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和治疗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的具体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接收治疗骨科创伤术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时间为2016年2月—2018年2月,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没有实施预防措施,观察组采用下肢静脉预防处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的比率分别为18%、36%,组间差异显著(P<0.05);手术取栓和导管溶栓的临床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4.44%),显著比对照组(66.67%)的总有效率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减少其发生下肢静脉的风险,对于已经形成下肢静脉的患者,可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手术或者导管溶栓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系统总结1例腰背肌筋膜炎伴下肢静脉的护理过程和经验。患者经过系统合理的医疗和护理措施后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下肢静脉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顺利出院。

  • 标签: 肌筋膜炎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个案报道 护理
  • 简介:摘要静脉在脊髓损伤中的发病率很高,易并发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而备受重视。在大量文献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主要使用弹力袜来预防静脉,强调弹力袜的早期使用和持续使用的重要性,分别从弹力袜的应用效果、作用、弹力袜选择和类型、穿戴方法、使用的时间和观察要点以及使用弹力袜预防血栓依从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脊髓损伤 弹力袜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作用,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防效果的提升。方法择取我院在2017年4月—2018年8月收治的86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均分成护理组及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则是实施护理干预,以静脉形成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为指标,比对常规护理以及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作用。结果术后常规组3例患者出现下肢静脉情况,其中2例诊断为轻度,1例为重度,常规组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率为6.97%,护理满意度为90.69%;而护理组中仅出现1例轻度静脉下肢血栓,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率为2.32%,护理满意度为100%,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静脉形成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下肢皮肤颜色以及温度都处于正常范围,且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较好。结论骨科患者术后实施周到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针对各种并发症及风险实时采取预防措施,降低静脉发生率,以周到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在提升医院护理质量的同时,加强了临床护理的效果,最终实现了骨科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升。

  • 标签: 护理干预 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静脉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所有下肢骨折患者的收取时间(2015年1月5日—2016年2月10日),均实施手术治疗,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50例下肢骨折患者)、对照组一组(50例下肢骨折患者),分别实施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下肢骨折患者的静脉形成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20.00%(P<0.05);观察组下肢骨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90.21±1.01)分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P<0.05)。结论通过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后,取得显著效果,能降低静脉形成发生率,保障患者健康。

  • 标签: 护理干预 下肢骨折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在宫颈癌手术中,明确通过行为护理方法,对下肢静脉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研究2016年3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患者80例,采取分组对照的方法,40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40例观察组患者行为护理。至患者出院为止,统计患者发生下肢静脉的几率,从而判定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中,有2.50%发生下肢静脉,观察组患者中,有15.00%发生下肢静脉,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95.00%,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75.00%,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宫颈癌手术患者,采取行为护理的方法,在预防下肢静脉形成方面,效果十分显著。

  • 标签: 宫颈癌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行为护理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优质护理在骨科术后下肢静脉形成预防作用,提出优化骨科患者术后护理干预的对策。方法以2017年5月—2018年8月内在我院骨科术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均分成常规护理组以及优质护理组,每组n=34,常规护理组采用基础护理干预,优质护理组在基础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比对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栓的形成几率以及护理满意度,VAS评分,研究优质护理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过不同护理干预后,常规护理组术后下肢静脉几率23.52%明显显著高于优质护理组8.82%,且优质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94.11%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88.23%,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优质护理组VA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结论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以及治疗后术后静脉形成,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有效提升医院的护理实效性,缓解患者疼痛,有效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优质护理干预 骨科术后下肢 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其术后静脉的预防效果。方法将84例采取手术治疗下肢骨折患者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常规护理,乙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乙组患者的下肢症状(疼痛、肿胀、皮肤温度)评分、住院时间、下肢静脉发生率明显少于甲组,但其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甲组,组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下肢症状,预防患者下肢静脉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适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下肢骨折 针对性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静脉形成的护理干预要点。方法取我院PICC置管患者72例,随机分研究组(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6例,评估两组临床指标(导管留置时间、血栓消失时间与治疗总时间)、静脉形成率与干预有效率。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各临床指标改善显著,血栓形成率低,护理有效率高,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能避免形成静脉,缩短治疗总时间,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PICC置管 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干预 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静脉形成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收集2017年3月—2018年3月的70例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用护理常规方法,综合性护理组用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满意率;遵医进行锻炼的依从性、抗凝治疗依从性;护理前后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静脉形成概率。结果综合性护理组满意率、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遵医进行锻炼的依从性、抗凝治疗依从性、静脉形成概率方面相较对照组更好,P<0.05。结论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理想。

