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腹部创伤后内脏血管损伤较为少见,多表现为失血性休克,可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早期诊断、抗休克治疗、急诊手术血管修复、吻合或结扎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血管介入技术对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和肠系膜上动静脉瘘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了提高腹部创伤救治能力,降低内脏血管损伤患者死亡率,本文对该类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损伤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腹部创伤 血管损伤 肠系膜血管
  • 简介:<正>闭合性腹内脏损伤是创伤外科常见疾病,早期诊断和救治有一定困难。我院自1987年1月~1994年12月共收治并手术抢救闭合性腹内脏损伤共123例,现将诊治体会叙述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05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70岁,以青壮型男性居多占74%。腹内脏损伤数151个,其中单个脏器伤97例,2个脏器伤24例,3个脏器伤2例。肝破裂40例次,脾破裂44例次,小肠破裂27例次,结肠破裂8例次,肠系膜破裂9例次,膈肌破裂3例次,胃破裂1例次,大网膜裂伤1例次,12指肠破裂2例次,肾损伤7例次,膀胱破裂4例次,膈膜后血肿5例次。致伤原因:车祸伤94例,坠落伤10例,跌伤6例,压伤及其它伤13例。含并伤17例,其中合并颅脑损伤6例,血氧脑2例,尿

  • 标签: 腹内脏器损伤 闭合性 诊治体会 小肠破裂 肠系膜破裂 合并颅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在外伤性腹部损伤患者治疗中的护理干预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外伤性腹部内脏损伤治疗的患者84例,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患者在围术期护理后SCL-90因子得分和护理满意度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科学、合理的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的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减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围术期 外伤性腹部内脏损伤 干预护理
  • 简介:<正>内脏动脉瘤(visceralarteryaneurysm,VAA)相对罕见,因缺乏大宗临床资料,过去对其自然病程和并发症的了解较少。近年来,由于血管影像学和腔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中涉及VAA的文章数有所增加。有相当比例的VAA因破裂才来就诊,因此,VAA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1病因学VAA是指除了主髂动脉系统的腹腔内动脉瘤,包括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及其

  • 标签: 囊性动脉瘤 内脏动脉瘤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覆膜支架 自然病程
  • 简介:摘要内脏反位症是为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病原因不明,现有研究报道主要以全内脏反位症伴有内科相关疾病,代表学说主要有家族遗传学说、胚胎期脐带扭转学说、原发性纤毛障碍学说等。本文旨在对其可能发病机制以及目前疾病发现进行综述。

  • 标签: 全内脏反位症 发病机制
  • 简介:<正>所谓内脏动脉,是指供应胃肠道、肝、脾及胰腺的动脉[1]。内脏动脉瘤(viseralarteryaneurysm,VAA)即为腹腔干、肠系膜上、肠系膜下动脉及各自分支处的动脉瘤。因此,严格地讲,VAA并不包括肾动脉瘤,但因为后者在发病特点及治疗方式上与VAA大体相仿,所以一些文献也将二者合并在一起进行分析[2,3]。VAA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发生率约为0.1%~2%,其中以脾动脉瘤比例最高,约为60%,肝动脉瘤为20%、肠系膜上动脉瘤5.5%、腹腔动脉瘤4%、胃

  • 标签: 肾动脉瘤 内脏动脉瘤 腔内治疗 治疗方式 弹簧圈 脾动脉瘤
  • 简介:内脏血管疾病是血管外科诊治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包括:血管闭塞性或狭窄性疾病、血管栓塞与血栓形成、血管扩张性疾病、血管畸形(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血管创伤、炎性疾病等。内脏血管疾病在临床上并非少见,由于内脏器官的多元性、腹腔解剖的复杂性以及血管疾病的特殊性、凶险性,从而导致内脏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通常较为隐秘、难于早期诊断。在临床实践中,这类疾病时常被混杂在腹部急症之内,通常由非血管专业

