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血管支架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对47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对195例患者使用脑保护装置,在未使用保护装置的283例患者中,对202例患者采用预扩张,占71.4%;66例采取后扩张,占23.3%;12例采用球囊扩张式支架,占4.2%;3例未扩张,占1.1%.结果478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率为78.7%.心率<50次/min者占26.4%;术中栓子脱落5例,其中2例治疗后恢复,2例遗留一侧肢体运动障碍,1例死亡;术后颅内出血死亡1例,术后30d内卒中或死亡6例,占1.26%.随访率为77.8%.再狭窄17例,占4.6%.结论颈内动脉狭窄的血管支架治疗是安全的,若操作规范,可以减少并发症.

  • 标签: 并发症 治疗 患者 血管内支架 颈内动脉狭窄 死亡
  •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所至下腔静脉梗阻植入金属支架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18例患者中,原发性肝癌6例,肝转移癌3例,胃癌2例,腹膜后肿物2例,肾癌3例,淋巴瘤1例,胰腺癌1例。均造成下腔静脉的完全或部分梗阻,梗阻段长度30~90mm直径0~5mm,采用经皮股静脉穿刺植入金属支架治疗。结果18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患者梗阻症状积分由4~5分降至术后0~2分两者差异显著。结论金属膨式支架可迅速缓解下腔静脉恶性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是有效的姑息性治疗手段,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腔静脉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放射学 介入性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腔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结合血管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2000年2月—2004年2月应用经皮腔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结合血管支架成形术治疗20例(24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PTA即时成功率91.7%(22/24),成功的22条患肢踝/肱指数有2条无明显改善,其余20条由术前0.44±0.11恢复至0.78±0.14。经随访2—46个月,1条胭动脉在术后13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90.0%(18/20)。结论PTA结合血管支架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可有效提高通畅率。多平面、多节段病变联合手术可简化手术,缩小创伤。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 下肢 介入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囊状动脉瘤行血管支架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病理学变化与动脉瘤生长、血栓形成或破裂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静脉移植法建立9只犬颈总动脉动脉瘤模型,1周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5只犬于动脉瘤口成功置入支架,1个月后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DSA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DS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能显示动脉瘤位置、形态,并能检阅支架置入前后瘤体内及载瘤动脉内血液循环状态.置入支架组1个月后瘤腔完全闭塞,新生纤维样组织环绕支架金属丝表面.结论支架置入后改变了动脉瘤附近血流动力学,可促进瘤腔内血栓形成.

  • 标签: 动脉瘤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血流动力学 病理学 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目前基因治疗方面存在的重要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基因转运体系可以足量、安全地将治疗基因(无论病毒载体或非病毒载体)运送至体内靶细胞并提高其转染效率,以得到基因的高效表达。心血管基因治疗的特殊性还在于很难把基因专一递送至血管组织的病灶处而不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种携带质粒DNA的烷基化壳聚糖纳米粒的血管支架,可以有效地将质粒DNA递送至血管壁靶细胞并达到了高效转染的效果。

  • 标签: 基因支架 基因转运 壳聚糖基因
  • 简介:经皮血管支架成形术(PTA)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血管狭窄的治疗.2002年2月28日,我科应用血管支架成形术成功地治疗了一例肾动脉狭窄的患儿.此种治疗方法效果好、见效快,但由于手术操作技术难度较大,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肾动脉梗阻/治疗 支架 血管成形术/护理
  • 简介:自从生理学家His于1865年首先提出内皮这一概念后,人类对它的研究始终方兴未艾.新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管皮功能失调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并认为内皮功能失调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最初事件即"启动子"[1].如今,遴选出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方法来评估血管皮功能以及采取某种合适的方式来保护或挽救血管皮功能将是心血管疾病防治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们着重对血管皮的功能及其评估方法、内皮功能失调的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内皮 一氧化氮 功能 评估
  • 简介:方法 22例动脉溶栓后遗有血管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两组间血管狭窄程度治疗组(82.98±8.8)%,动脉溶栓后4例血管完全再通