  • 标签: 综合性护理干预 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门静脉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00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PVT发生情况将本组患者分为PVT组26例和NPVT组74例。以患者发生PVT为因变量,以可能影响患者发生PVT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单因素分析后再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工具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D-二聚体指标值升高、门静脉系统血流速度≤15cm/s、门静脉系统直径>1.2cm、门静脉压力>35cmH2O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PVT发生率较高,D-二聚体指标值升高、门静脉系统血流速度≤15cm/s、门静脉系统直径>1.2cm、门静脉压力>35cmH2O为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硬化门脉高压 门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PICC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有效减轻患者痛苦。静脉是PICC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了解PICC引发的静脉栓塞病因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同时,PICC置入前后的护理可有效避免静脉等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PICC 肿瘤 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导管在气胸及胸腔积液中的应用。方法通过选取于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的80例胸腔积液和气胸患者展开研究,根据患者入院后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胸腔穿刺引流、抽气治疗,治疗组行静脉导管置管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经研究发现治疗组临床治疗有效率相较对照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明显较少,同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气胸及胸腔积液患者行静脉导管置管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减少了疾病并发症,具备较高安全性,同时临床操作较为简单,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 标签: 深静脉导管置管 气胸 胸腔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毛细血管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情况。方法90例体检人群分别采集其空腹静脉液、空腹毛细血管血液行血常规检验,记录不同血样来源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等血常规项目检验结果。结果90例体检人群静脉样Hb、PLT、RBC均显著高于毛细血管血样,而其WBC则显著低于毛细血管血样,P均<0.05。结论利用静脉行血常规检验结果更为准确,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治效果及预后,对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血常规 静脉 毛细血管 检验结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重症监护室静脉置管病人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0例静脉置管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静脉置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症监护室静脉置管病人采取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干预,可预防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缩短置管时间,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临床护理路径 深静脉置管病人
  • 简介:摘要静脉留置针又称静脉套管针,留置针的使用能减少患者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对打针的恐惧感,减轻患者以及其家属的焦躁情绪,便于临床用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患者疼痛,尤其对于连续性或每日静脉输液治疗,留置针具有较大的优势,因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静脉留置 乡镇医院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静脉输液一次性排气成功率。方法总结改良排气法在临床中进行实践应用,与传统排气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应用改良静脉输液排气法,一次排气成功率达到95%,传统排气法一次排气成功率为70%。结论改良静脉输液排气法提高了护士操作效率,避免了药液浪费,防范了护患矛盾,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 标签: 改良 静脉输液排气法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静脉输液患者心理状况,以便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开展相关的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方法在2018年5月至8月期间,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在某社区门诊输液室,对281名输液患者,其中男性93人,女性188人,年龄69.99±12.17岁,随机进行访谈式问卷调查。结果访谈调查281人次,当场收回281份问卷,回收率100%。在281例中,患心脑血管疾病165例,占58.7%;患呼吸系统疾病48例,占17.1%;患糖尿病稍微11例,占3.9%;患其他疾病的57例,占20.3%。病程1年之内的79例,占28.1%;1~3年的41例,占14.6%;3年以上的161例,占57.2%。HADS-A评分均值为19.18±1.95;HADS-D评分均值为16.86±1.80。结论社区门诊输液成员中,以中老年退休患者为主,女性比例偏高,患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占很大一部分,且病程都比较长,在这些患者中多数人心理存在焦虑和抑郁的倾向,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这些将有待于在今后的社区工作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来改善社区门诊输液患者的心理状况,促进疾病康复。

  • 标签: 社区门诊 静脉输液 心理状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2016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中选出100例,根据动静脉瘘的护理方法分组,常规组和优质组,对比两组的动静脉瘘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优质组动静脉瘘并发症发生率为6.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动静脉瘘并发症发生率22.0%,P<0.05;护理2个月后的内瘘自我护理知识掌握评分优质组高于常规组,P<0.05;护理满意度对比优质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加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的优质护理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使患者能更好的主治内瘘自我保护管理,值得推广。

  • 标签: 血液透析 动静脉瘘 优质护理 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 自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与探讨催产素静脉点滴引产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2015年1月—2018年9月在我院进行引产的初产妇300例,所有产妇都给予催产素静脉点滴引产,记录引产效果。结果在300例产妇中,催产素静脉点滴引产成功249例,引产过程中无子宫疤痕破裂、宫颈裂伤、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引产成功率为83.0%,其中胎膜早破、过期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死胎、其他等引产成功率分别为85.4%、84.4%、74.4%、100.0%和80.0%。结论催产素静脉点滴引产有很好的成功率与安全性,但是在点滴过程中要加强护理干预,改善产妇预后。

  • 标签: 催产素 静脉点滴 引产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