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螺旋臼髋关节置换术(THR)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手术经验,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22髋)DDH患者行zweymuller螺旋臼髋关节假体置换术.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患髋无痛,活动度无明显受限,随访(26.0±5.3)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37.46±7.12)分恢复到(88.31±7.23)分,下肢平均延长(4.52±1.07)cm.结论THR是治疗DDH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手术难度较大,需处理好髋臼骨缺损,选好假体,谨慎操作.

  • 标签: 髋关节发育不良 全髋关节置换 螺旋臼生物型假体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1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48h引流量、术中输血患者比例、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术后Harris髋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小,效果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小切口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小剂量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共993例,从2006年1月到2010年5月。其中男473例,女529例,均排除了患有血小板减少症、出血体质以及不能行硬膜外麻醉的患者。手术采用硬膜外低压麻醉(平均动脉压维持在45~55mmHg),行后外侧切口,尽量减少股静脉扭曲的时间,反复冲洗和吸引出股骨髓腔内容物。当处理髋臼侧的时候,下肢处于中立位置。处理股骨侧髓腔之前2—3min,静脉给予肝素(10—15U/kg)。结果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3分钟(35~268min),平均失血量183ml(50—1400m1)。术后随访3个月。本组患者共有13例发生血栓性疾病,占患者总数的1.3%。所有血栓患者中确诊为DVT的有10例,发生率为1%。没有一例患者发生切口血肿及主要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没有一例患者死亡。结论髋关节术中给予肝素血栓发生率低,术后无相关的出血并发生。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肝素,低分子量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后使用不同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处理措施,观察两者的疗效。方法将我院88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对照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中手术时间明显要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入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都与对照组对比无差异(P>0.05),且观察组术后随访的Harri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术后疼痛及康复情况髋关节置换术明显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案,更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观察
  • 简介:背景:高位脱位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的骨性和软组织畸形严重,常规的髋关节置换风险高,并发症多,而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的髋关节置换可以简化置换方法。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治疗高位脱位髋臼发育不良患者17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6年1月到2011年6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获得至少2年以上随访,共21髋关节,对置换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改善以及髋关节部位影像学改变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患者平均随访(48.0±20.5)个月。患者置换后Harris评分高于置换前(P〈0.05)。患者主要症状为双下肢不等长,下蹲后站起困难、下肢力量不足及下肢软组织紧张。1髋发生大转子骨折以钢爪固定;4髋在置换中股骨距裂纹骨折以钢丝捆绑。1例患者置换后出现股神经损伤表现,获得部分恢复。所有患者无感染、脱位和假体松动出现。结果说明,结合股骨转子下截骨短缩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安全可靠,但仍需要一定的置换技术控制其并发症的发生,其长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股骨转子下截骨 髋臼发育不良 髋关节脱位
  • 简介:背景:围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h和2—7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关节置换后2-7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硬膜外镇痛 神经阻滞 股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将对患者在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影响因素展开分析讨论,以此来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25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的内容主要为转归情况、治疗方案、症状特点、预防措施、高危因素等。结果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16例患者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有5例患者为单侧髋关节置换,11例患者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患者,其诊断分布为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4例股骨颈骨骨折。所有患者均存在1—4种合并症,绝大部分患者的预后情况相对较好。结论导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主要有代谢性内科疾病、高龄、长期卧床、髋部骨折等。在对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对于围术期的药物疗法以及物理疗法必须进行规范处理,以此来防止患者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通过对患者给予早期预防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但不能杜绝此类情况的出现。

