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所至下腔静脉梗阻植入金属支架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18例患者中,原发性肝癌6例,肝转移癌3例,胃癌2例,腹膜后肿物2例,肾癌3例,淋巴瘤1例,胰腺癌1例。均造成下腔静脉的完全或部分梗阻,梗阻段长度30~90mm直径0~5mm,采用经皮股静脉穿刺植入金属支架治疗。结果18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患者梗阻症状积分由4~5分降至术后0~2分两者差异显著。结论金属膨式支架可迅速缓解下腔静脉恶性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腔静脉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放射学 介入性
  • 简介:目的:观察脑栓塞前期血液vWF、DH-TXB2、P-选择素和白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探讨脑血栓前期血管皮细胞损伤的原因,为预防脑栓塞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vWF、P-选择素及脱氢血栓烷(DH-TXB2)的含量;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白细胞DNA损伤,用彗星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白细胞的彗星率和彗尾DNA百分含量。结果:(1)vWF、DH-TXB2和P-选择素在血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与血栓形成后的水平相近(P>0.05);(2)未发生脑栓塞、脑栓塞前和脑栓塞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栓塞组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与未发生脑栓塞组有显著差异(P<0.01),脑栓塞前、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百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栓塞前期血液中白细胞DNA明显损伤,表明微环境存在严重缺氧,由此推测脑血栓前期血管皮细胞严重损伤,导致血小板聚集活化释放,其主要原因之一可能是缺氧。

  • 标签: 脑血栓前期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液 VWF DH-TXB2 P-选择素
  • 简介:目的探讨改善人工神经支架材料表面粘附性的方法。方法对聚羟基乙酸细丝支架进行化学和/或生物学修饰处理,通过体外培养方法比较SD乳鼠许旺细胞在不同聚羟基乙酸细丝表面贴壁生长情况。结果在经化学处理及生物学修饰的聚羟基乙酸细丝表面许旺细胞能良好贴壁生长,仅予生物学修饰的支架材料次之,未经处理的支架材料上罕有许旺细胞粘附。结论人工神经构建中支架材料表面的粘附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聚羟基乙酸进行化学处理后再行生物学修饰是改善其粘附性的简单可行、效果确切的方法。

  • 标签: 粘附性 聚羟基乙酸 许旺细胞
  • 简介:为探讨血管皮生长因子(VDGF)与肺癌血管形成、转移和增殖活性等因素的关系,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VEGF在94例肺癌组织的表达.结果表明.VEGF在肺癌组织表达的阳性率为70.2%,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VEGF表达阳性组其激血管计数值和只PCNA标记指数均高于阴性组(P<0.05)。腺癌VEGF的表达与转移、分期和分级等因素均无关(P>0.05);在鳞癌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的阳性率高于无转移组,Ⅲ~Ⅳ期癌高于Ⅰ~Ⅱ期癌(P<0.05),上述结果提示,VEGF表达与肺癌的发生有关,并能促进肺癌组织中的血管形成.使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升高;VEGF表达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和进展有关.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标志。

  • 标签: 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表达 血管形成 转移 增殖活性
  • 简介:胃镜下置放内支架治疗食管梗阻及食管气管瘘,已是常规治疗,其优点是操作简便、创伤小[1,2],但少数患者因梗阻严重或瘘口巨大,不能经口途径成功置放导丝到达食管下段,导致扩张及内支架失败.我们2004年2月对1例食管气管瘘(瘘口内径约3cm)患者经腹胃切开途径成功置入食管内支架,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食管气管瘘 内支架治疗 胃切开 置入 经腹 2004年2月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对人增生性瘢痕Ⅰ型胶原蛋白在裸鼠体内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TBSA深Ⅱ度创面愈合后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块(取自1例女性烧伤患者)植入48只BALA/C裸鼠肩胛部皮下,建立裸鼠增生性瘢痕移植模型。术后3周,将裸鼠分为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分别用0.01mol/L灭菌磷酸盐缓冲液(PBS)稀释的15、10、5μg/mlVEGF单克隆抗体200μl以及等量、同浓度的PBS进行瘢痕内直接注射,每周2次,持续3周。术后45d,测量各组裸鼠瘢痕组织的大小,计算体积;以HE染色行组织学观察;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与蛋白质印迹法分析瘢痕组织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和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小剂量组瘢痕体积分别为(55.3±4.1)、(67.9±5.7)、(78.9±5.5)mm^3;与对照组(85.0±7.3)mm^3比较,大剂量组、中剂量组瘢痕体积明显变小(P〈0.05)。大剂量组、中剂量组血管和成纤维细胞较少,胶原纤维减少,排列较整齐。与对照组比较,大剂量组和中剂量组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小剂量组与之接近。结论VEGF抗体靶向血管治疗可抑制增生性瘢痕血管形成、胶原表达及瘢痕生长。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胶原Ⅰ型 靶向血管治疗 增生性瘢痕
  • 简介:目的:探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照射治疗中浆病患者疗效。方法:选择早期中浆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共27例30只眼,采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照射血液联合药物治疗,功率为4mw,每次60min,每天一次,7天为一疗程。随机选择30例30只眼诊断为早期中浆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结果:治疗10天,两组疗效比较,试验组有效率25只眼(83.3%),对照组有效率18只眼(60.0%)。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中浆病患者使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照射血液能明显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价值。

