子 Y染色体微缺失
  • 简介:目的探讨阴道黏膜、子宫主韧带中基质金属蛋白-1(MMP-1)表达变化与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因重度盆腔脏器脱垂行子宫全切术的绝经后患者30例为POP组;以同期无盆腔脏器脱垂及尿失禁、因妇科良性疾病行子宫全切术的绝经后患者30例为对照组,于手术中取阴道黏膜、子宫主韧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阴道黏膜、子宫主韧带中MMP-1表达变化。结果POP组中阴道组织,子宫主韧带组织中MMP-1表达较对照组增强(P〈0.05)。结论POP患者阴道组织、主韧带组织弹性纤维组织中MMP-1者表达增加,可能与POP发生有关。

  • 标签: 女性盆腔器官脱垂 基质金属蛋白酶-1 胶原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