  • 标签: 人工髋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形成情况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面的影响效果。方法选自我院2011年-2013年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对比2组患者在麻醉前后各项指标以及并发症等出现概率情况。结果2组在进行麻醉前后的各项指标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P>0.05);观察组的麻醉效果相对于对照组有明显优异性,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出现也明显多于观察组患者,两者对比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麻醉效果突出且并发症出现概率小,对于患者的各项指标没有显著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腰硬联合麻醉 硬膜外麻醉
  • 简介:目的目的比较髌股关节置换术(PFA)与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纯髌股关节关节炎(PFOA)的失败率,评价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疗效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BM数据库,收集单纯髌股关节关节炎(PFOA)行PFA或TKA的临床试验,提取数据,采用Meta—Analyst3.13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9个回顾性临床试验,髌股关节置换1599膝,关节置换患267膝。总的PFA组(包括第一代、第二代PFA)失败率13.6%[95%CI(0.103,0.176)];TKA组失败率1.8%[95%CI(0.007,0.044)];第一代PFA假体失败率19%[95%CI(0.143,0.247)];第二代PFA假体失败率8.3%[95%CI(0.053,0.128)]。结论PFOA患者行PFA的失败率比TKA高,需要再手术或翻修,这与假体设计和适应证的选择有关。第二代PFA假体翻修率与第一代相比明显降低。

  • 标签: 骨关节炎,膝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META分析
  • 简介:背景:以往有关关节置换治疗晚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的研究报道较多,而关于关节置换对类风湿关节炎整体病情活动性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支持。目的:探讨膝关节表面置换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整体病情活动性的影响。方法:纳入10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置换组48例患者行关节置换联合内科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61例单纯行内科药物治疗。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年检测类风湿因子、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功能评定采用Ishikawa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结果与结论:治疗前2组患者类风湿因子、血沉和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2年,药物治疗组各项指标显著高于置换组(P〈0.05);2组治疗后2年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2组患者治疗后受累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症状评分均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疼痛、肿胀和主观感受方面,其中置换组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提示关节置换在短期内可影响类风湿关节炎的病情活动性,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 血沉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63例(69膝)行人工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优47例,良9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8.89%;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减轻,行走及活动范围增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63例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明显缓解,活动度增加,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临床手术 术后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后造成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440例,对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文440例患者中共2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将其作为观察组,患者均存在1个以上的合并症,包括糖尿病、肾功能障碍、高血压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另选取440例患者中未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可得,观察组的卧床时间更长、年龄更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与高龄、合并疾病、长期卧床有关。

  • 标签: 人工髋关节 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 简介:背景:通常评价关节置换患者出血量主要是记录置换中的出血量和置换后的引流量,这些只是显性失血量,研究表明隐性失血量可达到并超过总量的50%。目的:比较关节置换高负压引流和普通负压引流失血量,评价高负压引流对关节置换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60例单侧膝人工关节置换患者根据置换后采用的负压吸引不同分为高负压引流组和普通负压引流组(对照组),每组30例。通过Gross方程推算,对膝关节置换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最)和输血量进行分析,并对两组置换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状况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高负压引流组患者总失血量为(646±184)mL,隐性失血量为(215±128)mL;对照组患者总失血量为(867±296)mL,隐性失血量(457±268)mL;高负压引流组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高负压引流组平均输血量224mL,对照组平均输血量467mL。单侧关节置换后采用高负压引流,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置换后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尤其是隐性失血量的减少,有利于病情的观察、处理,规避潜在的风险,有利于置换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负压引流 手术后出血 隐性失血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及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疗效,为该类病人的临床麻醉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A组)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B组),每组各43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A组、B组均全部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但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压较麻醉前均下降,B组明显遇A组(P<0.05),术后随访4天,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及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髋关节置换手术的疗效,为该类病人的临床麻醉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A组)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B组),每组各43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A组、B组均全部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但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压较麻醉前均下降,B组明显遇A组(P<0.05),术后随访4天,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对循环呼吸系统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 标签: 硬膜外麻醉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背景:膝关节置换后肿胀可产生张力性水泡,使疼痛加重,严重时可阻碍静脉回流,使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甚至可阻碍动脉血液循环,严重时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目的:评价循环加压冷疗系统(Cryf/cuffSystems)与间歇高渗盐水冰敷在关节置换后的疗效。方法:将60例单侧关节置换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持续冷冻组患者关节置换后采用循环加压冷疗系统处理;间断冰敷组关节置换后采用间断高渗盐水冰敷处理。结果与结论:持续冷冻组和间断冰敷组髌骨上极、髌骨中点腓肠肌最粗点周径差在关节置换后第1,2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3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持续冷冻组关节置换后第1,2天静止和运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间断冰敷组(P〈0.01),置换后第3天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持续冷冻组置换后第1,2,3天膝关节活动度优于间断冰敷组(P〈0.01),置换后第1,2周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持续冷冻组关节置换后3d膝关节周围皮肤平均温度高于间断冰敷组(P〈0.05)。说明关节置换后第1,2天Cryo/cuffSyestems处理较间断高渗盐水冰敷能减轻组织肿胀、减轻疼痛、增加活动度,但3d后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置换后第3天间断冰敷能达到Cryf/cuffSystems同样的效果。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全膝关节置换 假体 冷冻疗法 冰敷
  • 简介:单间室膝关节置换(unicompanfnentalkneearthroplasty,UKA)的概念早在1952年由McKeever实现,他将一个金属的单侧胫骨平台假体植入病变一侧的胫股关节间室,用于治疗单一间室的膝关节关节炎。现代意义上的单髁膝关节置换(unicondylarkneearthroplasty,UKA)是1973年由Marmor设计的单髁表面置换假体,此后的很多固定平台单髁置换假体都是模仿他的设计。