  • 标签: 中浆病 氦氖激光 血管内照射 药物
  • 简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而又危害极大的脑血管疾病,一旦破裂出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而80%-85%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20世纪90年代,一种可脱性铂金弹簧圈装置(GDC)进入临床应用领域,随着栓塞材料的改进和栓塞技术的革新,运用血管栓塞技术治疗动脉瘤预防再出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一些研究机构甚至建议将血管栓塞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主要探讨这些问题.明确血管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性 颅内动脉瘤破裂 可脱性铂金弹簧圈 栓塞技术
  • 简介:目的观察模拟潜水过程中血管皮系统与血液系统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经历阶段减压动物于加压前、减压后采血,检测ET-1、vWF、APTT、FIB、D-dimer;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等,于出舱后取肺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实验动物干24h内未出现减压病症状,但血浆内已有ET-1升高,vWF降低,APTT缩短,FIB减少,D-dimer减少,FⅧ活性增高,肺组织与血管皮细胞可见轻度损伤和血小板栓子。结论实验兔经历模拟潜水过程后,出现血管皮损伤、内源性凝血途径激活、纤溶活性受抑、白细胞总数升高和血小板减少。

  • 标签: 血管内皮系统 潜水过程 模拟空气 血液系统 实验兔 D-DIMER
  • 简介:目的应用血管超声(IVUS)观察冠状动脉造影中等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血管超声特点,选择治疗决策.方法应用血管超声仪检查38例血管造影狭窄程度40%~60%患者的43处冠状动脉病变;测量管腔以及血管直径和面积.结果43处病变中,脂质斑块为30处,纤维、钙化、混合斑块分别为4、2、5处,2处未发现明显病变或仅轻度内膜增生;其中4处可见明显血栓影.41处粥样硬化斑块中偏心斑块36处(87.8%),向心斑块5处(12.2%).30处脂质斑块大部分可见薄的纤维帽,其中5处(16.7%)明显的纤维帽不完整.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百分比(40.73±13.21)%;面积狭窄百分比(56.75±12.68)%.对IVUS示面积狭窄>50%的25处、<50%的1处(60.5%)且有典型临床症状的病变行进一步介入治疗,对IVUS示面积狭窄<50%的17处(39.5%)病变未行进一步介入治疗.结论IVUS可进一步明确血管造影中等程度冠状动脉病变的性质、严重性和稳定性,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 标签: 中等程度 冠状动脉狭窄 血管内超声 血管造影术 IVUS 急性期
  • 简介:淋巴结支架包括血管、淋巴管和网状支架.目前国内对人淋巴结支架三维结构的研究不多见.淋巴结内的血管具有特殊性,在整个支架系统中的作用相对重要一些,也是研究的重点.利用计算机重建其组织切片的三维结构,建立一个直观又清晰的血管三维关系图,为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标签: 淋巴结支架 淋巴结 血管 三维结构 科学计算可视化
  • 简介:我们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照射血液(ILIB)治疗脑梗塞6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80例脑梗塞均符合第二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CT/MRI诊断。ILIB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55~79(平均66)岁。单侧基底节梗塞20