  • 标签: 动脉溶栓 成形术脑梗死 支架成形术
  • 简介:已知的3种血管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及其间的数量关系影响着血管形成的信号转导,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可介导肿瘤血管通透性增加并促进肿瘤血管形成,抑制VEGF和VEGFR的手段已用于肿瘤治疔的研究.VEGFR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还与Tie和Eph内皮酪氨酸家族等其他细胞表面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肿瘤血管 VEGFR 血管形成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评价食管内照射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口腔将捆绑式碘-125内照射支架沿超硬导丝推送至病变部位释放.术后每3月复查血常规、免疫指标、胸部CT和食管钡餐摄片检查.结果:10例患者支架均释放到位,患者进食困难症状完全缓解,复查食管钡餐支架通畅,病变段未发现瘘及出血现象.血常规及免疫指标未见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全身一般状况明显好转.结论:内照射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易杀灭肿瘤细胞,控制病变,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内照射 支架治疗 患者 钡餐 临床应用价值 中晚期食管癌
  • 简介:在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再狭窄的方法中,血管腔内近距离照射逐渐成为一种极有前途的新方法.近年来,在血管照射的机制、放射源种类、剂量、动物和临床实验及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看来,该方法有效且安全可行.

  • 标签: 血管内近距离照射 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s)、脊髓海绵状血管瘤(CMs)患者畸形血管中,血管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方法SAVMs患者31例、CMs患者17例。取10例尸体解剖正常脊髓标本做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VEGF的表达。结果正常脊髓组织血管未见VEGF阳性表达;SAVMs和CMs畸形血管壁VEGF阳性细胞分别为75.6%和53.3%。术前近期有出血者VEGF表达较未出血者增强,P〈0.05;术前行畸形血管团栓塞可造成VEGF表达增强。在SAVMs中,血管膜与中膜YEGF表达较外膜明显,P〈0.05;类动脉和类静脉中均有VEGF表达,类动脉壁VEGF表达阳性细胞数多于类静脉。结论VEGF在SAVMs与CMs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出血和栓塞可以影响VEGF的表达。

  • 标签: 内皮生长因子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目的:研究和开发国产支架型人造血管经腔内治疗动脉疾病。方法:1993年6月至于1999年8月,用北京地区/杂种狗24条,分别制作了腹主动脉瘤(8条)、降胸主动脉瘤(6条)、升主动脉瘤(4条)、主动脉弓瘤(4条)和动静脉瘘架是联体不锈钢“Z”型支架,长3cm,直径2cm。覆膜均为国产超薄涤纶人工血管。临床应用29例,男25例,女4例。主动脉夹层19例,肾下腹主动脉瘤8例和创伤性动静脉瘘2例。结果:17条狗术后存活,分别于2、4、8周获取标本,支架人工血管通畅良好,无血栓形成。临床病例中,有1例腹主动脉瘤并发肾功能不全。于手术后20天,血管中死于心肌梗塞,其余均被成功治疗。随访2个月至5年。除1例夹层动脉瘤术后3个月支架移位外,所有病人恢复良好。结论:自制的支架人工血管费用低,操作简便,应用前景可观。

  • 标签: 支架 人工血管 腔内治疗 主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ICU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凝血(DIC)临床诊疗对策。方法:对我院急诊ICU收治的39例DIC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ICU患者发生DIC原发病多样、危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并发率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DIC确诊常为中晚期;病死率高。结论:重视原发病,密切观察早期DIC诊断指标常规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有效终止病因是的键所在。同时危重病患者综合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危重病 ICU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阻断血管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ETA)功能对血管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山莨菪碱为工具药,喂食兔3mon后急性处死,剖腹取主动脉,HE及ET+VG染色光镜观察主动脉的组织学改变,电镜观察血管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同时取胸主动脉、肺动脉、颈动脉、肾动脉和股动脉,进行离体血管功能实验.结果:生理状态下,长期给予兔山莨菪碱,血管皮细胞结构受损,光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垂直附着在内弹力板上,电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呈网眼状损伤,有些内皮细胞即将脱落,线粒体肿胀.离体血管环实验研究发现ETA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反应显著减弱.结论:生理状态下,反复阻断ETA,可使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受损,提示ETA具有内皮保护作用.

  • 标签: 药理学 血管内皮细胞乙酰胆碱靶标 内皮细胞 山莨菪碱 乙酰胆碱 舒张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