  • 标签: 单间室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骨关节炎 表面置换假体 假体植入 胫股关节 胫骨平台
  • 简介: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的技术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5月,在本组行单髁置换的62例患者(85膝),单侧39膝,双侧23例(46膝);其中男8例10膝,女54例75膝。男:女为1:7.5;年龄44~78岁,平均63岁;内侧单髁置换79膝,外单髁置换6膝,所有患者均使用LINK单髁假体(WMdemarLinkGmbH&Co),将术前及最后一次复查KSS评分分值及关节活动度对比,评定膝关节功能。术后定期拍x线平片评估假体位置及未置换间室退变情况。结果获得随访的患者62例85膝,平均随访时间65.8个月(48~99个月)。膝关节KSS评分:术前(58.22±20.07)分,术后最后一次随访(81.24±17.96)分(P〈0.01)。关节活动度:术前(126.73°±7.53°),术后最后一次随访(124.65°±8.65°)(P〉0.05)。术后首次与最后一次随访X线平片检查,未置换间室退变进展不明显。5例患者6膝分别在术后11—42个月出现胫骨部分假体松动,3膝做膝翻修术。另2例(3膝)患者服用镇痛药,可行走及坚持日常活动,目前在随访中。结论单髁置换可以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膝关节退变进展速度,但胫骨假体松动有较高的发病率,需要高度重视。

  • 标签: 关节成型术,置换,膝 单间室 膝翻修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HarrisHipscore)中文版在髋关节患者功能评定中的重测信度和内部的一致性。方法完成量表的汉化,对53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测试,评价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中文版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测量者间的信度。结果量表4个领域中的Cronbach′s系数为0.811~0.904;重测信度和测量者间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9。各领域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系数0.718~0.872。结论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中文版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髋关节患者的功能评估。

  • 标签: Harris 髋关节评分 中文版 功能评定 信度
  • 简介:目的观察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患儿受累髋关节的MRI表现,探讨其与临床病程和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分析41例确诊JIA患儿的髋关节MRI,对滑膜血管翳、关节积液、关节软骨改变、骨骺改变、腹股沟淋巴结、肌肉改变和关节对位情况进行定量评价,对不同亚型JIA的MRI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分析软骨和骨有不同程度破坏患儿的病程与发病年龄的差异,观察MRI定量评分与病程和发病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亚型JIA患儿髋关节受累MRI评分(单项改变分值和总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无软骨/骨破坏组、单纯软骨破坏组与软骨破坏合并骨破坏组间病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病程与MRI总分呈正相关(r=0.392,P=0.011),与软骨改变分值呈正相关(r=0.354,P=0.023),与骨骺改变分值呈正相关(r=0.482,P=0.001);发病年龄与MRI总分呈负相关(r=-0.438,P=0.004),与滑膜血管翳分值呈负相关(r=-0.461,P=0.002),与骨性损伤程度(软骨和骨骺改变分值之和)呈负相关(r=-0.311,P=0.048)。结论MRI可对JIA累及髋关节做出早期、全面评价。

  • 标签: 关节炎 幼年型类风湿 磁共振成像 骨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