  • 标签: 脑梗塞 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 药物疗法 治疗
  • 简介:为建立重组人血管皮抑制素(rh-endostatin,rh-ES)体外生物活性检测方法。选用牛肾上腺毛细血管皮细胞(BCE)作为靶细胞。应用酶免疫染色技术建立了rh-ES的生物活性检测方法,并探讨了rh-ES在不同剂量条件下对BCE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该法具有简便,稳定,重复性好的特点,同时证明rh-ES对BCE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标签: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肾上腺 生物学活性 酶免疫染色技术 肿瘤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或切开动脉直视下穿刺,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利用导丝或超声消融导管开通闭塞段,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后置入血管支架.结果45例(53条患肢)血管腔内支架均释放成功,踝肱指数由0.36±0.14增至术后7d0.77±0.21(t=2.397,P=0.021),45例随访6~54个月,平均23个月,一期肢体通畅率90.6%(48/53).结论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管腔内成形术 支架
  • 简介:目的研究新化合物哌芳安他对培养的牛主动脉内皮细胞氧化损伤时ICAM-1、MCP-1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使内皮细胞与不同浓度哌芳安他预孵育20h,再给予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损伤,提取各组细胞总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以β2-微球蛋白为内参照检测内皮细胞ICAM-1、MCP-1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内皮细胞与哌芳安他预孵育后,再受到氧化损伤时,其ICAM-1、MCP-1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与ox-LDL直接接触的细胞.结论哌芳安他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护内皮细胞使之免于或减轻氧化损伤.

  • 标签: 化合物 哌芳安他 血管内皮细胞 氧化损伤 血管保护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形成因子-2(angiopoietin-2)及纤连蛋白(FN)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获取结直肠癌标本60例,分别用S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VEGF、血管形成因子-2、FN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VEGF、血管形成因子-2和FN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增高(P<0.05).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和/或肝转移、Dukes分期有关(P<0.05).血管形成因子-2则仅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FN在细胞外基质(ECM)中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而在基底膜中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5);两者均与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基底膜中FN的缺失同时与肝转移有关(P<0.05).结论结直肠癌细胞产生的VEGF可能通过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而促进血行转移和转移灶的形成,血管形成因子-2与VEGF共同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而FN在肿瘤组织基底膜中的缺失是肝转移的重要起始因素.

  • 标签: 血管形成因子 结直肠癌 FN 肝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 简介:目的观察血管皮生长因子基因(rAAV2-hVEGF165)直接心肌内注射促进慢性缺血心肌侧枝循环生成的作用。方法小型猪左冠状动脉回旋支放置血管缩窄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5周后应用心电图、冠脉造影和心脏核磁共振成像确认左回旋支闭塞或相应心肌的缺血。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缺血心肌内直接注射rAAV2-VEGF165(1×10^12virusgenomeml)或同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或rAAV2-LACZ(1×10^12virusgenomeml)。治疗后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了解有无侧枝循环生成。结果放置血管缩窄环后5周,所有动物均出现左回旋支完全、次全闭塞和旋支供血区域的心肌缺血。治疗后3个月,缺血心肌内可检测到LACZ和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治疗后6个月,VEGF组缺血心肌内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接在小型猪慢性缺血心肌内注射rAAV2-VEGF165,VEGF165基因可转染入心肌组织内,并可在缺血部位显著促进侧枝循环形成。

  • 标签: 心肌缺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雏形 动物替代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烧伤继发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患者肺毛细血管皮细胞(PVEC)与中性粒细胞(PMN)的粘附能力,观察C5a在PVEC-PMN粘附行为中的作用程度及规律。方法采用微管吸吮技术,定量测定PVEC-PMN之间粘附力值变化;测定随过氧化酶(MPO)活性,反映PVEC粘附PMN的数量。结果随着rh-C5a浓度上升,PVEC粘附了更多的PMN;粘附力值也逐渐增加。300μg/Lrh-C5a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MPO也随之上升;工作浓度为1:10^4的anti-C5aRMcAb可缓解急性肺损伤(ALI)血清所致的MPO增加,呈量效关系。结论C5a,C5aR共同参与了PVEC-PMN的粘附过程,而且急性肺损伤所致的粘附力值上升可被anti-C5aRMcAb所抑制,提示C5a,C5aR在烧伤继发的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烧伤 血清 肺毛细血管 中性粒细胞 粘附特性 髓过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