  • 标签: 内脏血管 血管扩张性 血管创伤 后天获得性 血管栓塞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例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影像学诊断方法与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影像学检查并确诊的16例S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像学检查的图像特点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6例SAD患者经CTA诊断明确者14例,诊断符合率为87.50%;而通过DSA诊断明确者16例,诊断符合率为100.00%;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像学诊断中的CTA和DSA技术对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SA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症状性内脏动脉夹层 SAD 影像学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闭合性腹部创伤内脏破裂出血患者进行超声诊断,探讨闭合性腹部创伤内脏破裂出血的超声诊断价值,并面向大众推广。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98例闭合性腹部创伤内脏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98例闭合性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超声图像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98例患者均伴有腹腔积液,超声诊断脾脏破裂48例,肝破裂17例,肾破裂14例,肠破裂6例,胰腺损伤1例,复合型内脏破裂5例,7例未诊断出结果,诊断准确率92.9%。结论超声能对闭合性腹部创伤内脏破裂出血做出较迅速、准确地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面向大众进行推广。

  • 标签: 超声诊断 闭合性腹部创伤内脏破裂出血 临床分析
  • 简介:内脏反位患者其脏器左右完全相反,与正常人呈镜面像,又称"镜面人",其发生机制目前认为可能是染色体及其携带的基因异常[1],或者胚胎发育期间旋转不良导致[2]。全内脏反位患者胆囊结石临床少见,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难度增加,可能会发生血管或胆管损伤,需引起警惕。我科于2016年4月行全内脏反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例,无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内脏反位 胆管损伤 胆囊结石 胆囊三角 胚胎发育 基因异常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烧伤患者伤后并发脏器损害的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对402例老年烧伤患者的伤后并发症进行了分析总结,分析了年龄、烧伤程度、伤前健状况与伤后内脏并发症的关系,同时分析了早期手术治疗对伤后内脏并发症的影响及伤后内脏并发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伤后有内脏并发症的老年烧伤患者,其年龄、平均烧伤面积(BSA)、Ⅲ度平均烧伤面积(TBSA)均显著高于伤后无内脏并发症者,伤前无疾病的老年烧伤患者,伤后内脏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伤前有一种、二种和三种以上疾病患者内脏并发症发生率;早期手术者伤后内脏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延误手术者;有一种伤后内脏并发症者,其死亡率明显低于有二种及三种以上伤后内脏并发症者.结论老年烧伤患者伤后内脏并发症发生率与年龄、烧伤严重程度、伤前疾病及伤前疾病数密切相关.早期手术治疗可降低伤后内脏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烧伤 老年人 内脏 感染
  • 简介:目的研究盆腹壁的内脏及其筋膜关系,为普外科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手术及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提供应用解剖指导。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提供的10具尸体(男性9具,女性1具),按照腹腔镜手术的方式对腹股沟区腹膜前间隙以及结直肠周围间隙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在外侧方向包绕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并以生殖血管和侧锥筋膜为外侧边界,继续向下从内环向外穿出。该筋膜深浅2层共同向内下延续为骶前筋膜,并沿盆侧壁包绕精囊腺和前列腺;该筋膜在脐内侧襞处其浅层向膀胱后壁延伸,其深层向膀胱前壁方向延伸。腹横筋膜在腹壁下动脉两侧是延续的,并继续向腹前壁和腹后壁延伸。通过解离肾后筋膜延续至骶骨前方的筋膜,可将直肠、膀胱、前列腺、精囊腺等器官完整地从骶骨表面揭离。骶骨表面的筋膜与腹横筋膜延续。有骶神经从骶骨表面筋膜穿出,向盆侧壁与盆从汇合。结论(1)存在1个独立的包绕肾脏、输尿管、输精管、精索血管、腹下神经、精囊腺、前列腺以及膀胱下部的泌尿生殖筋膜系统,生殖血管和侧椎筋膜是其外侧界限,并有一部分筋膜随着生殖血管和输精管穿出内环,左右两侧筋膜至少在髂血管分叉处以下是相互融合连续。(2)Bogros间隙和Retzius间隙是同一个间隙,可统称为腹盆壁内脏间隙。(3)泌尿生殖筋膜将直肠后方与骶骨表面筋膜之间的间隙分为直肠后间隙和骶前间隙。

