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介入治疗下肢静脉的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总结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7例下肢静脉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腔静脉滤器置入介入溶栓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疼痛症状有所缓解,且患肢的肿胀完全消失,无1例患者出现肺栓塞。结论对于行介入治疗的下肢静脉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介入治疗 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凝血异常等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神经重症患者的数量与日俱增,由于此类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所以间接的导致了患者静脉的患者数量居高不小。本文对导致静脉的诱因和主要的症状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个性化的干预方案,旨在降低静脉的发生率。

  • 标签: 神经重症患者 深静脉血栓 血栓筛查 早期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和减少妇科盆腹腔手术后下肢静脉的发生。方法对2017年全年收治的1779例盆腹腔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血栓形成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有效预防,及时观察评价效果。结果1779例妇科手术患者通过有效的预防干预,全年仅有6例患者发生术后下肢静脉,经有效溶栓治疗和护理干预后,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血栓发生率为0.34%。

  • 标签: 护理干预预防 妇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预防ICU出血患者静脉的形成,尤其是对活动性出血或者有大出血风险、以及因出血后导致特别严重后果的VTE高危患者。方法随机抽取我科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40位均有活动性出血患者为研究,按照国际随机数字表分成两个研究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诊断脑出血或消化道出血或神经纤维瘤破裂出血等。观察组给予了早期活动干预。结果观察组静脉发生率仅为对照组的25%,患者住ICU的平均天数、总天数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实施早期活动干预,能减少ICU出血患者静脉的发生。

  • 标签: 早期活动 预防 深静脉血栓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肝胆外科患者术后静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肝胆外科进行手术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10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静脉形成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静脉形成率为7.00%,对照组患者的静脉形成率为30.00%,观察组患者的静脉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00%,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0.0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指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胆外科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有助于降低患者的静脉的形成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改善医患关系,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肝胆外科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下肢静脉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择本院在2016年12月到2017年10月收治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诊断下的60例下肢静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价值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检查进行比较,并对所得结果展开统计学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的下肢静脉形成的部位和DSA检查结果是一致的,在临床上的诊断符合率是95.4%,还要对两者实施Kappa一次性的检验,其值是0.669>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下肢静脉的诊断具有快捷和安全与费用低廉以及可重复检查的优点,同时,在检查过程中的操作非常简单,患者的依从性比较高,能够直观地显示图像,有助于疾病诊治效果的提升,对于疾病发生和发展与转归判定的价值都比较高。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用在下肢静脉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36例下肢静脉患者作为试验组,将36例不存在下肢静脉病变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都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统计检查结果。结果试验组股总静脉内径测量值、股浅静脉内径测量值、胫周围静脉近段内径测量值、内侧腓肠静脉内径测量值、股总静脉CDFI血流速率、股浅静脉CDFI血流速率、腘静脉CDFI血流速率相比对照组相关指标,P<0.05。结论在下肢静脉患者临床诊断中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呈现较优效果。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 简介:摘要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的临床问题,传统的手术治疗手术创伤大,术后易复发。而血管腔内治疗因其具有微创、高效等优点日益取代传统手术,目前导管溶栓结合球囊扩张,被广泛应用于Cockett综合征合并下肢DVT的治疗中,同时此种治疗方法的远期通畅率仍存在争议。就血管腔内治疗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和前景做一综述

