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4 个结果
  • 简介:急救术是在紧急情况下利用可利用的设备和材料挽救患者的生命,减轻创伤,促进康复的救治技术,它是急救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名护士应当掌握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就常见疾病介绍无任何设备下的急救术。

  • 标签: 院前急救 常见疾病 下利 急救医学 护士 创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救心肺复苏的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 2016年 1月— 2018年 10月期间 某 中心接诊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 5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接受心肺复苏情况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均为现场没有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治疗组均为现场有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对比各组复苏总有效率差异性,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入院时血压、乳酸浓度,并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效果的因素。结果:治疗组复苏总有效率 73.08%明显高于对照组 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3148, P<0.05)。结论:心跳、呼吸骤停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救治分秒必争,应向民众普及心肺复苏技术,为后续抢救治疗争取更多时间。

  • 标签: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心脏骤停 复苏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的效果。 方法 在社区内部采用自愿接受培训的方法,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0 年 7 月期间参加培训的人员 850 名,通过对急救知识的培训,观察培训效果。 结果 培训后培训人员的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操作技能分数均显著高于培训( P< 0.05)。 结论 给予 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能够显著提高培训人员的急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效果明显。

  • 标签: 社区居民 院前急救知识 培训 培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胸痛患者急救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取我院2020年4月~2021年 4月急性胸痛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急救护理干预进行胸痛患者护理救治比常规护理救治手段效果要好,可明显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患者及家属对本次护理工作非常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胸痛 院前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胸痛患者急救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取我院2020年4月~2021年 4月急性胸痛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急救护理干预进行胸痛患者护理救治比常规护理救治手段效果要好,可明显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患者及家属对本次护理工作非常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胸痛 院前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旨在提高院急救中心跳骤停后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到呼救电话后,即行出车进行现场急救任务的532例心搏骤停患者,心搏停止时间均小于25min计算之列,分为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组与失败组,并现场实施了CPR,对比分析成功与失败病例的原因作对比较。结果:患者发生心跳骤停共421例,发生在户外或者小区,其抢救成功率占72%,在家里占25%,其余3%;成功组与失败组分别为,急救中心响应时间(5.2±2.3min、12.6±4.6 min),心肺复苏开始时间13.4±1.2min、以及目击者的参与度(52%、3.8%),除颤实施时间(6.5±3.2min、15.9±6.8min)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短反应时间,合理布局120急救中心在各城市和乡村的位置,缩短急救半径,加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急救复苏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增强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即时抢救等成为影响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 标签: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心跳骤停 复苏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为重症脑损伤患者开展急救的临床效果。方法:2019年8月-2021年7月,将我们收治的88例重症脑损伤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44例,为参照组行院内抢救干预,针对研究组实施急救联合院内抢救干预,测算对比两组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接受抢救前后的SAS评分指标和SDS评分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参照组(P<0.05)。抢救,研究组的SAS评分指标,以及SDS评分指标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抢救后,研究组的SAS评分指标,以及SDS评分指标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重症脑损伤患者实施急救联合院内抢救干预,能获取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重症脑损伤 院内抢救干预 院前急救联合院内抢救干预 临床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急救全程优化护理的价值,分析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效果。方法: 从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入手,随机从中抽取 64例作为本文研究的观察对象,并将这 64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接受常规处理以及急救全程优化护理,前者归为参照组,后者归为实验组,并对两组的急救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次对比的共有四项观察指标,一项为急救反应时间、一项为急诊反应时间、一项为住院时间,最后一项为死亡率,经统计学的处理后可明显看出,四项观察指标的对比结果均为( p<0.05)。结论: 急救全程优化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适用于颅脑损伤急救中。

  • 标签: 院前急救全程优化护理 急救效果 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急救中院急救护理路径对脑卒患者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我院治疗的 56 例脑卒中患者,保证个体无明显差异的原则下,对 56 例患者随机平均分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中 28 例患者进行院急救护理路径护理,对常规组 28 例进行常规急救护理,将两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从接诊后到接受专业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满意度( 96.43% )明显优于对照组( 64.2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接到 120 呼救后,急救医疗中心人员对脑卒中患者在接受医院专业治疗施以急救护理路径可以明显缩短患者接受治疗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医院专业治疗争取时间,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于应用。