  • 标签: 泌尿生殖筋膜 腹横筋膜 骶前间隙 直肠后间隙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钨酸钠对谷氨酸钠诱导的肥胖小鼠的内脏脂肪的影响。方法用谷氨酸钠建立小鼠肥胖模型,造模成功后,将肥胖小鼠分为5组,模型组、钨酸钠低剂量组(0.3mg/ml饮水)、钨酸钠中剂量组(0.7mg/ml饮水)、钨酸钠高剂量(2mg/ml饮水)和奥利司他组(120mg/kg灌胃),每组7只,连续给药6周。观察药物干预后小鼠的腹围和体腹腔内白色脂肪组织的湿重。结果钨酸钠能减少MSG诱导肥胖小鼠腹型肥胖的程度及腹部白色脂肪的重量(P<0.05,P<0.01)。结论钨酸钠能显著减少谷氨酸钠诱导的肥胖小鼠的内脏脂肪重量。

  • 标签: 钨酸钠 肥胖 小鼠 内脏脂肪
  • 简介:目的探讨左侧内脏大神经切断术治疗胰源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4年12月行左侧内脏大神经切断术17例,其中晚期胰腺癌12例,慢性胰腺炎4例(其中1例合并胰管结石),胃癌侵及胰腺1例.结果以视觉模拟评级法进行疼痛评分,术前平均为(9.32±0.45)分,术后平均为(1.56±0.87)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患者术前均需服用止痛药物止痛,术后感觉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无需止痛药物止痛.术后除出现轻度腹胀外,未出现腹泻及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等并发症.结论经腹腔左侧内脏神经切断术治疗胰源性腹痛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操作简单.

  • 标签: 内脏神经 去神经支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脏手法调理术在胃肠外科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96名胃肠外科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病人进行研究,将他们分成对照组(47名病人)和观察组(48名病人)。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采用内脏手术调理术。对比对照组病人和观察组病人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状况以及治疗的具体效果。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在胃痛发生率(14.58%)、胃胀发生率(12.50%)方面均低于对照组的胃痛发生率(34.04%)、胃胀发生率(29.79%)。而观察组在停止排气排便消失率(6.25%)、肠鸣音减弱、消失率(22.92%)方面也低于对照组的停止排气排便消失率(21.28)、肠鸣音减弱、消失率(42.5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内脏手法调理术 胃肠外科术后麻痹性肠梗阻 康复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L-NAME对内脏-减压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内脏疼痛引起休克的机理。方法:用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传入纤维的方法模拟内脏痛,比较静脉注入L-NAME前后刺激神经时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用药后基础血压升高(P<0.01)。用药前刺激神经时为降压反应,△MBP=-417±1.79kPa,而用药后刺激时却为升压反应,ΔMBP=+122±1.93kPa(P<0.001):注射L-NAME前先注入L-精氨酸,不管是基础血压还是刺激后的反应性血压,其变化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结论:在大鼠身上刺激内脏大神经传入维可引起内脏-减压反应;发现了L-NAME对上述反应有翻转作用。该作用的原因,可能是抑制了内源性一氧化氮的生成。

  • 标签: L-NAME 电刺激 内脏大神经 传入纤维 血压 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对比在癌性内脏痛中采取盐酸羟考酮和硫酸吗啡控释片的疗效观察。方法本次笔者将研究对象选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纳入收治的52例癌性内脏痛患者,分组法选为随机法,将予以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患者选为参照组,将予以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治疗患者选为实验组,观察经不同药物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VAS评分、解救药物用量。结果与参照组数据指标比较,实验组癌性内脏痛患者VAS评分、解救药物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具优势,P<0.05,统计学显示数据计算分析意义。结论盐酸羟考酮控释片与硫酸吗啡控释片应用在癌性内脏痛中的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研究中显示盐酸羟考酮控释片更具有优势且治疗效果更突出。

  • 标签: 盐酸羟考酮 硫酸吗啡控释片 癌性内脏痛 疗效