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胎吸引位助产

  • 标签:
  • 简介:笔者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人体标本时,发现1例标本存在颈外静脉伴静脉行程变异。现作报道。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男性尸体标本1具(九江学院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约60岁,身长165cm,发育正常,外观无畸形。解剖显露左侧的静脉、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臂静脉等结构,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mm)测量其径线。

  • 标签: 遗传变异 解剖学 局部 颈外静脉 头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位难产的早期识别与临床处理和预防性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位难产孕妇7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产妇剖宫产52例,阴道分娩26例,其中胎位置异常30例;经有效处理后产妇产后出血2例,阴道撕裂伤1例,新生儿轻度窒息3例,重度窒息1例,并无产妇与新生儿死亡情况。结论加强围产期的各项检查,早期识别位难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产妇出现难产现象,保证母婴安全。

  • 标签: 头位难产 早期识别 处理与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胎位低置胎盘产妇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2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分娩的300例单胎位低置胎盘产妇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根据是否试产把患者分为试产组(n=150例)与选择性剖宫产组(n=150例),按照分娩前接超声检查胎盘下缘距宫颈口位置将患者分为低置胎盘a组、低置胎盘b组、低置胎盘c组,观察患者的阴道试产成功率、产后出血量等指标。结果低置胎盘a组选择阴道试产比例为10%,b组为24%,c组为66%,行阴道试产的产妇成功分娩率为84.67%,且低置胎盘a组试产成功率比低置胎盘b组和c组低,胎盘距离内口≥20mm时,阴道分娩出血量均比选择性剖宫产分娩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下缘距离宫颈内口≥20mm不能作为孕妇选择性剖宫产的手术指征,临床医生要认真检查、评估,从而挑选最佳的分娩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头皮针治疗,2个疗程(20天)结束后10天观察患者中风偏瘫侧的肢体恢复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皮针结合体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明显优于常规的体针疗法,且能提高中风偏瘫患者偏瘫侧肢体的恢复效果。

  • 标签: 中风偏瘫 针灸治疗 头针 体针
  • 简介:摘要随着卫生期保健的开展,胎位性难产的发生率已逐渐降低,位难产的发生率却有持续升高的趋势。处理不当可给母婴带来严重的危害,正确处理头位难产直接关系到母婴的健康和安全。本文结合临床数据对我院位难产的病例进行分析,对头位难产的产生原因、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均进行了详细阐述。

  • 标签: 头位难产 枕横位 枕后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96例位难产发生原因和母儿预后的影响,提出防治对策;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住院分娩的96例产妇发生位难产原因、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对母儿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病例中,位难产发生原因主要为胎方位异常占66.67%.,其次为产力异常占21.88%。新生儿窒息发生率30.21%,围生儿死亡率1.04%。无孕产妇死亡。结论胎方位异常是发生位难产的主要原因,正确处理好产力与胎位置两可变因素,可以使难产变为顺产,从而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发生率及新生儿死亡率,提高母婴安全性。

  • 标签: 头位难产 原因 防治措施
  • 简介:我们尝试采用侧中间入路法以解决目前传统中间入路的一些不足。手术具体步骤包括:推开屈氏韧带处的空肠,切断该处附着的筋膜及韧带,将小肠肠袢完全推至右上腹部,显露屈氏韧带和左侧结肠系膜、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下血管;从肠系膜下动脉(IMA)侧的腹主动脉表面腹膜处打开进入左结肠后间隙,并顺势清扫IMA根部周围巴结;打开IMA尾侧的直乙结肠系膜并进入乙结肠后间隙,清扫IMA下方的周围淋巴结,并使乙结肠后间隙和左结肠后间隙贯通;显露IMA,肠系膜下静脉(IMV)和左结肠血管、乙结肠血管等相关血管,用血管夹夹闭离断相关血管根部,并可选择性的保留左结肠血管等。后续步骤同传统中间入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

  • 标签: 直肠肿瘤 腹腔镜检查 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本文讨论十二皮部在中医临床方面诊治的理论基础,同时叙述其目前的主要运用形式,旨在说明十二皮部在针灸领域的重要意义。望医者不可因其为经络附属部分而忽略它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十二皮部 针灸 经络 神经 皮肤针 腕踝针
  • 简介: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端定位的相关解剖参数,以指导PICC端影像学定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334例患者胸部薄层增强CT扫描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患者右主支气管起点、右锁骨内侧最上缘、气管隆突与心包返折及房腔交界之间的间距(解剖参数绝对值)。测量T6椎体上缘平面至T7椎体上缘平面之间距(L单元高度),将各解剖参数绝对值除以T6单元高度,计算出解剖参数相对值。记录房腔交界和心包返折所对应椎体位置。结果82%(274/334)的患者房腔交界位于T6~7水平、79.3%(265/334)的患者心包返折位于T5-6水平。气管隆突-房腔交界间距、气管隆突-心包返折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一房腔交界间距、右主支气管起点一心包返折间距、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房腔交界间距及右侧锁骨内侧头上缘-心包返折间距的绝对值分别为(38.4±8.8)、(21.9±9.2)、(50.7±9.1)、(34.2±9.4)、(110.2±15.9)、(93.7±16.3)mm,相对值分别为(1.85±0.43)、(1.05±0.44)、(2.44±0.45)、(1.64±0.45)、(5.30±0.75)、(4.50±0.75)。相关性分析显示各解剖参数绝对值与患者身高有相关关系(P值均〈0.01);而相对值与身高相关性明显减弱,并且部分解剖参数相对值与身高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气管隆突及右主支气管起点用于PICC端定位的可靠性相对较好;而心包返折的位置变异较大,利用影像学标志推断心包返折的位置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解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