  • 标签: 院前抢救 急救护理 脑卒中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 在2017.1-2020.7期间选出168例心肌梗死患者,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实施急诊急救护理。然后分析各组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抢救成功率等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等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救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院前急救 心肌梗死 急诊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急救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共计选取观察对象62例,均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并将其按照抽签法进行平均分组,其中31例接受常规护理的设为对照组,其余31例接受急诊急救护理的设为观察组,并分析这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从急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以及入院时间上看,观察组患者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诊急救护理 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急救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治疗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作者选择的80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7月-2021年6月期间我们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样本选择完毕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由40例患者组成,对照组患者为由家属自行送往医院,未能进行有效急救处理;观察组患者由我中心完全按照救治流程进行院急救处理后转运至医院。比较两组患者的到达医院时的生命指标(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得到救治时间、安全转运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到达医院时呼吸、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得到救治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安全转运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救中,完全按照流程进行急救,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命指标,提升安全转运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救或者急诊中医生相关干预,对急性心梗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0月医院急诊收治的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接受一般常规急诊管理,重点关注病情的评估、及时的转运、治疗方案的实施、合理的药学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管理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纳入医护特色管理,关注患者心理状态。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综合性、客观性、系统性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适应能力、心理强度、心理耐受、心理自控、意识水平、社会交际、心理修复、逻辑思维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特色管理理念更加注重对患者情志的把握和正面的引导,更加有助于对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实现,也间接提升了急诊患者的综合管理水平。

  • 标签: 院前急救 急诊 医护相关干预 急性心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心肺复苏程序对急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在临近医院急诊科和我科室2020年2月~2021年2月实施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70例,根据使用的不同心肺复苏程序进行分组,将其分为A组(n=35)和B组(n=35),A组采取气管插管法,B组采取气囊面罩通气法,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进行心肺复苏后复苏情况、复苏时间。结果:B组35人成功抢救12人,抢救成功率为34.29%(12/35)高于A组14.26%(5/35),差异较大P<0.05。B组患者通气建立时间、心跳恢复时间比A组更短,差异较大P<0.05。结论:对我科室实施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中,气囊面罩通气方法能够大幅度的缩短患者建立通气的时间,患者的心跳恢复时间缩短,将抢救的成功率大幅度提升,值得推广。

  • 标签: 心肺复苏 院前急救 心脏骤停
  • 简介:摘要:急性颅脑损伤在日常生活中发生几率较高,一般由于外力作用所引发。从发病特点来看,急性颅脑损伤发病较急,病情十分严重且病情变化较快,患者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较高。而有效的急救护理可为患者抢救争取时间,更有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使急救护理的实施价值不断凸显。本文即是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护理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急性颅脑损伤 院前急救护理 实施价值
  •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急救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样本时间: 20 16 年 2 月 -201 7 年 5 月,样本来源:随机选择 70 例在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35 例为对照组, 35 例为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院急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情况(溶栓时间、急救时间、住院时间),生活自理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护理满意度。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溶栓时间、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显著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较低、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急救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院前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神经功能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急救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6年 1月 -2018年 6月 84例心脏骤停急救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救治组选择常规方式,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选择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分析 SPO2达到 90%的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治疗前后患者 SPO2监测水平、平均 MAP;死亡率。结果:治疗两组 SPO2监测水平、平均 MAP相似, P> 0.05;治疗后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 SPO2监测水平、平均 MAP优于常规救治组, P< 0.05。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 SPO2达到 90%的时间、心肺复苏时间优于常规救治组, P< 0.05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死亡率 2( 4.76)低于常规救治组 11( 26.19), P< 0.05。结论:心脏骤停急救患者实施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可获得较好效果。

  • 标签: 心脏骤停患者 院前急救规范 心肺复苏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心脏骤停患者急救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 2016年 1月 -2018年 6月 84例心脏骤停急救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救治组选择常规方式,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选择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分析 SPO2达到 90%的时间、心肺复苏时间;治疗前后患者 SPO2监测水平、平均 MAP;死亡率。结果:治疗两组 SPO2监测水平、平均 MAP相似, P> 0.05;治疗后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 SPO2监测水平、平均 MAP优于常规救治组, P< 0.05。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 SPO2达到 90%的时间、心肺复苏时间优于常规救治组, P< 0.05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组死亡率 2( 4.76)低于常规救治组 11( 26.19), P< 0.05。结论:心脏骤停急救患者实施规范运用心肺复苏术可获得较好效果。

  • 标签: 心脏骤停患者 院前急救规范 心肺复苏术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