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诊非心源性胸痛发生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可靠参考。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内科门诊与2014年2月—2016年5月期间接诊的176例胸痛患者作为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胸膜疾病、肺部疾病、食管疾病、胸壁病变、脊髓胸段疾病、肋间神经均为非心源性胸痛常见原因。结论明确非心源性胸痛主要发病原因对冠心病临床诊断、鉴别准确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门诊 非心源性胸痛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在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1—12月期间不同时间段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诊断、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的60例患者资料。结果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较常规诊断流程在急性胸痛患者确诊率、重复抽血检验以及就诊到确诊时间方面具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临床评估与诊断流程可提高急诊科急性胸痛患者诊断准确率,缩短确诊时间,便于尽早实施治疗干预,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胸痛临床评估 诊断流程 急性胸痛 急诊诊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胸痛症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2—9月期间在广州新海医院就诊的无胸痛症状AMI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加做右室和后壁导联,每位患者3小时做1次心电图,共做3次。结果100例患者中具有典型AMI改变63例,改变不典型的37例,Q波异常40例,ST-T改变67例,T波改变56例,R波异常34例。100例患者中有24例前间壁心肌梗死、9例前侧壁心肌梗死、22例下壁心肌梗死、5例下壁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18例高侧壁心肌梗死、17例心内膜心肌梗死、5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结论对无胸痛症状的AMI患者必须及时做心电图、心肌酶和心肌坏死标记物动态观察,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做到早发现,早诊治。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AMI) 无胸痛症状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痛的临床症状以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伴有胸痛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从入院开始,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心电监测,抗感染等治疗,同时用硝酸甘油来扩张冠状血管。记录患者的临床数据,观察患者的疼痛与病情的关系,得出结论。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疼痛程度愈大,病情越严重,死亡的可能性愈大。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观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总结冠心病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术后并发PCP1的护理措施和护理体会。方法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7年4月9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并发PCP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经过规范化的胸痛护理,95例PCP患者疼痛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94例患者痊愈顺利出院,一例因呼吸衰竭死亡。结论冠脉搭桥术后胸痛可导致呼吸功能、循环功能、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等改变,甚至导致肺不张、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等并发症,影响手术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及时的评估患者胸痛,采取规范化的胸痛护理,给予有效的处理措施,患者胸痛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因胸痛导致的一些并发症,促进了病人的康复,显著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

  • 标签: 冠状动脉搭桥术 PCP 规范化胸痛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在急诊胸痛患者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作用。方法此次抽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抢救的急诊胸痛患者(100例)当研究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50例。本次研究乙组是常规抢救护理流程,而甲组是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总结急救效果、临床情况。结果甲组急诊的有效率高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诊胸痛患者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提高急救效果,并明显缩短急诊停留时间、急救时间、分诊评估时间、住院天数。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诊胸痛 作用
  • 简介:摘要门诊为医院的窗口,是患者得以医疗服务的第一站,其护理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社会影响力。当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医院门诊护理工作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对门诊护理工作实效性进行分析,并运用先进的护理模式来确保护理效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胸痛患者抢救中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择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2月,患者例数共计100例,在随机分组的方式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急诊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开始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能提高患者入院时间,可确保临床检查以及治疗工作的有序性,保证患者的安全,降低临床死亡率。

  • 标签: 急诊胸痛 抢救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高危胸痛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危胸痛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统计软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接受常规CT检查,研究组接受16排螺旋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诊断准确性。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性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螺旋CT诊断高危胸痛,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冠状动脉病变,准确性高,应用价值显著。

  • 标签: 高危胸痛 临床诊断 常规CT 16排螺旋CT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风险管理在输液室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通过认识在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运用风险管理采取防范措施,加强静脉治疗风险预警管理的办法,使输液室的风险降到最低,确保输液病人的安全。

  • 标签: 风险管理 输液室
  • 简介:摘要门诊药房是医院对外服务的窗口,其管理水平是医院整体管理能力的直接表现。因此,加强门诊药房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是每个药剂人员应尽的职责。医院药房管理的好坏直接关乎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也直接影响医院经济效益和医疗安全为了探索门诊药房管理的有效方法,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了门诊药房管理的一些策略。

  • 标签: 门诊 药房 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在心理门诊和精神科门诊焦虑障碍患者的就诊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来我院心理门诊和精神科门诊就诊的焦虑障碍患者共240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心理门诊焦虑障碍患者初诊率及精神科门诊焦虑障碍患者初诊率分别为18.39%、9.55%,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门诊以心理咨询及联合药物治疗者居多,精神科门诊以药物治疗者居多,心理门诊患者脱失率显著高于精神科门诊,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门诊和精神科门诊的焦虑障碍患者就诊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干预措施及人口学资料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

  • 标签: 精神科门诊 心理门诊 焦虑障碍患者 就诊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应用在急诊胸痛患者抢救过程中的效果分析。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在2017年6月到2018年10月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选择7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患者平均为39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进行护理流程的干预,B组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行干预指导,对两组不同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经过不同干预以后,本文A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61.54%(24/39),B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2.31%(36/39),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90%(14/39),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5/39),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住院事件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本文B组患者优于A组,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胸痛患者,在进行抢救的过程中,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行干预,可有效的,提升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且能够缩短抢救的时间,使患者恢复效果大大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胸痛患者 急诊抢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门诊流程的优化方法及实践意义。方法对门诊的就诊流程采取综合的措施,方便门诊病人就诊,并完善门诊导向系统,真正树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科学设置门诊就诊流程。结果通过就诊流程的优化节省了病人的排队时间,增加门诊就诊量,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结论门诊是医院的服务窗口,其工作质量的优劣直接反映着医院的整体水平。因此,对门诊就诊服务工作进行优化是必要的,通过合理的优化与实施大大缩短了病人的等候时间,提高了病人满意度,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标签: 门诊就诊 流程 优化 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理干预在门诊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230例门诊手术患者的观察了解,掌握心理干预对门诊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结果2016年11月-2017年5月230例门诊手术患者对门诊手术满意度99.2%。结论对门诊手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保证手术质量,减少医患纠纷,为医院综合效益带来一定的益处。

  • 标签: 门诊手术患者 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