  • 标签: Cockett综合征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管腔内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围产期急性下肢静脉形成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从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所有围产期急性下肢静脉患者中随机选取其中的3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对这30例围产期急性下肢静脉的诊治方法和效果进行简要的探究和分析。结果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和静脉管造影能够确诊围产期急性下肢静脉的具体情况,对本次的30例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后,这30例患者均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在本次的治疗当中,出现1例肺栓塞致死亡的现象。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者静脉管造影进行围产期急性下肢静脉的诊检查,能够显著提高急性下肢静脉的确诊率,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围产期急性下肢静脉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围产期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在腹部外科术后DVT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来我院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的149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介入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指标、下肢体征变化、血流动力学指标及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凝血酶原时间都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相比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下肢体征异常率及DVT发生率都更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能有效降低腹部外科术后DVT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腹部手术 DVT 预防性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中,术后静脉的形成,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若不及时采取措施,甚至会导致患肢残疾。本文对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的预防以及相关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 标签: 膝关节病变 膝关节置换术 术后护理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下肢静脉泵用于开胸术后卧床患者静脉(DVT)形成的预防效果,得出结论下肢静脉泵对开胸术后卧床患者DVT形成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因而其可降低开胸术后患者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同时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 标签: 开胸手术后 深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泵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双侧股经脉介入在左下肢经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17年收治的18例左下肢经脉血栓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在与旧有同等案例均值对比中获得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数据。结果在全部案例中16例手术成功,形成良好经脉导丝轨道,有效比例为88.89%。术后导管溶栓时间为5.32±1.39d,最小值为3d,全部案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双侧股静脉介入对于左下肢经脉血栓具有良好临床效果,建议后续推广使用。

  • 标签: 双侧 股静脉入路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预见性护理对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随机从我院2017年5月1日—2018年5月1日期间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术患者中抽取929例进行讨论,依据其护理方式分组,其中465例接受常规护理(对照组),另464例接受预见性护理(研究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如术后静脉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静脉发生率0.65%(3/464)低于对照组3.44%(16/465),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χ2=9.0519,P=0.0026),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98.92%高于对照组70.11%,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静脉形成预防中,可显著降低术后静脉发生率,进而改善护患关系,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静脉曲张 护理 预见性护理 下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内膜癌手术后下肢静脉的发生率及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预防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100例内膜癌手术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0例和50例。结果手术前后、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可以有效预防内膜癌术后DVT的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标签: 内膜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低分子肝素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剖宫产患者术后双下肢静脉的预防护理。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7年4月我院产科收治的高危剖宫产产妇9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观察组予中医适宜技术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对照组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血流平均速度(Va)、血流峰速度(Vp)和血流量(BF)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凝血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Va、Vp、B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D-D、PT以及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TT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危剖宫产患者术后采用中医适宜技术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能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双下肢静脉的几率,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高危剖宫产 双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科关节置换患者的静脉形成风险进行评估研究,旨在掌握骨科关节置换患者静脉的发生几率。方法在2014年4月至2017年11月期间筛选我院骨科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中确诊为静脉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在研究组;将其中没有静脉的50例患者作为参考对象,分在对照组,仔细收集两组患者的详尽临床资料,并依据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所有患者静脉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结果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中研究组的平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平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脉形成风险的低,中,高危风险分级中,研究组与对照组风险分级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能够对骨科关节置换患者的静脉发生风险通过评分的方式进行预测和判断风险等级,在临床上可用于骨科关节置换患者静脉形成的风险评估。

  • 标签: 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 骨科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超对下肢骨折术前静脉筛查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7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36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彩超下肢静脉筛查,分析彩超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前静脉的诊断价值。结果对下肢骨折患者367例进行术前彩超检查发现,其中有31例患者出现静脉,发生率为8.44%;其中有较为严重的患者有2例,占到5.44%;小腿肌间筋脉血栓8例,占比为21.78%。有1例患者超声检测,可显示血栓近端活动度。结论下肢骨折患者出现静脉可能性极低,同时术前进行彩超筛查有重要意义,可为安全进行手术提供重要参考。

  • 标签: 彩超 下肢骨折 深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在骨折术后下肢静脉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行骨折手术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系统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肢体肿胀、肢体疼痛、下肢静脉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在预防下肢静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对下肢静脉形成高危骨折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干预,降低下肢静脉形成几率,临床推广意义显著。

  • 标签: 系统护理 骨折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根治术后下肢静脉的预防以及护理体会。方法使用随机抽样法在本院接受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抽选出病例数80例进行研究,将这8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随机性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病例数各40例。对照组乳腺癌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乳腺癌患者预见性护理服务,对比两组乳腺癌根治术后的下肢静脉以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乳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5.0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较大P<0.05。结论对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有助于减少下肢静脉的形成。

  • 标签: 乳腺癌根治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