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于预防剖宫产下肢静脉(DVT)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本院剖宫产分娩的12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0例),两组均接受本科常规护理,仅观察组接受围产期护理干预,分析干预后的DVT发生率,同时调查两组产妇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DVT发生率为1.84%,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78.67%(472/600),低于观察组的57.83%(34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中实施围产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DVT,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围产期护理 干预剖宫产 下肢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患者静脉的疗效。方法取120例骨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在静脉发生率和医疗费用明显低于常规组,而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结论应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患者静脉的临床效果非常肯定。

  • 标签: 护理干预 预防 骨科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临床护理施。方法回顾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科37名下肢静脉形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积极的、规范化的护理,观察效果。结果经积极的、规范化的治疗护理后,病情好转,疗效满意。结论积极的、规范化的护理,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 标签: 重症监护室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梯度压力泵预防ICU患者下肢静脉形成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我科150例患者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75例,对照组进行基础的治疗和常规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梯度压力泵治疗,比较两组下肢静脉形成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静脉7例,实验组无下肢静脉的形成,其效果很明显。结论梯度压力泵对预防ICU患者下肢静脉的形成效果明显。

  • 标签: 梯度压力泵 ICU 下肢深静脉血栓 效果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整体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静脉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静脉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为2.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P<0.05。结论针对DVT发生危险因素,对下肢骨折患者开展整体护理,有助于降低术后DVT的发生。

  • 标签: 整体护理 下肢骨折术后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措施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静脉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182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护理组各9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骨科术后常规护理,护理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静脉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组静脉发生率为9.9%,对照组静脉发生率为2.3%,护理组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组护理满意度为96.7%,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1.2%,护理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能够降低骨折术后患者静脉形成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骨折 深静脉血栓形成 综合护理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下肢骨折患者术前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750例,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患者术前1d筛查下肢静脉。结果彩超检查出60例下肢静脉,占8.00%;40岁以上患者静脉发生率高于40岁以下者,差异显著(P<0.0);股骨骨折和多发骨折患者静脉发生率高于胫腓骨及内外踝骨折,差异显著(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静脉发生率较高,临床应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术前静脉进行筛查,降低手术风险,避免出现致命性肺栓塞。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筛查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术后下肢静脉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指出检测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2月21例妇科盆腔术后发生下肢静脉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同期21例未出现下肢静脉的妇科盆腔术后患者,将其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PT、APTT、TT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FIB、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凝血功能检测中FIB、D-dimer指标可作为妇科盆腔术后下肢静脉实验室检查重要指标,能够对合并下肢静脉患者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 标签: 妇科盆腔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氯吡格雷与依诺肝素预防腰椎术后下肢静脉(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60例择期腰椎手术的DVT高危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A组,n=30)和依诺肝素组(B组,n=30)。分别于术后6h和12h开始口服氯吡格雷和注射依诺肝素;均于患者能下床活动后停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7d检测血D-二聚体、PT、APTT的水平。术后记录48h引流量,术后7d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下肢DVT形成和肺栓塞发生。A组术后48h的引流量,术后7d肌肉静脉发生率及D-二聚体、PT、APTT的水平较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均无切口周围血肿、消化道出血,硬膜外血肿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氯吡格雷预防腰椎术后下肢DVT形成的效果与依诺肝素相当,且安全有效。

  • 标签: 氯吡格雷 依诺肝素 深静脉血栓 腰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静脉(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42例行THA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按照11比例分为参照组(n=71,采用常规护理)和干预组(n=71,采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静脉发生率与参照组静脉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应用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静脉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可将其作为首选护理方案积极推广使用。

  • 标签: 全髋关节置换术 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给予双腿存在静脉情况的病人实施彩色doppler设备诊查的具体作用。方法回顾分析56例双腿静脉系统存在血栓的病人接受doppler设备扫检诊查临床资料,对病人的扫检档案进行查阅,归纳诊查的结果并以此对doplper的诊查作用进行判定。结果56例病人的血栓情况皆在手术及血管造影检查中得到证明,利用doppler设备扫检后,确定40例周围型血栓,8例中央型血栓,8例混合型血栓。doppler设备的诊查报告基本和手术及血管造影检查大体一致P>0.05,本组只有1例初次诊查时漏诊,随后经第二次扫检确定为混合型血栓,手术及血管造影检查准确比率是100%,dopper仪器扫检的准确比率是98.21%。结论由于彩色doppler设备可以在扫描之下取得血管系统的成片,且成片质量很高能够直接观察到血栓出现的位置以及阻塞的详情,能够显著提高双腿静脉系统存在血栓的病人诊查结果的准确率,值得临床的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检查 彩色doppler设备 腿部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的临床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0月来我院接受骨科创伤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均并发下肢静脉,随后,对对照组(50例)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对观察组(50例)采取超声消融介入治疗。结果临床疗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χ2=8.27);平均溶栓时间观察组的平均溶栓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t=12.45)。结论超声消融对骨科创伤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的临床效果奇佳,既可减少溶栓时间,又可加速患者健康恢复。

  • 标签: 骨科创伤手术 下肢静脉血栓 超声消融 临床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黄芪注射液预防下肢骨折术后静脉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5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两组,每组各25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与D-二聚体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给予身痛逐瘀汤加减联合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降低D-二聚体水平,有效预防下肢骨折术后静脉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并应用。

  • 标签: 下肢骨折术 身痛逐瘀汤 深静脉血栓 黄芪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髓芯减压加钽棒植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静脉形成的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临床随机分组,护理A组30例和护理B组50例。结果护理B组静脉发生率、下肢疼痛、下肢肿胀发生率均低于护理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静脉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例颅内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方法及临床特点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死亡1例,重残1例,完全恢复10例。结论针对出现颅内静脉血栓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头部CT和MRI+MRV检查,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作为颅内静脉血栓临床治疗的有效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临床特点 抗凝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静脉置管术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静脉通道,并且维持时间较长,建立好的静脉通道可以用来给患者进行补液、补充肠外营养及测量中心静脉压等。本次研究根据ICU静脉置管常见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综述ICU静脉置管的护理及并发症护理。

  • 标签: ICU 深静脉置管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血常规检验中采集末梢血和静脉检测的效果。方法自我院2014年8月~2015年3月的健康体检者中选取80例充当试验对象,根据规程对其末梢血与静脉进行采集和检验,通过对比两者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及血小板(PLT)几项指标验证样本的重复性与不同时点的检测情况。结果①研究显示,静脉2次检验结果的重复性较接近,而末梢血2次检验差异性较大,重复性较静脉略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0h比较,末梢血1h时的WBC、RBC等数值明显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未见显著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检验中采集静脉行血常规检验,相比末梢血检测更利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值得推荐。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末梢血 静脉血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还采取早期康复护理的措施进行治疗,观察、分析、总结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结果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康复有效率92%,<对照组患者康复有效率84%,对比数据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能帮助降低脑血栓患者的致残率。

  • 标签: 急性脑血栓 早期康复护理 降低致残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用纳洛酮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2例,分为两组,常规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纳洛酮治疗,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起效时间、临床总有效率等均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纳洛酮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患者生活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纳洛酮 治疗 脑血栓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