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诊断方法及临床特点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死亡1例,重残1例,完全恢复10例。结论针对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应及时给予头部CT和MRI+MRV检查,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作为颅内静脉窦血栓临床治疗的有效方式,值得推广。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临床特点 抗凝治疗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5年3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58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72.4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分上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效果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急性脑血栓 早期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血栓形成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卒中量表评分比较,观察组各时间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的治疗采用尿激酶溶栓对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脑血栓形成 尿激酶 溶栓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6%,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7%,对比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急性脑血栓形成 早期康复护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选择2014年1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患者86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骨科卧床关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并对其预防和护理进行详细总结。结果在86例患者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14例,通过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和预防护理,针对14例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在一周左右其患肢的肿胀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并未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骨科卧床患者中,下肢静脉血栓属于较为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且该症状相对比较严重,只有加大重视力度,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才能保证该疾病治疗效果的提升。

  • 标签: 骨科 卧床患者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资料,提出相应的术后预防措施。结果患者高龄、并存疾病、手术及应用脱水药物等是DVT的发病原因。结论对神经外科手术后并存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患者积极治疗和及时落实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防止DVT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外科 原因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全盘底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对应的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气压治疗仪的方法,观察组两组患者术后2周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21.05%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全盘底手术的患者等术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在常规术后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引用气压治疗仪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气压治疗仪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科关节置换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进行评估研究,旨在掌握骨科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方法在2014年4月至2017年11月期间筛选我院骨科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中确诊为深静脉血栓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在研究组;将其中没有深静脉血栓的50例患者作为参考对象,分在对照组,仔细收集两组患者的详尽临床资料,并依据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所有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结果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中研究组的平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平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低,中,高危风险分级中,研究组与对照组风险分级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能够对骨科关节置换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通过评分的方式进行预测和判断风险等级,在临床上可用于骨科关节置换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评估。

  • 标签: Autar血栓风险评估量表 骨科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血栓形成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5年3月收治的53例急性脑血栓病患,分为对照组27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26例(常规护理联合早期康复护理)两组,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1(77%)显然要比观察组的25(96%)低许多,χ2=3.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20(74%)显然要比观察组的25(96%)低许多,χ2=3.4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用于急性脑血栓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作用,能够有效提升病患的护理满意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有助于病患的身体快速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普及运用。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临床效果 急性脑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深度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的是我科入院待产的3686人,时间为2010年1月~2011年12月,通过加强护理人员技术操作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水平,鼓励孕产妇日常多做下肢运动,禁烟酒,保持情绪稳定,防止血管痉挛,减少静脉淤滞,家属协助患者被动活动足关节、足背曲、膝关节伸展、抬腿等,鼓励产妇经常变换体位,及早下床活动,主动做腿部伸曲及抬腿等动作,膝关节抬高10°~15°,有利于静脉回流。对有既往有血栓栓塞病史的患者,每日观察有无出血点,注射部位有无发紫及血肿等,同时遵医嘱监测凝血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患者出现失血等突发状况时,应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体液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形成高凝状态,必要时给于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结果3686例产妇7例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经过治疗、早期护理干预,均痊愈出院。结论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减少静脉壁的损伤,鼓励产妇多活动、多饮水,积极治疗合并症,将极大程度上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 标签: 产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 原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要点。方法取我院PICC置管患者72例,随机分研究组(护理干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6例,评估两组临床指标(导管留置时间、血栓消失时间与治疗总时间)、静脉血栓形成率与干预有效率。结果研究组较对照组各临床指标改善显著,血栓形成率低,护理有效率高,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采用护理干预能避免形成静脉血栓,缩短治疗总时间,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护理质量,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PICC置管 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干预 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胃肠外科患者术后形成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所采取的预防措施与护理措施。方法择取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80例胃肠外科患者,随机分为例数均等的两组,即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预防性护理,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的DVT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DVT发生率为2.5%,对照组则为12.5%;研究组其他相关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0%,对照组则为22.5%;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为胃肠外科患者在围术期施以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预防DVT的发生,也可以避免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胃肠外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选择本院在2016年12月到2017年10月收治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诊断下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价值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检查进行比较,并对所得结果展开统计学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和DSA检查结果是一致的,在临床上的诊断符合率是95.4%,还要对两者实施Kappa一次性的检验,其值是0.669>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快捷和安全与费用低廉以及可重复检查的优点,同时,在检查过程中的操作非常简单,患者的依从性比较高,能够直观地显示图像,有助于疾病诊治效果的提升,对于疾病发生和发展与转归判定的价值都比较高。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疾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我科55例妇科手术,234例剖宫产术患者实施术前评估宣教,术中积极保护下肢,术后重视被动、主动下肢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等综合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289例妇产科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积极、正确、及时的护理干预,可减少甚至防止妇产科疾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提高妇产科全体医护人员的认识,尤其是护理人员的积极预防意识,加强责任心,将正确良好的预防护理措施切实落实到每一位患者的护理过程中。

  • 标签: 妇产科 手术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肝移植患者30例资料,统计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总结预防、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30例患者肝移植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率为6.7%(2/30),经由针对性处理后均治愈。结论肝移植术后易形成门静脉血栓,可通过多普勒超声监测,并选用有效手段治疗,提高肝移植效果,保护患者生命。

  • 标签: 肝移植 门静脉血栓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围产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从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所有围产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随机选取其中的3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对这30例围产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方法和效果进行简要的探究和分析。结果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和静脉血管造影能够确诊围产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具体情况,对本次的30例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后,这30例患者均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在本次的治疗当中,出现1例肺栓塞致死亡的现象。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者静脉血管造影进行围产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检查,能够显著提高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确诊率,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围产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围产期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将妇科盆腔手术患者14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71例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71例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态度、治疗效果、并发症预防、预后效果)、术后生活质量评分(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提高其术后生活质量,易为患者所接受。

  • 标签: 妇科 盆腔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